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儿时住家、上学都没有离开过暑袜街,在提督街这片街区不仅留有我儿时的匆匆脚印,还有耳闻目睹烙在心里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提督街,既没有春熙路的繁荣,也没有东大街的悠久,但每当你走近它,那首先映入你眼睛的定是两傍高大的法国梧桐行道树,苍翠挺拔、高耸入云,叶大荫浓,像是一把撑开的大伞,为街上的行人遮阳挡雨。还记得是在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还组织我们为树干刷过石灰,同学们手捧红宝书在树下站过岗执过勤。梧桐春来嫩叶翠绿、夏来扬花似絮、秋来落叶金黄,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小学执勤带过的红袖套</h3><div> 此刻再远远望去,街上的法国梧桐树仍然是过去的梧桐树,但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是那么的低矮和稀疏,似乎少了一份原来的厚重和斑斓,却让人更多了一份惋惜和怀念,更难解老成都人对梧桐树的深厚情结。匆匆是光阴,忙忙是人生,我们都是岁月的过客。而当我站在这条街上环顾和徘徊时,寻觅着哪里还有我儿时印象的地方?唯有提督街靠近顺城街口依然还在的那家小小药店了,虽然小店的招牌随着时代在更替,但老房犹在,记忆就在。其余能唤起我记忆的东西似乎早已荡然无存。 记忆中的老提督街,虽然没有任何醒目耀眼之处,但它汇聚了众多的餐饮、影院、商场、茶馆、澡堂等,尤其是,过去挑担推车走街窜巷在此终于停留下来的那些美食,尽显朴实无华和草根的色香味,是老成都市井生活的最真实写照。</div><div>(一)记得离我家最近的馆子,应该是暑袜北三街与提督街交汇处的(大概是蜀都大厦处)耗子洞张鸭子、隔壁的食时饭店、对面的钟水饺。而与钟水饺在同一边的右边有南方理发店,左边相隔不远的还有一家水产门店及海味餐厅。</div> <h3>六十年代时期的饭馆是这样子的</h3> <h3>那个时期吃饭是必须要给的票票</h3> <h3>各种菜名及价格是写在木牌子上挂在外面的</h3><div> 食时饭店门面虽然不大,但馆子特点就是大众口味,以大众川菜为主,比较有特色的菜,如火爆双脆、宫保鸡丁、生爆盐煎肉等,都是客人最爱点的菜。其实,馆子最热闹的还是跑堂的堂馆用地道的成都口音喊堂的吆喝声了,那唱腔般娓娓动听的传菜、算账声,此起彼伏,那真是一项绝活呀,现如今是再也无法听到了。食时饭店也消失得无踪无影。</div> <h3>那时的耗子洞只是外卖的窗口</h3> <h3>让人流口水的樟茶鸭</h3><div> 傍边的耗子洞张鸭子这家店只是一个外卖窗口,只卖樟茶鸭等腌卤食品,它的卤味哪怕是站得远远的,你也会被飘来的浓郁馋人香味勾了魂。那时的人家并不富裕,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经常下馆子的。记得小时候,最盼望的是大人发工资的时候,花上几毛钱带回几支卤鸭脚或鸭翅解解馋。该店已搬至鼓楼南街了,也有了宽敞的店堂,但唯一没有改变的,仍然是远远就能让人垂涎欲滴的卤香味吧。</div> <h3>六十年代时期钟水饺店铺</h3> <h3>九十年代时期钟水饺店铺</h3> <h3>红油油的饺子</h3><div> 钟水饺的店堂不大却食客众多,每到午饭时刻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记得那时的钟水饺是一毛八分一碗,先买票自己再到厨房边上凭票去端。</div><div> 钟水饺能成为名小吃,就在于它的调料和饺子馅上的讲究,佐料必须是自己调制的红油,味道似酸非酸、似辣非辣、似甜非甜,馅是用猪肉打成肉末不加任何蔬菜拌和而成,而成都钟水饺包的形状是扁扁的,似乎没有北方水饺那么有型,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钟水饺的喜爱,反而这样的饺子更嫩软、更入味,易于消化,所以,来吃钟水饺的老人、小孩特多。