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巴黎,去尋畢加索的那個春夢 — 彧廬·巴黎秋日札記

Peking

<h5>再訪巴黎,正值畢加索特展開幕,決定去與大師的傑作共度半日初秋時光。</h5> <h5>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馆在右岸的瑪莱區,离雨果在孚日廣塲的故居不逺,巴爾扎克兒時的故居也在附近,這里是巴黎數得上的好地段。</h5> <h5>畢加索博物馆就設在寧靜老巷中的一組古典建築群中。</h5> <h5>巴黎的畢加索博物舘為全球最大,馬德里、倫敦和紐約都甘拜下風。舘里存有萬餘件畢加索的手稿、畫作、雕塑、照片、文物…</h5> <h5><font color="#010101">…以及他私人收藏的其他現代派畫家的畫作和名人手稿和信札,從雷諾阿、德加、塞尚、高更、布拉克、馬蒂斯、米羅到盧梭,應有盡有。真應了大師的一句名言——‘’給我一座博物舘,我就能填滿它。‘’</font></h5> <h5>畢加索博物舘是座巴洛克式豪華府邸,建於西元1659年(順治年間),庭院幽静,花園精緻,雕飾考究,美輪美奐,卻被巴黎人戲稱為‘’鹹公舘‘’。</h5> <h5>公舘的第一位主人奥伯特靠鹽業起家,曾拜在權傾天下的財政大臣福盖門下。奥伯特從國家鹽倉的包稅員幹起,官至法國國王的鹽稅官、幕僚及高級頋問。他因鹽而暴富,看来管理鹽務的确是個肥差,古今中外皆然。能戒煙戒酒戒葷腥,誰又能戒了鹹鹽呢? </h5><h5>(另文《白露染丹楓,綠水繞灰牆——彧廬·巴黎秋日札记》專寫福盖和太陽王的故事)</h5> <h5>鹹公舘屢經換手,曾經成為一所有名的學校,巴爾扎克年青時曾就讀於此。公舘离小巴在夏洛特街的老宅不逺,還和雨果是街坊,這可是正宗的學區房!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綫上,山東有孟母三遷,巴黎有巴母就近。</h5> <h5>巴黎人公認,鹹公舘是瑪莱區最精緻的歷史建築之一。公舘中的雕像和浮雕精美絕倫,人物形象生動,面目表情豐富,係由馬丁•德加丁和瑪爾希两兄弟三人先後完成。他們進行藝術創作的活跃時期也就是崇禎到順治年間。</h5> <h5>瑪爾希兄弟倆後來被太陽王路易十四禮聘爲御用設計師,聯袂負責為豪奢炫麗的凡爾賽宫殿群以及王室花園建造雕塑並進行細部修飾。</h5> <h5>馬丁•德加丁後來則更上一層樓,鹹公舘的雕塑属於他的早期作品。從近郊華麗堂皇的凡爾賽宫殿群到市中心莊重的巴黎榮軍院,巴黎几处最重要的國家級建築上的雕塑均是他的大手筆。盧浮宮里也藏有他的傑作。</h5> <h5>德加丁最為人稱道的雕塑莫過於那尊精美的路易十四镏金青铜像。它曾矗立在大皇宫旁邊的勝利廣塲中央。英武的太陽王躍馬執劍,完全依照古罗馬皇帝的形象塑造。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尊雕像被視為代表封建君主專制独裁統治,被徹底捣毁後化為銅漿。現在所能見到的銅像乃是波旁王朝復辟後重立的。</h5> <h5>法英美三國几大現代藝術博物舘聯手促成"畢加索的1932年"特展,美國私人收藏家也來共襄盛举,媒體稱它為‘’里程碑式的近現代美術展覧盛事。‘’ 明年,它將從巴黎移展至倫敦。能在巴黎開幕之日就先睹為快,甚幸。</h5> <h5>雖是盛會,卻未見汹涌的人潮。在巴黎,名家巨作俯拾即是,雖然見多識廣的巴黎人十分淡定,但總統還是偕夫人同來赴此雅約。</h5> <h5>博物舘用許多最吸睛的詞藻宣傳"畢加索的1932年"特展,譬如:莫錯過這一生僅有的機會。除了展出近千件與畢加索有關的書信、手稿、影像、文件、單据、海報、圖片等之外,還有百余件大師原作,包括幾幅從未面世過的私人收藏品。特展的主打名作是"那個夢‘’‘’休息‘’和‘’鏡前少女‘’。