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寄乡情

万祝龙

<h1>  2017年11月12日回了一趟老家,家乡的变化很大,正如兴旺走出去的革命老前辈鲁传熙诗中写的那样;“家住东台一小乡,当年此处乃穷庄,农田半是盐碱地,瓜菜糠皮充口粮。三山倒,红旗杨,卅年改革换新装,如今户户享温饱,百姓家家乐小康”。过去闭塞小村现在连上了高速公路,为乡亲们的出行与农副产品的输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过去的草房已荡然无存,大多数乡邻都住上了琉璃瓦房与楼房,条件好的人家楼顶都安装了光伏电能,不但自家方便,还可向国家输送电能。村里的小道也都进行了硬化处理,小桥也变成了水泥桥,十几吨的货车在村里畅通无阻,到处一片新景象。万维均老队长房屋后边小池塘还在,好像浅了好多,东边的小沟已变成了低洼地种上了庄稼。</h1><h1>  儿时的印象至今还很清晰,我家老屋与叔叔家一起是双丁头府草房,小时候上学从家门前的田埂向南走过一条小沟,冬天小沟水面结着厚厚的冰,我们直接从上面走过,冰面上每一根芦柴都结着一个冰球,一阵风吹来随着芦柴的摇摆,冰球互相碰撞发出哗啦啦的交响乐,头顶上的芦花随风飘扬,越飞越远,现在再也见不到这景象奇观了,沿沟南边向东,沟边本无路,就在草丛中行走,走的人多了,一条30公分宽的小路就形成了,这也充分证明路确实是人走出来的,你认准了就大胆的走,再从万尤掌东边沟边向南,经过万尤龙家向东南沿田边走,过一条小沟经小维山家、万升老师家、加金、加珠家向南到万尤旺家 转弯向东南后到鲁家墩子再到兴旺小学,全程几乎没有什么好路,都是小沟小河,沟河上没有桥,有时发大水了就不去上学,据说这些沟河数百年前都是停泊大海船的港湾。我的启蒙老师是鲁文虎先生,他是个严厉又很容易亲近的人,上课时经常露出嘴里装的一颗金牙齿,对学生都很关心。内心千百次的感谢小学读书期间所有老师的辛勤教育辅导与帮助、所有同学们互助与关心,不管你们现在生活工作在何处,愿你们幸福、快乐、健康。</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面的草房、平瓦房已很少见,大多是下面的琉璃瓦房</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我父亲万淳大家对他了解也不多,年长的人只知道他在三仓中学、沈灶中学做过校长,七十年前他也在兴旺小学工作过,解放前的校名是鲁灶小学,当时行政区划是苏中四分区东台县三仓区鲁西乡(当时鲁西乡是跨四仓河两岸,兴旺当时的地名可能是鲁西乡西万村),父亲离开家乡较早,抗战时期父亲以教书为掩护一直从事隐蔽战线工作,发展党的新生力量,培育革命队伍,主要活动地点小海、草庙一带(现属大丰,过去属东台县)。</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一张难得的老地图,鲁家灶在红圈内,说明鲁家灶在过去有很高的知名度,东台县的版图也比现在大很多,北边至大丰的斗龙港,南边到现如东的拼茶、如皋的柴湾,以及姜堰的秦潼、海安的仇湖、兴化的戴窑等都属东台,东台地域面积最大时达到五千多平方公里。</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43年9月苏中区党委决定将在拼茶南乡蔡家庄一带游击教学的拼茶中学迁至东台县三仓区鲁灶庙与东台中学迁来的部分班级共同办学。同时将如皋中学一院、二院,紫石中学,邱陆中学并入拼茶中学,改名苏中二分区联合中学,1944年11月苏中行政区划划调整,东台划归苏中四分区,又改名为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同时将转离我县办学的南通中学、东南中学也并入四联中。虽然这里算是后方,但离敌人据点也只有40-50华里。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四联中成了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组织上派我父亲担任四联中第一任乙种支部书记(地下党组织),乙种支部对外严格保密,由地委秘密工作特派员黎溯岩(解放后任镇江地委书记、镇江军分区第一政委)直接领导单线联系,特派员与支部书记,支部书记与党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党员之间互不了解,与甲种支部不发生任何关系。当时的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行署主任管文蔚,宣传部长俞明璜。二分区专员陈杨,四分区专员梁灵光,东台县委书记胡辛人等都曾到校作过报告。四联中创办三年,先后输出抗日战争干部3000多人。后来他们大部份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岗位上的骨干,担任地、师级领导干部,几乎分布全国各地,也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不愧是苏中一座革命的熔炉,培养输送抗日人才的摇篮。这也是故乡曾经的辉煌。</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大跃进时代使用双铧犁</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兴旺大队的行政区划现合并为万桥村,过去的名称也多次划分变动,可能只有万维仁老乡长,万尤稳老会长、孙长友指导员、、大会计万尤春这代人能说得清楚。兴旺人是聪明勤劳的,陈远钊、万维林、常堂桂等历任党支部领导都发挥了充分的智慧与才能带领群众在发家致富的路上勇往直前,从土地革命到互助组,从人民公社化到分田到户他们尽心尽力服务乡邻。