后来有了乖女后我也常常带她过来尝尝,乖女吃什么菜都觉得好辣好辣,而唯独来这里吃钟水饺却不喊辣,直到现在,乖女已初长成人了,最爱吃的还是这碗钟水饺。记得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与一小学挚友,各要六碗红油水饺大快朵颐吃得满嘴油渍,只一个字形容:“爽”呀。而今的钟水饺开了很多店,总店好像是在武侯祠大街那家店罢,也曾经去光顾过,但总也找不回来过去的味道了。 (二)记得在老文化宫的右手边,分别有古月胡、担担面、夫妻肺片、齐鲁饭店等餐馆。其中,古月胡做的三合泥、齐鲁饭店做的山东莱都非常地道。而齐鲁饭店对面的军影算是老成都一家很早的影院,其傍边还有一家叫东风浴室的澡堂。</div><div> 外省人普遍认为,成都人习惯吃米饭而不懂得把面食做到极致,其实不然,老成都很多有名的美食就是把面食做到了极致,比如,钟水饺、担担面、龙抄手等,也包括许多深藏小巷里的各种小面等。但成都人吃面食就讲究个佐料和臊子,佐料必须是特制的红油,咸中带辣,辣中含甜,风味独特,不能有半点马虎。<br></div> <h3>六十年代时期担担面店铺</h3> <h3>九十年代时期担担面店铺</h3> <h3>一碗鲜香的担担面</h3><div> 咋一看,一碗小面又有啥子独到的地方嘛,其实不然,担担面用红油、咸酱油、芽菜、葱花、味精、甜醋作调料,再在面条上来一小瓢碎肉干臊子,面条的鲜香味道那真是不摆了,就是两个字:“好吃”!记得当时一碗担担面一毛二分。后来这家店搬至后子门的人民中路一段了。</div> <h3>六十年代时期夫妻肺片店铺</h3> <h3>九十年代时期夫妻肺片店铺</h3> <h3>一盘红亮亮的肺片</h3><div> 夫妻肺片在担担面的隔壁,那时的店面也不甚讲究,但其功夫却用在这道菜上了,其实,夫妻肺片就是从小巷深处慢慢走出来的一道平民美食,所用食材既简单又廉价,主要是用牛杂、牛脑壳肉经特殊加工卤制,再以薄刀片切摆盘,然后淋上调料(秘制佐料与卤水调合),肺片颜色红亮, 麻辣鲜香,软入味,细嫩化渣。记得那时一份夫妻肺片才二毛五分钱、一碗米饭二分钱、再给一两粮票(那时特殊的供给制度),花不到三角钱,让你吃得肚子鼓鼓的。现该店应该就是总府路上那家店罢。</div><div>(三)</div><div>记得在原太平街口斜对提督街处(大概是工行提督街支行处),有家大可楼,专卖海式包子的,隔壁就是回民饭店,主要经营牛羊肉清真菜肴。在左边还有一家叫新蓉浴室的澡堂和一家理发店。<br></div> <h3>说起西月城,成都人第一想到的怕是小谭豆花门口那块西月城豆花的牌子。下图为西大街上的“小谭豆花” 20世纪80年代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h3> <h3>六十年代时期的澡堂大池</h3> <h3>那时澡堂大池标配:小木桶、木拖鞋</h3><div> 这家新蓉澡堂因离家近,冬天时候都上这里来洗澡。过去家家户户居住的都是平房大杂院,条件有限,大冬天的时候都是上澡堂去洗澡。记得冬天要想洗个澡得起个大早去排队买票,大池八分、盆堂一毛八分。</div><div> 澡堂门前挂有一个大棉絮布帘子,掀开布帘进去就是更衣室,更衣室很大,中间摆了一个大炭火炉,整个房间很暖和,四周一圈都一字摆放着躺椅,在躺椅上方就是客人装衣物的柜子。更衣后进到里面,全被雾气笼罩着,根本看不清人影,里面一个大池子是热水,一个小池子是烫水,小池子上面铺有木板条,可供客人躺在上面蒸一蒸。那时的小孩子都喜欢在大池子里泡着玩,趁大池里泡的人少的间隙,赶紧在热水里面狗刨式的游一下。澡堂里每放一泼人进来之前,澡堂工人都要先用一根竹条状的杆子平放在水面上从池子的一边刮向池子的另一边,反复刮几次就把池子水面上漂浮的一层污垢全部打捞完毕,一池热水又变得干净了。在池边不时有穿着裤衩拿着毛巾和小木桶的搓背工人来回走动,碰到新到的客人就问一声要搓背吗。</div><div> 洗完澡后,来到大厅在躺椅上躺下并盖上浴巾,这时的感觉才是全身彻底的放松了,慢慢闭上眼睛感到无比的心旷神怡。