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巴尔干半島 一 东正教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

宋又廉

<h1><font color="#010101">巴尔干之行从西部亚得里亚海岸开始,横穿半島,止于东部黑海国家。半島西部居民信奉天主教,波黑是过渡区,部分居民信奉东正教,部分是伊斯兰教徒;从中部的塞尔维亚开始,向东包括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则全部是东正教国家。基督教派及其地域划分的形成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font></h1><h1><font color="#010101">耶稣是犹太人,出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在加利利长大,住在耶路撒冷附近的拿撒勒,聖经考古证实他是真实的存在。要说人类历史上谁有着最大的影响力,应该非耶稣莫属。即使伊斯兰教也承认耶稣是先知,(只不过尊穆罕默德为最后的先知,上帝的使者)。目睹社会的冷漠,不公和非正义,耶稣在犹太一神教的基础上宣扬慈悲,仁爱和社会正义,强调仁慈、谦恭、悔悟和宽恕,对当吋的犹太宗教集团提出质疑。对耶稣主张的信奉逐渐形成了后世称为的基督教。目前我们看到的有胡子的耶稣形象是他之后600年在罗马城地下,早期基督教徒墓地的壁画中出现的,在这之前耶稣的形象並没有胡子。</font></h1> <h1>基督教徒开始都是下层百姓和奴隶,在罗马帝国早期备受迫害和杀戮;直到出生于今塞尔维亚尼什古城的罗马帝国军事强人君士坦丁成为罗马皇帝並皈依基督教之后,基督教才有了合法地位。<br>传说君士坦丁在夺取军事胜利前,看到太阳上有“CH"和“R”形状的符号,他相信这是上帝发来的信息,这促使他成为第一个信仰基督的皇帝。公元313年他颁布米兰敕令,规定宗教自由,基督教从此合法(以后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还把都城迁往巴尔干东端的拜占廷(罗马为帝国西部首都),改名君士坦丁堡。基督教徒的成分自此逐渐变化,大批商人和作坊主等中等有产者加入了基督教,官僚,甚至皇帝的亲戚也皈依了基督教,教会不但在罗马帝国西部,在欧洲东部和亚洲西部也站稳了脚跟。<br>君士坦丁在去世前接受了基督教洗礼。</h1> <h1>下图是在尼什入住的宾馆大厅里拍摄的君士坦丁大帝青铜头像,与上图石雕像相符,他的鼻子和眼晴特别大。尼什人以君士坦丁诞生于该城而倍感荣耀。</h1> <h1><font color="#010101">随着基督教的迅速发展,内部教派之争也激烈起来。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召开主</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教会议,欲消除争端。教派之争的焦点在于圣子耶稣的作用,尼西亚会议采用了圣灵不但出自圣父也出自圣子耶稣的主张。罗马的教会持这个说法,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们则认为这是对上帝独有权威的挑战,不接受这一说法,声称自己是正统的基督教,这就是“正教”的由来。<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公元451年召开卡尔西顿主教会议,明确了基督教会内部的权力平衡,宣布了五个教会权力中心,即罗马,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和安提克。罗马主教之后自命为是圣彼得的继承人,擁有绝对最高管理权;而君士坦丁堡主教自称是“普世主教”,与罗马主教相抗衡。随着时间推移,教会的矛盾愈演愈烈,基督教也就永久地分裂为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其中心分别为西罗马帝国的罗马和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所以“正教”被称为“东正教”。<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希腊人和斯拉夫人多信奉东正教。我们这次行走的六国中,东正教占了多半壁江山。</span></h1> <h1>君士坦丁大帝是修建华丽教堂这一传统的发起者,君士坦丁堡地处东西交界,他借鉴波斯建筑风格,所建教堂具有宏伟的穹顶,这在现存伊斯坦布尔(前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大教堂得到充分体现。这一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巴尔干半島的东正教教堂建筑。</h1><h1><br></h1> <h1>保加利亚人信奉东正教有悠久的历史。