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马兰人(一)

邱学臣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我国核武器基地将士奋斗史】</b></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打开视频•听美篇歌曲】</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郑重声明:为了宣传、践行 、捍卫马兰精神,坚决做到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本美篇系列仅限于我国核试验基地1996年前官兵们在戈壁沙漠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共同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老照片,且相应的诠释内容在网络上可见。1996年之后,基地的事业更辉煌,官兵更优秀,成绩更显著,待来者择机续篇。</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红山,曾经是我国核武器试验科研圣地, 我们共同的故乡;战友,曾经是戈壁滩上的一家人,是兄弟姐妹。我们为了祖国昌盛、人民幸福,民族尊言而义无反顾西出玉门关,用自已的青春年华点燃了戈壁沙漠,把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向了天山南北,将自己甚至几代人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置自己的家庭、亲人于天涯海角而不顾,携手共进,奋力拼博,谱写了祖国和人民感到空前最骄傲、最自豪、最辉煌的壮丽篇章; 我们共同砥砺奋进,拼搏攻坚,战严寒酷暑,吃风沙喝苦水,成就了大国地位。同时我们结缘了永不可破的战友情感,她就像马兰博斯腾湖的水,清澈见底,有增无减;她就像红山的四季风云,不停地吹动,飘向南北东西 ;她就像天山深处的溪流,永远奔腾,百毒不侵。但我们惜别再无聚首、思念再无相识。为了能使大家久别重逢,相拥相抱、了却心愿、弥补遗憾,共同圆梦。兹定于2018年5月4日至8日,基地研究所科技处战友在西安进行首次聚会,庆贺核试验基地组建60周年。</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现将战友们的老照片,配以我国核试验的图片集成美篇展出。该美篇中凡是科技处人员,不论资历、职务、年令,均以战友相称,兄弟姐妹相呼,以示亲密无间,感受大家庭的温暖:</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丹心照大漠,热血写春秋。&nbsp;</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壮志铸辉煌,豪情思战友。</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基地研究所科技处全体合影:</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80年研究所科技处欢送田学义、赵云龙任马兰中专学校校长,副校长。前排左:徐锦河,黃永权,曹祥福,陈麦垛,庞永軍,刘洪祥,贺金升,赵军,叶贵安;二排左:霍振礼,岳文连,沈珏,赵云龙,田学义,白远扬,严西江,谭先直,刘恕宣,牛遂成,赵德钧;三排左:蒋昊贤,赵书坤,唐有功,蒋绍顺,林荣金,李成龙,唐逢珍,刘剑,姚经国,周佩璋,李淑清,鲁梅君,路宝珍,陈启真;四排左:任万德,相振江,王庆丰冯富成,张黎,冯振江,蔡河清,张志恒,郝炳琪,李忠想,郭奎发,张莉,王思得,朱凤楼,李志洁,周庆云,张善廷,陈启真,罗传安。</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研究所科技处合影</b></h1><h1><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2px;">86年全家福:前蹲者左起::翟芳芝、段淑兰、赵春红;后站者左起李玮、温清群、霍腾云、王景禄、张文、赵西友、邢雯霏、邱学臣、陈学政、唐逢珍、李秀娣和家属、子女合影。</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核试验基地研究所1963年在北京市通县正式成立。1966年初开始从北京搬迁至新疆红山,1966年10月份搬迁完。</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1963年7月研究所在北京成立时,上到开国元帅、将军,下到普通军官近200人左右的合影留念。研究所当初的科学技术队伍是由周总理亲自批准,由中组部在全国重点高校 、院、所和部队挑选的技术骨干组成的。所长张超、政委秦国才;有六位最早到研究的位专家、教授程开甲(教授,核试理论支撑)、孙瑞蕃(光学理论与测试)、吕敏(核物理理论与测试)、忻贤杰(自动控制理论与实验)、陆祖荫(物理与实验)、董寿莘(工程、项目组织管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研究所主要承担着我国核武器试验中核产品的各种参数诊断、试验安全论证、试验控制和试验总体方案制定仼务。为核武器设计、改进、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我国几代核试验的主力军和科学精英,都是在红山这个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和摇篮中成长并层岀不尽。几十年如一日,全所人员,齐心协力,默默无闻,隐名埋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圆满完成了我国不同试验方式、不同试验威力的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和两弹结合试验任务。硕果累累、功勋卓著、人才辈出!</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第一任所长张 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20年11月出生,河北省威县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教导队学员、班长、政治教员,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司令部参谋,八路军第一二九师轮训队学员,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司令部参谋、独立营参谋,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十六旅司令部参谋主任,第六纵队十七旅五十团参谋长,第六纵队十六旅四十六团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OO团副团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四师一O一团长、一OO团团长,十二军三十四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员,国防科委二十一训练基地试验部部长、研究所所长,二十一训练基地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科学技术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轮训班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4年3月晋升为大校军衔。