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本该结束后就写的赛记拖沓至今,固然是慵懒所致,但也是不知从何提笔写所致,虽然赛时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激动的心尚未平息,但相比别人的100公里而言,这距离真不值一提,何况赛后自己身体也不觉有啥不适,缺乏被虐得体无完肤的哭诉,又让我感到有一丝的不过瘾。不管如何,毕竟环四姑娘山50公里越野跑是我的首次长距离越野,也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越野赛,总得留点东西给将来的自己显摆。</h3> <h3><b><font color="#010101">与四姑娘的缘分</font></b></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从跑步到跑马再到“被骗掉入”越野坑,短短三年时间,让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回想最早一次仙湖越野赛,一双旧跑鞋就跟着“冲”上山,遇到爬坡气喘吁吁,下山泥泞时屁滚尿流、胆战心惊,看到大神们蹭蹭蹭从身边轻盈出没,在山林树丛之间转瞬没了踪影,真的是羡慕得“口水直流”。。。两三场赛事勉强没被关门,微微满足装逼感后,却在今年5月高温爆晒的龙洞50公里狼狈退赛,重重地给了自己一锤!</div> <h3>浮躁的内心一直提醒自己“等练好再来50k”,可不安分的手却又连续按下几个报名健。9月初的武功山50k越野因事没有去成,少许遗憾也有点庆幸吧(据说赛道超虐),10月贵州26k越野也未能成行……阴差阳错,环四姑娘山便成了我的年度“重头戏”之一啦!</h3> <h3>既然是“重头戏”那就不可简单对待!于是乎,时刻担心会在高原“挂掉”的我,一改过去懒散的状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纠正跑姿、增强体能、训练斜坡跑等等,“忙”得团团转不亦乐乎,同时也结识了新的朋友。</h3> <h3>时间很快来到10月底,连续几天的加班后,幸好结果还不错,使我能赶上与四姑娘的约会。本来说好三四个跑友一起参加四姑娘山越野赛顺便去旅游的,各种原因后只剩下我和好友Winnie结伴而行,两人从成都自驾途径都江堰留宿一晚。</h3> <h3>傍晚漫步岷江两岸,浓荫山林中,置身蜿蜒回旋的松茂古道(始建于三国时期,古代成都平原连通吐蕃地区的唯一通道),别有一番古朴与宁静,不知今夕何夕!</h3> <h3>第二天,我和Winnie从都江堰出发,车辆缓慢行驶在“中国熊猫大道” (S303省道)上,每个画面的停留,都是一幅壮观的景象。我们边欣赏道路两旁的深秋美景,边等约好的几个广州来的自驾跑友,让“老司机”带我们去翻越巴郎山垭口(因巴郎山隧道贯通后,如今这条山路已经较少车辆走啦)。</h3> <h3>车辆缓慢爬升到4100多米的巴郎山垭口时,迎来第一场的雨雪☔️,着实让我们兴奋不已,但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我们会为这“热情”的风雪而苦恼,这已是后话啦。</h3> <h3>闲谈后才知道,原来这几个广州来的跑友是喜欢赛车、穿越无人区、攀冰和爬雪山的户外大玩家,真正的“老司机”,且与Winnie铁三的朋友还有交集,真是千里外的缘分啊!</h3> <h3>的确,每次在户外行走,总会让你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人和景致,这或许也是吸引我出门的最大动力吧!</h3> <h3>在“老司机”的保驾护航下,我们顺利地穿越巴郎山来到四姑娘山镇,入住了赛会指定的巴郎部落住宿点。开赛前三天,除了领取装备、听赛事介绍外,自然少不了要在周边的海子沟、二姑娘山、双桥沟等景点走走。</h3> <h3>首次来此地,不论是密集挂在树上的松萝、路边鲜花绿草、洋洋洒洒的雪花,还是大本营上明媚的月光,亦或是二峰登顶时的石头碎片阵……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的目光,一切都是那么的扎心震撼!