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167efb">一、学习概况:</font></b></h1><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 </b></font>2017年11月12、13日,以"让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在上海嘉定召开。义乌市教育研修院教育科研部全体成员及部分义乌市教科研骨干在曹伟华主任带队下全程参与了研讨会学习活动。</h3> <h3>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嘉定区政府主办,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嘉定区教育局、嘉定区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程联盟等共同承办,共吸引来自浙江、江苏、四川、江西、河南、北京、天津、上海等24个省市近70个县、市、区的1600余名课程研究专家、教科研人员、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师参会,50余位教师、专家做了大会发言。</h3> <h1><b> <font color="#167efb">二、会议过程:</font></b> </h1><h3><br></h3><h3> 此次研讨会为期两天,以“主题报告+专家点评”和“课程博览+专家互动”等形式,分享区域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方面的区域智慧与前沿观点以及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智慧和标杆经验,同时以“专家深度对话”的形式,力图促进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文化共识。</h3><h3> ▶ Day 1:</h3><h3> 11月12日,会议在主会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报告厅召开,上午9:00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大会开幕式,嘉定区副区长王浩、上海教科院党委副书记陆勤、嘉定区教育局局长姚伟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h3> <h3>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专家点评”环节。首先,嘉定区以区域课程博览为“触点”,展示中小学立足“文化铸魂科技提升”所推进的课程变革,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祝郁作《品质教育的站位与品质课程的愿景》主题报告,华东师范大学万恒教授紧接着以“课程变革的风景与教育的诗意行走”为主题对主题报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随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周飞作《课程变革,向前看》主题报告,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和深入思考。</h3> <h3> 当天下午,上海市嘉定区迎园教育集团、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上海市怀少学校、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5所学校分别以“集团化课程的办学之道”“小触角课程的逻辑与深度”“小精灵课程让美好温润童年”“涟漪式课程的魅力”“同心圆课程的张力与空间”为主题进行了大会交流,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品质课程建设经验。</h3> <h3> <b>▶ Day 2:</b></h3><h3> 11月13日上午,研讨会以"课程博览与现场聚焦"的形式在7个分会场同步开展。第一分会场设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嘉定区第二中学、嘉定区南苑小学等四所学校共同展示了“创客教育与STEAM课程”板块;第二分会场设在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嘉定区徐行小学、嘉定区曹王小学等六所学校共同展示了“乡土教育与田园课程”板块;第三分会场设在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封浜高级中学、嘉定区金鹤小学等八所学校共同展示了“民俗教育与在地文化课程”板块;第四分会场设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嘉定区马陆小学、嘉定区黄渡中学等八所学校共同展示了“审美教育与艺术特色课程群”板块;第五分会场设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嘉定区迎园教育集团、嘉定疁城教育集团等四家教育集团共同展示了“学区化与集团化办学课程”板块;第六分会场设在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嘉定区实验小学、嘉定区清水路小学等两所学校共同展示了“智慧课堂与数字素养课程”板块;第七分会场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该校展示了“外语特色与精彩课程建构”板块。我们学习小组人员作了分工,选定了四个课程板块分头参加研讨学习。</h3> <h3> 13日下午,研讨会继续在主会场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报告厅举行,下午的内容紧紧围绕“联盟智慧与全真观察”的视角分两部分进行。</h3> <h3> 第一场“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实践智慧”主题,由来自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景山小学等四位校长分别发言,分享彼此学校的课程深度变革的实践经验;</h3> <h3> 第二场“区域课程深度变革的立体思维”主题,由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江干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费蔚,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创客中心主任曹淑玲等七位专家分别围绕本区域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深入交流。</h3> <h3> 会上针对中小学课程实施途径单一与方法贫乏的问题,研讨会还发布了《学校课程实施的18种方式》供广大中小学参考。最后,经过全国品质课程联盟主席团认证,上海市嘉定区和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被授予“品质课程实验区”,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等51所学校被授予“品质课程联盟实验学校”。</h3> <h1><b><font color="#167efb"> 三、经验分享:</font></b><b> </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前沿观点 】</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祝郁:嘉定品质教育的站位与品质课程的愿景</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报告人:祝郁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校长)</h5> <h3> “教化嘉定”和“科技嘉定”为嘉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环境。