1984年7月离职休养(正军职)。1988年8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荣获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5月13日l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5月27日至7月21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加强军队建设问题。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研制、试验核武器的任务。他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研究所所在地红山:核试验基地研究所63年成立于北京,后易址新疆红山(再迁址西安)。红山地处天山山脉一个"察罕通"的地方,在基地马兰以北40公里处。由于这里只有稀疏植被,到处呈现一片赭红色,因此起名"红山"。她既反映了当地的地理地貌,也赋予了她坚韧不拔、昂首挺进的红色英雄魂魄。 &nbsp;</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然而,几十年来,人们提到我国核试验基地都会想到马兰和马兰花,很少人知晓红山。实际红山驻扎着基地首长、司令部、政治部、和核技术研究所及相关团站,是基地的"心藏"、核试验总体设计和产品诊断的中坚力量。基地的重大决策和技术研究工作就是在这里默默无闻的进行:基地的将军、院士、科学家、精英们都是从这里走岀;马兰精神的精髓就是从这里铸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3年核试验现场: 程开甲、刘恕宣、白远扬等机关人员在现场执行任务并合影。那时的所领导、机关和全所官兵一样,同吃同住同工作。在核试验场执行任务期间,一起喝苦水、吃风沙、住地窝棚。尤其晚上醒来大小便都在戈壁荒漠中解决。最恐惧的是冬天的夜晚真有撒尿用棍豁,拉屎用脚踢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部首长与戈壁滩战友在基地农场合影:前排:朱华(左1) 、石明媚(左3) 、何逸梅(右1)、齐慧丽(右3);中排:李虎相(左1)、黄永山(左2)、秦国才(左4) 、张超(左5)、 许仲坚(左6) 、寒野(左7)、 岳绮云(左8)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许家麟 、xxx 、王如芝 、张超 、董寿莘 、 xxx 、姚献新 、xxx 、林俊德;中排:程钢(右1);后排:张向阳(张超后面最高者)。该化爆模拟试验代号为"614工程",于1963年秋在北京郊区官厅水库旁"工程兵科学试验场"进行的,总负责人是张继业处长。这次化爆试验对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力学参数测试、力学安全评估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照片是研究所成立前后的部分科学技术人员和机关干部:他们都是研究所成立、建设、发展的见证者、开拓者、奉献者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63年所领导在通县。前排左起:张继业(技保处处长)、董寿莘、秦国才、张超、程开甲。后排左起:邱德君、吕敏、高原、白远扬--。这些战友为研究所的建设、发展、壮大奉献了青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女同父辈生活在沙漠戈壁,一起少甘多苦,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条件,实实在在献了青春献子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万里苍穹唯有天,无际荒漠没人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为有核弹振寰球,甘洒热血终无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技术保障处:(1963成立,1970年同科研处并入科技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技术保障处首位处长张継业:最早(1961年)为“自动控制处”处长,后任技术保障处处长、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于1972年去世在所长的岗位上,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用了最大的灵堂,参加的人员室内挤满了,还排队到室外很长(我就在室外的队伍中),其中“效应单位的人”不少。 八宝山的工作人员讲,还没有见过“告别仪式有这么多的人参加”。国防科委是朱光亚参加了告别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张继业在核试验场:张爱萍后边是张继业,那个女军人好应是裴润田护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技术保障处:(1963成立,1970年同科研处并入科技处)第一任政委胡硕年(由商丘步校进疆)、处长张继业、副处长彭国刚。技保处主要负责核试验仼务现场的电缆敷设、交直流供电、有关工程等技术保障的组织管理工作。该处的工作特点和科研处一样,长期战斗在戈壁荒漠的核試验场区,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该处全体同志同心同德,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组织技术保障部队开创性地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原子弹、氢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全场测试系统的交直流供电等技术保障任务,为我国核武器试验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研究所技保处副处长彭国刚。