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1</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欧阳修 • 蝶恋花</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font>。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div><div><br></div><div>这首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三句:<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b>因为迎合了某个生活场景。</div><div><br></div><div>1996年我师范毕业,去了老家镇上的初中做了一名老师,住在一座空闲教学楼的三楼,条件极其简陋,但空间很宽阔,三间教室都是我的,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一张台球桌,然后就是偌大的空间和寂寞。那时的小镇还没有发展,除了街道上有二层的楼房,其他都是瓦房,很简单的那种,灰色的瓦片,青砖的墙面,我前面就是一排排的民居,我在三楼,望过去很开阔,一重一重的。</div><div><br></div><div>我经常坐在走廊上,一个人无聊地看着周围不是风景的风景,楼前有几棵高大的白杨树,然后就是一层层的灰色的瓦片,遇到雨天,烟雨迷蒙中,也仿佛是一幅烟雨凄迷的水墨画,很是写意。那时我就会想起这三句话:<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b>。春天的时候更是如此,然后会有一点点的感伤,因为青春最旺盛的年龄,还不甘心就这样生活在偏僻的故乡,还有梦想,尽管前路漫漫,心却向往之。颇有词中“<b>楼高不见章台路”</b>的味道。</div><div><br></div><div>有时我会在走廊里听歌,听姜育恒、孟庭苇、童安格,如果没有课,我能在走廊上坐一个下午,身边会翻看席慕蓉的诗集《七里香》,一直到黄昏,有时晚上会有月亮,会享受一下夜的静谧,眼前的风景也多了神秘。春夜里最抒情的就是深夜田野里传来的蛙声了,如果梦中醒来,聆听到那春天的声音,心里会很欣喜的。所以每年听到蛙声我才在心里承认春天来到了身边。</div><div><br></div><div>后来同事姜军和我一起住在三楼,日子多了丰富,一起做饭,为谁刷锅也要争论一下,最终会通过打台球决定。那时比较奢侈的事情是包饺子,在空旷的三楼剁肉馅子,那种声音能传遍整个校园,后来就有不少同事加入了吃饺子的队伍。</div><div><br></div><div>还是为了梦想,我决定离开故乡了,离别的时候多少是有点伤感的。青春梦想的黯淡,和姜军友情的不舍,对前途的渺茫,还有一棵青春倔强的心。走的时候是夏天最热的时间,录音机里放着姜育恒的《别让我一个人醉》,姜军在房间里,我坐在走廊上,外面的白杨树上知了叫得正欢。现在回忆,刚好迎合了词的<b>下阕: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div><div><br></div><div>其实我要不走出故乡,现在读这首词感触应该会更深一点。但如果不走出故乡,我也不会写这样无聊的文字了。</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02</b></font></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苏轼•南乡子</font></b></div></b></h1><div><b>东武望余杭,<font color="#ed2308">云海 天涯 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font>,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b></div><div><br></div><div>苏轼的这首词是上周第一次读到,我对古诗词是寡知的,但还好遇见了,然后留下的感动。词只是一个媒介,更主要的是这首词出现的情境感动了我。</div><div><br></div><div>上周我在家又看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面的青年男女大学毕业的聚会上,酒到正酣处,包贝尔饰演的张开站起来为大家朗诵了这首词:<b>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b>然后众同学一起和之:<b>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b>场面相当感人,这部电影里,我最欣赏包贝尔的表演,真切感人,洒脱通透,活脱脱的青春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大学最后的时光渲染到极致,然后就是走向社会,告别或是延续着青春。</div><div><br></div><div>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电影院里,没有记得有这个场景。这一次重温,才觉得很珍惜。看别人的青春是很容易想到自己的青春的,作为一个也上过大学的人,也有过这样的离别场面。