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进入唐代,临涣地区水路运输便利,对外交流频繁,商业交往发达。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临涣古城出现了茶馆。宋、元朝代,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在临涣古镇上已很普遍。据《宿州清代志》,早在宋代,临涣的回龙水就常作为礼物,被商人带往汴梁等一些重要城池。</h3> <h3> 明、清时期,临涣茶馆日趋发达,成为临涣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茶馆对择水、选器、沏泡等,都有一定的讲究。据《通志载记》,明、清时期的临涣茶馆就以独有的水源优势而远近闻名。茶馆的经营规模、茶馆的社会功能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末,临涣茶馆数目就已达十几家,并衍生至今,临涣人的饮茶习惯也自此沿袭下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h3> <h3> </h3> <h3></h3> <h3></h3> <h3> 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临涣,将 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演变发展成其独具特色的皖北茶文化。临涣茶馆印证着古镇的历史。</h3> <h3> 南阁茶馆是后来开设的,场面也不小。新主人秉承着茶馆老的经营方式,招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茶客们也没有什么生疏感,就象惯常的活动一样,来到茶馆就喝茶,就三个一堆,五个一起地交流起来。</h3> <h3> 茶馆里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各家茶馆的茶壶式样大致相同,但颜色有别,这样不会搞混。早些时候,使用的茶壶都是紫砂的。壶的一边带一个把,壶嘴是小狮子造型。早年烧水用的水壶多是方形的由水桶改制的,偶尔也有一些圆形的锡壶。</h3> <h3></h3> <h3> 茶馆里一般都摆设着几张八仙桌或陈年古董般的木茶桌,配着数条长凳。由于日深年久,大部分桌凳缺角少棱、残缺不全。后来,茶馆多使用简易的方形或长条木桌。主人还在门面的两边或对面的空地处,放些粗糙的石蹲、石凳,供茶客多时使用。</h3> <h3> 怡心茶楼是新兴建的,也是临涣规模最大的茶馆之一。古色古香的茶具,配上咔啦OK等娱乐设施,更多地吸引了当地的中、青年人和慕名而来的外地访客。通过仿古建筑营造浓厚的古典茶馆氛围,通过装备点歌系统和多媒体影视设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每天吸引了大量的茶客,生意也红红火火。</h3> <h3></h3> <h3></h3> <h3> 过去,烧茶用的“茶炉子”就是当地人俗称的“老虎灶”,灶体做的十分特别。炉口也就是“虎口”,用于续填谷壳或木材等燃料;炉口之后是两眼深锅,也就是“虎眼”,用以烧水;再后是一口大锅,也就是“虎灶”,用于保温开水;烟道,也就是虎尾,放在最后,用于排放炊烟。由于烟道设计的合理,余热经大锅四周由烟道排出,厚厚的炉体起到保温作用,几米长的炉体平卧在地上,形如一只老虎。“茶炉子”改以煤炭为燃料,其形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动。多数茶馆的炉子依墙而建,通体为长方体,煤炭直接从上面添送,路口一般可以并排放5至10个水壶不等。火苗从“茶炉子”洞内蹿出,直烧壶底。炉子旁边有一把“透火钎”,为了使炉火更旺,烧开水的人会提起茶壶,用“透火钎”捅火,火苗随火星刹时蹿起老高,这壶水顷刻间就会沸腾起来。</h3> <h3></h3> <h3> 俗语谓“茶好不如水好”。在天水、井水、江水、湖水、泉水中,茶对泉水情有独钟,而临涣的泉水又最宜沏茶。临涣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它们是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和龙须泉,四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临涣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临涣茶馆名扬四方的一大优势。1998年水文专家对临涣泉水进行过专门化验鉴定,确认临涣泉水含有23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活络通经,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因而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另外,临涣泉水的张力极强,沏泡的茶水高出杯沿而不溢。</h3> <h3> 茶馆里大都备有两个或更多的“砂缸”。主人用平板车将从浍河岸边回龙泉里运来的“活水”倒入砂缸。砂缸水生津润口,比井水甘甜清醇。</h3> <h3> 临涣茶馆的茶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唯一性,茶叶的唯一性是临涣茶馆“茶”的精髓。临涣当地不产茶,临涣茶馆使用的茶也并非一般的茶叶,而是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说来也怪,在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这种棒棒茶,在其他地方用棒棒茶的几乎没有。