</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技保处协理员:赵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研究所以科研、技保、秘书处为基础成立科技处(第一任处长寒野,协理员朱相芳),在红山期间,办公室与所领导办公室同在办公大楼三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国之兴废,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政。科技处作为所党委的"智库"和领导的"参谋部"。负责领取核试验任务,编制试验计划,制定试验方案、组织技术论证、协调解决问题、组织实施和总结,上传下达、适时提供决策性意见。科技处人人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思维、大智谋的头脑;有吃苦耐劳、攻坚克难、废寝忘食的身体;有博学多能 、善说会写、长袖善舞、大力协同的能力;有低调为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人格;有保质保量,万无一失完成任务的把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参之有道,谋之有方,言之有物,报之有时。确保了研究所的各项工作在每次核试验任务中的圆满成功,为我国核武器试验、研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我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的时代。那一天,人们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祖国大地,巨龙腾飞,震动了整个国际朝野,我国一跃登上了世界大国地位。但是,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谈何容易。除了要突破科技领域中的无数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当时正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民心系国家、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是人民创造了辉煌历史、是核试验基地的全体官兵和工人、家属共同自力更生、科学务实、锐意创新、团结协作创造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每个战友功不可没、情不可断,都将永载史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排左起:金守田、白远扬、周夫有、吕敏;二排左起:吴中秋、张子卿、洪连荣、唐逢珍、倪国兴;三排左起:许俊礼、王伯仁、田学义、赵传明。 这是科技处初期的成员组成,他们对核试验测试、安全、控制系统的计划、方案、组织实施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形成了初步的核试验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程序,为此后的组织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科技处85年红山合影左起:李玮,邢雯霏,温清群,邱学臣,徐国华,蔡洙虎,唐逢珍,陈学政,喻名德,李美田,通信员,王景禄,张文,张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王伯仁、严西江、赵传明、谭先直、刘恕宣;后排左起:张志恒、张黎、任万德、相振江、赵军、唐逢珍、李洪生。这是70年代未的科技处合影。 科技处工作的标准就是严格按照周总理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办公室就是战场,大家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班下班、不分刮风下雨。只要工作需要,连续作战,任劳任怨,其乐无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赵德均、吕敏、牛遂成、沈钰、李文峰;后排左起:夏兴润、邱学臣、马国惠、陈启真、关秀贤。科技处职责:按试验任务预先准备阶段的要求和计划安排,组织拟制测试大纲和试验总体方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王福利、王思得、戴心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吴中秋、相振江、顾胜斌、廖怀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吴中秋(后排左一)和战友们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吴中秋(后排左四)和战友们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右起:张爱萍、梁荫绶、李旭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张爱萍将军亲临现场指挥核试验实施并向周总理汇报试验成功的的喜讯。并赋诗庆祝核试验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左起:唐逢珍、蒋昊贤、马国惠、吕敏、沈钰、谭先直、肖文仁、李文峰、赵德均、冯振江;后排左起:蒋绍顺、夏兴润、赵军、邱学臣、黄永权、冯富成、张文、关秀贤、唐有功、郑培岭。科技处职责:请领到试验任务后,首先统筹安排,拟定实施计划和试验总体方案、布置下达任务并向参试部队提出要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首次核试验是塔爆地面核试验,图为原子弹运往塔下准备上塔,待命起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郭道清 、夏兴润 、万光元 、邱学臣 、霍腾云 、陈大鹏 ;中排左起:沈中联 、温清群 、李玮 、喻名德 、唐逢珍、 李曰升、 翟芳芝、 郑培岭 ;后排左起:陈学政、 郝明理 、赵西友、 冯富成、 邢雯霏 、王景禄 、张文。科技处职责:根据试验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相应的技术论证,评审和实验室技术予预先研究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几微秒的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核爆炸发生后,先是产生发光火球,继而产生蘑菇状烟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唐逢珍、严西江、许家林、吕敏、王伯仁;后排左起:周茂生、唐有功、赵军、邱学臣、张子卿、张志恒。