嘉定区提出“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的理念,以“文化铸魂”“科技提升”为主要特色,以提供学习者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为坚定目标的品质教育。</h3><h3> <font color="#010101"> </font><b><font color="#ed2308">“品”</font></b><font color="#010101">,就是一种评价标准,意味着教育内部自评与社会、家庭他评之间的相互校准;</font><b><font color="#ed2308">“质”</font></b><font color="#010101">,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意味着通过适切的内在结构让每一所学校获得更优质感。“品质教育”的努力方向是改变教育本身,帮助学生更有准备地面对未来的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成就个人幸福,以更有品质的教育,让嘉定的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明天,让嘉定的城市社会变得更加的美好。</font></h3> <h3> 嘉定在品质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方向、实施两种策略、关注三个融合。一个方向,即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两种策略,即基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制度建设的策略;三个融合,即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研究重点,第一阶段,解决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充分关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融合。第二阶段,立足学校特色课程价值,充分关注与区域文化特色、区域教育育人目标相融合。第三阶段,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充分关注人文与科技相融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周飞:课程变革,向前看!<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报告人:周飞 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特级教师)</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b> (一)面对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回归到教育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是学什么?第二是怎样学?</b></h3> <h3> <b>1.学什么</b></h3><h3> 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要聚焦的重点,就是教育部提出来的核心素养,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三大方面、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品质的课程,关键就是课程的重心,不应该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回归教育本源,回到人格的塑造,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h3><h3> 教育要从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这是观念性的转变。人工智能正在蚕食人所独有的领域,可以说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很可悲的地方就在于,通过灌输式的教学,通过重复的训练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样的教育是没出路的!所以我们要建设有品质的课程,关键就是课程的重心,不应该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回归教育本源,回到人格的塑造,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h3> <h3> <b>2.怎样学</b></h3><h3> 我想未来学习的路径肯定要发生改变,不仅有自下而上,也应该有自上而下的,甚至有中间进入的,至少我想到了三种:</h3> <h3> 第一种叫做<font color="#ed2308"><b>自主建构的积木式学习</b></font>,也就是传统的阶梯式的学习变成了从个性出发的组合式学习,有了共同的学习基础,然后再根据个人认知的水平、爱好特长、未来职业的规划进行组合式的形成个人独具特色的知识建构。</h3><h3> 第二种就是<font color="#ed2308"><b>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b></font>。课程理念是像科学家和工程师般地学习,首先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然后进行测试观察,不断修改调整进行分析,最后是分享和表达。</h3><h3> 第三种就是<font color="#ed2308"><b>技术支持下的翻转式学习</b></font>。翻转课堂的创始人伯格曼提出:翻转学习,不会让你的课堂更轻松,但是会让你的课堂更有效。品质课程就要追求有效,这个有效体现在它是聚焦未来的学习,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品质。</h3><h3> 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由死记硬背的学习走向自省反思的学习;孤军奋战的学习变成主动合作的学习;埋头苦读的学习变成实践中学;反复操练变成活学活用,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当中于不败之地。</h3> <h3> <b>(二)对于品质课程的深入变革应该关注三个问题</b></h3><h3> <b>第一,<font color="#ed2308">丰富大于特色</font>。</b>教育的对象在变,教育环境在变,一个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天的课程就应该给每个孩子更多的体验尝试的空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优势智能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在丰富的课程当中才能得到发现和培养。</h3><h3> <b>第二,<font color="#ed2308">聚合大于分散</font></b>。课程的实施上要注重聚合。上海的新目标是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那么我们在校的这几百万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就是这个城市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将决定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我们的课程应产生集聚效应,使志趣相投的孩子汇聚起来,格致中学的天文地理的创新课程、上海中学的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普陀区的创新共享课程,打破了班级授课制,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聚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进行思想的碰撞交流。