前者係從美國私人收藏家處借展;後者是纽约現代藝術博物舘的鎮舘之寶。</h5> <h5>徜徉在展會中,一個不經意的轉身,就可能走過某張亿元級別的名画。至于百万和千万級别的,更是多如過江之鲫。</h5> <h5>1932年在畢加索漫长的藝術生涯中,的确是一個劃時代的轉折之年。策展方特别希望民眾得以用各種方式貼近大師,走進他的生活、他的創造和他的意識空間,進而了解在1932年的那一年里,他的私生活是如何使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標誌性的轉變。</h5> <h5>盤恆在精心佈置的展廳裡,感受別樣的藝術氛圍。展廳没有隔離裝置,全方位開放,近距離欣賞。</h5> <h5>畫家朋友特意提供了欣賞大師作品的口傳心法祕訣——側面看筆觸,察細部;正面賞布局,觀意境......</h5> <h5>......最好能夠就近觀察,去體會大師留在畫布上的筆觸,您的感覺會是十分奇妙而無比震撼。</h5> <h5>看到畢加索在畫室里的照片,他用筆設色揮灑自如,刀刻斧凿酣暢淋漓,不禁想起治印來——刻刀在一方小小的石章上左右上下游走,墏出細碎的石屑和石粉。</h5> <h5>一個西班牙窮小子,能在千里之外的巴黎這個異國他鄉功成名就。巴黎美術界英才薈萃群星璀璨,競爭無比激烈。畢加索之所以能出人頭地成為領軍人物,不單是靠他的天賦才華和人格魅力……</h5> <h5>……巴黎的大度宽容和海纳百川的氛圍,引得各路英豪齊聚塞納河左岸。不看出身貴賤,無論膚色語言, 只拼渾身真功夫,单憑實力硬底子,此乃巴黎令人佩服之處。</h5> <h5>小畢加索牙牙學語時所說出的第一个字就是鉛筆。其父是美術教授,他从七歲開始随父學畫,曾受過嚴格的學院派美術訓練。他十三歲時,父亲在仔細觀察了小畢的筆法後,感覺到兒子的藝術才能已經超越自己,便發誓不再作畫。</h5> <h5>19歲時,畢加索隻身北漂到巴黎。當時正值巴黎最寒冷的季節,他經常要靠燒掉自己的作品来取暖,那是1900年的事情。(照片攝於1904年)</h5> <h5>1932年是畢加索知天命之年,也是他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他已經成為當時在世的最著名的畫家,名利双收,在國際美術界確立了超級巨星的地位,但他仍舊在藝術的殿堂里不断探索挑戰自我。</h5> <h5>那一年,他的創作灵感喷涌而出,完成了至少三百件新作。這個特殊的年份給畢加索所帶來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兩個回顧展和他的模特兒和秘密情人瑪麗。</h5> <h5>畢加索的把妹功力的確十分了得。這是1927年的事。芳齡17的瑪麗•特蕾莎•沃爾特步出地鐵站,在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前的茫茫人海中,45歳的畢加索一眼就相中了金髮的瑪麗。</h5> <h5>他徑直走上前去,操着他特有的带着地中海微咸海風的西班牙口音的法語,对着驚得手足無措的瑪麗只説了三句話,就抱得美人歸 : "我是畢加索,我想為你畫張肖像,你和我將能聯手成就一番大事。‘’&nbsp; </h5> <h5>瑪麗從此成為畢加索作品中的主要模特兒和情婦。</h5> <h5>這一年,多產的畢加索創下了許多他藝術生涯中的第一。 在巴黎和蘇黎世的大博物舘中,畢加索舉辦了平生首次作品回顧展覽,並出版了第一卷作品目錄組合。</h5> <h5>初夏六月的巴黎回顧展有238件作品,晚秋九月的蘇黎世回顧展有460幅畫作。 </h5> <h5>恰如特展的主題‘’摯愛—名望—悲劇‘’所概括的那樣,1932年是個極不尋常的年份。畢加索的模特兒和秘密情人瑪麗第一次公開出現在他的畫作中。他以瑪麗為主題,進行了爆發式的創作。</h5> <h5>藝術評論界公認,多產的畢加索在他一生的創作中,1932年的那批圍繞瑪麗所創作的繪畫作品,绝对是屬於最上乘之作。