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间太快了</h3> <h3>引言:李山庙,是我的家乡,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二十七年过去了,我因想家,至今有半年时光。</h3><div> 以前隔三差五地回李山庙探亲访友,吃顿酒或住上一夜就走了 ,所以,所见所闻也只能是鸡毛蒜皮。再者,多年来想像沈从文写湘西那样写写李山庙,可又没那个勇气,胸无笔墨。这次是我真的想家了,有了被困死了的时间,因此,又让我想写李山庙的念头复燃。</div><div><br></div> <h3><br></h3><div>一、李山庙无山有庙。李山庙地处江淮之间的古寿州,淝水汇流的瓦埠湖南三十里。自古为农耕地,年两季,一季麦一季稻,还盛产棉花和五谷杂粮,因地势有湾有岗,高低错落,适应种庄稼。这里的池塘遍布,均为人工塘,儿时,一到初夏至秋,池塘成了大人小孩游水洗澡的乐园,尤其是池塘里的莲藕,菱角,鸡头果,将水面装点的翠色欲滴、悠然清丽。池塘的鱼也很多,一到入冬,队里将水放干,将鱼一网打尽,分给各户,故:属鱼米之乡。<br></div><div> 关于李山庙的来由,有传说而无正史,有说这个地方过去讲家族观念,姓李的多,叫李山,即有"山头"之意。这里没有山,地下百米不见石。农民种地插秧光着脚不会被石子扎破。我小时候上学,一群孩子全光着脚上学,没被沙石磨破流血的,偶而打架,想找个石子当武器都甭想。</div><div><br></div><div> 关于庙,这个地方可多,相隔十几里就会有什么杨庙,双庙的。李山庙有名,据奶奶说,解放前李山庙就在集市北头,有十几间房子,有和尚,香火旺,每年农历三月十九为庙会,连续三到五天,有时一个星期。庙会期间,除佛事活动外,还有大戏,什么张郎修丁香,什么小二黑结婚,什么牛郎织女,梁三伯祝英台等,还有杂技马戏,还有说古书等,商埠就更不用说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吃用品,各种小吃更让你不得不自觉掏腰包以饱肚子,尤其是那寸厚带蜂窝的大饼,内柔软外酥的油向以及江米做的粘糕,真让你过口不忘。无论商品还是小吃,可以说远比现在的超市丰富的多。赶会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花花绿绿,远看整个会场像个万花筒,大花园。热闹非凡,从早到晚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响彻云霄。</div><div> 这个庙会延续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破旧立新所代替。庙也没了,会也停了,人也散了。到如今,只有李山庙这个名字还在延用。</div> <h3><br></h3><div><br></div><div> 二、李山庙的红白喜事。</div><div>说起红白喜事,现在的90后00后恐怕只知其一了。这里的红,是指婚庆之事,婚庆事情自然是喜了。这里的白,是指丧葬之事,即老人去世,人老高寿驾鹤西去也被作为喜事来办了。在李山庙这个地区,婚庆大办不必细述,凡我参加过的或见到过的场面大同小异。古老的也好,现代的也好,办理过程是严格的,礼是婚庆中第一重要的,至关重要的。行礼也有一套程序和规矩,一直在沿续。但是,现在也好,过去也好,婚礼也是形式多样的,特殊的婚礼也具有传奇和可塑性,如载入党史的革命烈士陈铁军与周文雍的"刑场上的婚礼",悲壮而又豪迈。这是特例,较为普遍的是婚礼从简,如旅行结婚,如不办婚礼等。我与夫人结婚,就未举行婚礼。父亲骑辆摩托车到李山接我(从杭州回来)回李山庙,到家已晚上八点左右,村里家家户户的电灯有的已熄,星点不齐的灯光告诉了人们这是进入到夜晚。到家后,母亲将准备好的几个菜揣上桌,安民告示明确我的婚事,也算婚礼的一种吧,简扑的有点寒酸。几位长老聊了一会,我与夫人为父母滿上一杯酒,走到父母面前敬上结婚的喜酒,以谢养育之恩。也许,我们这革命家庭的婚礼,方才成就了如今我幸福美滿的小家庭呢。</div><div><br></div><div> 如今李山庙的婚礼场,如同节日庆典般隆重,场面宏大,餐饮丰盛近乎侈奢浪费,在此不再妄加评点。</div><div> 再说这里的白事,这里的白事要比婚庆更牛气。简单描述的话,凡与逝者有关系的,认识的必来吊丧,丧期有吹鼓手,有礼炮,大吃不限,送葬车少则十几辆。多则上百辆。我真的不敢想象。乡亲们说:宁欠债也要办好,不然民间的议论能淹死人。这种不良的风气只能阻不能扬,依我看,新时代到来了,该到了移风易俗的时候了。</div> <h3><br></h3><div>三、李山庙的集市。李山庙这个地方集市由来已久,这里分逢双逢单和不分单双之别。如李山庙集市每逢农历双号即为集,离李山庙10里的双庙集则为逢单。而离李山庙30里的瓦埠街则不分单双,即每日都逢集,商贾都云集。这种分集市很客观很合理很有统筹性。</div><div> 李山庙的集市,20年前还只有南北一条街,街后是牛、猪等行,还有说书的,赌场也在街后。如今,南北向延长了,东西向成了闹市。应该说,集市上一有尽有。完全可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特别是两个大超市,提升了商业场品位,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div><div> 逢集时,街道两旁摆滿了商品,坐店的与摆自家产的东西各占近半,任买者挑选。我也喜欢逛这样的市场,每当看到爷爷奶奶眼面前或放只老母鸡或放一小篮鸡蛋或放几种菜蔬或放一堆藕一堆红薯,我都看到了他们的勤劳,节俭和智慧。我在想,这些摆地摊的爷爷奶奶是手里缺钱?还是出卖多余?我可怜手里缺钱的,感谢出卖多余的。因有了他们,才使我能吃上绿色食品。每当吃上那纯那香那原味的菜蔬总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总有一种又回到我阔别15年的李山庙之大榆树的少年时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