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的感化,如果有爱......

午不休的优质时光

<h1>  前阵子观看了两部虐童题材影片,分别是2016年的丹麦电影《总有一天》和2015年的德国电影《感化院》。</h1> <h1>  《总有一天》影片中,哥哥艾瑞克和弟弟艾尔玛兄弟俩是两个顽皮的孩子,他们偶尔会偷东西而被人在大街上追着跑,想要一个拼图玩具而买不起;单亲妈妈艰难抚养他们,艾尔玛却有着崇高的理想,长大了要当宇航员,他坚信,如果一个人能飞到月球上,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了他们的妈妈,再也无力抚养他们,而他们的叔叔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能力抚养他们,只好将兄弟俩送到遥远的寄宿学校,答应俩兄弟,待到明年春天就会来接他们的。</h1> <h1>  那个寄宿学校,正是噩梦开始的地方,学校糟糕的伙食和严苛的管制,兄弟俩很不适应。校长、管制员和女教师莉莉安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校长问艾尔玛长大了想做什么,艾尔玛勇敢地说出“宇航员”,迎来一记重重的耳光,被骂不切实际,被罚去抬石头;哥哥想要护着弟弟,也遭到大大的耳光;艾尔玛还由于尿床,在寒冷的冬天被罚做“人形晾衣架”,光着身子双手举着晾晒床单。</h1> <h1>  祸不单行,兄弟俩在田间干活的时候还遭受到其他同伴的欺负,<b>那些寄宿生平时遭受摧残和凌辱,有机会照样摧残和凌辱他人;</b>在管制员的蛊惑下,眼里满满的凶光,手段更为残暴加害他们;兄弟俩决定逃跑,几次三番逃跑未果,迎来更为惨烈的迫害,学校负责人让所有的寄宿生轮番殴打他们,一个个凌厉的耳光、一脚脚凶残的踹踢,只有女教师莉莉安偷偷地为他们搽药,在不被校长发现的情况下力所能及保护他们。</h1> <h1>  这样黑暗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料不到的更加暗黑的日子开始了。一天夜里,一个黑影在宿舍悄悄带走了艾尔玛,是看管宿舍的男教师,艾尔玛被娈童的日子开始了。我从来没有在哪部电影中看到娈童情节如此的写实,艾尔玛在厕所里清洗自己的身体,血从他幼小的身体下半身流出,流到地面一大滩,艾尔玛随即昏倒在地;愤怒的莉莉安想要查清事实,校长却不以为然,娈童也发生在其他孩子身上,<b>校长为了保住先进和嘉奖,遮掩还来不及呢。</b></h1> <h1>  圣诞夜的餐桌上,哥哥接到叔叔的来信,他们的妈妈终于没有扛过去,已经逝去,哥哥哽咽地告诉弟弟的那一刻,弟弟无法接受亲爱的妈妈走了而大声呼喊“我不信”,校长原本借助节日的气氛来<b>庆祝学校和他本人得了先进和上级的嘉奖</b>,哭声使校长暴怒,他狠狠地抽打艾瑞克,甚至把艾瑞克的脸粗暴地按到食物餐盘里。</h1> <h1>  兄弟俩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叔叔,可叔叔被善于伪装的校长一番劝导,放弃了接他们出去,于是兄弟俩重又陷入黑暗之中。莉莉安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学校和教育,忍无可忍,愤而辞职,兄弟俩残存的唯一的温暖最终也失去了。莉莉安出了学校就向教育部门举报,学校来了一位教育部的调查官员,当他向一个个学生询问时,却是一片好声音,学生们言不由衷,没有人有勇气说出真相。</h1> <h1>  艾瑞克终于迎来了16岁,可以出寄宿学校了,当他向校长要求带弟弟一起出去时,却是当头一棒,校长诡异地告诉他,他们俩永远也别想出去了,可以一辈子在学校当护工。艾瑞克完全无法接受,在清洗校长的车子时,愤怒地用石头划拉车身,被校长打成重伤,昏迷不醒。艾尔玛为了救哥哥,讨好校长,想出计谋,独自一人外出找到了他信赖的老师莉莉安,他们去检察院举报,却被挡在了门外;老师让他不要放弃,8岁的艾尔玛显现出超越他年龄的可怕的决绝,告诉老师,他知道怎么做了。</h1> <h1>  回到学校,艾尔玛穿上自制的宇航服,拿着榔头,砸了校长的车,然后爬上了学校高高的塔台,纵身一跃;检察院来人,这群饱受伤害的孩子最终觉醒,一个个举起手来说出真相。莉莉安接走了兄弟俩,艾瑞克和艾尔玛最终得偿所愿:<b>“光明的另一面总是隐藏着最深的黑暗,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里,过上美好的生活&nbsp;。”</b></h1> <h1>  观影时我沉浸其中而满腔悲愤,当影片最后交代<b>“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b>,让人十足震惊,痛心疾首,所有事情都真实地发生在这个寄宿学校之中,没想到丹麦这样一个以宽容而著称的国度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影片最后还交代,在事情败落之前入学的所有学生,大部分人至今都在依靠药物来缓解暴力所造成的抑郁和恐惧。</h1> <h1>  德国影片《感化院》一开头就交代了<b>"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b>,讲述了一个普通德国少年沃尔夫冈痛苦悲惨的成长故事;片头还告诉观众,影片在故事真实发生地拍摄,真实的力量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人心。</h1> <h1>  德国人喜欢反思,不管是历史还是人性。