这条街上的三家浴室到八十年代时相继关闭了。<br></div><div>(四)</div><div> 记得老文化宫的对面(大概就是锦阳商厦处),有家名字独特的餐厅叫三六九,主要经营京苏味菜肴。在它隔壁有一家不起眼的打锅盔小店,西沟头巷口左边有一家可容近百人的中山茶铺,右边就是这条街上唯一的一家庐山照相馆了,现在的西沟头巷口这些都不复存在了。<br></div><div><br></div><div> 这家锅盔店给我的印象很深,店面狭小,离它很远你就听得到师傅揉面的砰砰声、擀面棍敲在案板上的啪啪声,店门边一口大火炉,师傅不时揭开盖子从里往外夹烤熟的锅盔,白面锅盔上面撒有少许芝麻,经烤制后锅盔皮香脆、里酥软,来买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是做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生意火爆。虽然现在各式各样的锅盔随处都是,但我记忆中那个味道的白面锅盔是再也回不来了。</div><div><br></div><div> (五)</div><div><br></div><div> 记得在老文化宫左边与太平街(太升南路)右边街口,有一家工人浴室、一家专卖羊肉汤的小店。太平街口正对着提督街的一家店铺叫华美商场。</div><div><br></div><div> 街口这家羊肉汤小店,灶台就在门边,上面架着一口大锅,锅里头正熬煮着一大锅羊肉羊杂,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一碗羊肉汤,里面还有羊肉羊杂,一角钱一碗,汤不够可以再添,盐在桌子上自己调味,再加二分钱来一碗米饭,收一两粮票,算下来,花一角多钱就能吃顿饭。每年冬天的时候,尤其是成都的冬天异常的阴冷,这时候的成都人都爱喝点羊肉汤暖暖身子,一大清早,来喝羊肉汤的人特别多,几张桌子根本就不够坐,来晚的人只好端着羊肉汤蹲在街沿边上喝。</div> <h3>七十年代时期的华美商场</h3><div> 华美商场在这条街上算是比较宽敞的商店了,它过去曾经是个寄卖行,因此,里面寄卖的东西很杂,啥子东西都有。后来转向经营以卖服装百货、电器等产品为主。记得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在这家商场里买了一架电唱机自带音箱的那种(类似于组合音箱),还在此处买了我人生中第一张唱片--谭咏麟粤语版个人专辑黑胶唱片。</div><div> 但这家商场门口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怪现象,白天有些时候,商场外面比商场里面还热闹,你可以看到商场外人行道上站着很多人,三五成群的人在神神秘秘的交头接耳、手上还在比划着什么?原来是倒卖各种票证或物品的票串串(特殊时期下的个人间的交易),这在当时也算是违法的,所以,这些人只能悄悄地在私底下进行着,但一旦稍有啥动静,这些人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家华美商场后来也不知去向了。<br></div><div><br></div><div> (六)</div><div> 还记得老文化宫的样子(现恒大广场处),面积不算太大,这在当时的市中心地段,能够有这么一块供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场地是非常不错的了,里面喝茶、下棋、唱戏、打球、看电影、看书报、儿童游乐等样样齐全。当时进文化宫是要买门票的,门票两分钱一张。</div><div> 当时从家到文化宫有两条路可去,一条是走南沟头巷穿过西沟头巷就到,二条是从暑袜北三街左拐上提督街就到了,无论是走哪条路过去,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所以,经常都往那里去玩。