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轻盈、飘逸、温柔、妩媚,拂至脸颊像细嫩的手在抚摸你。垂柳依依,春雨霏霏,春风拂过你的脸庞,带来桃花的芳菲、梨花的清馨、杏花的幽香。春风吹醒了万物、春风吹绿了田野、春风吹绿了山川、春风给我们送来了和煦的阳光。</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喜爱春天,不只因为春天桃红柳绿、不只因为春天草长莺飞,不只因为春天阳光明媚,更因为春天有个三月初四——我母亲的诞辰。</span></p> <p> 今天,慈祥的母亲迎来了她的八十九岁寿辰。老寿星容光焕发、春风拂面,幸福地生活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听,这个喊奶奶、那个喊外婆、这边叫祖母、那边叫外祖母,喊得老寿星答应都忙不过来。大家共同祝愿老寿星: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p><p><br></p><p> 看着笑容可掬,两鬓飘着银丝的母亲,看着满桌丰盛的、大家七手八脚精心制做的生曰家宴,抚今思昔,记忆的清风穿过斑驳的时光徐徐拂来……</p> <p> 我们家兄妹六人,母亲为了悉心照顾我们,辞去了在玻璃厂的工作,全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父亲一人肩上,因此,父亲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工作。</p><p><br></p><p> 我常常在睡梦里被悉悉嗦嗦的声音惊醒,睁开睡眼朦胧的双眼,见天还没亮,是父亲在收拾赶牛车用的东西,父亲要在天亮前出城去田沟为厂里运煤。我心想起床帮父亲的忙,但一双眼皮像被灌满了铅似的,好重好重睁不开,迷迷糊糊的竟然又睡着了。</p><p><br></p><p> 等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父亲早就离家好远好远。</p> <p> 受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市场物资供应相当匮乏,国家对商品实行统购统销,计划供应。记得当时每人每月供应粮食18.5斤,菜油半斤,像花生、核桃、黄花、木耳、粉丝之类现在遍地都是的食材,那时却要等到快过年时凭户口和购粮簿,每人只供应几两,算是过年的年货了。</p><p><br></p><p> 平时吃的副食品都需要凭票购买,票是按户口簿上的人数配发的,没票就买不到东西。蔬菜由蔬菜公司供应,但品种很少,每月就萝卜菜和牛皮菜等很少的几个品种,那萝卜菜不知是什么原因,萝卜长得只有鸡蛋那样大小,萝卜叶返倒很茂盛,有近两尺长,我们每天都要用很多这样的萝卜菜来炒饭吃,以图填饱肚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时我们几兄妹都正好在长身体的时候,正餐吃的粮食少,肚子里没油水,又没有零食吃,所以整天都觉得捞肠寡肚的,好想吃肉。但那时根本就没鸡、鸭、鱼肉卖,每人每月凭肉票只能买到半斤猪肉,全家八口人,一个月就只有四斤猪肉计划。</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为了一月能吃到两次肉,母亲每次买肉只买2斤。买肉的天,要早早的起床去食品公司卖肉的地方排队,(去迟了肉卖完了就得等第二天才有卖的)等到食品公司的工人上班后依次购买,每次买肉都要花去好几个小时。</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肉煮好后,母亲总是让父亲和我们几兄妹先吃,她自已最后吃,剩得有就吃一点,没剩就不吃。母亲对我们说:“全家人的生活都得靠你们的父亲,你们父亲的身体一定要搞好,你们几兄妹正在长身体,营养也不能差,你们都要多吃点”</span></p> <p> 那时候政府不允许自由买卖商品,也没有自由市场,偶有农村胆大的农民拿几个自家喂的鸡下的蛋进城来卖,也会被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抓起来。</p><p><br></p><p> 为了不让我们老是吃萝卜菜,母亲去农村亲戚家找了几粒丝瓜种,拿回家来种在屋旁边的空地上,经过浇水施肥,几天后开始发芽、长藤,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根竹竿插在瓜藤边,搭成一个瓜架,绿油油的瓜藤顺着竹竿往上爬。慢慢的,我们发现瓜藤上长出几条绿油油的东西,便惊喜的跑去问母亲那是什么?母亲告诉说:“傻孩子们,那个就是你们想吃的丝瓜啊”。</p><p><br></p><p> 这下,我们几兄妹可高兴了,天天都要去瓜架下看看丝瓜长大了没有,好想尝尝丝瓜究竟是什么味道。终于有一天,丝瓜长大了,母亲摘下几条给我们煮了钵瓜汤,绿色的瓜片,黄色的瓜花,香喷喷的,令我们馋涎欲滴,瓜汤刚端上桌,大家便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这丝瓜可比萝卜菜好吃多啦!</p> <p> 有段时间,每月的粮食配给按50%配售面粉或面条,每天2餐主食都是一餐米饭,一餐面条。面食对吃惯了米饭的我们来说,吃一餐两餐可以,经常吃就难以下咽了。</p><p><br></p><p> 母亲为了解决我们吃不惯面条的问题,去向别人学会了做包子、馒头、花卷。于是便包子、馒头、花卷、面条的换着花样做给我们吃。并且把蔬菜或炒或煮汤,或弄成酸菜,母亲做的酸菜非常可口,酸菜淡黄淡黄的,再佐以红红的辣椒,在色、香、味的剌激下,我们食欲大增,面食也变好吃了。