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定身影 照片留美好 ——黄师校友毕业四十周年聚会庆典纪念(一)

郭家盛

<h3> 前言</h3><div> </div><div> 今年上半年师范几位校友在一次小聚时,席间谈及我们黄陂师范七五级校友已毕业四十周年了,段守国等几位同学提出下半年是否请同学聚会庆祝一下,大家都认为很有必要。随后在段守国、郭家盛、邓望先、喻发解、邓桂初、邹绍成、肖建荣、刘新祥等同学的共同策划和精心组织下,在多数校友的大力支持下,筹备组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今年十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日三天在黄陂区蔡店街锦里沟景区成功举行。这次庆典活动,孙老师及邓望先同学全程为我们摄影,加上同学们传给我的手机拍照,因而留下了大量的影相资料。于是,我今特此雅成美篇,谨奉各位同学,浅偿夙愿,慰籍初心!</div><div> 照片共编辑成三组,第一组为《庆典交流共叙友情,参观学习净化心灵》,第二组为《游览景区陶冶性情,娱乐话动丰富生活》,第三组为《合影留念增进友谊,把酒当歌畅谈天地》。切盼同学们雅赏,多多赐教!谢谢! <br></div> <h3> (一) </h3><div> </div><div> 庆典交流共叙友情 参观学习净化心灵</div><div><br></div><h3> 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日,天气晴朗,气温宜人,各位校友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黄陂客运中心,统一乘坐筹备组安排的大巴车,沿途游览了大余湾和古门景区后,来到锦里沟景区,入住清锦山庄。这里山青水秀,风清气爽,很适宜我们这些老龄同学活动。 <br></h3><h3> 然而,同学聚会庆典最理想的地址应是母校,在那里有我们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那里我们能重拾记忆。遗憾的是,随着事业的发展,中等师范院校已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了,随之学校便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次同学聚会,戛然而止的校名,赋予了我们有所残缺的,无所归依的怅惘。但无论怎么变,我们的师生情谊是永恒的,也丝毫影响不了我们聚会的兴致。</h3> <h3> 四十年啦,真想让时光停留…… 我不知道怎么用华丽的词汇去描述我们此时此刻真实的情感,最后还是决定用制作电子相册方式留下我们的音容和笑貌。用真实的语言、朴实的文字,留下我们的真情,用相机留下我们的倩影……</h3><h3><br></h3><h3> 请看,孙老师端着相机已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定用镜头定格身影,用相片留住美好。</h3> <h3>  同学们见面后,既高兴又惊讶!握手、拥抱、问候、祝福、问长问短,这场景无法用语言表达!</h3> <h3>  四十年再相聚,无情的岁月摧老了我们的容颜,但我们仍然亲如兄妹,仍然意气风发、情深意重。</h3> <h3>  这次聚会我们荣幸地请到了朱老师、李老师。两位老师都是高龄人,但身体和兴致不亚于我们这些学生。</h3> <h3>  三十多位同学及几位同学的先生、夫人,丢下繁忙的家务,不辞旅途疲劳,承载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参加了这次聚会,大家十分高兴。</h3> <h3>  二十日下午两点半钟,全体师生在清锦山庄的休闲廊房里集合,参加筹备组精心准备的黄陂师范七五级校友毕业四十周年庆典会。</h3><h3> 庆典会由段守国同学主持,喻发解、邹绍成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二班、一班向大会致词,两位老师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涌跃地发言,会议在极其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畅叙了往日的友情,交流了人生的感悟,倾诉了生活的苦乐,互道了别后的思念,尽享了重逢的喜悦。大家感慨地说:虽然岁月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容颜,却带不走我们深厚的师生情同学谊。虽然我们分布在四面八方,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忙碌,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境况各异,但我们之间的同学情谊永存!</h3><h3> 我们永远是同学!</h3> <h3>  喻发解同学代表二班向大会致辞。</h3> <h3>  邹绍成同学代表一班向大会致辞。</h3> <h3> 朱老师对这次庆典话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迎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h3> <h3>  李老师除了对这次庆典活动表示祝贺外,还向同学们传授了养生知识,大家受益非浅。</h3> <h3>  老师们讲完话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感言,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和热烈。</h3><h3><br></h3><h3> 郭家盛同学在发表感言</h3> <h3> 吕芬芳同学在发表感言。</h3> <h3> 吴绪恩同学在发表感言。</h3> <h3> 潘峰同学在发表感言。