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科学之种 共育文明之花

淳纯 ✨

<h3>  科学是什么?谈到科学,心里打了个突。</h3><h3> 可能跟大部分文科生一样,于我而言,从小对科学的兴趣是不大浓厚的,它代表着各种公式、定理的枯燥集合,饱受荼毒,科普读物也极少涉猎。 </h3><h3> 今年有幸参加了2017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播下科学的种子”是此次论坛的主题,与科学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天的短暂学习并不能让我成为一个科学达人,却足以在心里播下一颗兴趣种子,想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h3><h3> 一直肤浅地认为,“新教育”偏人文,好像与科学搭不上边,其实不然,科学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当生命不存在了,教育又能如何?“格物致知”的基本科学精神更是一直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 <h3>  此次论坛,大咖云集。麻省理工物理学教授、新南威尔士副教授,王渝生所长、严文蕃教授,郝京华教授均对“科学与教育”从各自研究领域做了一番阐释,通俗易懂,启迪颇多。</h3><div> 尽管一堂课上下来达到了教学目标,可是六个月后,学生还记得多少?Teacher is leader, activity before concept。如果学生不够投入,活动不够、探索不够,又谈何结论和效果?上好一节课一定要结合学段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div><div>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完全符合发明家的特征,可是又有多少孩子真正成为了科学家?想必,跟我一样,逐渐消磨了对于科学的兴趣……</div><div> 如何让“天生是科学家的孩子”成为“真正的科学家”呢?</div><div> 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div> <h3>  作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区,海门从2005年开始了教育课程改革,播下了人文与科学的种子。每所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不同类别的特色课程,建设科技展馆,让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浸润在科学的魅力里……本次科学创意嘉年华活动的展示让远道而来的老师们惊叹。</h3><div> 10节名师大课堂同时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VR/3D融合技术下的电学实验”研究、探秘“飞机方向舵”,研究“超声定位”,讨论“LED可穿戴设备”……课程的设置具有趣味性,师生玩在课堂,乐在其中!</div><div> </div> <h3>  小创客集市是我最为喜爱的项目,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类型的手工社团,每个独具特色。</h3><h3> </h3> <h3>  海门通源小学从南通扎染、蓝印花布中得到启发,创立了“乐染社团”,让孩子们认识、体验南通民间蓝染的艺术魅力,让更环保更健康的染织技术走向学生的生活。</h3><div> </div> <h3>  江心沙小学利用“稻米课程”剩下的稻草原料变废为宝,金黄的稻草经过搓、绕、编、穿,成就了草鞋、鸟窝、篮子等工艺品,剥落的玉米衣经过熨烫、剪贴做成了工艺花、工艺画,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h3> <h3>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科学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为科学家,而是要通过这一课程让每一个老百姓都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面对现象不慌张,面对谣言不盲从,面对孩子的问题有准备,让家庭科学教育成为可能,与学校、社会的科学教育形成合力,为国家发展储备科技人才。</h3><h3> 播下科学的种子,一起飞向更远的地方!</h3><div> </div><h3> </h3>

科学

教育

播下

孩子

课程

科学家

学生

种子

科学素养

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