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百年"。<br /> 话说明末清初,江南吴中出了个旷世怪才,名叫金圣叹。此公一生放浪不羁,恃才傲物,不屑仕途,任侠仗义,为世人推崇。<br />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金圣叹生于苏州。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成年后考取秀才。因为他满脑袋瓜子都是些不合时宜的奇思怪想,第一次参加岁试作文怪诞,被黜革,名落孙山。第二年,他怕考官报复,改了个名字叫金人瑞,再考。这回,他没兴马由缰"大放厥词",而是和别人一样投其所好,按老套路作文,结果考了个第一。其实,他这次参加"高考"并非为了博取功名,而是为了证明考官的迂腐和有眼无珠。等"录取通知"一下来,他便把考官好好奚落讥讽了一番,并从此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此公家境不丰,靠卖文和办"校外班"为生,加上不善理财,今朝有酒今朝醉,岂管明日无米炊,因而生活常常陷于困顿。<br /> 金圣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好谈《易》,亦好佛,常以佛经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其称《庄子》、《离骚》、 《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 欲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即传世之《金评水浒传》、《金评西厢记》),《杜诗解》未成而罹难。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通俗文学提倡者,并开创了细读文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史上最有创意的文学评论大师。他的评点明快如火,辛辣好似老吏断狱判案,所发议论往往出人意表,使人耳目一新,一时名噪京华,见者叹为灵鬼转世。 顺治皇帝称赞他"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视之"。他听说后,觉得总算遇到了知音,激动得立马"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br /> 20世纪新文学运动中,文学史家都赞扬金圣叹。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识,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但因为他攻击《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度被大陆学者批评为"反动"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h1><h3><br /></h3> <h1> 金圣叹表面看似玩世不恭、桀骜不驯,其实内心正直不阿、是非分明,绝不趋炎附势。他的舅父钱谦益,老奸巨猾,原是明崇祯手下礼部尚书,后来李自成进城,他逃出北京投靠了南明奸相马士英。清兵南下,眼看南明快要覆灭,他又摇身一变,屈膝投降,当上了清朝的礼部侍郎。金圣叹对其所为极其厌恶,从不与之往来。有一次钱谦益生日作寿,金母让圣叹前去贺寿,母命难违,圣叹只好硬着头皮赴京祝寿。酒席宴上,投降满清的新贵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弹冠相庆,独有金圣叹板着脸,侧目而视,沉默不语。酒过三巡,一个打秋风的宾客过来拍马屁了,谄媚地说:"钱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今日盛会,正好置酒论文,让我等开开眼界。"言罢但听赞声四起。金圣叹站起来淡淡一笑:"诸位盛情难却,在下只好献丑了。今日舅父大人五十大寿,小甥就为您题副对联吧!"只见他略一沉思,挥毫写道:"一个文官小花脸"。众人看了大惊失色,钱侍郞正喜孜孜捻须旁观,一看这七个字,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手一抖拔掉了几根胡须,心想这小子又要出幺蛾子!只见金圣叹不慌不忙,又写了四个大字:"三朝元老"。众宾客哦一声长长舒了口气。钱谦益怕金圣叹又来邪劲,便走上前冲他伸大拇指:"人瑞,真人才也!"谁知金圣叹冷冷一笑,毫不迟疑,刷刷刷写完下联,把笔一掷,拂袖而去。众人一看,他题的对联是:"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气得钱谦益两眼翻白,手脚冰凉,差点背过气去。<br /></h1><h3><br /></h3> <h1> 金圣叹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为了生计,他亦开堂讲学,旁征博引,炫耀才学,深受当地士庶赞赏。苏南民间,至今流传着不少金圣叹的趣闻逸事。<br /> 一天早晨,金圣叹在茶馆吃茶,听旁边桌子上有四五个人正在谈论对对子。其中一长须老者对一个中年人说:"这个下联我有了,你上联是‘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我下联对‘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中年人听了忙说:"您老真不愧对对子高手,在下佩服佩服!"长须老者捻捻胡须说:"我也出一副联给你们对对。"