土楼建筑结构与其自然地理及人文历史环境关系

榕儿

<h3>摘要:土楼,追循着昔日繁华如梦的豪宅大院的模式,就地取材,由红壤土掺上竹片、砂石、糯米粉汤、红糖、蛋清夯造而成,拥有着天圆地方的宏大建筑特色,客家人的聪明与才智、传统与文化、精神与信仰,也实实在在全夯在里面了。本篇文章将综合岭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环境,结合我们在厦门的实地考察,探究土楼建筑结构的形成。</h3><div>关键词:土楼 地理 建筑结构</div> <h3>  引言</h3><div> 福建土楼——客家文明的摇篮,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到底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造就的?第一次欣赏土楼建筑群,我们在震惊之余,就深深地被这一问题困扰了。然而,上至寰宇,下至海洋,从大千世界中挑选哪一角度探究其与土楼的关系,就是接下来困扰我们的问题。于是,我们选择先查阅与土楼形成历史相关的文献,在从中挑选可实操性较强,关联较大的角度进行探究。文献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如下方面:1、土楼与历史上汉民南迁关系2、土楼与闽西南地理环境的关系3、土楼与客家文化关系4、土楼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于是我们受文献启发,大致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即通过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两个方面探究其与土楼的关系。随后,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此一角度的可行性,即确定实地考察的方法,确定实地考察与文献调查的关系。首先,实地考察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探究土楼周围的地理环境。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询问与感受的方法探究土楼与人文历史环境的关系。</div> <h3>  紧接着,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土楼,作为复杂的统一体,究竟哪个方面最集中体现了土楼的特色,也究竟哪个方面受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环境影响最大?同样通过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文献中集中提到的有:土楼的集群模式、土楼外部形态、土楼的楼层设计、土楼的圈层设计、土楼的墙体结构、土楼的门窗设计等。这为我们研究方向的确立提供了极大帮助。同时,我们还考虑了其他因素。首先是这一特点与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环境关系。以上文提到的方面举例:土楼外部形态呈圆形与平分家产,平等思想有关。土楼分布集中与当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理环境有关。土楼仅开一门与防盗防猛兽,利于抵御外敌,以及体现团聚的客家文化有关。土楼设计为三层,一层厨房,二层仓库,三层开窗且助人也与防盗有关。土楼设计为三层,中心为祠堂,次外层为学堂,最外层为居室与客家人重文教,重家族观念的文化传统有关等等。体现了这一角度与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环境的密切关系。最后,我们又考虑到可实操性。土楼的集群模式、土楼外部形态、土楼的楼层设计、土楼的圈层设计、土楼的墙体结构、土楼的门窗设计等不仅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印证,更可以通过直观的经验感受形成对土楼的整体认识。那么,这种整体认识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多次的查询,我们终于确定了我们所感兴趣之方面到底是什么——建筑结构。</h3> <h3>  至此,我们确定了研究土楼的角度——建筑结构,以及研究土楼的方法——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环境。论文题目确定为:土楼建筑结构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环境的关系。<br></h3> <h3>  一、自然地理因素对土楼的影响<br></h3><div> 1.地理位置</div><div>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于博平岭南脉西东两侧的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自宋代以来,这里是汀、漳、梅、潮4州分界线,如今则是福建、广东两省交界一带。</div> <h3>  2.自然地理条件对土楼建筑结构的影响<br></h3><div> (1)布局 </div><div> 从历史上的地理环境来说,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因此人们需要一个可以以家族形式聚居,具有防御性的建筑,由此便形成了土楼宏大的布局。</div><div> 客家土楼布局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div><div><br></div><div> (2)形状</div><div> 客家土楼形状有园有方,但以圆形为主。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通透性极强,处处皆朝阳,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最大限度的利用了阳光并且大大的增加了空气的流动性,有益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div><div> 土楼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相邻,板块运动较为频繁,有地震等灾害发生。因此土楼的形状还使其坚固,并据有一定抗震的功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匀下陷还必须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比如说环极楼,环极楼最大的特点是抗震性能特强,300年来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由于圆楼的向心力和架构的牵引作用,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div><div> 最后,在今天的建筑师们经常谈到的室内噪音控制方面。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确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然而,这也许并不能成为土楼的一个缺陷,我们应当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div><div><br></div> <h3>  (3)墙体<br></h3><div> 土楼的墙体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而成的,至于传说中的“与糯米和鸡蛋清混合”在我们的实地考察后也被证明是不存在的。“那时糯米和鸡蛋都是人吃的,哪能有那么多用来和土筑墙。”当地村民如是说,而这也证实了当地盛产的红土是整个墙体中的土层的唯一原料。</div><div>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红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红土侵蚀强烈的丘陵山区,江西兴国一带和福建东南部有较多分布。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因此红土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会形成良好的防水层,而其粘沙土的性质也使墙体具有了良好的透气性。</div><div> 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片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增加了墙体的柔韧度。黏土取之不尽,竹林盛产于亚热带,生长速度快、产量大,用之不竭。且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转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圾。因而施工方便,造价便宜,达到了因地制宜的效果。</div><div> 在土楼所位于的东南沿海地区,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十分接近热带,故夏季炎热,7月均温在24摄氏度至32摄氏度之间。