最令人惊异的是,这种茶梗经临涣泉水的沏泡,雾气结顶,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但是一旦将这种茶梗带出临涣,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永远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味道、舒适的感觉和奇特的功效。</h3> <h3>很明显,六安的棒棒茶与临涣的古泉水达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结合。常饮这种棒棒茶,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另外还有解酒的功能。临涣棒棒茶的另一个特点是多饮不撑腹,无论喝多少,都不会有撑胀的感觉。饭前饮之能增进食欲,饭后饮之能帮助消化,闲暇饮之可舒神清心,劳累后饮之能解疲提神,常年饮之能延年益寿,一时饮之能充饥解渴。<h3></h3></h3> <h3></h3> <h3> 茶馆是临涣这一特定区域乡土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方百姓的精神,标志着一方百姓的生活风格,凸显着一个相对独立人群的价值。茶馆蕴涵的茶饮文化,是基于农民对健康长寿最朴实的追求;茶馆蕴涵的的娱乐文化,是农闲时光和晚年余生最基本的精神满足;茶馆蕴涵的社会功能,是农民劳作以外自身价值的又一种真实体现。</h3> <h3> 临涣茶馆的所有文化形态,几乎都是这一区域文化的典型表现。在临涣,不管时光流转,不管社会变迁,不管政府更迭,不管人事代谢,乡土观念和亲情观念早已化成深深的情结,植根于茶客的骨髓之中。</h3> <h3> 茶馆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人说”戏曲是用茶水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下茶馆的人可以边饮茶,边欣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最常见的是评书、大鼓书、坠子。时常也有莲花唠子、清音、金钱板等客串。在茶馆义务客串的有唱大鼓书的李明才、说快板的吴清杰等民间艺人。</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临涣茶馆的茶客五花八门,三教九流。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拉车挑担的朋友往往在此歇脚,风尘仆仆中喘口气、喝碗茶、吸袋烟;但是常来饮茶者,大都是当地有些年纪的人,六、七十岁的老人占了茶客的一大部分。这些茶客满脸皱纹,手握老式长烟袋。他们一大早从自己家中出发,有着离茶馆二、三十里,不急不躁地缓缓地走来,不时地与路见的熟人打声招呼,或调侃几句,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h3> <h3></h3> <h3> 茶馆的主人拿来一把茶壶和一个茶盅,从地面放着的一个塑料袋子里抓一撮棒棒茶梗,放在茶壶里,从熊熊炉火上提起一把水烧得翻滚的铝壶,往茶壶里倒水冲泡,然后端起茶壶、拿起茶盅,送到茶客选定的桌子或台子上。茶客便开始慢慢地喝,细细地品。</h3> <h3></h3> <h3> 棒棒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万千农家茶客,个中原委不仅仅因为它的价廉,很大程度上归属于数百年来老茶馆的文化积淀:那厚重淳朴的乡土文化,绵绵延续着棒棒茶的历史。临涣人饮茶不是仅仅停留在止渴的生理满足上,而是作为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调糅进了每一个日子。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咽叶味,渗和着茶水味,混在一起味道怪怪的。就是茶馆里的这种怪味,才是老茶客们最感亲切的气味,缺了它,他们会感到生活枯燥又乏味。</h3> <h3> 九十多岁的老父亲也是一名老茶客,以往每天上午上街买东西时必定会到茶馆小坐一会,这里已经成为老父亲的一片精神家园。如今身体不便,自己一个人不能前去,只要周末休息时我尽量带他去茶馆再感受一下棒棒茶浓郁的香味,重温以往熟悉而愉快的时光。</h3> <h3> 摆在门口的长条矮桌围坐得满满的,每人面前一把茶壶,一只茶盅,徐徐地品那红褐色的茶水。有一种嗜茶上瘾、一整天泡在茶馆的茶客,被当地人称作“茶瘭子”,早晨茶馆没开张就在门口等着,茶馆一开门就冲进去,晚上茶馆打烊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临走时还要带一壶回家。</h3> <h3> 这些老人哪儿都可以喝茶,但独独喜欢来到茶馆里,主要享受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趣、一种滋味。他们看重茶馆,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大清早赶来,摸着黑回去。作为老茶馆,不仅是一处喝茶的地方,而且是许多老茶客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h3> <h3></h3> <h3></h3> <h3> 临涣茶馆作为临涣茶文化里重要的一部分,其立足点和吸引人的是其文化底蕴和内涵,失去这一内涵,茶馆也就失去了特色与本色,失去了格调和情趣,也就失去了其生命的活力。茶馆最终得以幸存并仍然是这个城镇日常生活中最活跃的部分,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与本色和极其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在重复的形式中才显出它的坚韧,这就是临涣茶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