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表景色

彭彪

<h3><font color="#010101">  旅游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可放松身心、调节生活情趣、增长知识和阅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人们常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可见旅游对于一个人增长知识和阅历的重要性。当然,要通过旅游观赏景观提升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增长知识,首先得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面对旅游景观,</font>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您是外行还是内行?出门旅游,如果对旅游项目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其结果,除了旅途劳累,得到一些视觉差异化冲击,满足进入“旅游休闲阶层”的自尊心,恐怕很难达到通过旅游增长知识的目的。</h3><h3><font color="#010101"> 学术界按旅游景观的成因或属性分类,有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两大类。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及知识验证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与人文地理紧密相连。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景观。&nbsp;</font>笔者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地理知识,与旅游景观的科普常识小有契合。退休闲暇之余,计划利用自己储备的知识和能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对熟悉的一些旅游景观类型写点科普,同时抛砖引玉,期待各方面的专家都来做点工作,且期望这些工作能对广大旅游爱好者提高科学素养,越来越接近旅游内行有所帮助。</h3><h3><font color="#010101"> 旅游景观涵盖的范围实在庞大,以自然旅游景观大类的地貌景观为例,</font>地貌就包括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熔岩地貌(火山地貌)、花岗岩地貌、流纹岩地貌、丹霞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土质地貌等多类。当然,每一类还可以再细分。例如岩溶地貌一般还可以分为岩溶地表地貌和岩溶地下地貌两类。由于每一类都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而限于文章篇幅和为了阅读方便,我们不妨把旅游科普知识按细类单列,逐项展开介绍。本文先介绍岩溶地表地貌(喀斯特地表地貌)科普常识。</h3><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其具体含义就是岩溶地貌。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卤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包含各种地表溶沟、石芽、天坑、竖井、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瀑布华、钙华堤坝、岩溶泉华,以及地下五彩缤纷的溶洞、溶蚀地貌、钙华堆积地貌和地下暗河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喀斯特地貌是地壳运动、环境气候、生物繁衍、水流及可溶性岩石等因素经过千万年相互作用的产物,包含地球演变的丰富信息。其中可溶性岩石(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卤盐等)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首要条件。在中国,几乎各省区都有不同面积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出露地表的总面积约有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连成一片,分布最广,面积共达55万平方公里。其中尤以广西地区出露的面积最大,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广西全区总面积的60%。贵州和云南东南部石灰岩的分布面积也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50%。由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喀斯特地表景观名胜,广东典型的如肇庆七星岩;广西典型的如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云南典型的如路南石林风景区的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桥石林;贵州典型的如兴义尼函石林、修文石林,黄果树的黄果树瀑布钙华岩壁;四川典型的如九寨沟钙华滩流,黄龙风景区钙华池、钙华坡、钙华穴,石柱县喀斯特天生桥等。因此,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形态特征,你会对大量的自然景观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岩溶地表地貌(裸露型喀斯特)涉及到的景观,</font>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人们对石芽形成的千姿百态构形充满想象力,演义出了大量的神话故事,给旅游增加了乐趣。通常称谓的石笋、石塔、石柱,或者百姓神话故事中拟人化称谓的“阿诗玛”、“阿黑哥”等岩石名称,在学术界规范名字就叫石芽。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可溶性岩石(这里主要是石灰岩)层厚、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h3> <h3><font color="#010101">  天坑和竖井主要是由于岩溶地面不断凹陷,形成漏斗状的圆形洼地或竖井状的洞。在我国的重庆和四川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它形成于陡峭的坡地两侧和洼地、盆地底部,因为流水沿着岩石的裂隙侵蚀强烈,所以天坑或竖井深达几十米到几百米。</font></h3> <h3>  溶蚀洼地是一种范围广,近似圆形的封闭性岩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涝,旱季易干。面积一般数平方千米至十几平方千米。溶蚀谷地是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构造影响比较大,面积更为广,一般数十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平面条状分布,长达数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径流,例如广西都安有一溶蚀谷地宽一公里,长十公里。