</h3> <h3>由于同伴Winnie在爬二峰时出现了高反症状,加上天气时好时坏,雪也一直没有停过,路上不时有积水。看着Winnie高反难受的样子,在担心她身体的同时,无形中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增添了几分担忧。</h3> <h3><b>比赛的过程</b></h3><div><br></div><div><br></div><div>从来都是沾床就死猪一样睡过去的我,居然在赛前一晚失眠啦!辗转反侧都难以入梦,比当年参加高考还要紧张😭好不容易熬到凌晨3点,实在是憋不住就提前起床啦。收拾好行装后,开门投身于呼呼北风中,真有点悲壮的气氛!时间还早,42公里赛事的选手还在等待区内活动,100多人挤在大帐篷⛺️里,闹哄哄的声音,让我紧张忐忑的心情得到了一丝的放松。</div> <h3>42公里组别出发后,赶紧做规定动作(上厕所排空),然后通过检录、检查装备、热身准备、等待鸣笛…………六点钟,当比赛鸣笛后,选手们在五彩的“风马”陪伴下,冲出了牌坊,沿着赛道向前奔跑。此时,我也将赛前有关的高反、肺水肿、失温等大大小小问题抛之脑后,密密脚紧跟在队伍的中后位置。</h3> <h3>清晨的四姑娘山,天黑雾大,寒冷习习,景区里除了选手的头灯外,周围一片漆黑,偶尔几声狗🐶叫,打破了山谷的宁静……</h3> <h3>因为有过退赛的“经验”,这次我只给自己设定了完赛的目标,并不追求时间成绩。所以,从海子沟景区山门出发,经过喇叭寺再到枯树滩的两个CP点,爬升540多米,大约10公里路程,自己对节奏的把握感觉还可以,也没有感觉到有不适,原来还紧张的心情,也逐渐得到放松。</h3> <h3>从枯树滩出来后,海拔的攀升比前面更加明显,而山路也发生着变化,道路越来越窄,松软高低不平的泥坑如一个个陷阱,选手一旦疏忽很容易就会崴到脚!第三个CP打卡点木骡子,位于一个小山包上,它既是50公里的折返点,同时又是60公里和42公里的一个打卡点。</h3> <h3>出发时山色空蒙,云雾缭绕,周围漆黑看不到东西,之后随着时间推移,跑的路程远啦,云开雾散,太阳☀️也慢慢升起来,山色草色都变得活泼生动。但雪山终究是雪山,始终透着一种神秘奇幻,给人一种时远时近的错觉。</h3> <h3>由于已经陆续有选手开始折返,等我深一脚浅一脚来到木骡子,打卡喝了碗热粥后,无暇欣赏景色,匆匆留下一张图片,立刻就往回赶。而此时,天空的云层逐渐开始变厚。从木骡子折返回到喇叭寺,图示中只标出路程和一段木栈道,赛事说明会上,组委会也说此段很容易跑起来,是抢时间抢分的好机会。可等到我折返时,才发现事实上却并不是如此简单😭!</h3> <h3>因为天开始下毛毛雪啦!低温使栈道上铺了一层薄冰,前面选手踩踏后,有的化成了水,有的又重新再结冰……越野鞋踩在湿滑的栈道上,一点不比踩泥地舒服!对于我而言,恐怕是第一次体验“如履薄冰”的感觉😓何况,这栈道居然还有10公里长,背阴的地方人迹罕至,向阳处又游人如织。在一堆堆游人当中穿梭着,早就没有开始时要“狂奔”的欲望,明显感受着对方给予的“白眼”😄此时,心中的万马🐴在汹涌澎湃!</h3> <h3>等再次回到喇叭寺,看看时间,行程过半,用时还不到6小时,顿时心里乐开了花😊解下越野包,拿出碗勺(赛事包里准备好的,这个必须要给赞👍),盛上一碗香喷喷、热辣辣的炒饭,再加一大勺的胡萝卜炖牦牛肉,滋补又暖胃,真的非常美味。举起碗,敬山神,感谢它带给我们的丰衣足食!</h3> <h3>在喇叭寺休整期间,遇到100公里组第二名的扎西和60公里女子组的美国🇺🇸运动员打卡补给,算算他们的时间(分别是凌晨3点和4点出发),自己有了一丝妄想,如果后半程自己快点,是不是能在11小时内完赛呢?!哈哈,这时的我,早就把栈道时的“万马”抛到脑后啦。按赛道设计,50公里的后半段从喇叭寺出来后,要爬升海拔4100左右的小牛场,翻过小牛场再回到主会场。</h3> <h3>休息了十五分钟,吃饱喝足后,我再次踏上了“征途”。出发不久,天上的云层越来越厚,风又再次呼呼咆哮,粉状的雪花慢慢飘落下来。