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九):领字

虎溪续韵

<h3>所谓领字,就是指在词句的开头,有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在语气上起停顿作用、但又不点断句子的字。 </h3><div>这样的字,就是领字,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主句的作用,极为重要。 </div><div>不是所有词牌都有领字 </div><div>有些词牌,格律要求必须在某位置是领字 </div><div>领字有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div><div>领字句也是词家独创 </div><div>是在词体上与近体诗的一个显著区别</div><div>注意: </div><div>领字只在楹联中和词中出现,而律诗中是没有领字的 </div><div>领字又名虚字、领句、领调、领格字、豆字</div><div>照前人的解释,整句为句,半句为“读”(读音:豆) </div><div>这是古时人们用字或读音时的“通假”习惯</div><div>如:</div><div>单字领字又名 一字豆 </div><div>二字领字又名 二字豆 </div><div>三字领字又名 三字豆</div><div> “领字句”或“一字豆”的意思是 读句子第一个字的时候须 稍作停顿</div><div>用以带出下文</div><div><br></div><div>一字领多用去声,较少有上声和入声,没有平声。 </div><div>组成二字领、三字领的字就有平声了。 </div><div>因为词是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 </div><div>去声激厉劲足,其腔高,这也是合乐的需要。 </div><div>如果细心,大家就会发现: </div><div>长调词特别讲究铺叙展衍,更讲究艺术,为使词不亢不碎,疏密有致,神韵天然,常用去声字进行转承。 </div><div>我们可以感受到: </div><div>凡词在对偶处,结构都比较密,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div><div>而用领格字处,都较疏,读时便觉有自然的顿挫。 </div><div>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之妙。 </div><div>因此说,领字句这种特殊句式,仍是音乐赋予词体的。</div><div><br></div><div>从功能上看,领词(虚字)具有以下三种功能:</div><div> 1、合乐(yue)功能 </div><div>领字起源于词乐声腔的需要,是依声填词的产物</div><div>古代在乐曲演唱的时候 只有慢曲才用到领字</div><div>因为慢词所依据的慢曲节奏舒缓 旋律曲折多变 </div><div>而这种曲折变化 需要有种迟留伸延的唱法 </div><div>于是 以弱引强 重板轻起等调式便流行开来</div><div>领字 也便由此而成为一种定式 </div><div>下面我们主要看第二点 </div><div>2、修饰功能 </div><div>从文学语言方面而言</div><div>领字 在唐宋词中有 提挚下文或承上启下的功能 </div><div>沈祥龙《论词随笔》曰 :“词中虚字,犹曲中衬字,前呼后应,仰承俯注,全赖虚字灵活,其词始妥溜而不板实。” </div><div>由于慢词篇幅较长</div><div>语言的表现力 较小令有了很大的增强</div><div>可以不必按照 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来展开叙述 </div><div>而使用转折、跳跃、回想等方式 打破时空的界限</div><div>将虚与实、今与昔、此与彼交织相问 </div><div>使表情达意功能更集中、更强烈 </div><div>因此,领字用来提掣一组分句 </div><div>将一串互有联系的意念 连缀起来 </div><div>使情感的表达 达到更大的密度和深度 </div><div>同时,领字还可以关合上下两层意思,以显示时空的推移和转换 </div><div> 3、传情功能 </div><div>在已统计的虚词中 有大量表现情感的有实义的动词担当领字 </div><div>如: </div><div>想、念、忆、恨、恐、望、思、怅、叹、记、惜、怨、愁、爱、怕、 </div><div>因念、追念、谁念,自念、又恐、最惜、可喜、追思、遥想、追想、犹记、犹恨 </div><div>至今想、每追念、最可惜等 </div><div>这些虚词极大方便了 叙事因素在词体中的表达 </div><div>但词体中的叙事是包裹在虚拟化、情绪化和意念化的氛围中的 </div><div>除此以外 </div><div>介词、代词、助词、系词、副词、连词、感叹词等构成的虚词 </div><div>则是词人情感的旋律演变 </div><div>这些虚词点缀在词体中 </div><div>虽使词人抒情随事而发,但事多若隐若现 </div><div>这些叙事因素的模糊 往往演化为今日与昔日、现实与梦境的对比模式 </div><div>如此浓缩的时间对比 实际是词人心事感受的演绎,是对往事的情感回味 </div><div>领字是词体特有的语法现象 </div><div>它在赋予词体 独特表象的同时 </div><div>更揭示出 词体在句法上的独到之处 </div><div>领字中固然以虚字为多 但也不尽然</div><div>也常会用到一些动词 </div><div>在词中常用作领字的单字: </div><div>一般常用的虛詞有:任、正、待、乍、怕、总、奈、似、但、更、况、怅、快、早、尽、嗟、凭、叹、方、将、未、已、应、若、莫、甚、也、须、又、尚、恁、旦、纵、渐、怎、向、对 </div><div>等等,数量相当可观。 </div><div>动词有:念、记、问、想、算、料、怕、问、看、想、漫、爱、恨、望。 </div><div>用二字作领字的常有: </div><div> 试问、莫问、莫是、好是、可是、正是、更是、又是、不是、却是、却喜、却忆、却又、恰又、恰似、绝似、又还、忘却、纵把、拚把、那知、那番、那堪、堪羡、何处、何奈、谁料、漫道、怎禁、遥想、记曾、闻道、况值、无端、独有、回念、乍向、只今、不须、多少、但知、休说、休念、况且、将次、只是、未省、还见、几度、浑似、犹是等。 </div><div><br></div><div>用三字作领字的常有: </div><div>莫不是、都应是、又早是、又况是、又何妨、又匆匆、最无端、最难禁、更何堪、更不堪、更那堪、那更知、谁知道、君知否、君不见、君莫问、再休提、到而今、况而今、记当时、忆前番、当此际、问何事、倩何人、似怎般、怎禁得、且消受、都付与、待行到、便有人、拚负却、空负了、要安排、嗟多少、怎奈向、终不似、不如向、更能消、又还是、又却是、便纵有、莫不是、似这般、算而今等等。 </div><div><br></div><div>(这些领字。不用费心思记住,填词时查取合适的就是)</div><div>领字一般是唐宋时的口语。 </div><div>虽然是口语,但毕竟相隔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是有点生疏。 </div><div>如果有人问,领字是否可用今天的口语呀?未尝不可。 </div><div>但是, </div><div>第一, 一字领您慎用。 </div><div>因为单字的意思古今没有多少差别,古人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咱们就别另辟蹊径了。 </div><div>第二, 二字领、三字领的时候,你即便要用现在的口语,也要做到“用今如古”。 </div><div>第三, 要雅,粗鄙浅陋的口语不要用。 </div><div>领字句根据不同情况,又分为领一句、领二句、领三句甚至领四句几种类型。 </div><div>以一字领单句的,如: </div><div>柳永《雨霖铃》:对 长亭晚。 </div><div>对</div><div>秦观《八六子》:念 柳外青骢别后。 </div><div>念 </div><div>这种以单字为领字的句式,其领字又被称为“一字逗”。 </div><div>注意,“一字逗”说的是这个领字,不是这个停顿。 </div><div>以二字领单句的,如: </div><div>辛弃疾《水龙吟》:休说 鲈鱼堪脍。 </div><div>休说 </div><div>李煜《虞美人》: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只有李煜在《虞美人》中用了领字,其他人的《虞美人》基本都是45句式没有用领字。】 </div><div>恰似 </div><div>以三字领单句的,如: </div><div>何梦桂《念奴娇》:更消得 风雨几番零落。 </div><div>更消得 </div><div>晁补之《摸鱼儿》:最好是 一川夜月流光渚。 </div><div>最好是 </div><div>这种领单句的句式,是领字句中运用最普遍的。</div><div>此外,还有领两句、三句甚至更多的句子的, </div><div>如一字领二句的: </div><div>陈衍《扬州慢》:已 全家儿女,片帆来挂荆门。 </div><div>已 </div><div>这个是上声 </div><div>秦观《望海潮》:有 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div><div>有 </div><div>这个也是上声 </div><div>青衣《月华清》:正 关山此夜,断肠芳影。 </div><div>正 </div><div>去声 </div><div>一字领三句的:</div><div>周邦彦《忆旧游》:渐 暗竹敲凉,疏萤照晓,两地魂销。 </div><div>渐 </div><div>一字领四句的:</div><div>想 雾帐吹香,独怜奇俊;露杯分酒,谁伴婵娟。(史达祖《风流子》:) </div><div>想</div><div>渐 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出,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 </div><div>皇 一川冥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周邦彦:风流子) </div><div>想 骢马钿车,俊游何在;雪梅蛾柳,旧梦难招。(张翥:风流子) </div><div>正 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新月初笼。(辛弃疾:沁园春)</div><div><br></div><div>看了这么多的例子,我们来对一字领做个总结: </div><div>一字领二句的句法,在词中最为常用</div><div>如果这二句都是四字句,最好用对句</div><div>一字领三句的 此三句中最好有二句是对句</div><div><br></div><div>二字领二句的: </div><div>柳永《笛家弄》:未省 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 </div><div>未省(xing) </div><div>沈祖芬《霜叶飞》:休记 到死蚕丝,他生密誓。 </div><div>休记 </div><div>二字领三句的: </div><div>张孝祥《念奴娇》:应念 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div><div>应念 </div><div>三字领二句的: </div><div>李清照《永遇乐》:不如向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div><div>不如向 </div><div>三字领三句的: </div><div>秦观《八六子》:怎奈向 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div><div>怎奈向 </div><div>三字领三句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div><div>领字句在词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起着调节语气、节奏以配合乐曲歌唱的作用,同时又限定着词意的表达。 </div><div>特别是由于领字都位于一句之首,在乐曲上又是一个乐句的开头, </div><div>因此选用恰当的领字,往往能产生使词章更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div><div>领字的应用 </div><div>为了使词合乐而又生动,在词中需要安排领字递进或转折。 </div><div>尤其是慢词长调,更不能缺少虚字衬逗。</div><div> 一些词牌中,某些位置指定要领字格,更需要衬逗之字。 </div><div>领字一般都用虚词或动词。 </div><div>说一下,虚词本来是和实词并列的 </div><div>因为实词中只有动词用于领字 </div><div>所以这里这样说,只是为了方便 </div><div>语法上可能是不正确的 </div><div>咱们就姑且这样表述吧,大家明白就行</div><div>领字一般都用虚词或动词。 </div><div> 如: </div><div> 《洞仙歌》中上片第二句、下片第七句与第八句的第一字均为领字; </div><div>《满江红》下片第五句第一字为领字; </div><div>《暗香》上片第五字、下片第六字,均为领字; </div><div> 《琐窗寒》下片第六字为领字; </div><div> 《新雁过妆楼》下片第二句、第七句、第十句的第一字均为领字; </div><div>《八声甘州》中上片第一句为八字句时及第三句、下片第四句的首字为领字; </div><div> 《好事近》上下片最后一句首字为领字。</div><div>下课后,大家费点儿时间查一下前边这些词牌,看看领字</div><div> 领字格是词句中一种特殊句子结构,领字就是去声或者入声、上声的重(zhong)读音节。 </div><div>举例而言,领字格多出现在五字句中(领四字句)。 </div><div>如王安石《桂枝香》中开始的「登临纵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其中第二句的「正」便是领字,这样的句子格式为上一下四。 </div><div>此外,八字句中领格必然为上一领下七的结构,第一个字为领字, </div><div>如柳永《八声甘州》的首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领下面的「潇潇暮雨洒江天」是经典的一领七的八字句式。九字句领格则为上二领下七格式,</div><div>如李煜《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div><div>《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是这种领格的经典句式。 </div><div>自是、别有、恰似</div><div>说到词的句子,有二字三字四字五字至六七八九字, </div><div>若一味堆垛实字,势必读之不通,须用虚字呼唤。 </div><div>长调之词,篇幅较大,如无领字以衬,则读不成文,也不能使词通体灵动。 </div><div>而短令词中,则要加以审慎而用。 </div><div>领字——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转承结合,起过度或联系作用的字。 </div><div>其位置在句首。 </div><div>在查看词谱时,如果遇到以下几个格式,就要考虑此处是不是领字:</div><div>A、仄声字打头,而且是不可变通的; </div><div>B、比下句多一个字,去掉这一个字,在平仄上正好与下句对偶; </div><div>C、去掉第一个字,后面的句子是五言或者七言诗句的格律。 </div><div> 总之,当遇到某一句话的头一个字是不可变通的仄声字的时候,就要小心考证,切不可随意按照平仄填写。 </div><div>注意以下两字类举例并非领格。 </div><div> 试问:陆游《桃源忆故人》「试问岁华何许,芳草连天暮」; </div><div>程垓《芭蕉雨》「试问道、肯来么,今夜小院无人,重楼有月」;吴文英《声声慢》「试问知心,尊前谁最情浓」。</div><div>莫问: </div><div>赵长卿《满江红》「莫问傍人非与是,手儿但把心儿托」; </div><div>刘克庄《水调歌头》「莫问浮云起灭,且跨刚风游戏,露冷玉箫寒」; </div><div>晏几道《浣溪沙》「莫问逢春能几回,能歌能笑是多才」。 </div><div> 莫是: </div><div>辛弃疾《丑奴儿》「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div><div>吴潜《疏影》「莫是冰姿,改换红妆,要近金门朱屋」; </div><div>张炎《三姝媚》「莫是孤村,试与问、酒家何处」。 </div><div>这里的试问、莫问、莫是都是主句的成份,不过恰好与二字领相同而已。 </div><div>句子开头差不多的一字、二字、三字是不是领字,就需要咱们审词牌的时候认真领会和理解了。 </div> <h3>学习词牌 风入松</h3><div>风入松</div><div><br></div><div>风入松,双调,押平韵,前后片各四平韵。有74、76字两体。又名远山横等。古琴曲有《风入松》。唐僧皎然有《风入松》歌,见《乐府诗集》,调名本此。风入松相传有种说法:认为是魏晋琴家、音乐理论家嵇康(223-263)有关,据说,嵇康长得很英俊,加之爱松竹,于是许多人把他比做松做,说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而嵇康也很喜欢松树的风格,所以他为自己作了一首名叫《风入松》的琴曲演奏,嵇康死后,后人仰慕嵇康的风采,也因之创立了《风入松》的词牌和曲牌。</div><div>这个词牌填出来的词非常柔美,三四五六七几种句式都有,读起来抑扬顿挫,音律优美。钦定词谱共收录了347首例词。</div><div>一、【词谱】</div><div>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div><div>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div><div>二、例词</div><div>风入松 【南宋】俞国宝 </div><div>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div><div>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div><div>三、风入松词牌特点及写作要求</div><div>1、风入松的词格全曲共六句,三四五六七几种句式都有,读起来抑扬顿挫,音律优美。</div><div>2、写作要注意:上结和煞尾的两组六字句例作对仗。</div><div>四、例词赏析</div><div>大家看几首例词,这个词牌古人有好几种样式。我们只选一种来填词。至于鉴赏我们可以不拘泥于一种形式。</div><div><br></div><div>宋-俞国宝 </div><div>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div><div>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div><div><br></div><div>古人很多词人在填这个词牌的时候,上下片最后两句有全是对仗的,也有为了不显得呆板,下片不对仗的。可以视作品内容需要而定。</div><div>比如这首词的上片最后两句是对仗的。【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div><div>但是下片的最后两句就没对仗。</div><div>这首词纯粹是游春之作,内容很一般,但是词句却颇清丽。比如: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这两句写景,色彩明丽,有动有静,有人有景。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景物描写得非常好。</div><div>【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div><div>还有这几组句子都是明艳,生动,描摹得生动形象,如诗如画。这是这首词的长处。大家要学习作者的写景的手法。让读者从你的词句中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这样你的写景就取得成功了。</div><div><br></div><div>我们再来看一首例词</div><div>风入松 吴文英 </div><div>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div><div>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div><div><br></div><div>大家还要注意这个词牌的上下两片的第四五句,其实是一个七字句,拆成了三四两句,中间用一个顿号,在谱是标注是豆,这里有两层意思:</div><div>一是短暂的停顿,就如我们现在的顿号</div><div>二是说明顿号前面其实是一个句子,断开只不过是为了在唱歌的时候类似换气。豆句要整体,凝炼,不能误写成两句。</div><div><br></div><div>【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从内容上看,前三字与后四字是属于一个句子。</div><div>比如,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一丝柳条就是一寸柔情,所以,一丝柳是一寸柔情的主语,一个句子中间主谓之间断开了,而且省略了谓语动词。</div><div>【有当时、纤手香凝】。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当时有香凝纤手,前三字和后四字的关系是个动宾关系。只不过是为了音韵,把当时有,倒装成了有当时。