这种喀斯特地形在我国云贵高原分布广泛,形成山间盆地(坝子)或湖泊。</h3> <h3>  干谷是地表径流消失后岩溶区遗留下来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着谷底的竖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这种地表径流转为地下径流的现象叫做伏流。还有一种形成原因即人类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的结果。这样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比较常见。</h3> <h3>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天生桥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蚀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这些地貌奇观最集中、最典型要数广西桂林山水。</h3> <h3>  地表钙华堆积,最典型的主要有瀑布华,钙华堤坝和岩溶泉华。瀑布华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内力作用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华。我国贵州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就属于这一种。钙华堤坝形成是溶解大量碳酸钙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碳酸钙地下渗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径流一段距离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随着水温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类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钙华沉积。钙华中含许多杂质和多种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响,使得钙华呈现出多种色彩。这种地貌在我国四川黄龙寺一代分布较广,黄龙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与这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紧密相连。岩溶泉华是溶有大量碳酸钙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温度升高和压力减小,使得碳酸钙在泉口形成钙华沉积,长时间的积累使泉华形成不同的形状,这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幅美景。这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南较为常见。</h3> <h3>  纵观我国岩溶地表地貌景观的分布特点,广西地区的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如果我们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它们纵横连绵达数百公里,而且各个山峰的高度都十分相近,构成了一个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的峰顶面,在林立的石峰之间密布着一个个深达200~400米、直径不过100~200米的封闭小洼地。从广西西北部到中部,地形形态呈有规律的变化:峰顶高度依次降低,山峰密度逐渐变稀。同时,山间的封闭洼地高程也渐次下降,洼地规模也明显增大,由数个洼地联接成串珠状洼地。此外,不规则的长条形谷地则逐步过渡为较开阔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地形。以山水甲天下著称的桂林—阳朔一带,就是一种喀斯特强烈发育的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这里是广西东北部峰林地形的主要部分,也是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与广西相邻的云贵高原区喀斯特发育的特点与广西喀斯特有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而不像广西那样是一个连续分布的、褶皱平缓和岩性比较单一的、巨大的可溶性岩体。在黔南、黔西南和滇东某些地段,也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类岩层,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也曾发育有热带、亚热带的峰林和孤峰平原等喀斯特地形,但因其自第三纪以后,云贵高原区地壳大幅度隆起,成为海拔1000~2000米以上的高原,这样就不再具备广西那种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以溶解为主的喀斯特作用也就远不如广西那样能够强烈地进行,故其剥蚀作用相对较为突出,山峰一般具有浑圆、低缓的特点,峰林的陡峻程度也远比广西的峰林逊色。如今黔西安顺的峰林,云南路南的石林均为第三纪时尚未上升为高原前湿热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而不是现在凉爽的高原气候条件下所能形成的。</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现代喀斯特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气候分带现象,广西、贵州南部、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凹陷地形是本区的主要特征,江苏宜兴、浙江金华与杭州等地区的石灰岩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山西的太行山和部分吕梁山区、北京西山、山东西部丘陵等石灰岩零星出露地区属温带型,这些地方地表喀斯特作用比较微弱,地表水顺裂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河及石灰岩泉,如济南、太原等地的石灰岩泉便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西部高山区及内陆干旱区则属于寒带型和干旱型,这里由于昼夜温度变化较大,往往引起石灰岩的崩解,溶蚀作用也就不十分明显了。</div><div> 旅游观赏岩溶地表地貌,按形态特征区分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及瀑布华、钙华堤坝、岩溶泉华是比较简单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非岩溶地质条件也会形成类似岩溶地表地貌景观。例如碎屑假喀斯特景观、黄土和粘土假喀斯特景观、热融假喀斯特景观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假喀斯特景观等。地震断裂下陷也会形成假喀斯特天坑、洼地和谷地。</div><div> 了解上述岩溶地表景观科普内容,我们不仅知道了各类岩溶景观的成因,同时通过观察岩溶景观,反过来我们也能对地球气候演变、地壳变化进行推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