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我的小学】</b></h3><h3>是“哈尔滨拖拉机配件厂子第小学”,在哈尔滨市的“哈西”地区。我是1962年9月入学的,当时学校刚办一年,学校只有3个班,二年级1个班,一年级2个班,我在一年二班,以后的几年中,学校每年都是新招两个班。记忆中学校搬了几个地方,直到三年级才固定。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每个班分一块小地,让少先队员耕种,我们班种的是向日葵和蓖麻等,当时我是两道杠的中队委员。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在小学多上了3个月,直到68年11月才毕业,也没照毕业像。</h3><h3>记忆中小学我们二班有50人左右,班长是丛彩明,班干还有陈风英、于德兰,我是学习委员。在三年级结束的时候我们班有好几个人随父母建三线离开了哈尔滨。班级学生流动性较大,有转来的有转走的。我们班有印象的同学还有:孙焕庆、刘全秀、赵福萍、王英林、蒲亚琴、肖忠范、范长英、张荣弟、田力君、车小滨、闫桂英、曲秀珍、安凤兰、袁绍英、郑乃华、张丽珍、谭俊冬、代长印、朱安民、郭宝喜、董云鸿、孙怀仓、范春文、徐建合等。</h3><h3>记得二年级时是一个年轻的女性逄老师,教了一年后好象去了牙克石。三年级是一个男性白老师,对学习抓的很紧。四年级以后是李志华老师,一直教到毕业。</h3> <h3>1964年六一儿童节拍照于哈尔滨动物园,为全校少先队员和老师合影。</h3> <h3>1964年六一儿童节拍照于哈尔滨动物园,为当时的二年级合影。</h3> <h3>这是2018年9月在哈师大附中校庆时,部分小学同学的留影。右起:郑乃华、翟炳泉、谭俊冬、董云鸿、田力君、张荣弟、王文智、、刘亚丽、、王英林、王金荣、。</h3> <h3><b>【我的中学】</b></h3><h3>是哈尔滨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现在的哈师大附中。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是1968年12月初入学的,我被分到68级7排,68级共10个排。我们排是学校的标兵班级,年年都评先进。学校除了上课外,还在农忙时组织下乡劳动,在放寒暑假进行学工学农劳动等。有的班级养猪,我们班烧砖、拉沙子、脱砖坯。</h3><h3>第一次下乡劳动是在69年9月份,到郊区的“小南沟”帮“翻身社”秋收。每人背个小行李在哪里吃住13天,收胡罗卜、青萝卜、红萝卜等,还赶上一场雪。</h3><h3>第二次下乡劳动是在70年6月份,坐火车到远郊的“双城五家子公社”夏除劳动,进行铲地、谷子薅草间苗等。</h3><h3>在校期间还在哈铅笔厂劳动,在“翻身社”菜库劳动,多次在公交车上当售票员,还参加寒假积肥等活动。</h3><h3>我们在1972年1月中学毕业,称71届毕业生。匆忙毕业,我们班也没照毕业像,直到4年后才补照了一张照片,人也不全了。我们班有50多人,四年后照相时到了37人,照片以外的人记不起来了。班干有韩天发、姚长林、苏亚春等,有的在学年或学校担任有学生职务。</h3><h3>我们班主任老师是周文清,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记忆中教我们如何写“小评论”和“记叙文”。数学老师是宋显彬,物理老师是孟宪荣,化学王老师。虽然在文革时期,我们基本学完了初中的课程,高中部分开了个头就毕业了,我在班级担任数学课代表。给我印象深的还有给我们代过语文课的学年连长马希尧老师。</h3> <h3>照于72年1月的毕业时,由于班级没人组织照毕业像,我们一个班组的4个同学照了一张照片“于哈留念”,寓意我们即将各奔他乡。</h3> <h3>照于72年6月,小学、中学都是同学年的。</h3> <h3>76年春节补照的毕业像,叫“中学战友喜相逢”。当时已经毕业四年,多数人已经下乡,来的人也不全了。</h3> <h3>1994年5月中学同学聚会的几张照片,有老师参加。</h3> <h3>2017年6月中学同学聚会的几张照片,有老师参加,有国外和国内其它城市回来的同学参加。</h3> <h3>2018年9月哈师大附中60年校庆时的几张照片</h3> <h3>我们的周文清老师</h3> <h3>随着时光的流淌,我的学生时代已经远去,有一些记忆开始模糊,那些记忆中的、印象较深的、时常想起的老同学,愿你们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