合肥本科最后一天,和同学许刚等几人一起喝酒话别,酒喝到兴头有了分歧,然后就有了矛盾,青春的倔强就让友情有了裂缝,好了整个大学时光,却在最后一天结下了怨恨,我是夜里的火车,离开了合肥,许刚是第二天的火车,就那样告别了,带着青春的冲动。坐上火车的那一刻就后悔了,没有和好朋友拥抱离别。</div><div><br></div><div>我是这样的心情,许刚也是。因为几个月后,他去了我老家的工作单位找过我,但我已经离开了,我也写过回忆许刚的文章,有时也冲动地想去他的故乡找他,但都因为生活的颠沛流离阻隔了,一直到今天。生活把自己改变了千百遍,而唯有对许刚的思念依旧,我想他也是的,如果有生能重逢,一定会是一个结实的拥抱。</div><div><br></div><div>大学同学很多都没有联系了,包括当年玩得最好的,同桌、一个宿舍的兄弟,十多年过去,大家都改变了很多,找不到共同的平台,但彼此的近况大都了解,同学群里都在,只是不说话,也没有刻意,当然也不想刻意去找话题。中间也仿佛有过误解。<b>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b>。也许就是这句话拉远了距离。那时的梦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不是这样,也只好把一份记忆中的美好藏于心底,任现实怎么破碎和悖离,我还是相信曾有的青春里的真实,我想,他们也是。我们都回不到过去,我们也来不到现在。知足吧,有青春就够了。</div><div><br></div><div><b>东武望余杭,云海 天涯 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b><b>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b></div><div><br></div><div>再读这首词,竟不觉中已热泪盈眶。</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3</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唐温如 • 过洞庭</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font></b></div><div><br></div><div>这首七言绝句也是最近才知道的,经常逛一个论坛,经常会有人发帖问网友最喜欢的古诗词是什么,很多人说了这首诗中的“<b>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b>”。我开始没有什么感触,接触多了也就有了感觉,特别是一次有人给这首诗配了几幅图片,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句的意境,才觉得很唯美。</div><div><br></div><div>百度了一下,作者唐温如又叫唐珙,一生只留下了8首诗歌,而这首《过洞庭》奠定了自己在诗坛上的地位,也让后人铭记。一二两句中的老和白发对应,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凄苦,身世飘零,岁月迟暮,但三四两句却改变了画风,醉后暂时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然后看满天的星辰,天旋地转,一个动态的画面呈现,甚至是立体的画面。意境开阔,不知是吾乡还是他乡,不知是现实还是梦中。这样的恍惚中,烦恼也就少了几分,如果用画面表现则是很唯美的。虽然酒醒后痛苦依旧,但在一个瞬间却是诗意的,不仅慰藉自己,也慰藉了后世无数的读者,包括我。</div><div><br></div><div>如果把生活也带入诗歌中,我仿佛也能找到熟稔。我也算是客居他乡,人过中年,现在也是“<b>可怜白发生</b>”,近些日子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白天常会感到头晕,有着隐约的担心。没有功成名就,上有老下有小,有时会感觉到生活压力的沉重。曾经也会借酒消愁,但现在因身体原因已不能肆意对待身体了,比如抽烟喝酒,比如大吃大喝,甚至于水果,偶尔吃上一口也是胆战心惊的。生活已到了处处小心,时时在意的境况了。有时不免多了迷茫,少有“<b>满船清梦压星河</b>”的境界了。</div><div><br></div><div>人生几多坎坷,悲观地去看,仿佛一切都是悲观的了;但有时就在这样的艰难中,人又会迸发出激情和活力,去和命运抗争搏斗,然后砥砺前行,竟也觉得是种精彩。遇见这首诗,内心深处多了共鸣,竟也是很美好的情愫,这是生命的馈赠,我当感恩于心。</div><div><br></div><div>十一月就是冬天了。读书的时候这样的季节是要莫名伤感的,因为总会想起沈从文小说中的一句话:“十<b>一月了,冬来到了我的住处,我感觉到这冬天的存在,我要设法抓住这冬天带给我的忧郁</b>。”现在,我还会想起这句话,但已经是旁观着看了,甚至是旁观过往的记忆。过去是生活,现在是审美。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大不同了。