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班千人第十期共读《风又三郎》 ——再读“新发现与反复结构”

燕语书香

<h1> 关于《奥次贝尔与大象》<br>蒋老师这样说,故事属于现实主义的,它接近现实批评,所以某种程度上还比较好理解。故事发生在三个星期的时间跨度里面,故事情节是反复结构的。但仅仅关注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br>  在反复当中我们在感受到白象是善良的同时,是否有留意白象的逆来顺受的,忍气吞声的,不敢反抗的,这似乎就是全世界在某种特定时代的农民的现状。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宫泽贤治对农民那种生存方式充满了同情,但是又有点不满,不满上面呢?就是不满他们的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就是不满他们的不敢反抗。<br>  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要学会自救,如果自己要不敢于反抗,不认清现实,你就是喊圣母玛莉亚,你哪怕是来自普贤菩萨的坐骑也没办法。所以最终拯救他的是他的同伴。最终导奥次贝尔被踩死了。</h1><h1> 这样的解读何其深刻,是啊,读中思,读得透。</h1> <h1>还有《好脾气的火山弹》、《祭奠之夜》、《风又三郎》和《山梨》。蒋老师也是分析得透彻到位,让我收获颇多。最记得他那句“好的文学作品是不回避难度的”。谢谢蒋军晶老师在“共读之夜”的导读讲解,犹如灯塔般,使我们渐渐有了方向。那就让自己静心,再好好的读读《风又三郎》。</h1> <h1>再一次把《风又三郎》读完,我花了很长时间,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刻的《奥茨贝尔与大象》一直在眼前,这是我读着感觉最简单却最深刻的文字。庞然大物的大象面对着花言巧语的人类,竟然毫无防范之心,也无反抗之力。为何,习惯?麻木?我期待学生的解读。所以11月6日,我们全班共读就从这篇童话开始。<br>  班级交流:</h1><h1> 1、班级学生谈对《奥茨贝尔与大象》的初印象。出乎意料,有十几个孩子都说奥茨贝尔是聪明的。原因:书上反复强调“说起奥茨贝尔,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文中说他还会安装脱壳机。这就是孩子的世界,常常看美好,但没有静心走进文本。</h1><h1> 2、不同意见。学生“我觉得他很坏,是在虐待大象。”从给大象干的活越来越重到吃的越来越少。</h1><h1> 3、时机成熟,顺势出示家长的读书感悟。再让孩子静心走进文本。</h1><h1> 4、出示蒋老师的导读名言,升华童话主题。</h1><h1> 5、再交流讨论。完成阅读感悟。从初印象到再读改变。</h1><h1> </h1> <h1>接着我们还挑选了《好脾气的火山弹》进行对比阅读。这次孩子们没有任何指导,但通过他们的阅读笔记,我们已经看到了些许我们想改变的。付梓琪小朋友,甚至去收集了资料。写出来好脾气的火山弹也许就是宫泽贤治自己一生的写照。相当了不起。</h1> <h1>  宫泽贤治的每一篇童话,都是独一无二的。若静静停留,细细感受,我们也许能慢慢走近宫泽贤治的高贵心灵和他那独特奇幻又充满哲理的童话世界中。对奥茨贝尔有了新的发现后,那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它的反复结构吧!<br>1、《奥茨贝尔与大象》中的“反复结构”<br>  《奥茨贝尔与大象》是书中的最后一篇童话,这是一篇用“反复结构”写就的文章,作者分别用“第一个星期日”、“第二个星期日”和“第五个星期日”三个小标题结构全篇。在每个小篇章里,作者用诸多细节,“螺旋式”描述了奥茨贝尔的贪婪与狡猾(将白象占为私人财产——送给白象锁链桎梏般的“礼物”——加在白象身上不堪重负的劳动与日益减少克扣的秸秆),衬托了白象的善良天真、轻信不计较和忍气吞声。<br> 反复结构的作用意即于此,将两组形象鲜明对比地突出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他对于劳动者的怜悯与同情之心跃然纸上。<br>  (1)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是否接触过“反复结构”的文章或作品?(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回顾《小壁虎借尾巴》、《七颗钻石》等课文的结构,进行归类。)<br>  (2)在《安徒生童话》中,使用“反复结构”的作品并不少见,同学们可做思维迁移,找一找,哪些是反复结构的童话。<br>  (3)第二天孩子们把《安徒生童话》带来了,并找到了《老头子做事总不会有错》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反复结构的文章。找找反复结构。<br>  (4)用合适的图形(圆形、环形、柱状、台阶形、箭头符号等皆可)将自己理解的“反复结构”呈现出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