说着用手指了指盘中月饼:"上联就出个‘上素月公饼’吧,但我上联说的是食物,所以下联也只准以食物相对。"大家听了抓耳挠腮不知所对,因其中"上素"是"尚书"的谐音,下联也必须暗含一个官名,实在不好对。金圣叹见半天无人出声,心里一急,脱口而出:"这有何难!对‘中糖云片糕’不就行了。"他这下联中,"中糖"和官名"中堂"同音,云片糕也是食物,大家都点头称是。<br /> 长须老者见金圣叹一表人才,出言不凡,便邀他一处吃茶。金圣叹也不推辞,端着茶壶坐了过去。长须老者拱手说:"看来先生十分精于对句。我这里有一对子,想请教先生,不知意下如何?"金圣叹高兴地说:"快请讲出,让我试试。"长须老者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上联:"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众人都以为金圣叹难以对出。怎料金圣叹低头略一思索就说:"少老头坐躺椅由冬至夏读《春秋》。"话音刚落,就博得満堂喝彩。长须老者请教姓名方知是大名鼎鼎的金圣叹,连连拱手作揖,众人更是赞叹不已。<br /> 金圣叹一生批注了《水浒》《西厢》等很多前人名著,一日突发奇想,想要批注佛经,于是专门从苏州赶到杭州灵隐寺去见方丈。老方丈说:"佛经是不能批的。"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向老方丈要借佛经看看,老方丈不允,为此俩人一直争论到半夜。老方丈说:"我出个上联,你对得上,就让你看佛经;对不上,你就别看了。"金圣叹心想这有何难,立马点头答应。方丈当场出了个上联:半夜二更半。别说还真把金圣叹难住了,左思右想不得要领,只好悻悻然离开了灵隐寺。<br /> 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一案,被判了个杀头之罪。临刑的那天临近七月十五,他猛然想起了灵隐寺对对子的事,同时也想出了对句,自语道 "我金圣叹临死之前,总算对上了,这辈子不欠文字帐啦。"说完在獄中一挥而就写下了对句:中秋八月中。</h1><h3><br /></h3> <h1> "哭庙案"是清初三大冤案之一。清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驾崩,哀诏于二月一日下达吴县,府衙设灵举哀痛哭三日。此时苏州发生了"抗粮哭庙"案,事起于苏州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顺治十七年,此人一面以严刑催交赋税杖毙一人,一面大举盗卖官米中饱私囊,吴中百姓不堪其苦。以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因同情农民的遭遇,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县官,金圣叹将矛头直指包庇部下的江苏巡抚朱国治。他在《哭庙文》中写道:"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员为吴充任维初,胆大包天,欺世灭祖,公然破千百年来之规矩,置圣朝仁政于不顾,潜赴常平乏,伙同部曹吴之行,鼠窝狗盗,偷卖公粮。罪行发指,民情沸腾。读书之人,食国家之廪气,当以四维八德为仪范。不料竟出衣冠禽兽,如任维初之辈,生员愧色,宗师无光,遂往文庙以哭之……"。<br /> "哭庙"是苏州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中产阶级的读书人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小覰而被迫采纳。但如今换了新朝,刚夺到江山的满族统治者根本不认孔老二这个祖宗,老皇历撞了南墙,而且这回是撞得头破血流,性命攸关。<br /> 江苏巡抚朱国治闻讯大为震怒,当场逮捕了倪用宾等五名秀才。后来被逮捕的十一名主犯中,有倪用宾、沈玥、顾伟业、张韩、来献琪、丁观生、朱时若、朱章培、周江、徐介、叶琪等人,其中并没有金圣叹。四月二十七日,金圣叹、丁子伟二人才被逮捕,金圣叹被捕时高呼那个赏识他的顺治先帝,被掌二十巴掌。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之罪,最后金圣叹等十八人被判死罪,七月十三日立秋,在南京三山街执刑。<br /> 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神情笃定。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道:"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们来对,"于是吟了上联"莲(怜)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们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br /> 及至临斩,他毫不惊恐,哈哈大笑,说道:"斩首,至快事也,今日无意得之,不一快哉!"当监斩官问他有无最后遗言,他大声叫道:"受刑者痛,砍头者快,痛快!痛快!" 他死后,刽子手见他右手紧握成拳,便掰开来看,只见手中捏有一纸条,纸条上写着:"付与大儿、小儿示知: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滋味。"这位幽默大师临死都不让人占便宜,他知道死后刽子手定要验尸,便预先把纸条藏在手中。一代文坛怪杰,就此死于非命。<br /> 惜乎哉,金圣叹!若非英年早殒,他不知还会给后人留下多少奇文异趣,给中国文坛抹上多少浓墨重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