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17年深秋,和亲友约定一起去走一趟 8月底刚刚通车的沿黄公路,计划从西安一路向北,走靖边、绥德、米脂、榆林、神木,到达沿黄公路的起点府谷县,然后顺黄河一路向下到达终点华阴。 </h1><h1><br /> 一个晴朗无风的好天气,早上从西安出发一路高速直奔延安。 48年后,再回延安,距离2004年回后段家河,竟然也过去了13年。与上次回延安所不同的是,已经没有了那激动、那期盼、却又害怕面对的复杂情感,而有的是淡定、是平静,一切都云淡风轻。</h1><p> <br /></p> <h1><br></h1> <h1> 路边的秋色很美,让人怀疑这是陕北高原吗<br></h1> <h1> 洛川,陕北盛产苹果的地方,记得48年前载满知青的大卡车曾经在这休息过。</h1> <h1> 又是一个丰收年</h1> <h1> 延安到了,看到了宝塔山,心中已不再平静,贺敬之的《回延安》跳跃在眼前:</h1><p>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p><p>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p><p> 手抓黄土我不放, </p><p>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p><p>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p><p> 双手搂定宝塔山。 </p><p> 千声万声呼唤你 </p><p>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p><h1> ……<br><br></h1> <h1> 直奔北京知青博物馆,这是到延安来的最大心愿。</h1> <h1> 当年28000多名北京知青响应号召,来到延安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h1> <h1> 不禁想起了初到陕北所面临的饥饿与干渴,不堪回首……<br></h1> <h1> 北京知青的杰出人物——孙立哲,在陕北的土窑洞里敢给老乡做手术。</h1> <h1> 已故的知青作家史铁生</h1> <h1> 满满的回忆</h1> <h1> 一组塑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知青生活。</h1> <h1> 大厅里是28000多名北京知青的名录</h1> <h1> 再回首</h1> <h1> 往事并不如烟,本想忘记,但却难忘。</h1> <h1> 夕阳西下,登上了几次路过延安却从未上过的宝塔山。</h1> <h1>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区中心,海拨1135.5米,宝塔山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h1> <h1> 站在山上,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h1> <h1> 第二天一大早,告别延安,直奔靖边。</h1><p><br></p><p>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