为了应对南方炎热的气候,客家人为土楼筑起了厚且隔温的墙体。墙体总厚度在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在室外炎热且暴晒、温度达到25摄氏度以上时,步入土楼内部竟能感到如秋雨过后般的凉爽。如此强力的隔热效果不禁令人对客家人的智慧感到惊叹。</div><div> 而更加奇妙的是厚实土墙所具有的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div><div> 客家土楼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之上,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区,年降水量总体处于800mm至1600mm,局部在1600mm以上,3000mm以下,全年多雨。季风登录时间早在4至5月,退出时间晚在十月左右,雨季时间长。因此空气十分潮湿,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大。</div><div>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能够吸收水份,如海绵一般,使土楼内部保持干燥凉爽。这种调节作用减少了当地居民患风湿、关节炎以及痛风等一系列疾病的概率,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div><div><br></div><div> (4)防水</div><div> 若说土楼有为数不多的弱点,那便是其木制的梁柱等结构的忌水、忌火的特性,使土楼对防水有较为严苛的要求。又因多雨的气候和置身于丘陵地带的地理环境,土楼一带常发生水患,便也使客家的人们在建造土楼时做出了许多防水措施。</div><div> 除海绵式的具有含蓄作用的墙面外,土楼多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以此保证洪水无法流入室内。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而对于屋檐,客家人也会定期进行维护修补,保证木质不被雨水腐蚀。</div> <h3>  3.当今土楼的结构及作用<br></h3><div> 较为古老的客家土楼自建成至现在已经有几百多年的历史,然而除了屋顶时常修补外,其他结构,甚至是墙体是至今都没有改变的,而其奇妙的结构以及作用也一直令客家人受益至今。在这里,古老的土楼在建筑结构方面被完完全全的传承了下来,即便人们生活方式有所变化,它的结构却依然如旧,完好如初。</div> <h3> 二、人文历史对土楼建筑结构的影响</h3><div> 福建土楼外观独特,功能完备,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土楼的形成与生活在其中的客家人有很大的联系。客家的源起及其生存环境造就了土楼,它的出现是为使迁徙者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在脱离了古时的恶劣环境和外族入侵后,如今的土楼为世界展现的更多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和更贴近现代的经济效益。</div> <h3>1.起源与发展</h3><div> 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里居住的多是客家人,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div><div> 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始建筑简陋而相对牢固的住房———堡或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 </div><div> 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div><div> 脱胎于堡、寨的福建土楼就是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的。为了满足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福建土楼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巧妙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归属于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的有效措施。客家人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安居乐业。</div><div>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福建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体型系列,不同体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div><div> 综观明清时代福建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单纯为着却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重超过军事的作用,这应当是福建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律。进入民国以后,福建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div> <h3>  2.积淀历史、传承文化</h3><div> (1)客家文化</div><div> 儒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核心内涵,深入客家先民的精神观念,体现在土楼中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土楼的整体外观、还是其内部的具体布局,都充分展示出儒家文化敬祖崇宗、尊师重教、伦理严明的特征。从外部的整体轮廓来看,土楼建筑是呈现向心性的,一座单独的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楼内的居住者都是同一宗族的子孙后代,其关系为父母、兄弟姐妹、叔伯侄、妯娌等宗亲关系,其祖辈是相同的,长辈的权力是至上的,土楼人相聚而居,财产共同使用,族内祭祖迎神的活动男女老少一同参加,是血缘家长制的真实体现。而其内部的构造更是证明了伦理制的权威性,这里以五凤楼为例,其构造层次分明,等级不可逾越。上、中、下中轴三堂厅、中轴厢房和后楼及横屋房间,按伦理等级分定,中堂为核心,后堂辈位最高,下堂厅次之,朝南靠后为大,朝北靠前为小。家族长居后楼或中堂两侧正统间,长房或家长居朝南,其余依辈分排定,强调了聚族而居要遵守的尊卑秩序,同时,在土楼的中轴线中心位置建一高大厅堂作为全楼的中枢,楼内每环每层每间房屋均朝向中枢,足可见其家族的向心力和统一性。再有,在土楼的内部和外部周围都设有学堂,相当于当时的私塾,可见客家人民对于教育教学也是十分重视的。&nbsp;</div><div><br></div><div> (2)“风水理念”</div><div> 福建土楼群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按照八卦图案和“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传统格局进行选址和楼群建造,完美地流露出其蕴含着的道家哲学思想。在田楼就是八卦土楼中的典型代表,其构造完全符合八卦精神内涵的设计。主楼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再分八个开间,共计六十四卦六十四开间。八卦的八等分均匀,每等分之间从一层直起泥墙作防火墙。楼内每家的家门都有门楣和堂号,门框悬帖各种八卦平安符,楼上楼下都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厌胜吉符意义的门框彩画,整个在田楼都充斥着一股中国传统道家哲学思想的气息。</div> <h3>3.现代功能</h3><div> 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沉淀,在现代的土楼中,已经很难再见到当年客家人上百户共同居住的宏大场面。高楼层的建筑被当地保护了起来,客家人也只是在一层居住着,向前往当地的游者传播属于客家人的文化。我国邮电部在1986年发行了一组中国民居系列的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以承启楼为图案,在日本被评为当年最佳邮票;福建省旅游局与龙岩市政府联合,先后在龙岩、永定两地举行客家土楼文化旅游节,并召开客家土楼学术研讨会,举办永定客家土楼书画摄影展;而行走在土楼的围墙中间,亦能感受到当地悠久的茶文化。</div><div> 目前,永定已建有永定客家土楼博物馆、永定客家土楼文化博物馆、永定客家土楼民俗博物馆,全面地展示了客家土楼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