科技处职责:根本试验总体方案要求,适时组织开展技术安全、技术保障、加工外协 、技术培训和相关的资料查询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子弹爆炸后,参试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冲入爆心进行胶片、影相、数据等成果抢收。为了成果回收率实现百分之百,有时会受到核辐射照射和粉尘污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郝明理、将绍顺、唐逢珍、刘恕宣、马国惠、关秀贤、喻名德 、杨妙秀;后排左起:李玮、郭遂团、邱学臣、赵军、陈学政、安银柱、张文、曾夺元、郑培岭。科技处职责:经过科研、外协、加工,组识进行参试项目实验室系统组成、安装调试和系统标定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原子弹爆炸蘑菇云从地面升起: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几微秒的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核爆炸发生后,先是产生发光火球,继而产生蘑菇状烟云,这是核爆炸的典型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 :胡艳芳 、赵云龙 、殷效武 、李成君 、周茂生 、田学义、 赵德钧。后排左起 :王福利 、董泽 、冯付成、 戴心球 、 王思德 、王庆丰 、曹祥福、陈麦垛 、蒋绍顺。科技处职责:组织对技术保障营进行技术培训、试验现场供电准备和验收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下)前排左起:唐逢珍、夏兴润、陈大鹏、李玮;后排左起:邱学臣、郝明理、邢雯霏、蔡诛虎。 科技处职责:组织开展核试验的理论研究和有关参数预报,为制定试验测试方案和试验安全提供理论依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国第一次地面塔爆核试验的爆心场景。  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一:冲击波。冲击波是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火球猛烈向外膨胀、压缩周围空气形成的高压气浪。它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随距离的增加,传播速度逐渐减慢,压力逐渐减小最后变成声波。冲击波的直接杀伤是通过超压挤压人体内脏和听觉器官,及其动压使人体抛出,撞击地面或其它物体造成的。间接杀伤是指被冲击波破坏的物体(如倒塌的房屋)或抛射的物体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冲击波也能破坏工事、建筑物和武器装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排左起:李玮、孟广秋、唐逢珍、石均章、曾夺元、沈中联、李延昌;后排左起:温清群、张文、郝明理、邱学臣、邢雯霏、赵生、王景禄、孙建福。科技处职责:根本实验室准备阶段的进展,适时组织项目评审、检查和验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我国首次核试验原子弹蘑菇云腾空升起。1964年的10月16日,中国罗布泊一声巨响,一团蘑菇云升起,震惊世界! 就在这一天,法国总理蓬皮杜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个日子终于来了。现在是人们讨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刻了;就在这一天,美国的公交车上,公交司机对一名黄色皮肤的老先生说:你可以坐前排了,不用去后面了。老先生诧异地说:我是中国人,有色人种不是都要坐后面吗?司机说:难道你没看今天的报纸?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当然是优等民族。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 就在这一天,一位在西欧开饭馆的华侨突然发现:此前邻居经常将垃圾扫到他的门前,以示对黄种人的轻蔑。中国爆炸原子弹的消息传来后,他的门前再没有人堆来垃圾,警察也向他道贺说:您有这样的祖国,以后不会有人再找您的麻烦! 就在这一天,中国人的脊梁挺起来了、军队強起来了、国家大起来了、人民笑起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面对欧美起风雷,昂首挺胸必作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倾国荟萃自奋蹄,戈壁巨响彩云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龙腾虎跃大国门,核国惊恐妄费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外交檄文民族魂,雄狮怒吼成主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李曰升、唐逢珍、蒋绍顺、喻名德、翟芳芝;后排左起:李玮、夏兴润、赵炳璞、邱学臣、沈中联。科技处职责:组织参试测量系统方案验证、标定、验证和查漏补缺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方紹辉、邢雯霏、董福禄、成泽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蒋绍顺、董善武、秦新民、陈启真、唐逢珍。</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首次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第一颗原子弹核爆炸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速度是最快的、收获是最显著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科学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致以热烈祝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左起:陈学政、喻名德、陈大鹏、张文、邱学臣、王景禄。