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 依依不舍,离开蒙玛特高地和小丘村,我们转乘地铁去奥赛美术馆(印象派)。<br>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奥赛美术馆是建在原来的巴黎火车站旧址上。</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美术馆免费参观,我们到来时,已经有几十人在雨中有秩序地排队,准备入场。不料想,排队半个多小时后,美术馆的广播先后用法语、英语传出了一个叫人失望的消息:因为员工私人的原因,全天罢工,敬请游客原谅诸如此类。后来,傍晚回到酒店上网,才得知法国美术馆罢工的消息。</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对于未能一睹印象派代表作的原作真迹,失望是肯定的,但我们和大多数当天在巴黎的各国游客一样,也只好无奈接受这一意外的事实。</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去往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家精美的法国点心店,于是乎,购买精致法式点心成了我们一阵失望之后的有效心理补偿——不枉此行也。</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当我们抵达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时才知道,罢工活动也包括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在内!呜呼,法国。<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当天下载的巴黎博物馆罢工消息的中文网新闻。<br>附录一:<br>抗议变相裁员 巴黎博物馆员工罢工<br>2009-12-04<br> 巴黎的天空灰暗阴沉,这并不是逛博物馆的好天气,前天,巴黎主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起罢工,把游客晾在寒冷的大街上,一些市民因此担心这会对法国的形象造成损害。<br> 包括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奥赛美术馆在内的一些巴黎主要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因为不满法国政府最近作出的一项削减经费的计划,投票决定在周三进行集体罢工以示抗议。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原本也参加罢工,但在当天上午晚些时候,他们还是改变主意开放了部分展馆,并把票价从9欧元减至6欧元。<br> 最近法国政府决定削减经费,自此以后只招聘一半人手填补退休人员。抗议者认为这一变相裁员会大量增加在职员工的工作量,对于博物馆来说将是一场灾难。<br> 劳工联盟的负责人表示,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凡尔赛宫和罗丹美术馆也受到了罢工的影响。<br> 奥赛美术馆外,来自法国东部斯特拉斯堡的让-克劳德·马丁正和朋友商量着去别的什么地方。</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如果你一心准备看场展览,然后发现博物馆不开,这是件很让人懊丧的事情。”马丁说,“我们可以再来,但对外国游客来说就不一样了。他们可能什么都没看到就得回家了。”他认为这“对法国的形象影响不好”。<br> 在一封致法国文化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的公开信中,蓬皮杜中心劳工联盟的Joseph Thouvenel写道:“不满足蓬皮杜中心的要求意味着让消费文化窒息首都的个性。”<br> 前天,数百名博物馆工作人员聚集在文化部外抗议,文化部长接见了联盟代表。前天的罢工结束后,联盟又投票决定第二天继续罢工。<br> 这次抗议始于11月23日的蓬皮杜中心。抗议者认为蓬皮杜中心会因这项新政策而受到很大影响,目前蓬皮杜的员工有40%都在50岁以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蓬皮杜中心的大部分经济来源都是依靠政府资助,门票收入只占经费的10%~15%,每天大概接待5000-8000名游客。</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与那些旧的艺术博物馆不同,集中突出了“现代”二字,专门介绍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各种造型艺术。包括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结构派、概念艺术及流行艺术等各种流派的2000幅作品。<br> 罢,罢。这一趟巴黎之行,我们算是领教了传闻中的法国工会的力量,以及对我们作为异国游客切身利益影响的罢工后果。<br>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离开让人失望的两大博物馆,前往巴黎左岸拉丁区、直奔网上推崇的、名人聚集、在巴黎的历史上非常著名花神咖啡(Café De Flore)。中午时分,也许因为名声在外,花神咖啡此时已经“人满为患”。我们耐心地等了好一阵,才有空位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来巴黎之前看到一本书上这样描述巴黎:右岸历史,左岸知性,左岸的风情更甚于右岸。</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果然,当你一旦踏足左岸,沿街的咖啡店、小餐馆鳞次节比,叫人目不暇给。细细看去,各具特色,各色人等,或三三两两、或呼朋唤友围成一桌。</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甚至还有许多巴黎人冒着寒风(当然,巴黎人很聪明也很智慧,干脆就在街边室外的檐蓬边、在柱子上安装一个个挂起来的大功率电炉,直接烘着坐在下方的客人。所以,即使坐在室外也并不会让客人觉得寒冷),就坐在室外的小咖啡桌边,守着那一小杯Espresso,再来根烟,恐怕这就是巴黎人浪漫生活的底蕴,也是他们最简单不过的一种生活方式吧。</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离开花咖啡,我们又乘坐地铁转道巴黎圣母院。<br> 这时,天下起了大雨,这是我们来欧洲后第一场大雨,在寒冷的十二月份的这场雨,多少会让许多游客徒添不少麻烦。<br> 在地铁巴黎圣母院站出口的指示地图前,许多人围拢着在细看出口位置指示图,包括日本人、香港人等“外国人”。</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座位在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更是古老巴黎的象征。</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再来一张全家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br> 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br> 发生在这里的许多事件中最值得令人记住的是: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为拿破仑加冕;1944年8月26日在这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1970年11月12日在这里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br>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的描绘令其名声大噪。这本小说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时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巴黎,在安德烈·马尔罗广场旁附近,有一座低调而辉煌、寂静而迷人的法国皇宫。</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个花园成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策源地。</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传说这座皇宫的拱门1629年由黎塞留红衣主教命人建成,18世纪初,皇宫是贵族聚会地,艺术家、作家和交际花们在皇宫里的游戏厅和俱乐部里消遣娱乐,警察是严格禁止进入这块公爵们自由的领地内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皇宫是法兰西国务院和文化部的所在地。<br> 法国艺术家达尼埃尔·比朗设计的黑白大理石石墩、石柱,在皇宫前很是引人注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巴黎一天的游程又结束了,今天徒步多了些,拖着多少有点疲弊的脚步回到公寓。<br> 在公寓的厨房里,一番劳作,自己动手,倒也做出了一顿热辣辣、香喷喷的中式饭菜:大米饭、白灼生菜、煮鸡蛋、加上罐头豆豉鲮鱼,这可是我们离开广州后第一顿最为可口、美味的晚餐,大有当年电影《南征北战》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慨叹:“终于又喝到家乡的水了”的感觉。</font></h1> <h3> 至此,多彩、富足、信息量极大的欧洲五国自由行告一段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