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一、安南诸侯王陈上川</b></p><p class="ql-block"> 陈上川,明朝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田头村(今湛江市南三岛田头村)人,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农历九月初四日(1626年10月23日)。</p><p class="ql-block"> 陈上川曾任高、雷、廉三州总兵,他一生以反清复明为大业,生性刚直不阿,气节宏大,誓死精忠报国。1679年春,康熙皇帝派重兵到南方追杀陈上川所部,陈上川被迫奋起抗争,率部打败尾随的清兵,撤离到钦州湾一带,最后不得不率3000多军队和50多艘战船含恨离去,军事移民越南西贡湄公河口一带,一边屯兵垦荒,一边传播中国耕织文化,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军事移民海外的伟大壮举,是中国早期的著名华侨领袖之一。</p><p class="ql-block"> 纵观陈上川不平凡的一生,陈上川在安南国(今越南)36年,官至安南国统兵、都督和安南诸侯王。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在越南度过的,最终于1715年夏,客死异乡,不得魂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关于陈上川的生平和历史功绩,无论是在越南的国史,抑或是在我国的有关史籍中,对陈上川军事移民越南及其之后在越南所从事的屯兵垦荒、开商立市和传播中国明朝耕织文化等等,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述。</p> <p class="ql-block"> 应当说,陈上川是湛江一位重要而又不可多得的历史名人。但在他的身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之迷,以致人们对他的身世充满一种扑朔迷离之感。</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时期《大广州湾》记载,关于陈上川的身世,还有这么一段记述:</p><p class="ql-block"> 陈上川幼时,才思敏捷,聪明好学,善于诗书,后因父母染病双亡,家境贫寒,积欠钱银,不得不避居海滩,以捕鱼为生。一日,陈上川出海捕鱼,不幸遇到了台风,结果渔船被风浪掀翻,陈上川于是就抓住船上一块木板作为飘浮物,随风浪一路漂流而去。历经三天三夜的漂流,陈上川竟漂至安南国海边。陈上川上岸后,恰好碰到黎王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于是就报名应征入伍。陈上川入伍后,在多次的行军作战中,机智勇敢,常常抓住有利战机,扑阵而出,消灭敌人,屡立战功,因而在军中很有威望,还不时受到黎王的奖赏。</p><p class="ql-block"> 其时,安南国是中国的属地,崇尚中国文化,更推崇中国的诗文。陈上川在军中,既能吟诗作对,又能善书能文,颇有名气,受到官兵的敬重。陈上川拥有智勇双全的才华,很快就被黎王所熟知。</p><p class="ql-block"> 黎王其时刚创立基业不久,需要招徕各方英雄,厉精图治,以壮大国力,于是就下令招见陈上川。黎王见陈上川相貌非凡,博古通 今,才华横溢,就欲招其为驸马。但其时,安南国有贵族不能与平民通婚的规矩。为了不打破这一规矩,黎王遂召集全国文人学士进行诗文大比武,获优胜者而又未婚配的可招为驸马。陈上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于是就报名参赛。陈上川福至心灵,文思泉涌,很快就作了一首七律诗而一举夺魁。黎王看后,大加赞赏,于是,就招其为驸马。未久,黎王驾崩,众臣就推举陈上川继承王位。陈上川当上安南王以后,就加强了与中国藩属的联系,传播中国先进的耕织文化,为开发越南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上川久客异乡,思念故里亲人,于1690年夏在安南装满10船金银珠宝和木石材料运回南三岛田头村故里建祖祠。船队在海上航行途中遭遇强风巨浪,十船沉其九,最终只剩下一船金银珠宝和木石材料到达故里,村民于是就利用这一船金银珠宝和木石材料在村中建起了一座规格宏大的三门三进的陈氏小宗祠,并把由陈上川当年在安南国亲笔题写的一块木质横匾——“陈氏小宗”这块匾额悬挂在祠堂大门正上方。</p><p class="ql-block"> 南三岛田头村的陈氏子孙为缅怀陈上川对家乡所作出的贡献,人们就把“陈氏小宗”称之为“越王祠”。 </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以上这一段记述中可知,陈上川当年在安南国做的是国王,而不是诸侯王。而且在田头村南房族谱的记载中还有这样的记述:陈上川驾崩后,由其堂弟陈圣音继承王位,且传至第三代,陈瑞祯再继承王位,之后方才中断联系。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说陈上川当年不是在安南国做过安南王,那么在南三岛田头村南房的族谱上又为何会出现以上的记述呢?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记述?迄今已查无稽考,使得这个传说成为一个历史之迷。</p><p class="ql-block"> 另外,关于陈上川当年在安南国被招为驸马,时任民国湛江市政府首任市长郭寿华先生,在他离职赴台湾之后,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台湾主编了一部《湛江市志》,其中也记载了上述这个民间传说。在民国时期,湛江市政府还把南三岛田头村陈氏小宗命名为广州湾十景之一,把其称之为“田头村越王祠”,使南三岛“田头村越王祠”成为当时广州湾一个主要游览胜景。</p><p class="ql-block"> 故综上所述,再结合现存的历史资料考证,陈上川是一位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这是确凿无异的。