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乡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图:渔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9.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雪乡”有着迷人的魅力,因为那里是个童话般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雪乡”位于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海拔在1200米以上。 由于山区小气候,每年十月便是瑞雪纷飞冬季了,而且积雪厚度可达2米左右。</p> <h3> 从初冬的冰花乍现到早春的涓涓溪流,这里无时无刻不在涂绘着雪的风韵,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雪的故事,于是,这个地方便得到了一个美称一一“中国雪乡”。<br></h3> <h3> 皑皑白雪在风的作用下,随物具形,姿态万千。或似奔马、玉兔,或如巨蘑、神龟。百余户的居民区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俨然成了座座相连的雪屋。</h3> <h3> 去“雪乡”采风是我早有的愿望,2009年元旦刚过,我便同我的老朋友金库启程前往。因事先得知去“雪乡”可从“雪谷”穿越而行,这样可以一举两得。于是,我们选择了吉林—— “雪谷”——-穿越羊草山—— “雪乡”的路线。</h3> <h3> 车从吉林出发,走了四个多小时便到了“雪谷”。这里是胜利林场的一个采伐场,因为与“雪乡”仅一山相隔,“雪乡”居南,“雪谷”居北。雪乡的绰号较早,游人很多。当地人大概受到了影响,遂起了“雪谷”这个名字,以期引起旅游效应。</h3> <h3> 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坦地里,住着二百来户人家。房子错错落落,到处是厚厚的积雪。因是林区,家家的房子都用木头围成一个院,门前堆放着小山一样的烧材。</h3> <h3> 我们住到了一个叫“英子”的家庭农家乐。她家的门前高挑着两只大红灯笼,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他家很干净,屋里也很暖和。英子做菜的手艺不错,当晚就给我们做了林区特有的蘑菇、木耳和农家猪肉等在城里少有的菜肴,与他丈夫(是林场的场长)一同痛饮了我们带去的“水井坊”。</h3> <h3> 第二天清晨,外面飘起了大大的雪花,十米开外就看不清了。为了知晓“雪谷”的样子,我俩冒雪前行,踏寻了“雪谷”小镇的每一街巷。</h3><h3> 这里是林木工人与农民混居的地方,很多家养牛。早晨,成群的牛从圈里拥出,奔到村旁的小河边,在凿出的冰窟窿里抢水喝,然后便三三两两地向山上走去。小河上架着的简单不能再简单的木桥,因有多处桥板烂掉,让桥上厚厚的积雪露出很多漏洞。</h3> <h3> 第三天,雪停了,空气格外清新,我们踏着深深的积雪开始了淋漓尽致地拍摄。拍了山寨晨光,拍了菜牛上山,拍了小桥积雪,拍了袅袅炊烟。</h3><h3> 吃过早饭,见天气已晴好,便决定穿越羊草山去“雪乡”。</h3> <h3><font color="#010101"> 穿越羊草山没有像样的路可走,只有崎岖的羊肠小道。山坡上都是原始森林,山又很陡,雪又极深。为避免迷路,英子让她放寒假的儿子给我们带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山坡上,很多马一根根地往山下拖原木。到了山脚下,则改用爬犁运到储木场。此情此景对我们十分新鲜,自然成了我们的拍摄素材。</font></h3> <h3> 我们踏着吱吱作响的山雪艰难前行。走着走着,听见了远处传来的伐木声,一棵棵挂着积雪大树轰然倒下,掀起漫漫雪雾。</h3><h3> 为了看个究竟,我便向伐木的方向奔去。积雪太深,几次摔倒,好不容易赶到了那里。两个伐木工人友好地对我们说,你们拍吧,你说伐哪棵就伐哪棵。我站在深深的雪地里,拍下了伐木的全过程,并答应给他们寄去照片。</h3> <h3> 越往上走,景色越发好看了。天格外的蓝,雪格外的白,空气也是格外的清新。树上挂满了晶莹的雾淞,可谓是美伦美奂。</h3><h3> 路越来越不好走,不小心踩到路外,雪就会没到膝盖以上。山实在是太高了,我们累的不行。为了尽快赶到雪乡,我们只能匆匆喝点水,暂短休息一下又得继续前行。</h3> <h3> 经过四个多小时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山顶。山顶的景色更别有一番的美,平坦而深深雪的前方,排排树木挂满了雾淞,十分漂亮。</h3><h3> 我支好三脚架拍了全景,但当我拔出三脚架的时候,发现一只脚腿的防滑帽却不见了。我急急地用手扒雪翻找,因雪下树枝杂乱,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找到,令我懊悔不已,那可是意大利曼富图三角架呀!</h3> <h3> 过了山顶,阴云来了,我们便急急地顺着南坡下山。南坡较坦,比北坡好走多了。前面就是“雪乡”了,有很多大型登山车和雪地摩托往复运送游客。与我同行的老友金库,腿疼的不行,实在走不动了,我便招呼一辆下山的雪地摩托,载他下山,我则继续步行。</h3> <h3> 这时,路上已没有什么行人,带路的向导早已走在前头不见了身影。我独自一个人急急地走着,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看见路边有了插着的彩旗,我知道“雪乡”快到了。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在山脚下的小房子里,看见了金库和带路的向导。</h3><h3> 这时天已飘起了雪花。我们打车往“雪乡”的里边走,住到了英子介绍的“毕大姐”家庭旅店。一看表,已是下午三点多了,这段穿越之路,我们足足走了六个多小时。</h3> <h3> 自从到了毕大姐家,天就没开过晴,足足下了三天大雪。我们只好在屋里闲着,坐在火炕上喝着店主的烧酒,企盼天晴。</h3><div> “雪乡”这个地方不是很大,街道也不很规整,大雪把整个镇子都封盖了。家家的房子上,屋檐下,柴禾垛上,车上都盖了厚厚的雪,在风的作用下,随物具形,千姿百态,令人欣喜。</div> <h3><font color="#010101">雪乡有个老阎头,他在自家的院落里,营造了很多积雪景观,还养两只小鹿,招揽了许多游客前去观赏与拍摄。晚上,挂在门前屋顶的盏盏大红灯笼格外醒目,景致更为动人。</font></h3> <h3> 四天后,太阳终于出来了。原已形状各异的雪景,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更加喜人。我们按照早已考察好的路线,一一对焦,迅速拍摄。一个多小时过去,美景尽收镜中。</h3><div> 我们感谢苍天,感谢大地,让我们见到了雪的美妙,饱览了雪乡的风韵。雪的美,是天公眷顾的;雪乡的风韵,是令人动情的。</div><div> 雪乡之行,是体验之行、鉴赏之行、快乐之行和难忘之行。愿美妙的雪乡再展英姿,愿美妙的雪乡花开永远。</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