</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4</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林则徐</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font></b></div></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这句诗是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呈现的,表现了林则徐的爱国热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第一次对它产生强烈印象和情感的是和高洪波,中国足球有关。小组赛成绩惨淡,几乎没有出现的希望,世界名帅卡马乔被辞退,这个时候的国足就是块烫手山芋,谁接就砸在谁手里。高洪波临危受命,凭着一腔爱国热情接手了国足,并在最后的几场比赛后奇迹般地出现,天时地利人和,将不可能变成可能。</div><div><br></div><div>进入十强赛的高洪波一下子成了媒体的宠儿,不管是官方媒体还是亿万网民,都对高洪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个敢担当的好男人,说他有一颗爱国的心,说他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然后大家都引用了林则徐的这句诗来赞美高洪波:“<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b>?”。</div><div><br></div><div>但十强赛的开始,国足开局不利,要拿的分没有拿,眼看着出现无望,此时压力又给了高洪波,前两个月吹捧他的媒体都纷纷倒戈,高呼高洪波下课,高洪波是国足的罪人,再也没有人提林则徐的那句诗了,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洪波狼狈下课,成王败寇,所有的责任都要有教练承担,高洪波离去了,带着落寞的背影。</div><div><br></div><div>今天重读这句诗依然让人感动,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国家饱含着深情。只是想到了高洪波事件,又让人颇为感叹,世态炎凉,成王败寇,爱国也是需要条件的,个人的沉浮中也凸显了人性的美丑。英雄尽管失败,但在历史的斜阳中,依然是高大的身影。</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5</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辛弃疾</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font></b></div></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提到这句词依然和词本身无关,因为我对诗词知之甚少,只是我生活中有过这句词的身影,还是和往事有关。</div><div><br></div><div>1996年我中师毕业了,毕业就是铁饭碗,国家包分配。因为这个诱因,我和同学没有选择一中而去读了师范。要毕业了,虽是国家包分配,但去的单位是不一样的。城里人去了城里的学校,乡下的同学去了各镇上的中学,我也回到了自己的乡镇,分配到我读初中的学校。</div><div><br></div><div>开始我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但我们镇上有四个同学,两个去了城里,另一个去了镇上的中学,只有我去了乡下,我好像有点心理不平衡了。回去和母亲说了,母亲也说去镇上的学校好一些,因为吃饭也有着落,听起来好听一些,找对象也会有加分。我初中的学校离镇上有五里路,周边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div><div><br></div><div>我哥那时上班了,我嫂子的亲戚是在教育局上班,然后就托了关系,也想去镇上的学校,都开学了,我还在家里,没有去报道,我同学已经在镇上的学校上班了。虽然托了关系,事情还是不太好办,因为既要镇中心学校的校长同意,又要镇长同意。教育局的关系对校长有用,对镇长没有用。后来教育局的叔叔又找到了另一个职高的女校长,女校长的弟弟是我们镇的镇长,而且据传,女校长和我们镇的校长关系不错。就这样,教育局的叔叔带着我,找到女校长一起去了我们镇校长的家里,中午就在他家吃的饭,我什么都不懂,战战兢兢的。叔叔让我去商店买了一箱酒,花了200块钱。这之前也给那个叔叔买了烟和酒。</div><div><br></div><div>吃饭的时候他们在喝酒聊天,我在旁边听着。那个年代物质没有现在丰富,一大桌子菜是我平时很少吃到的,我不会喝酒,居然也不知道去给领导倒酒。就听他们说,先是聊到了我的工作问题,那位女校长豪气地说,就看刘校长答应不答应了,XX(镇长的名字)的工作我来做,然后校长就笑而不语,又说,“你看看这事,都分配好了,现在姜书记把人都带来了,那就来上班吧”。就这样,我去了镇上的学校上班了。</div><div><br></div><div>后来又听他们聊天,聊了什么我不清晰了,唯有这句诗我记下来了,他们喝酒喝多了,一起回忆往事,女校长和刘校长以前是同事,刘校长还是书法爱好者,当地小有名气,我就看他醉眼朦胧,摇晃着脑袋说,“<b>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b>”,然后女校长一起唱和到,“<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font color="#ed2308">沙场秋点兵</font>。