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走进央视节目</b></h1><h1>——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摄制组在红嫂家乡开机</h1> <h3> 2017年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摄制组一行,走进沂蒙山区红嫂家乡——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和常山庄村开机拍摄,寻访沂蒙红嫂感人的故事,感受沂蒙人民和党政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让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走进央视节目。</h3> <h3> 蒙山高沂水长,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谊长。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山真实、催人泪下的故事,红嫂危急时刻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八路军战士。乳汁救伤员,展现了沂蒙山区数以万计的红嫂充满母爱的大爱情怀,这就是沂蒙人民心中崇高而神圣的精神丰碑!</h3> <h3> 在沂蒙这块红色的热土上,党政军民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产生成熟于革命战争年代, 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沂蒙地区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不能忘记,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无数党员群众以汗水、鲜血与生命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作为红色基因,深深融入了山东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出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h3> <h3>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尽管这片土地贫瘠,但善良质朴的沂蒙百姓爱党、爱军队,“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里孕育了这种大仁、大义、大爱!</h3> <h3> 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沂南县中小学生积极开展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成果丰硕。沂南双语红军小学数以千计的学生,成功走进全国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接受红色传统文化教育。</h3> <h3> 沂蒙红色研学旅行小分队的队员,在这里漫步古村,沿着乡间小道,感受古村落风情;走进红色影视古城,亲身体验拍摄的魅力;走进村中黑石沟,探索未知的地质领域;在这里探访红嫂故里,聆听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大姐的故事,感受沂蒙乡土风情,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体验当年拥军支前劳动的艰辛,寻觅战争年代血与火的生活痕迹,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h3> <h3> 11月16日,沂南双语红军小学的沂蒙红色研学旅行小分队的队员,在沂南县教育体育局教科所主任高明和辅导员的带领下,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进行红色研学旅行,认真听取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讲述奶奶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故事,上了生动的一堂研学旅行课。央视四套《记住乡愁》摄制组进行了现场拍摄。</h3> <h3> 教科所主任高明向沂南县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春霞和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薄存旭介绍近段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工作</h3> <h3> 记住乡愁</h3> <h3>乡音 乡事 乡情</h3> <h3> 有故事的村庄</h3> <h3> 有故事的汶河湾</h3> <h3> 在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腹地,坐落着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连山的村子——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 抗日战争初期,山东根据地领导人罗荣桓、徐向前等经常住在这儿,使这里一度成为了山东抗战的指挥中心和抗日“堡垒村”。村中有家“堡垒户”(编者注:堡垒户,指在抗战时期斗争环境极端残酷的情况下,群众中舍生忘死、隐蔽保护共产党干部和人民子弟兵的住房关系户,是保护和积蓄抗战力量的基地),带头人是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人们尊称她“于大娘”。王换于为民族解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之一就是在抗战时期创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抚养了86位革命后代。</h3> <h3>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大儿媳 张淑贞接受采访</h3> <h3>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大儿媳 张淑贞</h3> <h3>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子于共林讲述过去的故事</h3> <h3>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大儿媳 张淑贞接受采访</h3> <h3>曾三次采访过沂蒙母亲王换于老人的沂蒙柴哥和张淑贞老人合影</h3> <h3>拍摄王换于故居</h3> <h3>拍摄中</h3> <h3>东辛庄 ——沂蒙母亲的故乡</h3> <h3>记住乡愁著名主持人杨阳拍摄中</h3> <h3>沂南县教育体育局教科所主任高明在向编导张琳介绍《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h3> <h3>沂南县教育体育局教科所主任高明在向编导张琳介绍《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h3> <h3>王换于故居——百年老屋</h3> <h3>著名主持人杨阳在体验推碾</h3> <h3></h3> <h3></h3> <h3>高明主任、沂蒙柴哥和《记住乡愁》摄制组合影</h3> <h3>《记住乡愁》摄制组和于爱梅合影</h3> <h3>著名主持人杨阳讲述有故事的红嫂故乡</h3> <h3>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人员和主持人、编导合影</h3> <h3>东辛庄留下红色研学旅行的足迹</h3> <h3>沂蒙红色研学旅行在路上</h3> <h3>沂南双语红军小学沂蒙红色研学小分队走在研学路上</h3> <h3>列队待发</h3> <h3>争做红嫂好后人</h3> <h3>《记住乡愁》拍摄中</h3> <h3>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于爱梅在向红色研学旅行的队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记住乡愁》拍摄中</h3> <h3>《记住乡愁》拍摄中</h3> <h3>红嫂精神代代相传</h3> <h3>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跟党走</h3> <h3>以纪念馆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跟着共产党走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将帅纪念馆》、《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三大部分、11个展室、1千余幅照片资料、30多组雕塑、30多尊石碑组成。详细而生动的介绍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嫂群体。再现当年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沂蒙母亲抚养革命后代、沂蒙大姐带领妇女们架起抗战火线桥的事迹,以及小车队长带领千辆小车支援前线、姐妹们做军鞋、碾军粮、烙煎饼、补军装、送郎参军、送子上前线的真实场景。</h3> <h1> <b>红色研学入人心</b></h1><h3> 中国红嫂纪念馆是一处集中展示沂蒙红嫂群体精神的展馆,由明德英展馆、战时托儿所展室、王换于展室、李桂芳展室、胡玉萍展室组成。沂蒙山妇女,忠厚、善良、慈祥、执着,认定的道理就坚定不移的去做。八路军从火坑里救出来的沂蒙山妇女,从战争年代就确定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沂蒙妇女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碾军粮、做布鞋、纳鞋底、乳汁救伤员、火线桥等等无数的感人事迹谱写了光辉的沂蒙精神。</h3> <h3>瞻仰红嫂展馆故居 感恩沂蒙至真大爱——《记住乡愁》采访中</h3> <h1><b> 聆听沂蒙革命故事 学习革命英雄事迹</b></h1><h3>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大姐等等,他们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被赞誉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h3> <h1> <b> 沂蒙红色民俗研学</b></h1><h3> 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英雄人物纪念地有: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纪念地,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纪念地,以“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的纪念地;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有沂南东高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在此改编诞生)、《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此外,还有《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h3> <h1> <b> 实践体验沂蒙风俗,情系非遗文化研学内容,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沂蒙精神。</b></h1><h3> 让中小学生亲自参与做面塑、做粉皮、做豆腐、纺线、织布等活动,体验沂蒙传统民俗与红色支前相结合,感受沂蒙革命老区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沂蒙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沂蒙精神促进会会长于爱梅、沂南后峪子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模梁兆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h3> <h3> 据悉,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是由中宣部、住建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牵头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将通过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一个个家族、一个个家庭,挖掘这些村落和家族中保留着的传统村规民约,世代遵循着的行为道德规范以及传承了千年的家风家规。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走进央视节目将于2018年开播,期待您的收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