1679年正春,陈上川率所部成建制军事移民安南国湄公河流域以后,一方面开荒耕种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又协助安南国阮氏政权拓疆保土及平定国内叛乱,屡立战功,深得安南国王赏识,被安南国阮氏政权提为统兵、都督和诸侯王,再而最终继任安南王,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陈上川应是任过安南王,而且还传至陈圣音和陈瑞昌两代,方才中断。 </p> <h1>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清礼部尚书陈瑸</b></h1><p class="ql-block"> 在说到安南王陈上川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说到出生于海康县附城南田村的清礼部尚书陈瑸。</p><p class="ql-block">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故又叫陈眉川,原籍湛江市坡头区南三岛田头村,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卒于1718年秋。</p><p class="ql-block"> 陈瑸生于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陈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中进士,历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湖南、福建巡抚等职。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常以“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疑”为座右铭,躬身自律,时刻激励自己,洁身自好,为民请命。陈瑸自从担任福建古田知县起,曾先后三次赴台湾任台湾县知县、台湾厦门兵备道和福建巡抚等要职,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意,积极推行新政,整饰吏治,减轻赋税,纾解民困,弘扬传统国学,以兴教化,激励民间开垦荒地,全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康熙皇朝不可多得的清官良臣。</p><p class="ql-block"> 关于陈瑸,在南三岛乃至在吴川、坡头等地,自古以来都广泛流传这样一个传说,这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p><p class="ql-block"> 陈瑸细小时,家贫,但他天资聪慧,靠勤学苦练,考上进士,入仕途,终成大器。一日,陈瑸衣锦还乡,回到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拜祭先祖。但他跪拜下去,神台上的神祗牌就一个个跌倒下来。陈瑸当时甚感疑惑,就问其母亲。母亲就说,你虽然是在海康南田村出生,但你的根却在南三岛之田头村。于是母亲就把他的身世如实告诉了他。</p><p class="ql-block"> 原来,陈瑸的母亲在怀有陈瑸之时,还未待陈瑸出世,其父就患了一场大病,不久就撒手归西了。逼于生计,母亲便陀着身孕回到海康南田村娘家,此后,陈瑸便在南田村出生了。从那时起,陈瑸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就有了一个心愿:有朝一日,要到南三岛来寻根。</p><p class="ql-block"> 陈瑸曾先后两次来到田头村寻根,但其时,田头村的进士和秀才有一大筐,村中的长老以为,陈瑸那时的官职不算什么,不怎么看得起他,于是就对陈瑸说,田头村也是从乾塘村迁出来的,那里才是大宗,你应该到那里去认宗归本。可陈瑸到了乾塘村,乾塘村的长老又说,你是田头村的后裔,你还是回到田头村去认宗为好。</p><p class="ql-block"> 乾塘村和田头村就这样来来回回的推来又推去,气得陈瑸叫苦不迭。当下,陈瑸又返回南三岛田头村,在田头村东北边的五爹岭上狠狠地踩上了三大脚:有你田头村,就没有我陈瑸公,有我陈瑸公,就没有你田头村!陈瑸这样刚说完,南三岛的五爹岭就立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眨眼之间就飞去了一大截,南三岛田头村的风水从此以后就真的一直低缓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显然,从以上这个传说来看,民间一直把陈瑸看作是田头村人的遗腹子。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就是陈瑸对家乡和先祖都怀有一股很深的情怀。这抑或是时人敬重陈瑸的品行和才学而编撰出来的?或是其它别的什么因由呢?这也就说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关于陈瑸回南三岛田头村认宗归本的传说,在南三岛抑或乃至在吴川和坡头等地,这都是妇孺皆知的客观事实。其实,关于这个民间传说,我们不可信其无,但也不可全信其有,应当要有一点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客观去评价,公证去对待。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还历史的真实原貌。</p> <h1>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三、关于陈瑸祖籍地的思考</b></h1><p class="ql-block"> 而事实上,据我所访问和考察了解到的,在历史上,陈瑸的身世真的与南三岛田头村有着一种渊源关系。下面列举几则资讯:</p><p class="ql-block"> 其一, “明祖” 与“名祯祖” 。查南三岛田头村南房族谱可知,田头村南房十三世祖为名祯祖,娶海康县附城南田村一女子为妻,但在族谱上,并没有关于明祯祖的下落和归宿的记述,其究竟卒于何年?不得而知。