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在九世纪时就皈依了东正教,早于988年接受洗礼的俄罗斯统治者弗拉基米尔大公,显然是东正教的显赫名声让他们动了心。<br>10月18日,我们一进入保加利亚就直奔地处西陲山区的东正教里拉修道院。里拉修道院位于里拉山1200米的山谷里,周围是高耸的峭壁,始建于十世纪中期,是半島最大的修道院。它是保加利亚人的精神中心,从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是反对土耳其奴役的堡垒,在宗教的意义上,里拉修道院是保加利亚人的耶路撒冷。保加利亚人说没有来过里拉就等于没有来过保加利亚。里拉修道院也是东正教朝圣团的必访之处。</h1> <h1>修道院建在一条溪流之上,占地8800平方米,格局严谨,建筑密集,很象中世纪的欧洲城堡。里拉修道院的大部分建筑都带有红,白,黑条纹,进入修道院给人以一种进入梦幻之境的感觉。<br>里拉修道院由里拉的圣约翰创立,13一14世纪时迁至现址,14世纪初曾毁于地震,后来重建;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时修道院曾三次被焚,现在的规模大约在15世纪时奠定,而现存最新的建筑是1834至1860年间建造的。<br><br><br></h1><div><div><br></div></div> <h1>修道院的建立与保加利亚十世纪时一位隐士,里拉的圣约翰 (Saint John of Rila)有关。他生于876年,25岁时成为修士,数年后步入里拉深山,与世隔绝,潜心修道。他前后12年住在冰冷的山洞里,其中7年仅以岩石为床,以蒼天为被,没有任何使人舒适的生活用具。里拉的圣约翰是保加利亚修道生活和修道院制度的奠基人,死于946年8月18日,是里拉修道院的创始人。<br>下图是修道院中他的画像。</h1><div><br></div> <h1>里拉修道院由几座建于不同时期的教堂,约20座神职人员住宅,依院墙而修建的四层修士住室和五层防御塔构成。</h1> <h1>图为有拱廊的修士住室,共有300多个房间。</h1><h1>里拉修道院一直有几百名修士在此潛心修道,研究圣经,过着清苦的生活,磨练精神,寻求心灵与上帝的沟通。据说修道院过去曾接纳上万名朝圣者在此食宿,其盛况今天难以想象。</h1><div><br></div> <h1>由于修道院的声誉和宗教地位,历代王室有诸多赏赐,积累了很多财富,也因此引起盗匪的觊觎。为抵御攻击,修道院不旦建造了坚固的外围大墙,还于1335年修筑了防御塔。塔高二十多米,共5层,由石块和红砖砌成,塔身有许多用以射箭的长孔。塔的最高层是祈祷室,饰有壁画,塔顶四围有雉堞,奥斯曼土耳其入侵时塔身部分曾被砲火燬坏。</h1><div><br></div> <h1>高大坚固的外围墙体和漂亮的大门。</h1> <h1>里拉修道院最大最重要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座落在修道院的中央。教堂有三个大穹顶,对应内部的三个大殿,二个唱诗台分列二侧,外部正面有柱廊,内外墙均画满壁画,十分壮观。<br>东正教反对一切偶象崇拜,所以东正教堂内外均无西欧南欧天主教堂常见的各种宗教雕象;但东正教不反对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在大众愚昧无知不识字的中世纪,图画是一种有效的传道媒介。<br>东正教在宗教活动中吟咏不用伴奏,所以在圣母升天教堂里看不到管风琴。由于教堂内不准拍照,有教士严格管理,没能留下任何影象记录。</h1> <h1>圣母升天教堂大穹顶。</h1> <h1><font color="#010101">教堂的背面。</font></h1><div><br></div> <h1>教堂的柱廊顶部和墙上绘满了宗教题材壁画。</h1> <h1>四壁没有留下一寸空白。</h1> <h1>穹顶上的壁画。</h1> <h1>壁画並不都出自大画师,本地画匠也有许多画作,他们的作品更接地气,反映了百姓对人、鬼、神世界的认识。这幅画描述的是病人向巫师求医,而他给的“药“是魔鬼的排泄物,图画告诫人们要信上帝,不要信巫。</h1> <h1>淫乱是大恶,这幅壁画描述了生前淫乱的女子死后被打入地獄,由魔鬼施以最大的痛苦。</h1> <h1>修道院里保留了一些古代的房屋结构和生活设施。可以看到房屋低矮黑暗,用具十分简陋,想象当年修士们的生话是十分艰苦的。在教堂柱廊里看到一位黑衣黑帽黑色大胡子的东正教神职人员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他皮鞋铮亮,大腹便便,看来生活优裕,时代变了,苦修也成了历史。</h1> <h1>院子里供饮用的山泉水昼夜流淌不息。</h1> <h1><font color="#010101">我们到里拉修道院的那一天正好有宗教话动,教堂里站滿了信徒,东正教堂内一般不设座椅,所有教徒只能站立,以示对上帝的尊崇。主教身穿法衣在坛上吟诵佈道,他的声音宏亮而平缓,整个教堂内外被他的吟诵笼罩着,有种莫名的神圣感;大殿内的教徒更是一脸虔诚,我不信教,但在这样的气氛中很受感动。