上世纪60年代德国感化院作为一个和“少教所”类似的机构,名义上是担任去恶扬善的宗教机构,而实际上却是一个剥夺自由提供免费劳动力的管制机构,影片从沃尔夫冈等青少年儿童视角切入,个人成长和社会经历结合在一起,逐步陷入被家庭和社会所抛弃的悲惨境地;影片将制度的不完善、对自由的禁锢、对尊严的践踏表达得非常到位。观看《感化院》非常虐心,但它饱含着一个民族的反思,这也是德国电影之独特魅力。</h1> <h1>  一个十四岁正值叛逆期的男孩沃尔夫冈,家中有母亲、妹妹和继父;继父不待见他,沃尔夫冈带朋友在家看继父的成人杂志,令继父恼羞成怒,就把他送进了名义上是寄宿学校,事实上是严格管制的感化院。母亲讲好圣诞节可以接他回家,他不以为然地在车上吃着妈妈做的蛋糕,却不知自己即将进入后来被称为德国最黑暗时期、以严酷著称、感化了八十万德国青少年的感化院。</h1> <h1>  倔强的少年沃尔夫冈,进去以后也曾不服黑暗、压抑、残暴的管制,尝试了很多次逃跑,当然每次都失败,也被打得很惨。他不断以命抗争,一次次被殴打得遍体鳞伤,但他从未放弃希望,一心一意等着母亲来接他回家,却是一次次落空,母亲屈服于继父的淫威,最终在感化院门口艰难地抛弃了沃尔夫冈。</h1> <h1>  沃尔夫冈在感化院除了遭受管制工头的殴打,也遭受群殴,因为他个人的逃跑行为加害到全体人员挨饿;一次在外劳作铲泥煤时,沃尔夫冈不堪管制工头凶残的殴打而反击,丧心病狂的管制工头为报复竟然命令身边的小老大挖坑活活埋藏了他,泥土下沃尔夫冈鲜活的生命在挣扎,当所有人都绝望的时候,一个人走过来了,用双手一点一点拨开泥土,把沃尔夫冈抱了出来,是院长解救了沃尔夫冈。<b>影片中院长的画外音:我在感化院呆了25年......</b>我貌似听到了另外的画外音:我早已习惯了,见怪不怪;你一个小毛孩也撼动不了什么。</h1> <h1>  院长令人难以琢磨,沃尔夫冈初进感化院的时候,他貌似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将档案中写着沃尔夫冈不良评语的纸片撕下来做成纸花杯,说永远不让人看到;但是感化院中所有的残暴他从不制止,他自己本身就是残暴的化身。<b>院长是体制内一棵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有了他们,顽固的体制才得以运转。</b></h1> <h1>  沃尔夫冈的永不妥协,感动了其他人,也让他迅速融入了群体。</h1> <h1>  长期的残暴管理、严酷的劳作体罚,终于让感化院中的青少年爆发了殊死的抗争;他们呼喊着自由、自由而集体暴动出逃,当所有人都奔向门外,唯有沃尔夫冈不走,他明白,即使回到家中依然会被送回来的。老的一批逃走了,新的、要被感化教育的青少年又源源不断被送了进来,沃尔夫冈成了管制工头身边的小老大。他知道,行尸走肉般活着,是活下去的唯一途径。</h1> <h1>  老天开眼,突然有一天,继父因意外亡故,沃尔夫冈被通知可以回家了。在感化院3年后,沃尔夫冈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此时却没有喜悦,没有期盼;当他走进院子,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却先看到了一个婴儿宝宝,是母亲与继父所生的弟弟,他默默地用餐巾纸包了一块母亲亲手做的蛋糕转身离开了。</h1> <h1>  <b>身体的伤痛可以被治愈,心灵的沧桑却难以愈合。</b>感化院三年,沃尔夫冈的思想被掏空,心灵被腐蚀;三年,行尸走肉般活着,再也没有了放飞的灵魂。当同母异父的小婴儿弟弟纯真的双眼与他一对视,他真的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处置,但他知道三年来他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的心里早已住着一头怪兽,碰到任何一点小事都是可以暴力解决的;对发小同伴也动不动就暴力相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br /> 自己再也回不去了,没法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与家人共处好时光了,沃尔夫冈转身默默离开了家、离开了家乡。飞驰的火车上,沃尔夫冈探身窗外,呼吸着新鲜自由的空气,未来的生活会怎样,观众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h1> <h1>  据报道,关于影片《感化院》,观众问:青少年犯错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导演回答:我也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但是如果有爱,结局会不一样的。是啊,&nbsp;<b>一个人最渴望的,永远是自由和爱!</b>幼小的孩子每天都会犯错,如果有爱,就会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而不是孩子一旦犯错,就打骂;一旦犯事,就虐童。</h1><h1> 现实生活中,相比起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幼儿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更好的素养,而不是靠着那一纸幼教职业资格证书就能轻松上岗的。</h1> <h3>备注:图片来自网络</h3><h3>作者:午不休 微信号:xiaohaozi66la</h3><h3>邮箱:lifang8@163.com</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