随着海拔的急促提升,好不容易暖和的身体,也在迅速的降温。我不知道别人是啥感受,反正我就是觉得冷,比当年一条运动裤上亚布力滑雪场🎿还要冷。上山冷,慢跑冷,快走冷,下山还是冷,特别是手指头,除了肿胀外没有一点知觉。</h3> <h3>雪时下时停,阳光也在云层里扭扭咧咧的,偶尔出来一下,仿佛是专门来看笑话的!插在地上飘扬的赛事标志,以及选手们艳丽的服装颜色,在风雪之中成了鼓舞我前行的动力!我除了不停的看路迈步外,其他的都无暇顾及。好不容易来到最后一个打卡点~位于半山腰的小牛场,在志愿者帮助下,用软壶装了袋红糖姜茶,稍微让双手暖和暖和,没有心情吃任何东西,只就着热水吞咽了第二颗排酸丸,便匆匆的离开啦。殊不知,匆忙中,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把灌满热水的软壶放在身后的越野包里啦!</h3> <h3>越往上爬升,雪也越来越大,气温下降很快,路也越来越难走!小牛场打卡点时,志愿者安慰我们说“很快啦,过了前面几公里的马路,就到下坡啦”,问题是,他们嘴里说的马路真的是“马儿”走的路😭根本就没有人可以下脚的地方!一个个马蹄印的“路”,又不能完全照痕迹踩踏,因为下面可能是泥潭、可能是粪便、可能是尖锐的树枝、更有可能是松动的石头……别说跑,就是走也得要十分的小心翼翼。当然啦,这些都是针对我这种渣渣而言的,因为这个时间,50公里赛男女前三名都在冲刺啦,人家也是“跑”此段路呀!</h3> <h3>跑马也好,越野赛也罢,我从来都不跟大神与高手去比较,也没有这个资本比较😊参与其中就是为了过程,不管是被虐还是被关门,起码这种感受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的肌肤体会😊总之,这段路上我成了真正的“乌龟爬爬”了,每公里平均要用25分钟的时间😭不知道应该怎样“落”脚,总有站立不稳的感觉,有力都使不出来,脑瓜里又开始“万马”奔腾啦!</h3> <h3>看演示时以为小牛场就是最高处,横切部就是一个水平面,应该难度不大,所以才有后来给自己定11小时的“愿望”。可等我离开小牛场爬升一段后,才发现所谓横切面其实是个巨大的深V型山谷,起起落落,只能看到眼前凹陷的几百米,走完这个山谷,转过弯后才看到后面还有……接二连三如此,赛后选手称此段为“绝望大V谷”,一点都不过分!大雪纷飞的山谷里,漫长的羊肠马道,真的会让你有种“走到世界尽头”的崩溃!</h3> <h3>期间想歇歇脚,拿软壶出来准备喝水时,发现瓶口已冻住,壶里的水成了碎冰粒状。天啊😱,我傻到忘记把软壶放进羽绒服里,居然任它在外面结冰。而此时,我离开小牛场的补给点已经整整过了3个多小时啦!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吧!正当自己以为要崩溃时,雪停啦,风也慢慢不刮啦,夕阳从远处山峰露出个影子,脚下也峰会路转,终于出现斜坡啦😊。</h3> <h3>接下来连续3公里长,将近有50度的大斜坡,并要穿过一大片原始沙棘果园,当我看到很多的“人仰马翻”,心里暗自庆幸有“小宇宙脚法”以及各位大神的“心经”来护身😄尽管我还没有到达“出神入化”飞快的下降,但整个过程中坚持提臀用碎步快落,的确让我腿部得到不少的放松,也没出现打滑摔倒等现象,连续超了三个50公里男生(暗自窃喜)。</h3> <h3>由于最后的1.5公里要从镇上公路斜坡返回主会场,这段距离我选择用快步走的方式来完成。当双脚接触到水泥地面时,我就知道,这次的50公里赛事我不会被关门啦!在终点处等我的Winnie,以为我冲线后会“抱头痛哭”,结果我除了不停嘟囔着“虐死人”外,没任何表情。</h3> <h3>哈哈哈,事实上,那个时候我整个人还沉浸在纠结11小时里,心里一边痛骂组委会“无良”,最后还来个公路斜坡冲刺,纯粹是折腾人;一边骂自己栈道那段浪费太多时间。好在很快的,我就从这种患得患失情绪中恢复过来啦😊能够在12小时23分完成赛事,还是值得开心的。毕竟这是属于我的第一个50k,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距离越野赛,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雪山,第一次在一天内经历四季变化,第一次独自在户外面对暴风雪、第一次努力训练后水到渠成的收获!