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成都市金牛社区教育学院传统文化课«史记»第11--14课堂笔记整理</h3><h3><br></h3><h1> 武山川老师讲解«史记»,娓娓道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言文白话文融汇贯通,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现实意义,写作手法,这是一个多功能课堂。以古鉴今,感悟智慧人生,学用结合,于国于社会于家庭都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h1><h1><br></h1><h1>图片:网络</h1><h1>文字:兰风课堂笔记</h1><h1>音乐:妆台秋思</h1> <h1> «史记•酷吏列传»</h1><h1> 汉武帝为什么不杀司马迁而授中书令?在历史上汉武帝多虐少慈,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但他也算是一个明君。其实司马迁是判了死罪的,但是司马迁本是一个官员,是士大夫,属于特权阶级,再说他犯的也不是立斩,所以按照当时的律令,犯死罪的士大夫可以赎金或宫刑抵罪,但因司马迁付不起高额的赎金,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只有选择用宫刑抵罪。</h1><h1>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已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h1> <h1> 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 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汉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辨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之所急,有国土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已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的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司马迁进谏汉武帝,为李陵说了公道话,说李陵投降匈奴是寻找适当时机再报答汉室。</h1><h1>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是在为李陵辨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h1><h1>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问自已,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一点意见,不久,传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草处死了李陵全家,司马迁因此也被判了死刑。</h1> <h1>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银子赎罪,二是受"腐刑"(即割去生殖器)。司马迁官小家贫,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宫刑既残酷的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的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酷刑,悲痛欲绝的他想到了自杀,父亲的遗愿让他重振精神,为完成«史记»的编写,他想到“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功,浑身充满了力量。他毅然选择了宫刑,面对最残酷的刑法,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活下去,受刑后的司马迁,认为自已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对不起祖宗,再也没有去过墓地祭拜祖先。他以惊人的意志,不屈的人格,为中国写出了超越前人,至今令人高山仰止的史篇!</h1> <h1> «史记•封禅记»</h1><h1> 一万三千多字,是史记中最长的一篇。</h1><h1>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在外跟随汉武帝,他一路上搜集各种各样各地的风土人情资料,更多的是为汉室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料,汉武帝一生做了两件事: 一是打匈奴,二是封禅做神仙。</h1><h1> 汉武帝和历来的帝王都是一样,是一个十分高高在上的人,一个人只要是高高在上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人间至尊不过瘾了,衰老和死亡令他特别害怕,寝食难安,一心想升天做神仙,升天不成,长生不老也不错。于是他养了大量道士,到处寻求长生不老良方,带上20万人浩浩荡荡出游,所到之处犹如蝗虫灾害,一路搜刮民脂民膏,害得老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沿途百姓怨声载道。所到之处要修建皇帝寝宫,一但皇帝住过就封存起来供奉起来,给各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库虚空。<br></h1><h1> 一些道士道听途说做神仙良方,汉武帝不惜巨资修建大七围三十丈高的青铜柱子,上有仙人雕像,手托承露盘。汉武帝每天吃露水和着玉屑吞下,又效仿历来帝王去泰山封禅的庞大计划。这原是帝王的一大古礼,登泰山祭天地,为民祈福祉,但汉武帝另有想法,要当神仙。</h1><h1> 汉武帝封禅泰山之前,先去了崆峒山(今甘肃平凉县西) ,巡游黄帝曾经巡游过的地方,这也是道士的主意,学黄帝如何成仙。司马迁也随父亲在一起,趁机走访老年人,打听黄帝的传说,和他研究过的«尚书»相印证,作为远古历史文献的«尚书»是残缺不全的,需要补充很多资料,包括民间传说,司马迁的工作,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h1><h1> 一转眼,司马迁已经34岁了(公元前112年),跟随汉武帝到处巡游,长了不少见识。这真是上天的安排,不是让汉武帝成神仙,而是让司马迁成为历史学家,记录华夏文明的进程。</h1><h1> 次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夷,安抚不大听话的西南诸国邦主,沿途做笔记,收集官府保存的各种资料,在李冰治水的都江堰停留了好几天。行期近一年,为他写«西南夷列传»打下了基础。这一年里,汉武帝的封禅大典正式举行,十八万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向泰山进发。司马迁没能去感到遗憾,职业的冲动使他对这件事十分看重,他的父亲在队伍中,能目睹这一盛典。</h1><h1> 可是,封禅的队伍在陕西中部发现了黄帝陵,汉武帝紧张了:不是说黄帝升天了吗?怎么会有坟墓呢?公孙卿解释说:黄帝当然是羽化升天了,这儿只是衣冠冢。汉武帝转忧为喜,大手一挥,继续前进。</h1><div><br></div><h1><br></h1> <h1> 到了洛阳,儒生和道士共同开会,讨论封禅的细节,,一辈子谨慎的司马谈,终于忍不住,谈了几句不同的意见,说这样搞封禅,并不符合古礼。他很快被告发,兴头上的汉武帝十分恼火,喝令他离开队伍。这对于一个史官来说,无异于五雷轰顶,太史令司马谈病倒洛阳。司马迁赶来了,赶在父亲弥留之际,司马迁发誓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记»的撰写。古代的史官,子承父业是常事,司马迁小时候就确立了这一志向,二十岁出游,行程数万里,强化了这个意志。司马谈留下遗著«六经要旨»,和一大堆未经整理的史学笔记。</h1><h1> 司马迁匆匆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快马加鞭追赶武帝,他必须看清封禅大典的所有细节。他赶到泰山,却被挡在山脚下,不许到泰山顶上去。所谓封禅,山顶祭天叫封,山脚祭地为禅,满山遍野十几万人,车驾旌旗无数,的确壮观。司马迁千方百计打听山顶上的情形,听说那情形并不妙,刚刚举行祭天大典,霍去病的儿子得了怪病,没几天就死了。汉武帝非常扫兴,也感到害怕,不敢按预定计划去东海看神仙,而是绕道向北,绕了一个大圈子,整个行程一万八千里。皇帝威风凛凛,就是没有见到神仙,司马迁倒是获益匪浅,沿途考察了很多他所需要的东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