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白沙古镇

王建荣

<h3>摄 影: 王建荣</h3><h3>文 字: 王建荣</h3><h3>编辑制作:王建荣</h3> <h3> 2017年10月21日至24日,历时4天时间,绵阳市女摄影家协会,组织协会顾问及理事以上成员,共二十人,前往重庆市江津县白沙古镇进行拍摄采风。<br>  白沙古镇历史悠久,自东汉聚首,北宋建场,明清繁荣,民国兴盛。是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享有“天府名镇”,川东历史文化重镇之盛誉,是万里长江上游的国家一级第一深水良港。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大批工厂、企业、文化单位和社会人士,随国民政府内迁白沙。当时最引人瞩目的是学校,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组织在此开办了全公费国立中学,大学先修班等,以及大、中、小各类学校近40所,当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生城"。正因为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丶团体的大量汇聚,引来了众多的教授、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名流,造就了白沙镇在抗战时期人文荟萃的繁盛局面。浸润之功至为深远。<br> 我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梁漱溟,黄炎培,文幼章等都曾在白沙居住,并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和大量的文化财富。<br>  古镇位于城区的东部,北望长江,南倚山岭,留有众多清未明初的传统民居和部分寺庙及西洋风格的洋楼。<br>  这次有机会来到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古镇,虽然是第一次,且时间短暂,不足以细细品味,但仍然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川东移民文化印象。铿锵有力的川江号子述说着古镇的沧桑岁月,青石板路面蜿蜒曲折,小港深处别有洞天,人们在这里起居作息,邻里乡亲来往密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沉淀,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这里传统街区朴实无华的建筑风貌,起伏宜人的街巷空间,沧桑的吊脚楼,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充分利用,依江傍江,依山傍山,南高北低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又有机统一。众多民居随地形高低错落,随宜布局,街巷,山石、绿化随机组合,曲折蜿蜒,空间上极富变化,景观上生动自然。其二,这里市民非常勤劳,性格乐观豁达,自信,豪爽,每天凌晨三点左右就开始劳作,无怨无悔用勤劳的双手编制自己的梦想……。其三,市民生活简朴,恬静,祥和,知足常乐,邻里和谐,很有满足和幸福感,性格开朗,热情好客(比如,当我们问路时,他们不是给你指路,而是放下手中的活,亲自给你带路。)正因为如此,滋养孕育了许多高龄和百岁老人,他(她)们个个慈祥目秀,头脑清醒,耳聪目明,爬走青石板山路时,我被远远的落后与她们……。<br>  下面将主要记录古镇的凌晨菜市,雨巷等不太全面的拙片分享与大家,让大家初步感受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川东人文景象。</h3> <h3>  白沙古镇老街,临江而建,依山而筑,是典型的巴渝民居山地建筑博物馆。</h3> <h3>  依江而筑的中国最高的吊脚楼,现在看来很有一种沧桑感。</h3> <h3>  这次来此古镇采风,出发时看天气预报说近期以阴天和小雨为主,结果到达当天下午至返回当天上午,雨不仅大,而且从未间断过。特别是当天晚上雨是越下越大,雨声风声让随行的有些影友彻夜难眠。我却心里暗喜,心想这种天拍有青石路的古镇,非同寻常……。入睡前我将装备认真检查妥当,并将弱光条件下的一组技术参数设置好后,安稳的入睡了。睡得正香时,突然听见敲门声(我们分了四个拍摄小组,四个协会资深摄影师兼顾问,每人带一组),一看手机才凌晨三点多钟,雨还在不停的下,组长在门外说快点起来去拍雨中凌晨的菜市。我赶紧起床,简单的清洁下,拿好昨天晚上准备好的装备,与同屋的影友随组长赶到这里凌晨的蔬菜市场。只见勤劳的商販和老乡们,将装满各类蔬菜,用手推车,挑担,背搂正从各方运进这个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很是热闹。这个市场是在车水马龙的公路边摆摊,凭借路边高高的路灯或来往货车的前置灯光,光线非常昏暗,为了交易,这里的商販和菜农有的头戴像矿工挖煤的头灯,多数是口含一把小的手电筒进行交易,整理蔬菜的卖相和记帐。</h3><h3> 此情此景,不仅反映出他们的勤劳与艰辛,同时窥见长江边的民生,生存状态和地域特点。更是重庆南部村镇的一个历史缩影。这些地域特征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并逐步消失……。</h3> <h3>  古镇至今还保留完好的青石板路有5条。雨后的青石板路,暗暗的墨青色,时光流逝而刻在上面深深的斑驳痕迹,仿佛诉说着这座古镇的历史改变与末来,慢慢地,慢慢地向远方延伸,很有雨巷的韵味。</h3> <h3>  古镇民居,现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在此居住,交谈中老人们说习惯了这里,喜欢这种简单恬静的生活。</h3> <h3>  至今保持轮渡交通习惯。</h3> <h3>  短暂的两天半采风活动,在雨中进行,在雨中结束。这座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有着非常丰富的川东人文拍摄资源,很值得深度挖掘,白沙古镇下次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