</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里拉修道院几百年来传承着保加利亚的民族文化,顽强地抵抗伊斯兰土耳其的文化侵略,甚至修士们武装起来与土耳其侵略军进行战斗,所以里拉修道院是保加利亚民族的精神保垒和民族旗帜,在国家历史中有着特殊地位。</font></h1> <h1>自从公元865年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一世皈依基督教之后,保加利亚就成为基督教社会的一員,东正教的坚强堡垒 。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建有号称巴尔干半島最大的东正教堂 一 亚历山大 . 湼夫斯基大教堂。这是一座近代建筑,1909年动工,历时10年建成,在教堂建筑史上可以说是高速高效。<br>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不是保加利亚人而是俄罗斯人,是十三世纪俄罗斯人的领袖,诺夫哥罗德大公,曾率军打败北方强邻瑞典人,击退来自欧洲的一系列的侵略,1547年被东正教追封为圣徒,1942年斯大林宣布他为民族英雄。为什么以俄罗斯民族英雄的名字来命名国家主教堂呢?这与保加利亚的历史有关。1397年保加利亚王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並长期被占领。由于沙俄的领土扩张野心,它与土耳其有过数次战争,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取胜,保加利亚得以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独立,所以同为斯拉夫民族国家的保加利亚对俄罗斯心存感激,把首都的大教堂以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名字命名。</h1> <h1>亚历山大.湼夫斯基大教堂是首都索非亚的象征,位于市中心的亚历山大.湼夫斯基广场,拜占庭建筑风格,有着巨大的镀金圆顶,所以又称金顶教堂,占地面积3170平方米,能容纳一万人。教堂的中央金顶高达45米,钟塔高53米,有12个总计重量达23吨的钟,其中最重的一个有12吨。</h1><h1><br></h1> <h1>这张是资料照片,远处的教堂金顶十分显眼。</h1> <h1>教堂呈古罗马长方形廊柱模式,即所谓Basilica格局。</h1> <h1>大殿以各种颜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巴西玛瑙、汉白玉和其它各种豪华材料装饰,中央穹顶(金顶)题写着金的主祷词。教堂内照例不准拍照,因内部整修不开放,我们甚至末能入内参观。</h1> <h1><font color="#010101">教堂内部资料照片,有画像无雕像,不设教徒座位;图右方的有顶帐幕下设有国王和王后的专座,这是东正教主教堂的常规做法。</font></h1> <h1>教堂外的广场花木繁盛,喷泉水流如珠链,恬静而赏心悦目。</h1> <h1>这座有着洋葱头顶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名为圣尼古拉斯奇迹教堂,是沙皇时期俄罗斯驻保加利亚使馆的官方教堂。</h1> <h1>在首都索非亚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座看上去低矮破旧的教堂,这就是建于公元二世纪的圣乔治教堂,也是保加利亚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堂,是欧洲古代基督教堂建筑的典范。教堂以红砖砌成,是罗马式的早期基督教建筑,有圆顶,外观极简朴。它的旁边保留着古罗马建筑的断垣残壁,进一步衬映出教堂的久远年代,令人一下子陷入沉思。<br>最有意思的是教堂现在被总统府的建筑包围,我们去参观乔治教堂实际上就进入了总统府院子!</h1> <h1>这不是索非亚的“違法建筑”,而是十五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老百姓建的东正教堂。在帝国占据漫长的数百年里,保加利亚人民一直没有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不断向当局抗争要求建立自己的教堂。当时的土耳其统治者虽然实行宗教压迫,却並不象今天的IS那样不改宗就赶尽杀绝,最后同意百姓自建教堂,但出了个难题:教堂只能一人高。聪明的保加利亚人采取了深挖地的办法来提高室内高度,结果地面建筑合乎当局限令,而进门后仍有足夠的浄空。</h1> <h1>在中世纪保加利亚第一王国首都,国王官殿和宗主教堂所在地的大塔尔诺沃,我们见到了处于国王城堡最高山丘顶部的宗主教堂。<br>大塔尔诺沃在扬特拉河畔,是八至十四世纪欧洲东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中世纪的标准衡量,是一个美丽的大城市。