从大跃进开荒将全大队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还多到平田整地兴修水利,从合理密植精耕细作到科学种田,是他们,历任兴旺的当家人组织群众、带领社员冬天在河里罱河泥打渣、清淤疏通河道,夏天捞水草堆积肥,为农田备足了最好的有机肥,把过去的荒地、盐碱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还是他们带领社员挑河挖沟将过去零碎的地块变成了可以机械化作业的大田,这些无不顷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兴旺是沈灶公社第一家拥有60匹马力大功率柴油机的大队,最早建起了粮食加工厂,由于缺少电力又将机器迁移到河边建起了贯穿兴旺东西南北的灌溉大渠,通电后又在兴旺河上建起电灌站,为旱涝保收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摸着石头过河,缴点学费的年代,大队党支部领导吃尽千辛万苦,往返大江南北,在没有技术、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先后办了农修厂、毛巾厂等工业企业,这些都是兴旺历任领导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的点滴,现在发家致富了的新一代应当铭记这里有老一辈人的辛勤劳动与辅垫才有致富奔小康的今天。</h1><p class="ql-block"><br></p> <h3>1989年于万曰喜家中</h3> <h3>万祝龙(万淳之子)万曰喜(万维仁之子)</h3> <h3>2019年于无锡市锦湖大酒店</h3> <h1>这是大跃进时代挑河时的抽水机</h1><h3></h3> <h1>  旧社会用裹脚的手段限制妇女的活动,解放后妇女也成了劳动者,但这些在旧社会裹过脚的妇女在开挖兴旺河水利工程时付出了更大艰辛与痛苦。</h1><p><br></p> <h1>  这是我1989年随老婆去无锡后第一次回老家小转一圈,与我同行的还有二姐和我爱人,只有少数年长的人还认识,大多数人互相都不认识了。三仓河还是那样&nbsp;清澈见底,为沿线的农田灌溉提供水源,同时也承担着泄洪重任。听说能通行数百吨的大船,是家乡的水运的干道。老家旁边的小河已经难见真容,两岸的芦苇将河面全部遮盖,看不到过去航行的小船、勤劳的鱼鹰,还有水凳下面活蹦乱跳嬉戏水草的大草虾,这条小河是1958年大跃进时开挖的,是兴旺出动劳力最多最广泛的水利工程,当时有不少裹脚妇女都上了河工,就是这条小河为兴旺大队的抗旱、排涝数十年如一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家是1974年拆迁砌到小河边的,现在房子也早拆掉了,小河边的路也没有了,河浜与农田连成一片,只有屋后的小桥变成了水泥桥能走大货车,就是桥名变成了“新旺”。这次回来看望了几位老邻居,他们都很健康、快乐,特别是万加玉老队长,88岁高龄了还每天做豆腐,骑电动三轮车出去卖,还用豆腐渣养了十几头肉猪,他说不能闲下来,要活动才健康。这次回家受到万曰喜的热情招待,在此谢了!最后祝愿所有家乡父老财源滚滚、幸福快乐、健康长寿!</h1><h3></h3> <p>  2020年12月7日又回了一次老家,住在曰喜家,当晚曰喜在盐城工作的儿子晓东从盐城大饭店订了一桌菜打包送到家中,这种隆重规格、这样的深情厚谊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次日老同学常唐桂在沈灶香悦酒店设宴并介绍认识了李华等众多乡友,聚会非常短暂,友谊地久天长!这次回老家看望了兴旺河西全部乡邻,一家一家的走访,欣慰的是老人们生活都很幸福,都有医保、农保享受着改革的红利,只是年青的人都不认识,印证了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写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我的到来乡邻们非常高兴、热情,都像久别重逢的老友,嘘寒问暖,说不完的知心话、拉不完的张长李短,谢谢了亲爱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父老乡亲。这次回去还专门看望了60年前的老师与50年前的老同事。</p> <p>  60多年前我进入兴旺小学读书,开启了学生涯,鲁文虎先生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当年的学生都很怕鲁老师,又都非常喜欢鲁老师,怕是因为他太严格要求我们,喜欢是因为下课了他与我们一起玩,他是一个文艺爱好者,那时大队搞春节文娱节目,如花船、花担、腰鼓等都是他当导演。现在鲁老师80多岁了,身体、精神都很好充满活力。鲁家在我们当地算是名门望族,鲁姓几代人,从事大、中、小学及私塾教学, 学生有数万人;仅鲁鱼一人在解放军军委政治学院和南京政治学院任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听过他课的我军中、高级政工干部有数千人次。鲁家的学生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党、政、科、教、医中有一定影响的干部。他们之中不少人成为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用人才。鲁家是我们当地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p><p>&nbsp;</p> <p>  裴仪荣先生今年88岁,还经常在村间小道上骑着自行车逛逛风景,一点也看不出是88岁的人,我是1971年起担任赤脚医生与他一起工作,也是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位同事,他为人真诚、坦荡,从不耍心机,是我早期工作的良师益友,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师承叔父裴圣栓,自述在早期学医时也得益于袁家墩梅敬良医师的指导与帮助,他的弟、妹、子女均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都取得较好的成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