‘’那個夢‘’又是其中最為人所称道的几幅之一,也就是收藏業界俗稱的"掐尖儿貨"。在專門收藏畢加索作品的圈子里面,1932年的作品是最受收藏家歡迎,最為人追捧,最為大錢所追逐的。</h5> <h5>1932年幾乎以悲劇結束。瑪麗在河中游泳時差點溺水身亡。之後,她又因發炎而輾轉病榻好長一段時間。畢加索因此畫了一系列有關於水妖的作品。</h5> <h5>畢加索留给1932年的名言是:‘’繪画只是另一種寫日記的方法。" 得此靈感,策展方不落窠臼獨辟蹊径,採用編年史的形式,將大師的365個日日夜夜細緻而生動地再現出來,真實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悲傷有歡樂的畢加索。並非只是讓觀眾欣賞掛在墙壁上的一件件冷冰冰的美術作品和一張張干巴巴的黑白照片。</h5> <h5>策展者十分技巧地利用一整面象牙白色的大墙,將畢加索1932年的所有行程以行事歷形式巨细無遺地按日列出。他與友人歡宴 ,與情人幽会,與經纪議價,與記者對談,與粉丝互動,與政客周旋。当然,也與他的畫布畫筆獨处在畫室中。</h5> <h5>展覽能將畢加索的日常生活和藝術創作建立有機聯繫並作緊密整合,然後生動而鲜活地真實還原出来,策展者的高超功力不得不讓人佩服。</h5> <h5>觀眾不由自主地走入大師的生活中,身歷其境般地和畢加索一起旅行、宴飲、創作、慶賀……</h5> <h5>……與他一同歡笑、悲傷、幽怨、憤怒。得以從中了解到,他為何成為了1932年的他。</h5> <h5>畢加索的畫風曾一变再变,他不断挑战自我。在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中,調色絢爛熱烈,用筆果斷大膽,明显有借鑒亨利·馬蒂斯的手法。馬蒂斯與畢加索情同父子。在廿世紀初葉,全球視覺藝術經歷了歷史性的變革。馬蒂斯和畢加索被尊為導引並定義此革命性藝術變革的先驅,尤其是在繪畫及雕塑藝術領域。</h5> <h5>從1932年起,畢加索進入美術史所冠以他的‘’蛻變時期‘’(驚奇時期)。藝術評論家們用傑出和獨特兩個詞來形容這一年。畢加索最喜愛塞尚的畫,尊他為現代繪畫之父,从塞尚的塊面化藝術手法中汲取營養,尋求靈感,進行藝術突破。在塞尚使用了將自然形體塊面化的繪畫表現技巧後,布拉克和畢加索加以借鑒,並将塊面抽象之後的形體進一步幾何化,從而創立了‘’立體派‘’(立體主義)。</h5> <h5>對於畢加索而言,1932是個風情萬種的年份。情色是他繪畫的源動力,驅動着畢加索不斷對瑪麗的形象進行再創造,讓他畫出一幅幅更具有衝擊力和更富有表現力的現代派傑作。</h5> <h5>在短短五天時間裡,畢加索完成三幅均以瑪麗为主題的傑作,分别名為‘’那面鏡子‘’、‘’裸體,綠葉和塑像‘’、和‘’黑扶手椅子上的裸體‘’。</h5> <h5>美術評論使用‘’充满着强烈的激情和魅力‘’,‘’光彩奪目“和”令人神魂顛倒‘’等詞句來形容這三幅一氣呵成的畫作。</h5> <h5>三幅畫在1932年完成後,只有在巴黎和蘇黎世的畢加索回顧展上一起驚豔亮相過,之後就各奔東西……</h5> <h5>……這是三幅畫在85年後第一次再聚首。三畫與"那個夢‘’‘’休息‘’和‘’鏡前少女‘’六幅巨作一起亮相,也是歷史上的第一次。</h5> <h5>1932畢加索特展的揭幕典禮是圍繞"那個夢"展開的。此畫一直被私人收藏,绝少在公共塲合展示。它被藝術評論界讚譽為畢加索少有的里程碑式作品之一。"那個夢"的圖像出現在所有的特展海報和廣告上面。隔着巴黎的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遠遠就能看到几層樓高的‘’那個夢‘’看板。</h5> <h5>畢加索以往多採用略偏冷的色調作畫,寥寥幾筆就在鏡子中傳神地勾勒出瑪麗的側影……</h5> <h5>……不同於此畫法,‘’那個夢‘’中所出現的艷紅和亮黃,給他的瑪麗添了不少迎向春天的嫵媚風情。