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城北小学11月主题式课例研究中,孩子们给了我们新的惊喜,想去看看吗,就让我们跟随这一串照片的脚步来到课堂吧!</h3> <h3> 台上,一群孩子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小组长以稳重而自信的语气向全班进行了汇报:</h3><h3> "下面由我们小组进行汇报……"</h3><h3>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和质疑吗?"</h3><h3> 台下的同学一针见血而又彬彬有礼地进行了质疑:</h3><h3>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是这样想的……"</h3> <h3> 孩子们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是不是有了很大的进步?是的。他们学会了紧密地合作,学会了自信地发言,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补充和质疑……总之,他们成长了,进步了,成长了。</h3><h3> 在11月的课例研讨中,同学们的合作精彩不断,亮点频频。其秘诀就在于各班加强了课堂常规和小组建设的训练,让学生锻炼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提高了核心素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语文篇</b></font></h1><h3> 这次语文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古诗教学”,体现了不同学段古诗教学的侧重点,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意象中感受意境,体会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魅力。</h3> <h3> 张燕老师紧紧围绕“写好字,读好文,乐表达”的目标,让学生在汉字的演变中进行记忆,在互读中陶冶情感,在互评中学会表达。整个课堂有两大特点,一是有趣,以小鱼游动的游戏进行记忆;二是有序,学生之间的评价语言非常规范,有礼貌,养成了倾听的好习惯。在优美的韵律中,我们仿佛来到了荷叶飘动的江南。</h3> <h3> 谭春贤老师的课堂评价体系则更加完善,用柱状图对各小组合作进行实时评价,实时调整学生状态,用五星要素法让学生对书写进行自评,清晰而准确。此外,该课例通过通过朗读、插图拓展了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信表达,共同感受感受《小儿垂钓》的画面美。</h3> <h3>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体会到王维在重阳节中的愁绪呢?万东贵老师步步深入,让学生先读出节奏。首先,找准情感基调,接着抓关键词并让学生谈谈类似的生活体验,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想象诗歌背后的故事,整个课堂在充满愁绪的诵读中结束。同学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少一人”的思乡怀亲之情。</h3> <h3> 在鲁荣利老师的课堂上,“故事大王”津津有味地向同学们讲述了《妙语结深情》的故事,意犹未尽的同学们便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学习。该课例在教学中环环相扣,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形成小组内的共同意见,最后通过班上其他同学的质疑与补充,让学生的思路逐渐完善,感受到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h3> <h3> 何文莉老师在《出塞》的教学中,让学生知诗人,明背景,做好铺垫。在初读中,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出质疑,互相帮助。讨论完后,有一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汇报了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对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解释进行了质疑,最后真理越辩越明,同学们也在思维碰撞中完善了自己的结论。</h3> <h3> 酒,在王维与元二的送别中化作了朋友间的离别和牵挂。刘玲老师以"酒"的话题引入,又通过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感受意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了安西的位置和路途的荒凉险恶,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想象元二可能遭遇的各种不测,品尝到了这杯离别酒的分量。</h3> <h3> 课后,郭光兰老师对本次语文主题课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她肯定了低段教学中对于识字教学的把握以及中高段中对于意象和意境的理解。她在与台下教师们的亲切互动中提出诗歌教学中应该把握诗歌特点,依文体而教,要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三个问题,并就每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让教师们对于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数学篇</font></b></h1><h3> 如何让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数学老师们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们动起来,用来起来,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h3> <h3> 罗世强老师用被树叶遮住的图形导入课题,通过认识角,找角的特征并创造角,使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他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找角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更真实。他语言生动而幽默,授课中用尚学币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有信心,乐表达。</h3> <h3> 桌布镶花边,镶在那里呢?张富强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自主探究测量周长的环节,老师没有去规定用什么工具去测量,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自主去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果然,“实践出真知,合作力量大”,有一个小组自信地走上讲台,教会同学们如何正确地测量图形周长。</h3> <h3> 张红老师在课堂授课中准备充分,镇定自若。在画垂线的过程中,她让学生人人参与,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出小羊到河边喝水的情景,让每个孩子思考并选出最好的方案,避免了课堂变成某些优秀生的专用舞台。</h3> <h3> 李小平老师由三个高矮不同的人引出课题,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导、拨”的方法,得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量的比,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在练习中,老师利用得分比、糖水比、人体比让学生充分体会比的意义。</h3> <h3> 来我校交流的石言忠校长明确地指出概念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引入――建立――应用",然后都要回归到解决"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本质。他点评了每一位老师的授课内容,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的收获,让我们都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学之路贵在坚持!</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英语篇</font></b></h1><h3> 本次英语教研的主题是阅读。姜黎老师在全英文的语境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并通过生动有趣的课文拼图,让英语课堂思路清晰,教学也能做到深入浅出。小组合作的朗读创作让学生不仅记得住,还能用起来,用不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h3> <h3> 课后,英语教研员邓爱妮就本次英语课例展示进行了具体地分析,并提出了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她肯定了这次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希望抓住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尾声</h3><h3> 在本次主题式课例研究中,我校还继续贯彻信息化、科学化的教研理念,让参与评课的教师们使用平板进行课堂观察,统计数据更全面更高效,能够准确地找出每堂课的亮点和不足,让智能设备成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好帮手。</h3><h3> 这次课例研究还增加了小组合作建设表和课堂常规评价表,表上罗列的各项评价标准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每节课在相关方面的水平。</h3><h3> 在本次主题是课例研讨中,不仅让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更让学生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小组建设和课堂常规中的进步让整个课堂的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和学生的“双成长”更好地诠释了“生长课堂”的内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