是倒装句的应用。香凝纤手,倒装成了---纤手香凝。</div><div>梦窗这首是爱情词,作品借景物描写和想象遥寄深情。前片写景,融情于物。</div><div>周邦彥的词大多喜欢用“虚词”来转接,还能有迹可寻。可梦窗的不是,梦窗词的最大特点,就是每逢转折处(过片),喜欢用实词。以实词转接的弊端就是有隔,让人读来不解。</div><div>后片“黄蜂”两句谭献说它“是痴语,是深语”。黄蜂为何“频扑秋千索”?作者疑为被意中有纤手的香气所吸引。这种想法当然不合事实,故称“痴语”,但又寄托深情,故称“深语”。</div><div>我们来看结句:(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div><div>这两句属对仗,即骤见台阶一夜之间生了绿苔,才想到意中人不在。其实幽阶的苔早已生出,而意中人也早已离去。只因思之太深,念之太切,才有此错觉,念之太切。</div><div>“双鸳”是指美人的鞋子,美人的鞋子上绣着双鸳。借指美人,这是虚景。想象中美人没有来到,因而台阶上的绿苔都没有脚印。当然台阶上的绿苔又是实景,这种写法就是“虚实结合”。虚景与实景结合,虚实相生。相生的意思就是相辅相承。有虚有实。发人深省,予人以清新之感,是梦窗词中的佳作之一。</div><div>吴文英不愧是宋词的大家,他的词内容很平庸,大多附庸风雅,多作儿女之态,幽闺之思,思想上很少硬朗的内容,多是缠绵闺思,但是他的词最大的特点是灵巧。句子灵巧,词语和意境优美,是宋词中的唯美派。</div><div>这当然也与他个人的身世有关,吴文英一生不得志,差不多都是卖文为生,靠写一些艳词来赚取一点裹腹之物。所以他写的东西很艳丽,很华美,较少实质性的内容。</div><div>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家为了表示自己家里有钱,往往要在客厅装上一幅牡丹的画,吴文英的词就是这一类被一些富贵人物拿来当作一种风雅的点缀。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语句,意境的优美和空灵,描写的虚实结合的手法。</div><div>我们再看一首描写听琴的风入松</div><div>风入松 听琴中弹樵歌(宋•张炎)  </div><div>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div><div>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 </div><div>透云远响正丁丁。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div><div>题目是听琴声,而且是听樵歌</div><div>上片:</div><div>【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这两句写景,是樵夫打柴的环境,作者把琴声变成了画面来写的。</div><div>【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这里运用了“烂柯”的典故。</div><div>是说有一个樵人看人下棋入迷,却不知原来眼前的两个下棋人是两个神仙,等到他看完了棋发现他打柴的斧头的柄已经腐烂,柯就是斧头的柄,枰声,也是下棋,只是下围棋,烂柯是下象棋,这里是为了写琴声的,琴声中的打樵人的歌声的。</div><div>【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上片最后两句写了,山中散木,就是柴,爨下劳薪,是指打下来的用作烧火做饭的柴。</div><div>爨[cuàn]是烧饭的意思,四声。</div><div>颇笑和翻怜,都是指樵夫的工作,山上的散木,成为灶下之爨 </div><div>【上片中,对琴声的描写既写了典故,又写了画面。】</div><div>下片【透云远响正丁丁。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div><div>【透云远响正丁丁】正面直接描写砍柴声,孤凤划然鸣,也是正面直接写琴声。</div><div>【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疑--是怀疑,想象,想象听到的声音如千年积雪的山上行走的人,在严寒中说话,在对话,不知对话的人是谁,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这是回头看的画面 </div><div> 这个结句当然也是想象中的樵夫打柴在千年积雪的山上与人对话,看不到回话的人是谁,也许是雪山在回音声音,当他回头看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他完全找不到回应自己的声音的那个人,只见山下一江风雨潮生。 </div><div> 其实,一江风雨潮生,大家想想这个结句是实景还是虚景呢?</div><div>大家没有注意那个“疑”吗,显然整个画面都是想象中的,是听到了琴声中关于樵夫的歌声,作者想象到的画面,另外“一江风雨潮生”大家没有注意到吗,这个句子是画面,实质上是写声音的。 </div><div> “风雨潮生”不是琴声吗?显然是虚景。张炎这词写得真是精彩。以画面写声音,很有学习性,很了不起。</div><div><br></div><div>作业;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视剧的某一个能触动你心灵场景为意 填一首【风入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