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教养 🌿

七月流火

<h3>  教养的形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并非单纯的礼貌,而是习惯的积累和涵养的综合。</h3> <h3>  关于教养这个话题,梁文道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做了简明的阐释:<br />  某一社交场合,众人闲聊,夸奖其中一人活得像陶渊明一样,这时有人疑惑:"谁是陶渊明啊?"这是第一层次的没有教养。<br /> 于是有人哈哈大笑:"你连陶渊明是谁都不知道!"这是第二层次的没有教养。<br /> 但如若喋喋不休,从陶渊明的生平谈起,旁若无人的一口气背出50首他的诗,继而补充世界各国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成果,炫耀自己的知识。这是第三层次的没有教养。</h3><h3><b><br /></b></h3><h3><b> 教养是什么呢?它是心中的分寸,是言行的适度;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平等与包容。</b><br /></h3><h3><b><br /></b></h3><h3> 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不做以下四件事。</h3><h3><br /></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1</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随意给人添麻烦</h3> <h3>  有一天,华盛顿总统问秘书:"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英国很多阶层的男士都可以叫绅士?官员可以,律师可以,医生可以,甚至无业的人也可以。那绅士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于是秘书花了两个多小时去调查了解,回来跟华盛顿先生汇报说:"给您查到了,绅士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h3><h3><br /></h3><h3> <b> 一个不随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必然是懂得体恤他人,克己守礼的有教养的人。</b></h3><h3><br /></h3><h3> 记得有一次看《奇葩说》,一位老师说了一个上海同学的故事:某日,这个同学带朋友回家住,早上起来洗漱,发现街坊四邻都盯着他看。朋友就诧异了,不就是刷个牙吗,有什么好看的呢?在上海一般人家住的是筒子楼,都是好几户共用一个厨房,二三十口人就着那一个水龙头刷牙洗脸做饭。一到早上洗漱时间,小的赶着上学,年轻人急着上班,老人家赶着洗碗做饭。所以长久下来,人们就养成了习惯,会接完水到旁边去洗漱,把水龙头让出来。</h3><h3> 占用了水龙头虽是小事,也只是耽误了几分钟,但这几分钟就会给其他人添了大麻烦。</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b></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b>列夫·托尔斯泰说:"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去麻烦别人。"</b></h3><h3><b>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一个有教养的人,从来都不会随意给别人添麻烦。</b></h3><h3><b><br /></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2</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开过火的玩笑</h3> <h3>  前些天接到高中时班长电话,说下个月弄个同学聚会,我联系到J问她去不去。她只是笑着,不作回答。"难道还忘不了那件事儿?"原来J父母工作繁忙,就把她放在乡下外公外婆家读书,直到高二,才转到我们班。刚进班时皮肤黝黑,个头小身子宽,羞涩又敏感。班上有几个男孩调皮,喜欢挑软柿子掐,于是J经常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皮肤,你却用它来吓我。" 男生A故作文雅。"说的什么啊,听不清啊,有人说话吗,哪来的蚊子?" J课上被提问回答问题时男生B哄着。"别挡我路,跟一堵墙似的。" 男生C凶声恶气……遇到这些J总是用袖子捂着脸偷偷抹眼泪。直至今天,J学会化妆,自信大方,但也从未参加过哪怕一次的同学聚会。</h3><h3><b><br /></b></h3><h3><b> 戴尔·卡耐基说过:"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伤害过谁,也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而是记住你对他的伤害。"</b></h3><h3><b> 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不乱开过火的玩笑。</b></h3><h3><b><br /></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消费他人的不幸</h3> <h3>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中国至少有20万的女性被迫成为"慰安妇"。</h3><h3> 当光阴慢慢划过,时间抚平伤口,这些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的老人们,如今又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经历着怎样的悲喜忧乐呢?</h3><h3> 今年8月份上映的纪录片《二十二》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老人的故事。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广泛关注。</h3><h3> 在悲悯老人遭遇的同时,更让观众感慨的,则是老人如今的安详和对生命的敬畏。这一切,要感谢导演郭柯镜头下的分寸感。虽是在讲述沉重的历史,但却并没有刻意贩卖眼泪,也没有自鸣得意的义愤填膺。没有夸大老人经历的灾难,也没有放大老人晚年的不幸。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更多的是现世的安稳和对生的感恩与期冀。</h3><h3> 导演郭柯说:"把这些老人当作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h3><h3> 这部影片不仅向我们讲述了生命的力量,也向我们展示了有分寸感的教养。而与郭柯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影片上映后不久,竟然有人拿老奶奶的照片去做表情包来消遣。这种行为令人发指。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b>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b></h3><h3> &nbsp;</h3><h3> <b> 一个有教养的人,懂得将心比心,懂得换位思考,绝不会消费他人的痛苦与不幸。</b></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4</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不显摆自己的优越</h3> <h3>  "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没有教养;有的人没有多高的学历,却仍然很有教养。"</h3><h3> 国庆期间,陕西某大学的葛教授就"火"了。起因就是一位清理垃圾的环卫女工挡住了葛教授的行车道路,于是这位曾经在日本获得过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过,是千万级别的学科项目带头人的竟然向环卫女工挥起了拳头,连踢带打。甚至边打边叫嚷,"你挣多少钱,我挣多少钱,你挡着我挣钱。"</h3><h3><br /></h3><h3> <b>教养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而文化却填补不了教养的空白。</b></h3><h3><br /></h3><h3> 这位满身优越感的葛姓教授,虽是学富五车,也难以掩盖其毫无教养的无耻嘴脸。<br /></h3><h3><br /></h3><h3> 木心在《即兴判断》里说过:"有教养的人,对车夫、浴室侍应生、任何传递吴聘的人,从来不会敷衍搪塞。"<br /></h3><h3><br /></h3><h3> <b>一个有教养的人,从来都懂得自谦,不会显摆自己的优越。</b></h3><h3><b><br /></b></h3><h3> 台湾"词圣"庄奴词作丰富,邓丽君80%以上的词作品都是庄奴创作或填写的。于是有记者采访庄奴说:"没有您,就没有邓丽君。您是她最好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庄奴却回答:"邓丽君的成功,是她个人努力的结果。换做其他人为她写歌,她也会成名。没有她,就没有庄奴。我只是一个词人,不懂演唱,做不了她的老师。"</h3><h3> 作为一代大师,庄奴先生却丝毫没有把成绩当做骄傲的资本,这种谦逊的品质和修养令人敬佩。</h3><h3><br /></h3><h3>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亦舒在《圆舞》里写道:</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span></h3><h3><br /></h3><h3> <b>无论是出于自卑还是自负,有教养的人能够正视自己,也会平等对待他人。</b></h3><h3><b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荀子说:"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h3><h3> 王尔德也说过:"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h3><h3> 良好的教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并非单纯的礼貌,而是文化的积累和习惯的养成。</h3><h3><br /></h3><h3> &nbsp;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h3><h3> 教养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层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作者:洞见</h3><h3>来源:洞见(ID: DJ00123987)</h3><h3>转自:中国新闻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