</p><p><br></p><p> 有时实在没菜,母亲便从泡菜坛里抓个萝卜,剁碎煮汤,再洒上葱花,像变戏法似的弄出一钵香喷喷的汤来。母亲就这样用她那双灵巧的手,用她精湛的厨艺,让我们顺利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p> <p>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遵义市取消了兽力车运输。父亲亦告别牛车从玻璃厂调到土产公司任采购工作。</p><p><br></p><p> 这时父亲有了去外省出差的机会。其它省商品供应情况比我省好,也可以自由买卖,所以父亲每次出差回来,总是像辆车似的满载着大包小包的猪肉、猪油等副食品,用来改善我们全家人的伙食,补充我们几兄妹长身体所需要的营养。</p> <p> 我们家兄妹多,衣服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旧的衣服,缝缝补补,继续穿。 每到过年的时候,小孩时兴穿新衣、新鞋,为了我们过年每人都有新衣、新鞋穿,母亲总是提前几个月便开始买布、裁剪,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经常挑灯熬夜为我们赶做针线活。</p><p><br></p><p> 我们长大一点了就帮着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活,通常姐姐帮助母亲洗菜、煮饭,我则打煤球、倒煤灰。姊妹间是大的带小的,玩耍时要带上弟妹一起去外面疯玩疯作。女孩跳皮筋、跳房子、打沙包;男孩打弹弓、扑洋画、抽陀螺、滚铁环、弹玻璃球,我特喜欢用木板做各种手枪玩。</p><p><br></p><p> 小时候,尽管生活清贫,但因为有浓浓的母爱,我们一家八口其乐融融,十分温馨。</p> <p> 在父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下,我们兄妹六人一天天长大,那一颗颗不安份的心就像笼中羽翼渐丰的小鸟,渴望冲出樊笼、渴望飞向蓝天、渴望去看看家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摸样、渴望去实现自已心中的梦想。</p><p><br></p><p> 第一个想飞出去的,自然是年长的姐,她几次想出去的愿望都因父母的阻拦而落空。后来她瞒着父母与蚕科所招工的人员办理好了参加工作的手续,父母打听到蚕科所在老卜场,离我们家不远,也就没再阻栏。但少不了千叮呤万嘱咐的给姐嘱咐了几天。临走的那天,父母亲把姐一直送到家外面的大路旁。那天我正好不上学,也一道去送姐。只见姐和她的同伴们一道,背着行李匆匆往前跑,好像生怕被父母拉回来似的。</p><p><br></p><p> 姐都已经走的看不到背影了,父母亲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伸手去拉他们,只见他们两眼噙满了莹莹的泪花。怕被我看到,他们转过身去说:“风沙吹进眼里去了”。多年后我才知道,哪里是风沙吹进了眼里啊,分明是父母亲舍不得姐走,是他们对儿女的不舍和担心。</p> <p> 没过几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贵卅省水利电力学校》,将走上去省城求学的道路。母亲为此忙活了几天,给我缝制了件棉大衣。母亲嘱咐我说:“贵阳的冬天比遵义冷,棉大衣你白天穿身上,晚上睡觉时脱下来盖在被子上,这样暖和好睡觉”,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p><p><br></p><p> 父亲怕我上课脚被冻着,给我买了双高帮的翻帮皮鞋,这是我十六岁第一次穿皮鞋,虽然是翻帮的,但对我和我们这个家来说,这双翻帮皮鞋在当时已经算是奢侈品了,所以我非常满足地穿上棉大衣和翻帮皮鞋在屋里高兴的走来走去。</p> <p> 我去贵阳上学的天,父母亲同样把我送到屋外的大路边,年少的我,从此踏上了那条铺满父母亲娓娓嘱托的道路,去追寻心中那长久的希翼,去追寻生命中那份早就期盼的梦境。</p><p><br></p><p> 俗话说:“养子才知父母恩”,父亲在我们还不知如何报恩时便因病驾鹤西去,至今已离开我们十七年了。只要一想起父亲为我们辛劳了一辈子,把我们兄妹六人一个个都养大成人,而他自已却在还未曾得到我们多少回报时便离我们而去时,一种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一阵阵撕心裂肺的疼痛常常让我痛不欲生。</p><p><br></p><p> 此时,唯有去到父亲墓前,站在从父亲坟头长出的树下,依树沉思,抚叶寄情,默默地诉说心中对父亲的无限思念!</p> <p> 无言的父爱,可以随时光渐渐隐没于岁月的绿荫,但却永远也改变不了血浓于水的纯真亲情。我们要把还没来得及回报父亲的反哺恩情,加倍地回报给健在的母亲。让为了我们,自已节衣缩食,宁肯自已一口不吃也要让我们吃饱吃好的慈母,高高兴兴,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p><p><br></p><p> 今天,哪怕以蓝天为纸,以海水做墨,也写不尽父母的爱。文章是有长短尽头的,而父母的爱,却是无痕而又无尽的岁月,它贯穿着我们生命的全部,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始末……</p> <p>音乐:献给妈妈的歌——甘雅丹</p><p>文图:一尘</p><p><br></p><p> 写于:2012-4-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