科技处职责:拟制参试人员、设备进场计划和方案视情组织召开进行场前动员大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王保民、 李钢、邱学臣、赵联民、林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左起:付安镇、成泽辉、杨雅清、邢雯霏、刘学军、龚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氢弹试验爆炸蘑菇云景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一个核装置被引爆时,周围较大范围内都将产生大量的X射线、中子 、α粒子等高能粒子,它们不仅具有摧毁四周一切建筑、杀死大范围内一切有生命的物体的本领,更直接的作用是极迅速地加热周围空气.这些高温空气和着大量尘埃在爆炸力和浮力作用下高速升空.最先它们升空时是形成一道云柱,当云柱升高膨胀后,其顶部空气和尘埃碰到上面的冷空气将开始降温.当这些上升的空气和尘埃降温到同周围空气几乎等温时,它们将减速上升,然后改变运动方向,变成向周围平移,最后逐渐变为下降.由于"云柱"的变化在其顶部的各个方向一般都比较均匀,"蘑菇云"因此得以形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试验爆炸后,参试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准备冲进爆心进行胶片、影相、数据等成果抢收。同时也有可能会受到核辐射照射和粉尘污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陈学政、温清群、唐逢珍、周恒、郝明理、邢雯霏、孟广秋。二排左起:尹永宁、白火峰、赵生、罗继军、屈传柱、张峰、技保科。三排马莹、李延长昌、王景录、王中锋、崔景和,XXX,、XXX。科技处职责:组织参试人员分批进入核试验场区,各项技术工作进入现场准备阶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核爆炸后:参试人员为了抢收到布放在距核试验爆炸产品2公里以内的记数据、胶片、影像和一些效应物等成果。在核爆炸半小时左右不顾个人安危,要冲进爆心方向进行回收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叶贵安、李文峰;后排左起:夏兴润、陈启真、关秀贤。科技处职责:组织参试人员参加核试验专家组、专业组和试验总体方案论证评审、测试结果比对等各种技术活动。为机关决策提供技术依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二:放射性沾染。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质对地面、水、空气、食品、人体、武器装备等造成的污染,称为放射性沾染。对于暴露的人员,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射线将使其患放射病。放射性沾染通过空气、水或食物进入人的口、鼻、体内组织,也会引起放射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唐逢珍、周振浩、白风歧、赵炳璞、李振国、杨雅清、蒋绍顺;后排左起:翟芳芝、李曰升、李玮、沈中联、邱学臣、夏兴润、喻名德。科技处职责:组织试验现场测试、控制、供电系统安装调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屈传柱、付安镇,陈学政,郝明理,孟广秋,李剑,王雄飞,白火峰,XXX。科技处职责:组织现场参试人员洗消和放射性照射和污染统计归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氢弹设计突出贡献者于敏:世界上氢弹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美国人爱德华·特勒设计的"泰勒·乌拉姆"(T-U构型)构型,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人于敏设计的"于敏构型"。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都是使用的T-U构型制造氢弹,而这种构型制造出来的氢弹的保存养护成本相对于原子弹高出了好几个台阶,所以就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得不在2011年底销毁所有的氢弹!而"于敏构型"的氢弹虽然养护成本依然很高,但是比起T-U构型可就低多了,而且威力还不比T-U构型的氢弹低!可谓是物美价廉!也正是因为于敏大物理学家所创造的"于敏构型"物美价廉的优点,所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氢弹的国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导弹结合试验。10月27日凌晨,核弹头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靶区上空569米的预定高度爆炸,爆炸威力为1.2万吨梯恩梯当量。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国家在本国国土上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能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此后,未再进行导弹与核弹头结合发射试验为核武器的实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赵军、张文、邱学臣、李玮首来上海。84年初,在上海进行21一84试验测试刚架工厂试装配。这是我们国家唯一的一次地下干井核试验。当时,他们第一次从大沙漠戈壁来到大上海,天气已经很冷,但是他们那时只有唯一的一套秋军装,不允许穿奇装怪服,也不能有任何便装。晚上游外滩,冻的呲牙咧嘴,哆哆嗦嗦,但心中却犹为荣光,以事业为骄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导弹核武器发射:导弹闪电而驰、精准飞向预定落区我国核试验场。</b></p> <h3>  前排左起:张仕臣,趙克功,彭茂林,后排左起:陳仕勉,瞿彦清,王少伦,王立魁。技保营是个技术独立营,技术上直属科技处管理。这是该营的先期领导,他们为技保营的建设和我国核武器试验做出了突出贡献!</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郝明理、白凤岐、张文在核试验爆坑旁留念,以此为光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三:光辐射。光辐射就是核爆炸时从温度高达数百万、几千万度的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它可造成人员皮肤烧伤、视网膜烧伤、闪光(致)盲;如果炽热的空气被吸入还可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还能使木、棉、橡胶、塑料制品熔化、碳化、燃烧,使火药燃烧、熔化;还能引爆炸药,引起火灾。