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立冬了,北京漫长的冬季开始了。俗话说春播、秋收,北方还有个加个冬藏。现在已经没什么需要在家里大批量储存的过冬的东西了,可对于过去的北京和矿区来说,冬季非常漫长,是万物冬眠的时期,要想平安的度过,一要温,二要饱,要满足这两个基本的生存需要,必须在立冬前把过冬的物质准备充裕才能度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储”。</h3> <h3> 既说的是要保温饱,则离不开两样最主要的东西,取暖的煤,吃饱的粮、菜。粮食是按月计划供应,每月都可以按照定量去购买,不必要储存,而过冬的蔬菜则必须在天气上冻之前买好,储存起来。那时城里郊区都一样,煤火和冬储大白菜,居家过日子谁都离不了。</h3> <h3> 与城里人主要是烧煤场出产的”蜂窝煤“不同,西区的住户主要是靠矿山出产的原煤取暖。职工们的福利中都有“煤条”一项,一年中有两张“大煤条”和四张“小煤条”。大煤条供应700斤原煤,小煤条供应345斤原煤。大煤条主要用来冬季取暖,小煤条主要满足日常的生活做饭需要。</h3> <h3> 煤场的煤并不用“秤”来约,而是论”方“卖。煤场的地上有个厚铁板围合的四方框,两边有拉手。你把选好的煤往里装,装满了就行,没有重量限制,只要不超过铁框的顶部,都不算超载。因此大家普遍采取先装煤块,装满了大块的煤,然后再往里面灌煤末填缝,填满了为止,只有这样才合算。装好了煤,煤场的工人把四方框往上一提,这一堆煤你就可以拉走了。</h3> <h3> 有了煤,把煤从矿上运到家里储存起来就是个大事了。煤场在矿区井口附近,供居民生活的煤都在这里堆积着。煤场距离各个家属区都有一段不短的距离,而且因为矿区是个沟谷地,井口煤场和家属区分列在沟谷的两侧山半腰上,所以运煤不是距离长短的事儿,主要是怎么克服巨大的地形高差,通过巨大的“V”型谷地,把煤运回家。</h3> <h3> 立冬前拉煤是家里重中之重的事。矿上总务科有专门送煤上门的牲口,不过要收取费用,大概一个“大煤条“要四元钱,两个大煤条需要八元钱,差不多是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所以当年使得起毛驴送煤的家庭不是很多,除了双职工,或者家里孩子比较少,家庭负担不重的家庭,大部分家庭都是靠自己人拉肩扛把煤运回家。</h3> <h3>我们也属于多数雇不起驴的家庭,从矿上借个双轮车,沿着矿区公路,运到口儿中学下面的水泉坡小桥边,然后靠人力再背回家。直到文革以后,经济好转才用牲口驮煤,记得赶驴的是两个妇女,口儿村的人,她们的运费要比矿上便宜一些。</h3> <h3> 用双轮车运煤既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不是简单的靠力气把车拉动就行,而是随时要控制车速。从煤场到水泉坡都是超高的大坡,不能快了,车子旁边两人负责把控方向和协助控制速度,后面的用绳子把车和自身连在一起,不停的向后产生阻力,把车平稳的向坡下慢慢放,稍有不慎,车就会把人带倒,人仰车翻的事也常有发生。</h3> <h3> 人力运煤主要靠篓子背煤,我那时年纪小,这些力气活都没干过,主要是父母和哥哥姐姐们出力,有时哥哥也会找一些特别铁磁的伙伴们来帮忙,我只是在水泉坡下一个人看守自家的煤不被别人“偷”,想到运煤的往事真的很感谢哥哥姐姐和哥哥的伙伴们对我家里的巨大付出和帮助。