</h3> <h3> 梅刚华同学在发表感言。</h3> <h3>  郭富民同学在发表感言。</h3> <h3>  肖建荣同学在发表感言。</h3> <h3>  同学们精彩的发言,迎得与会同学热烈的掌声,同时勾起了大家无尽的遐思:是啊!我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有思想、有智慧、有进取、有担当。我们生长在困难时期、学习在文革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养老在幸福时期。值!值了! </h3> <h3>  回忆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再难合上。在这个已经不是多愁善感的年纪里,思绪仿佛不受控制,一次次的再回首,想起了曾经的青春往事,曾经的你,曾经的我,曾经的他,曾经的我的同学们…… 透过下面每幅照片中老师、同学们的面部表情,你会明白:每个人在生活的海洋中踏浪,都有自己或平谈或精彩的故事。</h3> <h3>  庆典会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都不愿离开,仍三五成群,继续畅谈友谊,互致问候;继续聊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和磨砺。</h3> <h3>  师生相见,彼此想说的话太多,有聊不完的前尘往事,有说不尽离情别绪,更有道不完的喜悦与沧桑。</h3> <h3>  同学们的侃侃而谈,使笔者徒然顿悟:人老了,留存心底的无非就是那些或深或浅的前尘记忆,还有那些或浓或淡的温暖与感动。<br></h3> <h3>  聚会庆典,盛况唯美,境界感人!</h3> <div>  这次聚会期间,恰逢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乘着党的十九大东风,二十二日,我们与会的全体师生参观了姚家山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遗址及第五师历史阵列馆。</div><div><div> 司政机关旧址由司政大礼堂旧址、李先念旧居,陈少敏旧居、印刷厂旧址、修械所旧址、医院旧址、造弹厂旧址和姚家宗祠等九处建筑组成。除姚家宗祠被日军炸毁外,其它八处基本保存完好。</div><div> 二零一五年,黄陂区委、区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又新建了一座主题陈列馆——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div></div><div> 陈列馆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分为三层,设有一个序厅、六个基本陈列展厅、一个临时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本次主题展分“木兰烽火”、“怒潮喷涌”、“挺进鄂豫”、“中原抗战”、“战略包围”和“辉煌胜利”六个部分,用大量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制作的逼真场景及艺术品,采用“以人述事、以事述史”的方式,反映了新四军第五师在抗战期间,独立支撑武汉外围敌后抗战的百折不挠、骁勇善战的爱国主义精神。</div> <h3>  1938年春,李先念、陈少敏率新四军第五师进驻姚家山后,司令部设在三份湾姚成台家。李先念住东房堂屋,陈少敏住西厢房,政治处、军需处、被服厂、造弹厂、枪械所、印刷厂、边币厂、医院等分别设在大份、二份、三份、五份湾,竹林寺、陈家独屋,正式创建抗日革命根据地,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在这里召开了“鄂豫边区陂孝北参议大会”。</h3><div> 1941年2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与陈少敏会合,在姚家山开辟抗日根据地,成立黄陂县抗日民主政府,开办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姚家山还保存有李先念居住过的农民姚成台的房屋以及当时修建的抗日军政大学、鄂豫工农银行、边区印刷厂、大礼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革命遗址。建国后,陈少敏担任全国纺织工会主席。在中共八大上,她当选为中央委员。</div> <h3>  怀着对革命遗址的憧憬与期盼,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景仰,面对着墙上那一幅幅记录历史的画面,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东西; 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心灵受到振撼,思想得到升华;真正的认识到了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h3> <h3>  历史遗址中遗落的是闪光的珍珠。在遗址展品前留张影,时刻提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h3> <h3> 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大礼堂遗址</h3> <h3>  坐在历史遗址中首长曾经坐过的座位上,顿感胸中有目标,眼中有百姓,干事有底气!</h3> <h3> 未完待续</h3><h3><br></h3><h3>摄 影:孙英华、邓望先、郭家盛等<br></h3><h3>文 字:郭家盛</h3><h3> (部分图片、文字资料来自网络)</h3><h3>编辑制作:郭家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