據說,‘’那個夢‘’是畢加索在一个巴黎冬月的午後一揮而就,那是1932年1月23日。雖然是巴黎最寒冷的時候,畫室卻仍舊是溫暖如春。金髮的瑪麗慵懶而愜意地倚在艷紅色的高背扶手椅上。畢加索準確地抓住了她似睡非睡的神態,用他神奇的畫筆,將那個巴黎午後永遠地留給世人欣賞。</h5> <h5>畫中隱有早期野獸派的影響,色彩對比強烈,產生使人震撼的視覺衝擊感。畢加索居然大胆地將瑪麗的上半張脸描畫成他自己的男性生殖器。</h5> <h5>1941年,這幅高約一米半宽約一米的畫以七千美元賣到纽约。後几經轉手,屢創天價。前任畫主永利在2001年花了大約六千萬買下它。</h5> <h5>永利是國際賭業大亨,號稱‘’拉斯維加斯之父‘’ ,在澳門也有賭場。他一度佔据美國東西两岸賭業的大半壁江山,旗下曾擁有金塊、奇妙幻影、金銀島等十几家世界頂級賭塲。川普只是他的後生晚輩,小巫見大巫。永利將奇妙幻影賭塲高價賣給米高梅後,繼續呼風喚雨,並將目光投向海外。</h5> <h5>在生意塲之外,永利還是美國政黨政治的大金主,在两黨左右逢源两邊下注。他曾擔任川普總統就職委員會副主席,現擔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財政委員會主席。</h5> <h5>永利的藝術收藏品極其豐富,水準甚高,還經常在他的賭塲里公開展覽畢加索和莫奈等人的世界名作。永利曾將"那個夢"視為其所有收藏品之最愛,一度考慮將他在拉斯維加斯的旗艦賭塲改名為‘’那個夢‘’。那時,法國在欧洲率先譴責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的戰爭決定,全美反法情緒高漲,永利只好作罷。</h5> <h5>對永利而言,2006年是个值得花些筆墨的年份。他先是在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上,用近八千萬港幣的高價拍得大明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瓷瓶,創下當時的明瓷拍賣的世界紀錄。他甚諳走高層路線的竅門,特意高調地將玉壺春瓷瓶贈給澳門特區,成為澳門博物舘的藏品。</h5> <h5>同年九月六日,永利澳門賭塲正式開張營業。這標誌着他仰仗香港和美國資金,借助港澳人脉,成功在澳門立足,打破了何家壟斷澳門賭業長達半个世紀的一統江山。</h5> <h5>他的澳門賭場貴賓室裡有個‘’永利皇宮‘’,是專門陳列藝術品之處,其中就有一組四件嘉慶年製的景泰藍大瓶。2011年,永利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購得,花了他一千三百萬美元,高於估價兩倍多。世上僅有兩組八件,另一組在倫敦的白金漢宮裡。這八件精美絕倫的文物都曾是圓明園的御前之物。估計女王也不好意思說出它們的來路。永利聲稱,他將繼續在全球尋購中國珍寶,並讓它們回到中國的土地上。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典型商人特質。</h5> <h5>九月卅日,永利特别邀請了八位好友和貴賓到他的賭塲辦公室,其中包括好萊塢大腕劇作家、美國廣播公司金牌記者、纽约社交名媛和頂尖藝術品經紀人。一來欣賞‘’那個夢‘’,二來分享一條內部消息——有人出天價1.4亿尋購此畫。</h5> <h5>或许是仍舊沉浸在澳門賭塲開業的巨大成功中,永利太過興奮而樂極生悲,一個不小心,竟然親手毀壞了這幅價值連城的名畫。他站在畫前比比劃劃給眾人講解,結果動作太大加上眼神不好(患有色素性視網膜炎),居然用手肘戳破了畫布,在畫中瑪麗的左胳膊處捅出約15厘米的大裂口。</h5> <h5>據回憶,在塲的女賓頓時花容失色,男宾驚得目瞪口呆,满室一片死寂,只聽到手里的水晶杯子摔碎在硬木地板上的清脆聲响。