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云联峰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剑舞闻章</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编辑:江山永立(Aegean Sea ZFJ</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策划:江山永立(Aegean Sea ZFJ)</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拍摄地点:北戴河联峰山</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拍摄时间:2017-07-26</h3><h1> 在著名的海滨城市秦皇岛,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它西起戴河口,东至鹰角亭,长约20华里,宽约3华里,沙质细腻绵软,潮来潮去风平,这就是享有盛誉的北戴河海滨避暑区。</h1> <h1> 如果说,北戴河有着迷人的一条风景线,那矗立在岸边的联峰山就是这道迷人风景的高端;如果说,北戴河有着丰满神奇的故事,联峰山就是这些故事的集大成之点。</h1> <h1> 联峰山是燕山伸向渤海的余脉,因其山势连缀,峰峦秀美,故称之为联峰山。又因此山多形状奇特的海石,放眼四望块块奇石组成万顷莲花,又称莲花山;又因此山松林如海,鸟瞰座座小峰俊似莲蓬,故又称此山为莲蓬山。"滨海有岭号莲蓬,悬崖削就金芙蓉",这是清初诗人赵景徕对联峰山的真实描绘。</h1> <h1> 联峰山傍海东西横列5公里,有东联峰、中联峰、西联峰之分,山体彼此相连,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山上万松竞翠,郁郁葱葱;林间花繁树茂,百鸟争鸣。平缓浑圆的山坡上,绿草、灌木纵横交错,密如地毯绿茵,各色野花点缀其间,随风摇曳,清香四溢。</h1> <h1> 从2000多年以前汉武帝在这里筑汉武台始,历经各朝各代直至新中国的建立,在这座面积只有310.46公顷,海拔高度只有153米的微缩景观里,上演了许许多多足以使人可评可圈可点的或雄壮、或摇撼、或委婉、或浪漫的故事,政要的临风长啸,商客的华丽转身,文人的纵情吟咏,雅士的浪漫情怀,无不在联峰山的松风岩壑间、林间甬路上留下了深长的记忆和永不消失的背影。</h1> <h1> 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东巡海上","北至碣石",在联峰山的龙山之顶建起的汉武台上拜海祭天,点燃了联峰山风云的一角。那时的汉武帝文治武功,开疆拓域,使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鼎盛最为繁荣的国家。</h1> <h1> 公元207年,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班师后也注意到了这个地方,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秋风中看山水的澹澹,百草的丰盛,洪波的涌起,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观沧海》,抒发了一代英雄的远大抱负和豪迈气概。</h1> <h1> 400余年后的春天,也就是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携太子李治登临汉武台,留下了著名的《春日观海》诗,"仙气凝三岭,和风散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他的"芝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不仅追忆了秦皇汉武的历史功绩,也为一代明君帝王的志向作了进一步的注脚。</h1> <h1> 联峰山是秀美的,清丽的。站在峰顶四望,北戴河全境尽收眼底,峰与峰之间连绵起伏,使整个山脉笼罩在郁郁葱葱里,面前的大海波涛滚滚,山的葱翠和海的蔚蓝交融在一起,创造了明净、阔远、深邃、浩淼的久远意境。</h1> <h1> 到了清末、北洋和民国时期,虽然世事纷杂,风云变幻,但这里却独得庇佑,国人与西洋人的交织,残酷与浪漫的融合,时髦与传统的碰撞,在这里轮番上演,造就了一个高端与前沿,自然与政文更为充盈的世界。</h1> <h1> 洋人金达是聪明的,他是英国一位铁路工程师,当津榆铁路通车后,他看中了这一块风水宝地,在他的倡导下,联峰山有了北戴河历史上的第一幢别墅。但是,他没有想到,嗣后的别墅建设不仅没有削减,反而愈演愈烈。以至当国人和洋人在别墅上互相攀比互相比拼时,联峰山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外人士和中外文化互相交合的重要场所。</h1> <h1> 1898年,清政府把秦皇岛开辟为中国第一个自开口岸,北戴河也被批准为中国第一个允许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之地。这个口子一开,许多国家的外交使节、传教士以及中国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蜂拥而入,不仅别墅的建设此起彼伏,避暑的各种设施也越配置越齐全,西洋人的娱乐生活方式也开始在这里悄然兴起。</h1> <h1> 一脉青山多积翠,数汪碧水总含情。丽日清风下,达官贵族的太太小姐,骑驴于联峰山的林荫小路,品茗于莲花山的亭台楼阁;夜幕低垂时,联峰山霞飞馆里觥筹交错,霓虹灯摇曳下的舞步飞旋。