该城有二个筑墙防卫的部分,分别在河两岸,自古就有桥连通。</h1> <h3>教堂雄据查雷威兹山顶,国王和大主教都住在坚固的查雷威兹城堡内,城堡规模巨大,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欧洲城堡,可以称为王城了。</h3> <h1>城堡大门。</h1> <h1>城堡城墙和塔楼。</h1> <h1>这张平面图清楚地描绘了大塔尔诺沃有城墙防卫的二个部分:右边是查雷威兹城堡,居住着国王家族和大主教;左边较小的城内有密集的住宅,居住着保加利亚主要贵族的家庭,另外有19座教堂和修道院。</h1> <h1>下图是查雷威兹城堡平面放大,可以看到在其中部有二个标有小红点的用围墙围住的建筑群,上面一个是国王宫殿,下面一个就是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的东正教宗主教堂。</h1> <h3>今天我们见到的耶稣圣体升天宗主教堂是重建的,它的原貌如图所示,是一个围墙包围的建筑群,包含教堂,大主教住宅,资科室和图书馆,占地约3000平方米。</h3> <h1>教堂有一座在东正教堂中不多见的尖顶钟楼。</h1> <h1>殿堂内画滿壁画,四壁的画画风特别,与巴尔干半岛其它东正教堂的画有很大不同,带有现代色彩,据说是当年社会主国家比较盛行的风格。正中悬掛一块残壁,应该是旧教堂的遗存。</h1> <h1>从这块残壁悬掛在正中推测,画的应该是圣母和圣婴,这才是耶稣圣体升天教堂原有的壁画风格。</h1> <h1>下图为塞尔维亚首都貝尔格来德的圣萨瓦大教堂。从外围观看,气势恢宏,据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位据世界十大基督教堂之列。<br>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教堂位于貝尔格莱德市东区的一个高地上,俯视着这座大都市。教堂于1935年开工建造,但直至2003年12月才建成,而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h1> <h1>教堂是一座大穹顶的拜占庭式建筑,通体以白色大理石砌成,象征着圣洁。教堂平面布局不是横短竖长的十字架形,而是四边基本等长的正十字形,边长约有八、九十米,方正整齐,气势不凡。四座钟楼置于十字形的四个直角处,南部的两座钟楼略高于北部。钟楼共掛铜钟49口,最大的直径2.04米,重达6200公斤,最小的150公斤,总重23,755公斤,价值33万美元。各口钟的钟声各不相同,每当钟鸣时分,悠扬悦耳带有神圣感的钟声在貝尔格莱德市上空回响。</h1> <h1>圣萨瓦教堂的大殿主顶是一巨大的青铜穹顶,其直径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索非亚教堂,重达4000吒,顶上置一12米高的十字架,全部结构在地面完成,于1989年运用当时国内尚未有的液压顶升技术整体顶升,每天提升2米,历时20余天,最后准确落位在70米的高度上。四座钟楼顶部都有一小穹顶,与主顶相呼应。由于教堂身处高地,主顶又高达70米,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贝尔格莱德都能看到教堂的雄姿。</h1> <h1>下图为一手持十字架,一手托圣经的圣萨瓦铜象。<br>教堂之所以命名为圣萨瓦,是因为萨瓦此人在塞尔维亚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十一世纪未塞尔维亚开国君主的小王子,却並不关注世俗政务,而对宗教情有独钟。他认为塞尔维亚民族缺乏强大的凝聚力,要以统一的信仰来团结民族;为此,他只身北上君士坦丁堡,觐见东正教大牧首,争取到在塞尔维亚建立总主教区的大牧首命令。之后的几百年间,凭着统一信仰的力量,塞尔维亚人的勇敢不再被人利用,而是用以争取和捍卫民族的独立,建立民族的文化。<br>萨瓦死后被封圣,他毕生为塞尔维亚民族所作的贡献使他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为纪念他,大教堂以圣萨瓦命名。</h1> <h1>圣萨瓦教堂至今还在内部装修,仅地下一层己完工並开放,供游客参观。可能因末整体完工,所以管理不严,入内竟可随意照相。<br>下层大厅金碧辉煌,顶部及四周画满宗教题材的壁画。</h1> <h1>这些壁画由于刚完成,画作色彩特别鲜艳,据说绝大部分画是由俄罗斯画匠完成的。画作属于具拜占庭风格的湿壁画,即在末干的石灰墙面上作画,据说这样可以长久地保持色彩。</h1> <h1>我们这次旅行的最后一站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人大部分也信仰东正教,但是即便在首都布加勒斯特也没见到象样的东正教堂,这是否跟罗马尼亚立国较晚有关系?这个疑问至今没有找到合理的答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