</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左起:杨清贵、肖佳林、张文、王雄飞在研究所现场住地。科技处职责:组织现场试验爆炸实施和抢收回收试验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导弹核武器试验:做人之不敢做,为人之不敢为,我们不难看出,政治家的巨大胆识和魄力,敢于面对可能的失败,敢于担当面对世界的挑战。敢于审时度势果断拍板。正是他们的博大胸怀和魄力才使得中国今天扬眉吐气,屹立于世界之巅。现在中国在国际活动中的很多"尊重"依旧得益于60年代伟人们的丰功伟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左起:王景录、通信员、刘学军、张文、白火峰、杨清贵、张家生、罗继军、邢雯霏、杨微、雍娟娟、刘峰山、王丽娟、李青山、屈传柱。科技处职责:组织现场参试项目各系统站级联试、片级联试和全场联试,检查系统的可靠性和协同性,进行查漏补缺。</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首次中子弹试验成功。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试是中子弹的首次原理实验。这颗验证弹圆满成功并为全面突破中子弹技术瓶颈和首次中子弹核试验打下了基础。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的小当量战术核武器。虽然它对建筑物和军事设施的破坏很有限,但能够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一颗1000吨级的中子弹在120米高空爆炸,离爆心2公里范围内的人员即使不会当即死亡,也会在一天到一个月后死于放射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核试现场霍振礼、刘芙蓉、罗传安全身贯注,在头顶高温的戈壁沙漠中认真进行日光晒图,满足试验任务需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科技处技术直属管理的技术保障营:担负着试验现场核弹引爆、测试设备、控制系统、组织指挥等各系统的协调联动等各个环节的交、直流供电保障工作,电缆和电源就是核试验各系统的"血脉"。该营圆满完成了我国所有的核试验任务,没有丝毫差错。成果辉煌,功不可没,祖国和人民不能忘记!</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四:早期核辐射。早期核辐射是指核爆炸前十几秒内放出的r射线和中子流。前者以光速传播,后者速度也可达每秒数千米至几千万米,两者均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早期核辐射能引起人员、牲畜的放射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基地两仼司令和两仼总工在试验现场抢收成果执行任务。其中左一 、下,为林俊德总师:2012年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电视剧马兰瑶的主人公;左四马国惠:从科技处走岀来的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左起:张峰,尹永宁,郝明理,周恒,邢雯霏,罗继军,韩磊,屈传柱。科技处职责:组织专家和参试人员对试验任务进行技术总结并参加数据分析总结会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五:电磁脉冲。核爆炸产生的强脉冲射线和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向外辐射的瞬时电磁场。它的脉冲宽度很窄,频谱很宽,强度可达到比普通无线电波高百万倍。当其遇到适当的接收体时,可在瞬间产生很高的电压和很强的电流,损坏电子或电气设备,使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失灵。爆炸当量相同时,电磁脉冲的强度随爆高的不同差别很大,其中以超高空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效应最强,作用范围最广,可达远离爆心数千公里的目标,对飞行中的卫星和导弹威胁很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喻名德、邱学臣、张文、杨建国在核试验场执行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首长对研究所的工作十分关注,对科学研究人员十分重视,对研究的的建设和发展十分支持。经常亲临研究所检查、指导工作,慰问全所干战和职工家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空中、地面、地下平洞、地下竖井四种方式核试验场、钻探取样场PS综合图。再远眺前方山体,酷似躺着的毛泽东主席。他激励着全体参试人员奋发向上,他领导着每次试验任务的圆满成功,他确保着参试人员的安全健康!</b></p> <p class="ql-block"><b>78年送李成君转业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左起:蒋绍顺 、赵云龙 、殷效武 、李成君、周茂生 、田学义 、赵德钧;后排 左起:胡艳芳 、王福利、曹祥福 、王庆丰 、王思德 、戴心球 、冯付成 、董泽 、陈麦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核试验方式一:塔爆地面核试验。试验装置在塔顶就位和爆炸后的地面景相。</b></p> <h3> 邱学臣、喻名德、张文在地下平洞试验场执行核试验任务。</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核试验方式二:空中核试验。轰-2投弹飞机待命试验和试验装置飞向预定爆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上左一:左一邱学臣,左三杨建国,右一赵同凯,右二王保民;下左一:邱学臣,左三:朱普学,左九:王保民在核试验现场与陆航人员合影:陆航主要配合基地执行核试验空中宏观景像拍摄、空中侦察、清场和应急运输任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核试验方式三:坚井地下试验。现场和安装调试系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左一始邢文霏、崔天堂、唐逢珍、任万德。后排左一始,赵振交、邱学臣、李炜、蔡珠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左起:龚建成、付安镇、邢雯霏、刘德明。</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左起:冯杰、王克军、王保民、李荣业、王伯仁、刘俊才、靳玉祥、唐会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核试验方式四:平洞地下核试验。