</h3><h3> <b>第三,<font color="#ed2308">试错大于培优</font></b>。当前特色课程、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往往重视在少数特长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课程文化应提倡给孩子们更多试错的空间。快速变化的时代告诉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面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给孩子更多试错的机会,课程不仅帮助成功,也让孩子发现什么干不了也是有意义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标杆经验 】</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案例一:集团化课程的办学之道</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上海市嘉定区迎园教育集团)</b></h3><h3> 2015年起,迎园教育集团集四所学校之合力打造以人文素养培育为核心理念的九年贯通的集团课程群,该课程群命名为“迎园教育集团人文空间实验室”。人文空间建设涉及四大板块: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历史理解与公民责任、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艺术体验与创意表达。这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整个人文空间的整体定位和布局。每个版块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阶段,循序渐进地设置体验和探究的课程。</h3> <h3> 人文空间实验室可以解决集团内学生学习中时间与空间跨越等诸多传统实验室所遇到的困难,也可以促进各校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实验室建设达到普及、交流,辐射为一体的区域效果。学校通过调研发现:学生整体阅读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习惯,许多学生不喜欢读书。主要表现有:缺乏阅读环境;阅读材料不足;阅读时间少;选择读物技巧匮乏。基于以上原因,学校开始搭建课程框架。在各个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课程内容。如:1至3年级,我们设置孩子们的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70万至100万字;4至6年级,我们设置孩子们的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00万字;7至9年级,我们设置孩子们的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h3> <h3> 嘉定区迎园教育集团全面推行绿色质量管理的办学过程中,把促进各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作为集团主要任务。以“合伙人制”的办学方式,让集团内的所有学校都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形成“和而不同、公转+自转”的集团文化,其核心就是尊重──尊重每一所学校,尊重每一位校长,尊重每一位师生,尊重每一种教育创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案例二:"小触角课程"的逻辑与深度</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b></h3><h3> 嘉定区实验小学秉承“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的核心办学理念,以数字化应用为特色,聚焦课程,重构学习,致力于系统变革。</h3> <h3> 学校把“用技术高效学习,有方式陶冶性情”作为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素,结合在地资源优势,将课程内容系统架构为包含“语言、情绪、运动、数字、创意、思维”六大学习领域的“小触角”课程,提出“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的课程理念暨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拥有丰富的触角,每一个触角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每一种探索都是快乐的享受。在实验小学,技术与学习者自然融为一体。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学习过程的可视化,学习经历的个性化,学习与一切链接,让小触角课程持续迸发创意的火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案例三:小精灵课程:让美好温润童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市嘉定区马陆小学)</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嘉定区马陆小学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是精灵”的办学愿景,以“亲近自然、纵情书香、涵养气质”为办学承诺,积极践行“用美好温润儿童心灵,让经验伴随儿童成长”的课程理念。</h3> <h3> “小精灵之旅”课程取景校园、家庭、社区、社会等,以马陆小学吉祥物“陆陆”的成长过程为主线,故事性地展现陆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长片段,影射马小学子五年的成长。学校将“小精灵”校本课程统整进基础型、探究型、拓展型课程之中,把课程设定为一次次旅行,形成三大板块全方位课程地图 ——三大板块(“Sky”“Earth”“Sea”),海陆空之旅,并宏观建构学校课程。因此课程的魅力不仅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在教师、课堂转型、课程变革中也体现了更多的核心价值。学校让学生在《小精灵之旅》课程引领下成为学识广博、思维活跃、善良灵气的社会人,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校园落地开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案例四:"涟漪式课程"的魅力</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市怀少学校)</b></h3><h3> “涟漪式课程”是怀少学校由课题研究而生成的学校课程模式。“涟漪式课程”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校“少者怀之”的教育情怀出发,努力为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提供深度浸润的环境。</h3> <h3> 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和反思教学经验的同时,树立了“课程即经历”的理念,使课程具备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形成了 “一心三环”的课程图景,“涟漪”可以解构为“圆心”和“圆环”,“圆心”是以学生发展为课程立足点;内环以资源融入带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环以资源开发带动校本课程的建设;外环以资源创生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涟漪式课程”分为“精品课程”与《猗猗古园》两个系列,其中,《猗猗古园》课程将南翔古猗园与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生命科学、美术、信息、探究等课程进行统整,形成了“1+X”课程群。