<br></div> <h3>七十年代时期文化宫大门</h3> <h3>六十年代时期文化宫电影院</h3> <h3>文化宫电影票</h3> <h3>六十年代时期文化宫中间的荷花池及小礼堂</h3><div> 正门进去是一条比较宽的主道,两旁整齐地栽着一米多高的万年青树,树叶青翠嫩绿,大道通向一个荷花池塘,池塘周围是葡萄架,架上技叶繁茂。架下是一圈回廊,回廊边上是一排红漆木质座位,沿着池塘围了将近一圈。荷花池后面是一个小广场,广场正面就是文化宫电影院了,它的外观有点像礼堂风格的味道。左边好像是个小礼堂,经常会有些报告会、学习交流会在这里举行。后来小礼堂改造成了小剧场,每天轮流上演川剧折子戏。往后面就是一座巨大的水塔,塔身很高 ,在外面街上就能望见这座水塔,也算是文化宫最醒目的标志吧。</div> <h3>七十年代时期文化宫灯光球场</h3> <h3>七十年代时期的蓝球比赛<br></h3><div> 大门右边是一幢两层的小红楼,傍边是一个灯光球场,晚上球场经常会举行一些单位的篮球比赛,另外,周末在球场上要放映坝坝电影,放得最多的电影像: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渡江侦查记等,百看不厌。坝坝电影票价五分钱,每逢放电影时,灯光球场里人山人海,去晚了没有找到位置的,只好跑到银幕背面去看,一场电影全部是反起看的,电影里的人物动作全是左手左脚,但还是看得意犹未尽,兴致勃勃。</div><div><br></div><div> 再往里面走,就可看到一个小巧别致的小洋楼样的房子,这是文化宫的图书室,图书室被一个小花园圈着,花园里摆放了很多盆景,环境十分幽静雅致。图书室里各种书籍报刊杂志还是比较齐全的,记得小的时候也常到里面去翻翻书或画报。</div><div><br></div><div> 回忆就是啰啰嗦嗦的文字叙述,或许回忆让人觉得有些怜惜或沮丧吧,但那只是一阵涌上心头的悠悠乡愁,只要你真情所在、心有所归,就没有什么让你感到遗憾的地方了!</div> <h3>尖东名店</h3><h3>1997年,尖东名店是港商投资的高档百货,地位相当于二十年后如今的IFS太古里。</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那些年的红色夏利出租车</h3><h3> 此时成都市区的边界是二环路,三环路还要5年之后才会通车。成都大街上的出租还是红色奥拓,还看不到几乎一辆电瓶车。</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公交车有很多双层大巴,跟香港的一模一样。行驶在路边时,行道树的树枝常常会把右边的车窗玻璃划得咔嚓响。一辆16路双层公交车,在从火车北站开往南站途径骡马市时,因为转弯太急,车顶被未来号天桥的桥底卡住,花了将近一小时才脱身。</h3> <h3> 这座未来号天桥,是香港回归十年前,由成都50多万青少年和市民捐资修建的。作为第一座四方向全互通人行天桥,一建成就成了成都市的地标建筑。回归前夕,从未来号天桥走向人民南路广场的人不会想到,再过六年,这栋天桥就将被拆除。</h3><h3> 就在未来号天桥的不远处,西玉龙街上的“耙(火巴)子火锅”,正在事业的上升期。该火锅以醇厚的牛油锅底出名,是成都较早的一批口味偏重的火锅。味道辣,甚至好多本地人都被辣得汗。香港回归后一个星期,“耙(火巴)子火锅”在玉双路上的新店开业,还在报纸上打过广告。离未来号天桥更远一点的,是成都市体育中心,甲A劲旅四川全兴队的主场。那一年全兴的主力前锋是黎兵、马麦罗和姚夏,中场是马明宇、刘斌和孙博伟,后场是魏群和法比亚诺,而主教练还是听惯了“下课”声的余东风。只不过,这一年跟往年不一样的是,全兴前往重庆与前卫寰岛队比赛时,重庆刚刚升为直辖市。原本视姚夏为骄傲的重庆人,有的开始视其为叛徒。这一年,真正属于成都的成都五牛队,还在乙级联赛拼杀。</h3> <h3>在天府广场的台阶上约会、晒太阳是那些年年青人流行的做法</h3><div> 到人民南路广场来庆祝的人群里,有九眼桥附近一所大学的学生。在望江路的校门上虽然是“四川大学”,但此时他们的正式名称是“四川联合大学”。一年前,校方刚刚以“四川联大”的名义搞了百年校庆。把原来的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联合在一起的,是九眼桥边那条著名的文化路。