当然,也有着政界的阴谋与商界的交易在这里频频上演。</h1> <h1> 不能不推崇一个人,这就是具有惊才绝艳美称的中国才女吕碧城。那年,她受邀来到北戴河,在联峰山的甘林别墅下榻,成就了一篇值得让世人惊呼的美文,这就是《北戴河游记》。在这篇3000字散文中,作者尽情描绘北戴河的海之气,山之境,石之状,松之色,涛之声,农之味,月之辉,浴之神,她柔情地写道: "若夫海滨之风景,清奇高亢、气象万千,有如西方美人,细腰捷足,曳长裙飘飘欲仙,令人见之具潇洒出尘之想,则北戴河似焉。"这种"西洋美人"说为北戴河和联峰山的魅力又增添了一种新的论据。</h1> <h1> 1919年,时至民国八年,原北洋政府高官朱启钤为了与洋人的掠夺兼并进行抗衡,在联峰山成立了公益会,同时建立秦皇岛历史上第一座公园莲花石(莲花山)公园。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一方面被北戴河的美景所陶醉,另一方面被国人的爱国举动所感动,为莲花石公园亲笔题诗:"海上涛头几万重,白云晴日见高松。莲花世界神仙窟,孤鹤一声过碧峰。汉武秦皇一刹过,海山无恙世云何。中原自有长城在,云壑枫林独寤歌。"</h1> <h1> 还有康有为,这位词赋极高的南海圣人徜徉于联峰山松林翠柏间,感触犹为颇深,联峰山的美景与变化无常的政治风云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他认为留居联峰山就是作了神仙, "天开图画成乐土,人住蓬莱似列仙。"联峰山给了他这个频繁迁徙的游子太多的慰藉。</h1> <h1> 百福苑,是联峰山重要的一处景区,历来为众多求福者所重视。福乃人生追求之至美。在张学良将军起伏跌宕的一生中,联峰山应该给他留下了最浪漫温馨的记忆。章家大楼的俏丽身影,沙滩岩石的低声细语,百福苑里的终生之托,成就了一段英雄美人的千古佳话,成就了相互厮守71年的佳缘良偶。</h1> <h1> 望海亭,是联峰山的主峰,登亭俯瞰,北戴河全境一览无余。这里有著名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幅题字:"望东海,思统一;不求人,赖自力。"那年,陈先生89岁高龄,还在为祖国的统一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其爱国精神和作为令人钦佩之至。</h1> <h1> "吴家楼,段家墙,霞飞馆的大草房,河东寨的四姑娘",这些流传在联峰山的生动民谚,叙述了一个个深藏在楼墙内的故事,演绎了一段段或亢奋或辛酸或曲折的风云人生,把联峰山深藏的魅力推向了极致。</h1> <h3><br></h3><h1> 作为首都最为临海靠山的优越条件,北戴河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央在每年暑期的办公之地。于是,在民间就有了共和国"夏都"的称谓。</h1><h1> 1954年春天,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来到了北戴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5年。5年来,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人民民主政权,提出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并着手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h1> <h1> 这时的毛泽东,面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成就,是满意的,其心情是乐观的。</h1><h1> 秦皇岛的视察工作结束,领袖兼诗人的毛泽东决定要在北戴河看日出。当时,毛泽东下榻的地方是联峰山张学良居住过的别墅。不管是机缘的巧合还是这位伟人的八字命好,当天的日出让毛泽东极其一行大饱了眼福。</h1> <h1> 据相关资料介绍,毛泽东一行开始登山时,东方天际是一抹青白的淡光和飘渺不定的浅红,及至山顶向东望去,海边天际已燃起大火,紫红的朝霞辉耀着层层海面,一轮红日将涌动的海波托起,在灿烂的天际中冉冉升起、升起。终于,红日跳离了海面,涌动的海潮似乎在留恋这一刻,一次次将浪花掀起,一次次触及日底,仅仅一瞬间,红日跳跃起来,朝霞映红了海面,映红了天空,映红了秀美的联峰山,也映红了伟人一颗欢快跳动的心。</h1><h1> 面对眼前的喷薄红日,一生奋战的伟人陶醉其中。他忆起了历史,忆起了秦皇汉武,忆起了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的《观沧海》脱口而出((观沧海 汉 ·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似乎是喃喃自语,又似乎是朗朗背诵。总之,他完全陶醉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成了一位多情的诗人。</h1> <h1> 同年的七八月份,毛泽东又两次登临联峰山,筹备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闲暇时,与同事们、下属们议曹操说李煜,叙感情谈国事。一首《浪淘沙》在他的心中逐渐酿成</h1><h3>"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h3><h1>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h1> <h1> 后来,人们说,毛主席在他的演讲中和著述中多次使用了"高潮"这个词语,如,"迎接社会主义高潮","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推进农业合作化高潮"等等,是受了北戴河观日出的熏染。