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浅析秦腔《铡美案》的艺术性<br><br> 秦腔《铡美案》作为传统剧目,经久不衰的流传于广袤的大西北,除了它的剧情里包拯不畏皇权,为民请命的脍炙人口的担当,其剧本高度的艺术性,是其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br> 制造强烈的艺术冲突,是该剧目的第一个艺术手法。<br> 首先,剧本的命名,就特别吸引人的眼球。铡和美二字的强烈对比,制造了第一印象中的冲突:“铡”的为什么是“美”?这里,剧作者有意将一个“亲生父母不孝养,杀妻屠子”,投靠皇亲的伪君子取名为“美”,在有意艺术化制造剧情冲突的同时,讽刺性更加突出。<br> 其次,对“贫贱”和“富贵”的对比。秦香莲出场的每一个场面,都是对这两个概念的有力审视。《闯宫》中秦香莲对门官的妙计以至于门官的呆若木鸡,对陈世美的痛斥乃至陈世美的恼羞成怒;《杀庙》中韩琦对陈世美的丧尽天良的唾弃与对秦香莲的同情,最后杀身成仁;《三对面》中秦香莲与皇姑的正面冲锋后皇姑的骄奢淫逸及肆无忌惮,同秦香莲的直面权贵的勇敢;在真理面前双方的表现,都让“富而不贵”、“贫而不贱”的艺术形象得以完美的表现。<br> 还有,《铡美案》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在表达各自形象内心世界时独到的特色,更是该剧目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br> 《杀庙》一场剧情中,秦香莲母子三人被丈夫抛弃而驱赶后,已经处于绝望的伤痛中,又被人追杀!好像是老天故意让可怜人到了绝境!故事的冲突达到了高峰。韩琦杀人未果,却深入了解了陈、秦二人的真实面目。“陈世美忘恩又负义”一句,以韩琦的口吻说出,更客观更有艺术批判性。韩琦不助纣为虐,而杀身成仁,又增添了陈世美的罪恶。这个过程中,秦香莲的悲愤和绝望,韩琦的矛盾和决绝,都在各自的唱词和动作表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物形象被塑造得丰满而独居个性。<br> 故事似乎一发不可收。为后面的剧情制造了强烈的悬念。<br> 接下来,剧情的发展必然要求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物出场。包拯的出台,及时而唯一确定。<br> 为了让故事不显得太突兀,包拯的出场被安排了“奉旨办案”。秦香莲拦驾喊冤,时,包拯也并没有“来者不拒”,当他得知犯罪嫌疑人官高位显时,勇于为民请命。看来就十分自然了!<br> 包拯在皇亲威压时,也曾经动摇过。他劝秦香莲撤了诉状回家,并赠银三百两。让包拯的形象有血有肉。后来在秦香莲泣血的对天申诉和蔑视包拯“青天”铁面无私的虚伪性时,包拯内心情感复杂而激越,终于下定决心,“哪怕辞官,丢掉性命!”包拯的艺术形象人性化,客观性。让人可亲可敬。<br> 当然,《铡美案》的艺术性无处不在。让我们更深入研究,欣赏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