</h3> <h3> 学校的课程理念是“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奇迹”。奇迹的英文“m-i-r-a-c-l-e”的七个字母中,“C”代表了课程,“I”代表了课程的主体是学生。“L”和“E”代表课程被定义为课程即生活,课程即经历。“M”、“R”、“A”开头的三个词汇是对课程性质的诠释。意为课程是可测量的、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案例五:同心圆课程的张力与空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b></h3><h3> 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坚持“看着每一个人的眼睛”的办学理念,构建全面育人的HOME同心圆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竹质少年”,让课程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起点。</h3> <h3> 学校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的,挖掘地域资源,立足嘉定竹刻艺术,将竹刻课程纳入基础型课程,开启非物质文化的创新传承之路;以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为目标,开发教师资源,“动动魅力”“七巧”“悦探”等课程深受学生喜欢;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主旨,借助社会资源,以真实体验引领学生有所“悟”,有“行”,适性成长。</h3> <h3>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通过课程建设,让每一个孩子与文化相遇,与情感邂逅,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体成熟,这是学校永远的追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课程博览 】</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H-E-M-T-S"课程<br></h3><h3> 嘉定区第二中学坚持"文化立校,格物修身"办学理念,以"厚道做人,踏实做事"核心价值取向为引领,致力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完善HEMST课程体系,发展师生合作课堂,深化"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办学特色。</h3> <h3> HEMST课程,是人文(Humanities)、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综合素养的校本特色课程,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挖掘科技教育本身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及人文价值,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吸纳科技教育的元素。</h3> <h3> 学校进行有主题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如科技教育创新实验室、森林生态文化教育创新实验室等,开发相应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类型、多学科整合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勿离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历时15年,增强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深化有切入点的公民道德教育,开设“公民道德修身课程”历时11年,是弘扬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工程建设的有效载体,被学生誉为“价值连城的礼物”。</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南苑小学“大风车”课程</h3><h3> 嘉定区南苑小学践行“让每一个孩子驻足聆听美的声音”的课程理念,以开发学生多元智能为基点,打造了“大风车”课程体系,包括“小博士课程、小能手课程、小艺术家课程、小健将课程、小科学家课程、小天使课程”六大类,包含“合唱社、民乐社、竹竿舞社、足球社、篮球社、国画社、书法社、气象社、计量社、3D打印社、电子编程社、舞蹈社”等50多门社团课程,为不同学生铺设不同的课程跑道,让每一个孩子能在自己的跑道上跑出精彩,放飞梦想。</h3> <h3> 学校以“大风车课程”为引擎,推动学校课程变革,学校特色效应逐渐凸显,形成“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态势:以民族文化培训项目(书画、民乐)、科技创新教育项目(气象、计量)和健体益智运动项目(足球、篮球、围棋、定向越野、竹竿舞)三大类项目架构的STEAM教育。</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徐行小学“朝花夕拾”课程</h3> <h3> 嘉定区徐行小学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以乡土文化为主要抓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坚信回归原点,滋养心根,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努力践行:教育就是培育“心根”,育人就好像种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学校以“心根教育”为教育哲学,提出了“为生命立心,为幸福育根”的办学理念,通过引导孩子们认知、体验和传承地方民俗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和体验自己的文化身份,形成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对家乡的感情,成为了学校推行乡土文化教育的着眼点和目标。从触摸儿童心灵之根,到打开儿童觉知的大门,再到抵达儿童的心灵深处,呵护心灵胚胎,繁衍心灵枝蔓,丰富心灵意象,促使心灵蝶变;要求学生如雏鸟破壳,白驹过隙,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地延展,一点一点地生长。</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小学“牧歌式”课程</h3> <h3> 嘉定区外冈小学以“有氧教育——让生命自由呼吸”为办学理念,呼唤有灵性的教育,提倡内在成长的教育,给孩子们自由呼吸的空气;呼唤有活力的课堂,主张让每一个生命绽放活力;呼唤有弹性的管理,坚持营造刚柔相济、共同成长的管理。</h3><h3> 农田里有教室,菜园里有学问。“牧歌式课程”就是遵循学校发展基础和农村孩子的特点,利用外冈丰富的地域和文化资源,通过课程整合,以丰富的校本特色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孩子徜徉在农村教育这个广阔的天地里。</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GPS课程</h3> <h3> 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基于学校实际、课程标准与学生立场,找准“最近发展区”,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自信”为“重心”,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实践与探索。