主廊道和爆炸后山体景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左起:蔡亚英、李淑清、周佩璋、桑晓苏;后排左起:杨国捷、路宝珍、鲁梅君。核试验任务中的核大姐、巾帼英雄!</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研究所资料室:</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1975年3月4日桑晓苏复员合影</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前排左起路宝珍,李淑清,蔡亚英,张士卿,桑晓苏,杨国捷,周佩璋,鲁梅君;中排左起李树德,林兴才,李瑞峰,铁锡镇,刘剑,李成龙,姚经国,赵书坤;后排左起霍振礼,于仕堂,郝炳琪,岳文连,田学义,赵计宝,朱凤楼,王旭东。</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李淑清、杨国捷、田学义、赵计宝、邓秋德、霍振礼、陆宝珍、蔡亚英、张莉。 后排左起:林兴财、朱凤楼、赵书坤、蔡和清、张景和、梁光华、刘健、郭奎发、姚经国、黄智来、李瑞峰、刘洪祥、石军章、郝炳琪、岳文连、贺金生、杜斌、李成龙、朱浙东、庞永军、张善庭、罗传安、周庆云。科技处职责:组织核试验数据、资料、图纸存档、查询、借阅及复制工作,为参试项目需求服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前排左起:金平、吴国兴、景增祥、郭永顺、王景全、彭义之、郭保山;后排左起:周兰英、程秀芳、杨运壮、刘爱江、王立魁、张淑英、秦宪安、盛桂林、邓惠兴、郭振亮、朱玉廷。 科技处职责:组织试验任务兵力调动和警卫、保卫工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程开甲、吕敏、乔登江、忻贤杰在进行核武器试验理论研讨。他们是研究所的技术核心力量,是研究所的创史人,四人中除忻贤杰80年代初因病去世外,其余三人都被评为院士,其中吕敏是从科技处走出来的院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程开甲1999年9月,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隐姓埋名几十年的程开甲,他的名字从此响彻祖国大地;2014年,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于程开甲"八一勋章",也恰逢程老百岁华诞。他是泰斗级科学家、是科学界的榜样、是后来者的楷模。我们应该敬仰、应该效仿、应该歌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邱学臣贺程委员获勋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功勋院士岀江苏,壮志凌云踏征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精忠报国奔腾飞,百年不移一如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集智攻关甘与苦,创建核弹科技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硕果累累当无愧,崛起大国功勋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强国强军强身骨,梦圆人瑞福满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国泰民安建伟业,世界和平有支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获勋华诞恰同步,主席握手为人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功高赏重身长寿,几代子孙齐恭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夏兴润贺程委员获勋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程老一生研核弹, 开创先河建奇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甲冠天下成大器, 誉享四海称元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满目喜庆添百寿, 中华瑰宝不老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国藏福星千秋耀, 贺诗盛赞圣贤翁。 </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吕敏是我们科技处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院士。他是核武器测试总体、物理诊断技术的开创者;他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典范;他是不计得失、倾心科学的功勋;他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楷模!我们为吕院士而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为人处事,宣传他的创业奉献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国拥有核武器,打破核垄断,成为世界大国。是党中央 、国务院、中央军委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全国军民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积极参与携手共进的结果;是各部委、中国科学院、各大高等院校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创新,克艰攻难,无私奉献的结果。所以,每次核试验成功,全场都会欢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中国人民万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06年1月14日 中国核试验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张蕴钰90寿辰 ;中国核试验基地"两弹一星元勋 "第一人,89岁的程开甲院士前去祝寿 。他们一起追忆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司令、专家合一"完成国家使命的情景。程院士还为司令员题写了"德高望重 一生功勋 "字幅 。 