此後,永利花費九萬多美元進行修復,用肉眼已經看不出任何痕跡。六年後,"那個夢"儘管不再完美,但仍以1.55億美元的破紀錄天價成交,買主就是當初開價1.4億的那位。</h5> <h5>1932年後,歐洲進入持續的動蕩和戰爭中,所有人幾乎都被捲入,畢加索也不例外。西班牙内戰被視為二戰的前哨戰。英美法政府保持中立,德意葡支持佛朗哥軍事獨裁,蘇聯及欧洲各國的社会黨和共産黨則全力支持共和國。世界舆論将西班牙内戰比喻为"自由世界与法西斯獨裁者的抗爭。‘’ </h5> <h5>呼喊着‘’保衞馬德里‘’的口號,高唱着『國際歌』,來自五十多國的青年和一戰老兵自願参加國際縱隊。一連串响當當的名字——白求恩(見下圖)、海明威、奥威爾、聶鲁逹和畢加索與西班牙人民反暴政反獨裁的抗爭永遠連在一起。</h5> <h5>内戰後,畢加索公開發誓,只要獨裁者佛朗哥將軍還在西班牙执政,他就拒绝返回祖國。畢加索一生堅守了他的諾言,佛朗哥最後比畢加索多活两年。</h5> <h5>畢加索於1973年逝世。巴黎為他在鹹公舘建立專屬的博物馆時,有好事者舊事重提——畢加索在法國度過了大半生,成名成家,為何仍保有西班牙國籍?(圖為畢加索的法國居留證原件。)答案在他去世近卅年後的2001年才揭曉。</h5> <h5>其實畢加索在1940年就曾提出入籍申請,那時離巴黎陷落只有幾個星期。但法國政府收到申請後,卻没有提供任何官方回覆。西班牙內戰後,畢加索十分憎恨獨裁者佛郎哥並一直呼籲將其推翻。據推測,畢加索擔心如果佛郎哥向德國佔領軍要求引渡,他就會被遞解回母國西班牙。如若歸化成為法國公民,事情就會有迴旋的餘地。看來,令萬眾敬仰的大師,雖功成名就衣食富足,但也有常人百姓的煩惱。</h5> <h5>德軍佔領巴黎後,曾將数以百萬計的法國政府公文檔案轉運到柏林,其中就包括一部分關於畢加索的秘密檔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後,這些法國秘密檔案又在1945年被轉移到莫斯科。蘇聯解體後,檔案中的文件才被俄羅斯分批歸還法國。</h5> <h5>2001年,檔案文件被公諸於眾。大家這才驚訝地了解到,法國政府的情報部門和巴黎警方曾經秘密或半公開地監控畢加索長達四十餘年,直到德軍佔領巴黎那天,還積累了厚厚的卷宗。在畢加索的檔案裡,學者們發現他的入籍申請以及法國秘密警察留在上面的批著——"畢加索沒有資格歸化法籍,因為他有逐漸傾向於共產主義的極端主義者思想。‘’ 他也曾被懷疑為無政府主義暴力活動的同情者。至此,畢加索未能成為法國人的秘密才真相大白。如果那些秘密檔案沒有重見天日,畢加索的這段過往恐怕就永遠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h5> <h5>畢加索曾多次被記者們問到為何從來沒有申請成為法國公民。他當時的回答是:‘’我現在是西班牙人,我死時也還是西班牙人。‘’ 他再也沒有申請加入法國籍。有人推測,就畢加索的脾氣秉性,他也許感到被法國政府拒絕是对他的侮辱。就他與日俱增的社會影响和藝術地位,實在沒有理由再捱一次……</h5> <h5>……而且,畢加索曾被視为西班牙海外政治流亡者反抗獨裁的旗幟。他若歸化法國,勢必將對‘’西班牙自由運動‘’產生巨大負面影響。被他的國人尊為‘’當代最偉大的西班牙人‘’,畢加索一生信守着他對西班牙人民的承諾,從未踏上祖國的土地半步。</h5> <h5>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空軍應佛郎哥之請對格爾尼卡市狂轟爛炸,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地毯式轟炸,造成慘重平民傷亡。悲憤的畢加索揮筆畫下‘’格爾尼卡‘’,譴責希特勒和佛郎哥。