在名祯祖吊线之下,亦为空白,其子孙后代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再查陈瑸的族谱可知,陈瑸迁居于海康县附城南田村的一世祖明祖,其可否对应的就是南三岛田头村南房十三世祖名祯祖的呢?陈瑸一世祖明祖迁居海康县附城南田村以后,陈瑸到了第五代才在海康附城南田村出生的,其一世祖明祖为十三世,加上五世,便为十七世,由此可知,南三岛田头村十三世“陈名祯”实为海康附城南田村一世祖“陈明”,“陈名祯”与“陈明”实为同一人,所以,陈瑸与陈上川实为同一辈分。</p><p class="ql-block"> 其二,陈上川与陈瑸,同属一辈分。旧时以先祖规定下来的字号来起名的习俗,在南三岛乡下极为风行,人们可通过姓名的字号来确定辈分。陈瑸,号,眉川,又叫陈眉川,陈上川,名又即号上川,故陈瑸与陈上川同属“川”字辈。再查田头村南房族谱,其时南三岛田头村以“川”字为排头的同族兄弟,竟有十多人,如廷川、如川、樊川、康川、大川、经川等等,因此,他们都同属乾塘始祖陈伯镇的第十七世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三,陈上川与陈瑸的出生年代相近。陈上川,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农历九月初四日(1626年10月23日),而陈瑸则生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年龄相差仅为30岁。从旧时农村的生育习惯来看,即便是同一父母,其所生养的子女,年龄相差一二十岁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同堂的叔伯兄弟呢?</p><p class="ql-block"> 其四,南三田头村与海康南田村。陈瑸迁居于海康县附城乡的一世祖名祖,其所居村庄的村名,与广州湾南三岛田头村的村名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是否可理解为陈瑸的一世祖名祖迁居于海康县附城乡以后,为纪念原籍地,而把所居之地取名为南田村,意即为南三岛田头村简称为南田村的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鉴于以上种种,从历史上来看,南三岛田头村很多先人曾是当年抗元、抗清的直接参与者,尤其是田头村南房第十七世的多数先人,更是首当其冲,陈上川就是因为当年参加反清复明的行列,而被驻守在台湾的郑成功任命为高、廉、雷三州总兵的,后因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统一中国,陈上川势单力薄而又不愿屈膝投降朝廷,所以最终不得不军事移民海外。当年田头村的第17世先人,就有不少是追随陈上川而加入抗清行列的。他们被朝廷官兵追杀,远走安南,迁徙他乡,四海为家。或削军为民,另谋生计,或从此隐姓埋名就地隐居起来。</p><p class="ql-block"> 故从这一历史背景来考察,陈瑸的先祖或果为因为当年为躲避战乱或官兵的追杀而隐居于海康县南田村的呢?陈瑸迁居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的一世祖名祖,或果为南三岛田头村南房第十三世祖名祯祖当属无疑的呢?</p><p class="ql-block"> 2000年10月2日(农历庚辰年九月初四日),在陈上川的诞辰纪念日,田头村举行了盛大的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田头村陈氏小宗重新修葺落成仪式。陈瑸的裔孙一行40多人,在族长陈鸿盛先生的带领下,带着游子归乡的心情回到了南三岛田头村,向田头村赠送了书画,以资纪念。</p><p class="ql-block"> 陈鸿盛先生是雷州当地有名望的书画家,他代表族人向田头村的兄弟赠送了三幅书画作品,表达了一种尋宗和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陈鸿盛先生一幅名《为千里寻踪》的国画,表现的是山恋叠嶂,群峰连绵,有一条弯曲小路,蜿蜒伸向朦胧的峰顶。兄弟两人,肩扛两根竹竿,各挑一个包褥,他们沿着小路正想山的那边走去,留给山后的是他们那朦胧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陈鸿盛先生另一幅名为《凯旋归来》的国画,表现的是一条弯曲小河,从天际飘来,河水清澈如明镜。小河边,长着一棵粗壮茂盛的树木,有一只小船正停泊在那里,小船上,有兄弟两人,一人正在为小船抛锚,另一人已走上岸边的小路,向不远处的家走去。他们千里寻踪,终于要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0月2日,由陈瑸的第九代孙陈鸿盛先生撰书“重建华堂来紫燕,栽培玉树发青枝”的这幅对联,被镌刻在南三岛田头村陈氏小宗内堂的石柱上,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同时,当年因受到陈上川“反清复明”的牵连,陈上川逃难于如今麻章区湖光镇山豪村的堂弟陈如川,其嫡孙也在这次盛大落成仪式上题赠了一幅对联,并刻于陈氏小宗内堂石柱上:“报本追宗缅怀先哲,开来继往佑啟后人”。山豪村全体裔孙敬赠。</p><p class="ql-block"> 陈上川与陈瑸,同为乾塘始祖及南三岛田头村南房的第17世孙。但一个在南三田头村出生;一个却在海康南田村出生:一个为明朝的忠臣和反清复明的战将;一个却是忠于清康熙王朝、为民请命和一生为政清廉的良臣:一个是武将,终身以反清复明为大业,最终不得不军事移民安南,开发安南,由统兵而提为都督,最终成安南国诸侯王;一个却是文官,成为清康熙王朝的福建巡抚和闽浙总督,治理台湾,政绩显赫,为朝廷和民间所敬重的清官贤士,死后还被康熙皇帝追封为礼部尚书。</p><p class="ql-block"> 陈上川与陈瑸的所作所为,虽各为其主,但却仕途同归,他们都忠于自己的君子和国家,爱国爱乡爱民,无不体现了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点,都有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直得我们后人去玩味。</p><p class="ql-block"> 写于广州白云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