是与不是,我们无从考证,但北戴河观日出留给他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久远的。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伟人,无疑总是把自然境界与他的人生境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h1> <h1> 不仅毛泽东,伴随着新中国发展的每一步历程,北戴河和联峰山都昭示了它深深的影子和深刻的记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在这里做出了许多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把联峰山的政治风云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h1>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颇具意味的一个事件,是联峰山96号别墅。</span></h3><h1>1971年9月12日凌晨,这里上演了一场在当时足以引起国人和世界震动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林彪的出逃。</h1><h1> 作为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军队最为年轻的常胜将军,林彪打了许多胜仗,这些胜仗在某种程度上足以改变共产党军队的被动局面,从而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雄厚的基础。由此,林彪成为共和国1955年被授衔的开国元帅之一。</h1> <h1> 五十年代后期,林彪出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和政治生活的不正常,林彪一举成为党章写定的毛泽东的唯一接班人。按照惯例,需要为林彪在北戴河建专用别墅。经过林办的仔细考察,最后选中联峰山莲花石北霞飞馆旧址,并建起一幢"工"字型灰色别墅,排号96号,史称"林彪楼"。</h1> <h1> "林彪楼"依山就势,地上建筑为两层,风格上不中不西,外观上显得有些灰暗和阴森,颇具有林彪后来怕风怕水的性格特征。在这里,林彪间断地度过了4个多一点的年头。</h1> <h1> 世事风云难以预料,1970年的"庐山会议",成为林彪由发迹走向衰落的转折点。1971年8月14日,毛泽东乘专列南下巡视,沿途同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谈话、打招呼,使林彪阵营慌了手脚,随即在林立果的具体指挥下开始武装叛乱。毛泽东的提前进京,打乱了林彪的一切计划,9月12日凌晨,林彪、叶群、林立果一伙由联峰山96号别墅仓皇出逃,至13日凌晨2时左右在蒙古温都尔汗沙漠坠毁。</h1> <h3> </h3><h1> 林彪的出逃同林彪的坠毁一样,在坊间有多个版本。然而,不论如何,作为功勋卓著的一代开国元勋,最后落得如此下场,总使人有那么一些不可思议和违背常理。但是这些,不能怪罪别人,林彪自己应当承担最主要的责任。</h1> <h1> 如今,整整四十多年过去了,林彪那幢别墅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他的主人已经与它相隔万里之遥。别墅的外围已经又加上了一层厚厚的砖砌围墙,用来隔断它与外界的联系。总之,当年的风云只是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供人们去慢慢地玩味、品咂。</h1> <h1> 张绮涛作《莲蓬山赋》时,写下了"山不高而蕴秀,水不深而游龙"的描述,今天,当我们慢慢地浏览联峰山上那一条条山石甬道,细数那坐落在林间的一幢幢别墅,细捋那历史中透露的种种别样风云时,总会生发出一种"山不高而风云飘荡,水不深而游龙集聚"的深深感叹。</h1> <h3> </h3><h1> 世事沧桑巨变,人间代谢轮回,唯有绵延不绝的万古青山郁郁葱葱,俯视着人类的壮烈生风与悄然寂灭。联峰山,是一道品之不厌、读之不绝的神秘而久远的风景。</h1><h3> </h3><h1> 2011年7月26日</h1> <h1> 作为此美篇的图片摄影、编辑发布者,也赋诗一首</h1><h1 style="text-align: star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联峰山赋》</span></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江山永立(Aegean Sea ZFJ)</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藍天白雲映海灣,百福苑祥聯峰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澤東望海石猶在,護佑神州展新顏。</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07-26</h1> <h1>《风云联峰山》作者:剑舞闻章</h1><h1> 文字编辑:Aegean Sea ZFJ</h1><h1> 摄影/策划:Aegean Sea ZFJ</h1><h1> 拍摄地点:北戴河联峰山</h1><h1> 拍摄时间:2017-07-26</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