1937年,該立體派扛鼎之作在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舘中展示,公開挑戰法西斯主義,在全球迴響強烈。</h5> <h5>德國官方的世博會導覽手冊建議不要去看此畫,‘’那是一個各種人體器官的大雜燴,任何一位四歲的孩童都能畫。‘’巴黎淪陷期間,德國佔領軍既不准畢加索舉辦畫展,也不准他賣畫。雖然他曾經公開反對過法西斯主義,但德軍並未過於為難他。或許鑒於他的名氣和影響,無論關他或殺他,並不會讓第三帝國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會給法國抵抗運動增加一位殉難的烈士。</h5> <h5>畢加索或許曾暗中受到喜愛他畫作的德軍高級將領的保護,他或許曾幫助過戴高樂所領導的‘’自由法蘭西‘’和其他法國地下抵抗組織。對於所有這些,畢加索的回答是,他沒有接受過別人的幫助,也沒有幫助過別人,只是一直在做他最擅長做的事——畫畫。其實他曾幫過不少人。幾個猶太畫家先後藏身於他的住所和畫室,躲避德軍的抓捕。</h5> <h5>希特勒的美術才能是得到藝術界認可的。他和畢加索都深受尼采哲學思想和瓦格納藝術風格的影響。但希特勒崇尚古典主義風格,認為現代畫派都是‘’墮落的藝術‘’,大量現代派藝術作品因此被德軍毀壞。</h5> <h5>雖然畢加索並不是一個勇敢的反抗者,但法國地下抵抗組織認為,他堅持在巴黎繼續他的現代派藝術創作,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而具體的反抗,因為希特勒十分厭惡現代藝術。畢加索那個時期的一些畫作也被視為‘’抵抗運動的希望旗幟‘’。</h5> <h5>據許多曾參加過地下抵抗運動的詩人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們回憶,當他們在畢加索畫室中或拉丁區的咖啡館裡秘密聚會時,是畢加索給了他們勇氣和信心。</h5> <h5>在二戰後期,美國人的畢加索情結與日俱增。1944年秋九月,法國重獲自由。《舊金山紀事報》的通欄大字標題竟是‘’畢加索安全啦!‘’ </h5> <h5>相形之下,盟軍解放巴黎似乎變得次等重要。</h5> <h5>畢加索為慶祝巴黎重獲自由,每周四上午將他的戰時畫作公開展覽。美國大兵們聞訊蜂擁而至,有如朝聖一般,爭着與畢加索握手合影簽名,他有求必應。</h5> <h5>許多大兵日後成為畢加索畫作的死忠收藏者。</h5> <h5>美國記者們也排着隊求見畢加索。有人問及他的感受,他笑說,‘’整個巴黎都已經解放了,只有我卻仍然被圍困着。‘’</h5> <h5>巴黎解放六周後,畢加索加入法國共產黨,並成為知名度最高的法共黨員,直至逝世。在1950年和1962年,他曾先後獲得斯大林和平獎和列寧和平獎。畢加索曾堅決反對聯合國軍事介入朝鲜戰爭,並於1951年元月完成畫作‘’朝鲜大屠殺",聲討美軍在信川屠殺了三万多手無寸鐵的朝鲜平民。</h5> <h5>著名畫家達利和老鄉畢加索一直不對付,倆人就從未有過"老鄉见老鄉,两眼泪汪汪"的時候。達利曾說過:"畢加索是個畫畫儿的,我也是。畢加索是世界名人,我也是。畢加索是個西班牙佬,我也是。畢加索是個共黨份子,我不是。" </h5> <h5>畢加索的朋友甚多。法國詩人和導演讓•谷克多是其中一個,他是世界首部《美女與野獸》電影的導演。谷克多曾在日記中寫下畢加索對於達利評論的回應: "我已經加入了一個大家庭,它和所有的家庭一樣,到處都是狗屎和狗屁。‘’</h5> <h5>畢加索長壽,活了92歲,也是極少數在生前就能名利雙收的畫家。他留下逾五萬件遺作和這句至理名言 — ‘’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個說真話的謊言。‘’</h5> <h5>(致謝:熊祥桐、許樺、周舟子)</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