秦宪安摄影记录了这一珍贵的瞬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03年 ,研究所成立40周年大会,总部首长和历届基地领导、所领导合影:这次会议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大会,是研究所发展史上的历程碑。会议分析了研究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 、新挑战;明确了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发展方向、具体措施、实现目标!经10几年的实践检验是完全正确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研究所实验室建设:目前研究所巳建成比较完善配套的实验室体系,如脉冲反应堆,"闪光二号"强流相对论电子束加速器,"强光一号"高剂量率γ和X射线装置,"春雷号"大型有界波电磁脉冲模拟装置,"晨光号"加速器,DPF-200脉冲X射线装置,中子发生器,不同功率的高功率微波源,激光共振电离质谱系统,系列准分子激光器,30万居里钴源,银河-Ⅲ百亿次并行计算机等大型实验设备。科技处的职责:围绕核试验的需求,组织研制、改造、引进配套完善的实验室,直接为核武器试验测试系统的构成、标定、验证和验收服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从事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红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和人们的心灵都是绿色原生态的,环境无染。忆往昔峥嵘岁月,心中油然产生一种向往红山"共产主义"的生活: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人与人之间没有丝毫个人利益,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以锐意进取、努力工作、完成任务为荣;闲暇之余,大家一起山上打猎、山下垂钓、平地挖菜;回到宿舍水桶煮鱼、脸盆炖菜、茶缸喝酒,一起会餐嬉闹;饭后又一起谈天说地、论古今讲人生、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幸福之中;那时工资高、需求少、最贵的消费是牙膏牙刷,月月有节余、年年有存款。精神生活充实,物质生活多彩,全家和亲朋好友都为战友们而自豪和骄傲!这不就是"共产主义"生活吗?如今仍令人向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上山打猎吃兔羊,下山垂钓喝魚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闲暇调侃思进取,衷心报国试验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研究所新貌:1996年,我国政府在联合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意味着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在保留队伍和核试验技术的同时,必须在新的科研方向和领域有所突破。因此,研究所科技处以如既往,组织科技队伍,紧紧瞄准未来国防急需开展科研攻关,筹划建立了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涌现出以10位院士、4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20余名国家"863"、"973"计划专家为代表的人才方阵,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80余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0余项,扬起了事业发展的新风帆,踏上了新时代科学发展的新征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十位院士为程开甲(科学院),吕敏(科学院)、钱绍钧(工程院)、杨裕生(工程院)、乔登江(工程院)、林俊德(工程院)、邱爱慈(工程院)、陈达(科学院)、刘国治(科学院)、欧阳晓平(工程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现在我们知道的科技处战友:寒野、白远扬、冯润石、张正华、田学义、赵炳璞、赵传明,相振江、赵德钧、牛遂成、李文峰。石军章、陈学政、雍娟娟、刘恕宣、王伯仁巳先后去逝,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碑文】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亲脊梁的热土!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中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二字显得更加珍贵。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曾参与创造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已为后来者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久仰后人!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b></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本人从事核武器试验技术、组织管理和研究工作。组织参加了我国大气层、地下平洞、地下竖井等不同方式的核试验任务;考察了澳大利亚(英国)核试验场2次、俄罗斯核试验场1次、德国核试验场1次、美国内华达州试验场1次。对核武器的发展、试验技术、试验方案和现场组织实施比较熟悉。</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戎马倥偬,不官、不商、不文、不名。仅将自己所想、所见、所闻借当今网络纵横的便利,写、编、抄、贴成美篇献给大家。别笑我文字掘劣,别笑我思想陈旧,更别笑我不趋势而作,我旨在让广大读者了解到我国核试验基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即可。由于美篇照片的来源不同,存在着局限性、片面性、倾向性。望战友们理解和谅解,更望战友们发来你的老照片,我可及时补缺、完善美篇。</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欢迎您微信扫该二维码(先将二维码存在自己的照片集中,再打开扫一扫二维码即可),看我的所有美篇,期待您提宝贵意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