</h3> <h3>如果说之前参加过的活动,只是让我了解越野与跑步的区别的话,那么,经历了环四姑娘山越野赛,我觉得自己已经爱上越野啦😊不管日后是否还会再来此地,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总结和反思的。</h3> <h3>赛后的感悟</h3><div><br></div><div><br></div><div>1、今年50公里是新增的组别,赛道主要是在长坪沟的核心景区内,相比其他组别而言难度要小很多,但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加上复杂多变的赛道及寒冷暴雪的天气,对于我这样初级入门的越野选手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挑战和野外体验。而赛前自己对高原的有关认知还比较欠缺,只是因赛道简单而侥幸完赛而已。</div> <h3>2、这次42、60甚至100公里好多大神被关门或退赛,除了因伤病和时间不够之外,主要还是对暴风雪和高反的严重性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想到高反对体能的消耗这么大,如果能克服高反的话,他们顺利完成赛事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h3> <h3>3、除了组委会的强制装备外,有些装备还是要做准备,比如:<b><u>手套必须要有!</u></b>最好能有一定防风防水功能手套,在海拔4000的高原地方,不戴手套的手指分分钟就要被冻掉,而我这次只带了半指薄手套,整个过程是有泪哭不出啊,比赛期间的确发生有选手冻伤的事情。<b><u>贴身衣必须保暖兼排汗!</u></b>多亏赛前果断把X-BIONC速干压缩衣带上,要不然我会“死的很惨” 。<b><u>着装上要兼顾跑步特点。</u></b>整个赛事我都将羽绒穿着外面,低海拔时跑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看那些高手们,也就一件薄风衣搞定整个赛事啦。</h3> <h3>4、低温下雪时,越野包最好贴身背,软壶在补给点最好灌热水,一来可以保暖,也可防止出现结冰。后半程我总感到身体冰凉,除了着装问题外,主要还是能量供应不够,对长距离如何“吃”,我还是需要改进。</h3> <h3>5、登山杖虽然能起到辅助作用,但要会正确使用,且不要养成依赖的习惯。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加强下肢和腿部的训练,登山杖可以忽略,起码这次环四姑娘山,我就没有用到登山杖。</h3> <h3>6、要完赛和玩赛,而不是被自己“玩残噻”,除了慎重选择报名外,那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个赛事,平时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做好准备工作。“无训练,不参赛”,这既是对赛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安全的保证,更是享受长跑长有的乐趣所在。</h3> <h3>正如开头的这曲歌所表达的那样,蓝天白云,巍巍雪山,牛羊满山坡,美好的世界,这是最好的安排,感恩自己所遇到的一切!</h3><h3><br></h3><h3><b><br></b></h3><h3><b>「千里奔来,赴一场云端的约会,完成属于自己的比赛,没有遗憾,满意,满足,满心欢喜」</b></h3><h3><b><br></b></h3><h3><b><br></b></h3><h3><b>(注:图片来自手机、Winnie、赛事官网以及其他跑友)</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