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b>”朗诵完又一起举杯,齐呼“妙哉!”,让我觉得文化人喝酒逼格好高。那天他们都喝高了,相谈甚欢,我睁大着好奇的眼睛,看到了社会的丰富多彩。</div><div><br></div><div>当天下午,我就去学校报到了。只是一年后我又离开了,这是后话。</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6</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柳永</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font></b></div></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这是柳永词《八声甘州》中的句子,我读中师那年,突然想背诵古诗词,恰好身边有一个小册子,上面都是经典的诗词,好像是我哥哥以前买的。我就揣在口袋里,走到哪里都带着,有空就背一首,好像是从秋天开始的,一直背到寒假,我记得过年走亲戚都带着。一共背了五六十首吧,当时很有兴趣,现在回想,多数都忘了,但唯有这首词的这两句,我记忆深刻,因为是那时的生活情境。</div><div><br></div><div>我记得背诵这首词是在老家村后的无道沟上,站在无道沟的坝子上,秋天的天空开阔,而且很明净,秋收已经完成,田野里一片空旷,好像是在雨后的时间,我站在坝子上举目四望,恰好是这首词开篇的意境:“<b>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b>。”青春的年龄,在生活中遇见词的情境,便觉得是美好的了,不需要深刻,就这样感性,迎合着年轻的热情。虽然我那时对柳永了解不多,对诗词也知之甚少,但依然不能掩饰内心的喜悦,那种简单的快乐。反正我是在那样的情境中把这首词背会了。</div><div><br></div><div>“<b>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b>。”当时是雨过天晴,有点冷的风,傍晚的阳光,也能迎合。“<b>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b>。"这句词在我身边也能找到熟悉,秋天的田野就是这样子的,白杨树落光了叶子,河水清澈见底,虽没有长江,但无道沟可以代替啊,也是向东流去,读着柳永的词,看着眼前的风景,内心不仅仅是共鸣,还有审美上的感动,原来邂逅诗词也可以很美,以前我是很讨厌读诗词的。</div><div><br></div><div>至于下阕的内容,我那时并不太懂。</div><div><br></div><div><b>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b></div><div><br></div><div>我突然明白了,这下阕的内容是给现在的我读的,难怪我今天想起这首词了,原来是人生的一种呼应。那时我还在故乡,根本不知道"<b>望故乡渺邈"</b>是什么意思;更不明白"<b>想佳人妆楼颙望"</b>在说些什么。而现在,我全明白了,我就在异乡,随时可以遥望故乡;我经历过感情,也有可以回首的城市。“<b>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b>”不就是我现在某个时刻的生活写照吗?</div><div><br></div><div><b>原来邂逅一首词是需要一生的时间</b>,把梦想给了青春,把回忆给了此刻。这样想想,感动了少年的心,也感动了略有苍老的心。</div><div><br></div><div>此刻,眼前正是江南的秋季,下了两天的雨刚刚放晴,再一次让季节和诗词相遇,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悸动、欣喜,甚至于眼含热泪。</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7</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马戴</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font></b></div></b></h1><div><br></div><div>这是马戴《灞上秋居》中最著名的一句诗,原诗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b></div><div><br></div><div>这句诗遇见过多次,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十年前了,高三语文复习的练习题目,赏析这首诗歌的。高考有诗歌鉴赏题,大大小小总会做上几百个题目吧,各个年代的都有,诗词元曲等,因为是做题目,对诗歌的内容鉴赏多为考试的模式,几大考点。要么人物形象,要么写景的方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各种触觉、衬托对比、用典修辞等等,这样看诗是感觉不到美的。