香港回归两年后,文化路走到了它的尽头。<br></div> <h3> 此时成都的电话号码还是7位,寻呼机是最常见的通讯工具。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腰间皮带上挎一个黑色小方块的人,有时寻呼机上还链着一根金灿灿的链子。哔哔哔的声音响起,人就走到街边同样随处可见的公用电话旁,打一个电话,丢下几角钱。126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寻呼台,而此时联通的130手机号段,才刚刚开始铺号不久。这一年,在成都风行的手机品牌是爱立信和诺基亚。</h3> <h3> 然而绝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手机,所以只能提前在固话里约好见面的时间地点,首选的都是地标,比如孙中山铜像下面。春熙路上的青年宫电影院,是情侣和闺蜜的活动场地。看完出来,不是在青年路边上的蜂窝煤炉子串串那里吃宵夜,就是在春熙路北口的熙园餐厅吃包子,那里的包子可以半笼半笼地点。过了几年春熙路扩建,包子就消失了。</h3> <h3>人力三轮车</h3><div> 晚上在家的娱乐除了电视,看碟也开始时兴起来。街上出现的碟片租赁店越来越多,而成龙打广告的爱多VCD也风靡一时。那时还没有DVD的概念,影音的终极设备,就是三碟连放、不用换碟的VCD机。那时的电脑的主流配置是奔腾486,超过1G就算是大容量硬盘了。U盘几乎不可见,打印店通行的都是3.5寸的软盘。游戏厅还在,不过网吧还难得一见。<br></div><div> 1997年,成都最知名的楼盘是北门的上河城。当时的房屋均价是一到两千一平,羊市街西延线二环外的楼盘,首付2万即可入住,每平米最贵的不到1500。华阳一套200平米的府河别墅,售价不过25万元。<br></div><div> 1997年的成都,街上没有如今这么多车,没有地铁、没有尾号限行、没有滴滴Uber、更没有五光十色的共享单车;1997年互联网还很稚嫩,报纸和电视即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传媒聚集的红星路上还有法国梧桐;1997年还没有春熙路步行街和总府路天桥,没有仁和春天和美美力诚;1997年的成都人没有手机、没有朋友圈、没有支付宝式的免现金支付……<br></div> <h3> 二十年前的成都跟刚刚回归的香港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二十年转瞬即逝,如今的成都跟香港相比,有些领域甚至已经走在了前面。</h3><div> 见证一个巨变的时代,这是香港人难以体会的、属于成都人的独一无二的观感。变的是城市外观,是生活习惯;不变的是美食,是成都人血液里的、那一份悠闲。<br></div> <h3>肉架子(成都)1984</h3> <h3>油饼儿</h3> <h3>烘笼儿</h3> <h3>游医(崇州)</h3> <h3>麻将(自贡)</h3> <h3>送行(温江)</h3> <h3>敬佛</h3> <h3>忠字舞</h3> <h3>茶境(西坝)1992</h3> <h3>功夫(大面铺)</h3> <h3>街头</h3> <h3>晌午</h3> <h3>龙门阵(中和)1989</h3> <h3>吃书茶(成都)1989</h3> <h3>茶客(黄龙溪)1990</h3> <h3>赶场天(西坝)1993</h3> <h3>盖碗茶(南府街)</h3> <h3>茶客(合江)</h3> <h3>邻居(成都)1993</h3> <h3>瞧戏(黄龙溪)1984</h3> <h3>戏迷</h3> <h3>书香盈门(成都)1988</h3> <h3>斗鸟(成都)1995</h3> <h3>初春</h3> <h3>伴侣</h3> <h3>妯娌三(龙华)</h3> <h3>掏耳朵</h3> <h3>修面</h3> <h3>理发修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