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三天,珠峰大本营-日喀则。跟团游不好的地方体现出来了。早上七点就必须出发下山,这位导游有点威力,没人迟到。外面依然是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上完厕所没洗的手在黑暗中抓了一个鲜花饼带在车上吃,还好没晕车。慌乱中忘记带走我在珠峰上捡起的石头,而且这么好的天气没能看到珠峰日出,万分懊恼遗憾,等再能见她时又已是在远远地天边…… </h3> <h3> 回程走的是另一条路,汽车飞驰,很快进入平缓地带。远处山脚下藏民的房子像新盖好的,洁白整齐。</h3> <h3> 路边的民房一晃即逝。觉得他们房顶上插着经幡和小国旗挺有意思,就随便抓拍了几张。</h3> <h3> 扎什伦布寺,又一个宗教圣地,坐落在日喀则,尼色日山脚下。没有导游,只好自己编故事。once upon a time,大概六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宗喀巴的藏族神童,聪明绝顶,三岁受戒,七岁入寺,拜师学艺,密宗灌顶。十六岁远征深造,拜多人为师,学习经论多不胜数,成为博学广识,能阐述多部经书的佛学大师。中年忽得一部真经-"中论释",刻苦钻研,领悟深刻,写下许多论著,创立了"格鲁派",由于它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中最晚创立的,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教派。提倡戒律守空,惩罚严明,从而吸引众多学子,培养出优秀学生。其中最厉害的弟子有八人,二弟子克主杰成了班禅喇嘛的鼻祖(一世班禅),八小弟子根墩朱巴成了达赖喇嘛的先河(一世达赖)。名师出高徒在这里可见一斑。这扎什伦布寺是一世达赖建造,四世班禅扩建,以后历世班禅喇嘛都在这儿生活修行安葬,供奉的是弥勒佛,也是预言未知的未来佛,与我们知道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不一样,塑像也不一样。</h3><h3> 文革时期,除五世班禅的灵塔殿又黑又小在一条小巷内不起眼,又被以为是囤粮仓库得以幸免,其余历世班禅灵塔都被红卫兵小将砸烂,现在是几位班禅喇嘛的合葬灵塔。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是与我们父辈同代人,看着照片上熟悉的面孔,心里暗暗琢磨着什么是活佛与凡人之间的差别。</h3><h3> 我这只是忽悠通俗故事,没有刻意追求完整与正确,杜撰而已。</h3> <h3> 这里除供奉大殿外,很大的特点是周围街道小巷四通八达贯穿在一栋栋楼宇之间,楼里住着修行的僧人喇嘛,形成一个喇嘛村,或者说是个大学城,有教学楼,宿舍楼等等。</h3> <h3>在长椅子上休息</h3> <h3>转转来世今生</h3> <h3> 忽闻钟声响起,嘹亮的回声在山脚下的寺庙里旋绕。原来正是上课听经闻法时候,老老少少喇嘛们从各个角落汇聚到错钦大殿,鱼贯而入,讲经听经辩经,留下的是差不多一样的鞋子,一会儿回来怎么分得清谁是谁的呢?由于他们头戴式样奇怪的黄色僧帽,身着黄色僧袍,"格鲁派"又被称为"黄教"。这儿的学术气氛比布达拉宫更为浓厚些。</h3> <h3>也在用iPhone拍照的藏族少妇。</h3> <h3> 第四天,日喀则-拉萨。同样早上七点半启程,十点吃饭,因为知道中途不会再有吃饭的机会,不管肚子是否饿也得吃。汽车在回程的道路上狂奔,除了过边防检查站必须停下来,一路上只在雅鲁藏布江边略微靠停片刻,舒展一下筋骨。</h3><h3> 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着。</h3> <h3> 山壁上画着通向天堂的天梯</h3> <h3> 山体的鹅卵石结构大概能说明亿万年前这里是海洋</h3> <h3> 路旁的树木也可见秋色</h3> <h3> 下午四点多车子停在布达拉宫广场边解散游团,互道珍重后各奔东西。我们再次来到布达拉宫前,在夕阳余晖中的布宫更加柔美动人,长长的转经道通向梦幻般的未来,一轮弯月出现在清凉的秋夜上空,倒影在水波中荡漾,美轮美奂。现代化的装饰品霓虹灯不停地变换着颜色,虽与印象中的西藏格格不入,却也赏心悦目。全世界都在改变,西藏能不变吗。</h3><h3> 西藏,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h3> <h3> 正好有摄影师为模特拍摄,也拍了两张。</h3> <h3> 又记:照片中可爱的小女孩是我的好朋友(汉族),多年后已成为美国大学的教授。她增经玩耍的烂泥水塘现在已经修成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广场的一部分,供人休闲漫步。</h3> <h3> 布达拉宫之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