</div><div><br></div><div>为了能得分,都主张答题多答,多答不扣分,少答会扣分,所以都要求学生写上一些套话,比如借景抒情、修辞等,几乎所有的诗歌都有这个手法,只是看出题人是否把这个当作得分点了。反正写的点多总会有优势的,这样下来,阅读诗歌很功利的,而审美上几乎没有。一看到诗歌就想到是否是思乡、被贬后的怀才不遇、山水田园诗的悠闲、边塞诗歌的苍凉和战士与将领生活的对比等,每个人都把这些装进脑子里,然后对号入座,所以做高考诗歌练习是让人感觉不到美的,甚至于厌恶。而在众多的诗歌练习中,我对马戴的这句“<b>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b>印象深刻。</div><div><b><br></b></div><div><b>好的诗歌不仅是诗人人生际遇的写照,读者也能在诗歌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b>,或是绵长的回忆,或是现实的场景,或是想象中未能到达的彼岸。画面感十足,且又能到达情感的深处。这句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像此刻,十一月的江南,才是深秋的景象,黄叶就在窗外,在路边,在山里,而身处异乡的我感触会更多一些,随处看看就感觉很诗意了,古人是这样的生活,今天的我也是。"<b>寒灯独夜人"</b>写出了异乡的漂泊,孤独流浪,为了梦想,为了功名,哪怕人到中年,依然漂泊在路上,进是一片渺茫,退,身后只有回不去的故乡。像崔颢一样,“<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b>”,那种孤独的人生况味是一种凄美,物质上的感受加上形而上的抒情,让人愁苦着又放逐着。</div><div><br></div><div>我现在很是享受“<b>寒灯独夜人</b>”的情境,一个人,在寂静的夜里,一盏孤灯,一份静寂的心,想一想就会觉得是享受,如果有一本书或是一首音乐,或是什么都不做,安静地去回想经历过的人生,那些去过的城市,那些遇见过的人,那些年轻时做过的错事,那些青春里思念过的人;还有故乡的麦田,十一月刚刚出土,一片希望的绿色。因为此时的生活有了依靠,有着遮风挡雨的家,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虽没有大富大贵,但这样就够了,已经能够盛放下所有的孤独了,甚至于把过往的苦痛都可以好好地保护起来,然后酝酿出人生的诗意来。</div><div><br></div><div>还有人在路上,还有人在流浪,“<b>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b>”,作为一种情感的承载,从古至今,从不缺席,我走过那样的夜晚,这样的邂逅,可遇而不可求。</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8</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李白</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font></b></div></b></h1><div><br></div><div>这句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小学的时候就应该背诵过,因为是课文。诗句中的<b>桃花潭</b>有我的记忆,是在我告别学生生涯的暑假。</div><div><br></div><div>我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暑假,我已经把工作落到了江南的一个小城,在另一个江南小城里,我的同学H已在那里工作,并做了地方小官——副镇长。<b>桃花潭</b>就在附近。</div><div><br></div><div>H是我的大学同学,性格开朗,能力强,且又有着江南女子的优雅,读书期间就是学生会的骨干成员,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我读书是默默无闻那种,平时也少言寡语,还经常逃课出去闲逛。只是在学校篮球赛上我才会风光一把,因为是中文系的绝对主力。其他时间多是在贫穷和自卑的阴影中,我好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div><div><br></div><div>在北京读书的最后时间,我和H有了联系,H邀请我暑假去她那里玩,我在家也闲着无事,就在去工作单位返回时去了H的城市。</div><div><br></div><div>在那里玩了三天,很满足的生活体验。皖南的景点还是很多的,皖南烈士纪念馆、自然的山水、竹林、鳄鱼养殖基地,而且去每个地方都有人陪同,H也叫了同学朋友,每个地方都有人接待,吃住行都很舒服。H和读书时没有大的变化,人是更加干练了。</div><div><br></div><div>最难忘的行程就是桃花潭的漂流,有几公里远,坐在竹筏上,溪水清澈见底,两岸都是苍翠的竹林、杂树和各种野花,天空高远,白云悠闲,鸟鸣山更幽。就那样坐在竹筏上,心情是彻底地放松,几个人有说有笑,恍然回到无拘无束的学生时代。那场漂流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而且还很安静,就我们一个竹筏漂流在水面上,水流弯弯曲曲,时急时缓,让心情也随之起伏。现在回想,依然如在昨天。同学说,李白的诗歌就是在这里写的,泾县的桃花潭就是这里。