</h3> <h3>煤运到家里,煤块码放成垛,煤末则要再次加工才能用来烧火做饭取暖。有的人家自己有打蜂窝煤的器具,就自己把煤沫制成蜂窝煤,不过那要专门配上特制的炉子才能用,我们叫它是“花盆炉子”,是工厂里专门生产的一种灶具。一般的家里用的都是普通的有四个铁脚铁皮炉子,或者石头砌的简易炉子,需要烧煤球。</h3> <h3> 煤球是自己用自制的小工具,或者就是用旧的饭勺子一个一个做成的。做煤球先找块空地占上,然后把煤末掺入黄粘土一起和成泥糊状,然后用小勺一勺勺把煤呙(wai)出来,像包饺子一样在空地上排开,晾干后就成了煤球。做煤球最怕的就是天气突变,上午还是晴天,忽然来场雷阵雨,煤球没晾晒干,就只能返工重做。赶上场突发暴雨,来不及收的话,一地的煤球就变成“墨河”随水冲走了。再有就是要防备淘气的孩子给踩了或者当球玩给踢了,那也要重新做,所以每次家里做煤球我都要在空地上看守一天,真的是百无聊赖的时光。但也好,手里拿着本小书,可以在看守煤球的同时,边看小书边思考小小的人生了。</h3> <h3> 说完保温就该说冬天如何“求饱”了,我们小时属于计划经济时代,吃的喝的无非都是和粮店、副食店和菜站打交道。这三个商店很集中,都设在潘楼。潘楼位于矿区的最低处,是整个矿区的总入口,到各个家属区的距离都差不多,矿区通往外界的长途车站、奶站也设在这儿,是个一天到晚都很有人气的地方。</h3> <h3> 潘楼的粮站和副食店总是显得很热闹,赶上月初月尾粮票、副食票发下来时,买粮食和副食的人要排很长的队。冬季卖冬储大白菜、土豆、萝卜、雪里蕻时,菜站前的小广场更是人头攒动,人群在院子排几个来回。那时买东西总是有种要抢占山头,唯恐晚了一步就会错过机会的感觉。这也不怪大家,过去即使是按定量供应,有时也是会有供不及时的时候。</h3> <h3> 记得有一年冬天比较冷,白菜供应的就比较少,虽然是按副食本供应,家家有份儿,可不知谁造谣说白菜上冻了,以后不会再来白菜了。好不容易一天下午菜站来了一车白菜,于是人们就蜂拥而上,挤进菜站里开始自己装筐上称,菜站的站长大老李嗓子都喊破了,也没人理他。直到有个孩子被卷到人群脚下,肚子被踩破了,肠子都冒了出来,人群才开始后撤。想想那时人们有点疯狂,可能和总是处于饥谨的状态有关。</h3> <h3> 矿上大食堂每年都会存储足够的过冬蔬菜,除了供职工们食用外,也有为矿领导和食堂工作的职工创造方便的因素。大食堂储藏的菜可以供应到春节期间。我们有个干亲,我们叫她三婶儿,是大食堂的职工。借三婶儿的光,每年过年时我家也可以悄悄在大食堂买些蔬菜。这些菜在春节期间正好派上用场,现在回想一下真的感谢三婶儿,让我家春节期间的餐桌上多了一些青菜花样,感到那时的过年是那么美好。</h3> <h3>除了买足大白菜,土豆、萝卜这些能存放的蔬菜,家家户户还要腌上一大缸咸菜(类似于韩国的泡菜)来过冬。西区的咸菜有些特殊的口味,不是以咸为主,而是酸菜居多。雪里蕻、萝卜包括白菜帮都可以拿来腌制酸菜。除了这些主材,辣椒、花椒叶也是必不可少的辅材。把菜洗干净切碎,一层层放入缸里,然后一层层撒上大盐(过去一种大颗粒的原盐),装满菜后,加上水,用个巨大的鹅卵石(压菜石)把菜压住,封好缸口,等上二十多天,一缸酸咸可口,开胃的酸咸菜就可以吃了,那时已进入十二月份,天寒地冻,市面上已经没有蔬菜可买,于是这几大缸酸菜和储存的白菜、土豆就成了冬季里的家常便菜,顿顿都离不开了。</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