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昨天上午,桓老师举例说明其观点时,居然抱怨贫嘴张大民让他看狄仁杰分分钟跳了戏!</h3> <h3> 那他上课让我可劲儿琢磨沈腾啥时候跨了界,此锅谁来背?</h3> <h3> 如果说李健是被歌唱事业耽误了的段子手,那这几日研修班的大东北的老师们无疑都是被☀下最光辉职业耽搁的沈腾们。</h3><div> </div><div> 近来流行跨界,调侃老师们是沈腾跨界毫无不敬之意。能让学生们在一堂堂三小时的课程中全程无走神,笑声掌声不断,收获颇丰,不是学识功力个人魅力的最佳佐证又能是什么?</div><div> </div> <h3>来东师学习4天了。不断flop的气温,丝毫不能阻挡我们up up的学习的热情👀</h3> <h3> 学而不思则罔,所获启发也常常转瞬即逝。研修已半程,对所思稍做梳理。</h3> <h1><b>把大象sei冰箱拢共分几步?——方法论</b></h1><div> 把大象sei冰箱拢共分几步?</div><div> 三(切记:扬声)步</div><div> 至于冰箱门具体怎么开?大象具体怎么sei?冰箱门具体怎么关?那是具体方法负责的范畴。</div><div> 这就是桓老师直白类比解释下的"方法论",鲜活生动,秒懂难忘。</div><div> 其实这几日,几位老师的课都不约而同的传递给我们相似的信息: 要考虑具体怎么做(方法),更要跳脱出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依据何在?有什么问题?还能怎么改进?思考关于方法论的整个体系。</div><div> 关注方法论、探讨方法论,可以使我们有效避免单凭经验去开展工作。我们常常谈做法,学做法,却很少认认真真考虑过条件是什么?依据何在?就像刘晓明教授提及的:如果抛开前提条件谈做法,成功做法就只能称作经验主义。</div><div> 听老师们的课听什么?要听做法,更要通过听,寻找为何做、如何做背后的东西,这是最需要的,也最容易被忽略。</div><div> 老师们的课无不在提示我们:教师要读哲学,学哲学。哲学让人明智。</div> <h1><b>农村包围城市——论阅读</b></h1><div> 黄宝国老师无特殊情况,每日四点起床读书;王玉杰老师无论大咖还是学生,只要他们提及的书都会找来读一读;桓老师每天都会阅读,每月至少200元的书籍开销已是必须。</div><div> </div><div> 边际效益递减,时间管理……看似一个个和教育理论无关的语汇都变成了课上丰满生动的支撑。庞杂的阅读是金字塔的根基,没有它,就没有恢宏的结构和耀目的塔尖。</div><div><br></div><div>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我深以为意。阅读可以触类旁通出其不意。看似目的性和指向性不强的“无用”阅读,其实都在合成潜在的思维意识“根据地”,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夺取“问题解决”的胜利。</div> <h3><b style="font-size: 20px;">盲目说教用不大,唯有设计得人心——用心思</b></h3><div> 桓老师说 ,无设计不工作。设计意味着带着带着蕴含意义的实用性,在满足中使生活充满意义。</div><div> 我的理解中,设计就是“用心”的代名词。用心不仅仅是付出爱,更要讲求方式,用对方法。设计要学会用巧劲,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需求,把握成长规律,学会高效能沟通,从管理学生走向引导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进展顺利进展。</div><h1> </h1><div> </div><div> </div><div> </div> <h1><b>有期而行,不期而遇</b></h1><div> 我喜欢旅行,收集我眼中的世界。每一次收集,都是我与未知世界的不期而遇。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都是一场场旅行,因为未知,才更令人憧憬。</div><div> 要不期而遇,先要出发,持续行走。出发才会遇见,行走才有体验,汲取才能给予,思索才有所获。 </div><div> 每一次有期而行,都令人欣喜。</div><div> 每一次不期而遇,都值得珍惜。</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