</div><div><br></div><div>今天回想往事,想起李白的这首诗,好像多了意蕴。原来那是一场和青春有关的告别,那之后我就和同学失去了联系,一直到现在,但同学之间那种纯粹的情谊却会时常想起,读书时和H做过同桌,我上课睡觉时H会用笔触碰我的胳膊,告诉我老师看过来了。我醒过来时常会看着窗外的银杏树叶发呆,那个时候我是不敢去看H的。三年后和H的重逢好像是为了弥补一种正常同学交往的缺口。</div><div><br></div><div>H工作后仕途很好,现在已经是副市长了,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好像也找不到要去联系的理由,比如我同寝室的兄弟,现在都发展得很好,我好像也找不到要去联系的理由。以前的友情就停留在光阴中,让时光静美,而今天每个人又会有很多新的故事,但彼此都没有参与。想一想这样也很好,回首青春有美好的记忆,眼前又有一份知足的生活。世界那么大,芸芸众生中能有一份交集就是很幸运了。</div><div><br></div><div>我还去了H家里吃了饭,她爸妈做了很丰盛的菜,我还和叔叔喝了酒,只是那时太不懂人情世事,竟然是空着手去的,买两斤水果也是礼节啊!情商太低,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大的变化。重拾往事,也只有这句诗能慰藉心理了,“<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H送我情</b>”啊!</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9</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黄庭坚</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font></b></div></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黄庭坚这首《寄黄复几》是在诗词大会上知道的,特别是“<b>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b>”一联,感觉特别诗意。作者经历了人生后,和好友的倾诉中显露对生活的真味,回首青春时欢畅的场面,桃李春风一杯酒,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对人生都是美好的憧憬和期许,在一起饮酒作诗,畅谈人生,理想中的功名爵位,让人很是羡慕。</div><div><br></div><div>当走向社会后,经历人生的风雨,浇灭了理想的火焰,在中年漂泊在外,一盏孤灯下想起友人,一同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而现实的处境却不尽如人意,虽然看透了现实,却依然想起过去的欢娱,一方面慰藉了心理,另一方面却让心情更加寂寥。往昔美好不在,现在处境艰难,只能在夜雨中写信寄托相思。李商隐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还是一份明媚的光亮;而黄庭坚的“江湖夜雨十年灯”写尽了漂泊动荡,但黄庭坚也是幸运的,他在孤寂时还有友人可以倾诉,还可以把内心的衷情说给知音,相比较苏轼的“无处话凄凉”,好像还没有到达孤独的极致。</div><div><br></div><div>尽管人生到了这地步,作者依然心怀治国理想,“<b>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国不蕲三折肱</b>”,又让人不得不感叹,读书人的心怀天下,胸襟开阔,这种知识分子的清高和积极入世的情怀,真的让人叹服。尽管有生活中的苦闷,依然带给读者积极的思想。</div><div><br></div><div>人的一生大抵都是相似的,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有喜悦,有孤独,有伤痛,也有幸福,这样的人生轨中,过去的成了回忆,未来的还在憧憬,而这两者就交织在今天。往昔的快乐可能在回忆时多了苦涩,往日的苦痛也可能在今天成了慰藉心灵的力量。在生活朴素的辩证法中,慢慢演绎出殊途同归的宿命。</div><div><br></div><div>早年也读过黄庭坚的一首词《清贫乐》,念念不忘。“<b>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b>”我记得是在春天读到的,看体育新闻,毕熙东报道国足开篇引用了黄庭坚的这首词。毕熙东当时是知名体育撰稿人,人大新闻系毕业。反正这句话我觉得很应景。今天重新阅读,便觉得春天已不仅仅是自然的场景了,流逝的青春也是人生的春天。只是自然的春天还会轮回,而青春却是一去不复返了。</div><div><br></div><div>昨天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破相了,走路也很吃力。刚才很消极地完成了09的内容。此刻再看花了一周时间写的这些诗词中的诗意和美好,已经是荡然无存了,现实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耳光。尽管如此,还是可以用一句词来结尾的。</div><div><br></div><div><b>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