</h3><h3> 以“GPS”课程作为课程模式,其中G:guided是指:指南的,侧重于成长导航;P:primary是指:基本的,侧重于基础奠基;S:suitable是指:适合的,侧重于个性发展,分别对应于“体验——表达”课程群、“学能——提升”课程群和“感悟——创新”课程群三个部分,特别注重“非遗”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主张在生活中传承“非遗”,培育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民族精神的高中生。</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小学“小脚丫”课程</h3> <h3> 课程即生命旅程、能力锤炼、责任担当、人生义务。嘉定区江桥小学将学校课程模式定位为“小脚丫课程”,让学生在“行走”中“履责”,在“行走”中丰富经历,设置了以“学科特色、主题探究、艺术陶冶、开心游学、职业启蒙”为主的五大课程板块,形成了“快乐语文、立体数学、童趣英语、最炫陶艺、阳光体育”等课程群,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责任,明行规;乐学习,勤思考;广兴趣,有特长;健身心,现活力”的现代小公民。</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渡”课程</h3> <h3> 嘉定区黄渡中学为上海市书法实验学校示范校,编订《真善美——硬笔书法校本教材》《笔舞少年梦——软笔基础教程》《嘉定竹刻基础教程》等校本教材,在全校范围内吸收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参加“逸韵”书画、竹刻社。让广大师生在学习民族文化、传承和学习民族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德富路小学“蒲公英”课程</h3> <h3> 嘉定区德富路小学秉承“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执着的追梦者”的课程理念,着力建设“一核两翼”体系的蒲公英课程;将艺术课程构建和学校发展特色相融合,形成普及层、兴趣层、提高层相结合的立体式艺术审美教育形式;体现以艺育德、以艺启智、以艺铸能的价值追求,点亮“蒲公英”的追梦之旅。</h3> <h3> ▶ 上海市嘉定区“中科”优质教育圈</h3> <h3> 嘉懿科创贯通课程是中科·嘉一教育集团的特色课程,其以科创为主体内容,小学、初中、高中一以贯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合作精神。</h3><h3> 嘉懿科创贯通课程是实现从理论到技术,从技术到实践,从实践到应用的学生自我突破的学习过程;是以PBL学习方式突破学习断层,实现“不设限”的自由学习氛围,以达到“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动力;是以体验和情景为主的授课方式,多管道链接知识与现实世界,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力与综合素养的价值追求。嘉懿科创贯通课程关注科学原理(S)、创造性想象力(C)、工程系统(E)、设计方法与思考(D)、操作制造技术(M)、团队合作(A)、问题解决(P),集团构建了满足这一课程体系的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嘉懿创新思维广场,在这个学习空间里有一张SCEDMAP“赛德地图”:进阶的无人机课程、创意的数字艺术课程、形象的数学建模课程、神奇的未来工程师课程、系统的机器人设计课程……</h3> <h3> ▶ 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h3> <h3> 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建构“精彩课程”。“精”:即精细的管理、精致的教学、精巧的活动、精美的环境,使学校成为每一位师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彩”:即多彩校园,基础型课程是主色,拓展型课程是亮色,探究型课程是炫色,德育课程是暖色,英语课程是增色,从而构成“五彩缤纷”的校本课程。精彩课程,努力让每一个人成为精彩之人,让每一日成为精彩之日,让九年时光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健康成长的精彩年华。</h3><h3> 拓展型课程有“艺术之旅、健康之旅、体验之旅、成长之旅”四大类组成。“莎翁戏剧课程群”是“艺术之旅”中的主打课程,五大类近五十门课程,前后联系,纵横贯通,满足了大部分学生主餐以外的需求。</h3> <h1><font color="#167efb"><b> 四、结论启示:</b></font></h1> <h3> 课程作为学校文化变革与特色发展的核心元素,追求有品质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议题。通过参加本次研讨,与会者达成了许多共识,普遍认为,品质课程是以丰富学习经历为主旋律,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有一以贯之的理念、逻辑清晰的课程。<font color="#ed2308">用一句话概括,品质课程是基于特定课程哲学而组织化了的课程,是一种富有倾听感的课程,它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价值原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匹配,努力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未来期待之间获得某种平衡的课程。</font></h3><h3> 品质课程有五个关键特征:一是<font color="#ed2308">倾听感</font>,回应孩子的学习需求;二是<font color="#ed2308">见识感</font>,丰富学习经历的取向;三是<font color="#ed2308">逻辑感</font>,严密而非大杂烩或拼盘;四是<font color="#ed2308">统整感</font>,更多地采取嵌入的方式实施而非加减法;五是<font color="#ed2308">质地感</font>,课程建设触及课堂变革,与教学质量提升有密切关系。</h3><h3> 对一所学校来说,品质课程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描述:宏观上,品质课程是一所学校的课程模式;从中观上,品质课程可以是一个课程域群;从微观上,品质课程可以是一门校本课程。</h3><h3> 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推进"品质课程"建设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font color="#ed2308">课程的丰富性</font>,即课程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二,<font color="#ed2308">课程的精致性</font>,即课程开发得当与否,是否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匹配;第三,<font color="#ed2308">课程实施的深度</font>,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活动体验的机会。</h3><h3><br></h3><h3> 本次上海嘉定的"品质课程"学习,是一次借鉴区域智慧、学习标杆经验、分享课程博览、提升学习品质之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为鉴,吸纳践行,必将促进我市课程改革深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主编:曹伟华</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编辑:李 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