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言<br><br> 这里不是一篇普通的游记,这些质朴的文字、真实的画面向我们传达的是一份酝酿和珍藏了几十年的深厚情感与人生体会。它所包含的真诚和沉重,我相信每一个共同亲历者都能深深地领会并产生共鸣。"知青"年代早已远去,当年的"知青"已进入暮年。从一生的里程来看,我们的"下放"经历还不到十年,但它恰恰是在 青春生命最关键最宝贵并必将影响一生的时期。所以,知青岁月是以刀刻在每一个亲历者心上的。正因为此,他们会把曾经挥洒汗水的土地视作精神家园,会把昔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和帮助与关爱他们的老工人都视同家人。所以我们在这一篇还乡的纪行里读到了满满的爱和感恩。<br> 作者雪雪17岁就来到了黄海农场。我还记得她那时美丽柔弱但又乐观坚强的样子,甚至还能想起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到饭堂时的说笑声。谁也没想到命运给了她更多一点波折,使她遭遇了翻车事故而受伤。但可贵的是,她没有被酷刑一般的伤痛压倒,始终保持着她的乐观坚强。几十年后她仍然能以感恩的心回顾往日,以真诚的喜悦称颂黄海农场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依然能看到她的美丽善良。作为她的昔日战友和她最亲近的闺蜜的老公,我由衷地感谢她的分享、认同她的观念,并为她点赞。同时,我们更为黄海农场蓬勃发展的今日和不可限量的未来点赞,因为我们曾经和它命运相连!<br> <br> 无心出岫</h3> <h3> 黄海农场——对我们曾经生活在那里的知青来说都有一种不能释怀的情结,因为在那里我们用自已的血和汗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青春赞歌,在我们的生命中她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br> 1970年1月13日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来到了黄海之滨的大有农场,也就是前身与现在的黄海农场。<br> 当年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踏上了这片土地,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 在当知青的十年生涯中,我们从一个天真稚嫩乳气未脱的中学生慢慢成长起来。我们为她付出了青春,付出了血与汗,磨炼了一颗坚韧不拔坚强之心,为在自已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一笔。<br> 岁月如梭,光阴如似剪,从78年开始,返城之潮又把我们这批知青又回到了城市。随着时光的推移,我们这批知青已都白发初现,而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浓烈。终于在今秋我们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同窗、好友约定一起去存放我们青春的故乡看看。<br> <br> <br> <br> </h3> <h3> 2017年11月5日,在这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们终于起程了。<br> 清晨7点钟,我与同窗自驾着车朝故乡的前站盐城飞驰,去与昔日情如弟兄的好友们会合。<br> 我们这位开车的同窗,当年在农场可是驾驭马车的一把好手,每天飞扬着马鞭赶着马儿奔走在连队的最前方,为大家不辞辛苦地来回跑运输。<br> 随着车轮向北移动,当年第一天远离家乡的情景又历历在目。</h3> <h3> 1969年12月,我们应届毕业生在全校召开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大会上写下了决心书,然后就到自已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用1分钱迁出了自已的城市户口,转入了苏北响水县黄海农场。<br> 这是当年我们姚同学的下乡批准通知书,由被批准者贴在自已住宅门上。<br> 我们的姚同学在学校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正逢上那特殊的年代让我们这批正在求学路上的学童停住了脚步错过了最佳时期,造成了我们这代人心中终身的遗憾。但求知的欲望并没有熄灭还是让我们自强不息,在返城后能在不同岗位上散发出光芒。</h3> <h3> 这是光荣批准书。</h3> <h3> 这是用作购买下乡所需用生活用品的证明。当时的年代都是计划经济,购买一切用品、食品都是需要凭券或就是凭证明才能购买。</h3> <h3> 这就是我们当年去农场乘火车坐船的票据。</h3> <h3> 1970年1月13日,我们还是豆蔻之年的少男少女,乘上了苏州到上海的火车,当火车启动发出尖锐的呜叫声,车上车下哭声一片,震撼车站,就这样开始踏上了远离家乡的征途。到上海我们又集合去了十六铺码头,坐上大货轮向黄海之滨驶去。大货轮上没有任何住宿条件,就厕只能在甲板上用个大桶外部围一下帘子就成了公厕,知青们都呆在货仓中席地而坐,随着货轮缓缓地随着波涛向前行驶,肠胃开始翻动,一股难以让人忍受的恶心终于冲出了喉咙,仓内顿时呼爹叫妈的哭海声响成一片,奏出了一支让人心酸的交响乐。<br> 在15日,货轮终于靠上了陈家港的码头,各连队派出的拖拉机已在等候,当时接我们的是连云港几位老知青,只见她们的力气大得让我们目瞪口呆,拿着我们要二个男劳力才能抬起的行李箱一扛就走,码头上当地人推的独轮车也让我们看得好奇。<br> 就这样在充满好奇与蒙胧中我们到了东直分场的二十三连开始了生活。</h3> <h3> 这是我们当年用的团内粮票,只能在团内进行交易,俗称为"团团转"。</h3> <h3> 这是我们当年用的休假批条。</h3> <h3> 这是我们苏州与农场往返用的车票。</h3> <h3> 这是1970年11月,我们六位苏州女知青在连队南面左前方路口的桥上合影。</h3> <h3> 这是好哥俩似的战友在桥头的合影。<br></h3> <h3> 这是在连队北面的二排河边合影。</h3> <h3> 中午时分我们的车终于驶入了盐城,今日的盐城真是今非昔比,高楼大厦彼此相邻,一条条宽广的大马路,两边绿荫荫的大树,花坛中鲜花盛开,好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啊!当年七十年代盐城就有苏北的小上海之称,但也就是一条不宽的马路,一个车站接送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而今真是翻天复地的变化,真得好感叹我们祖国的伟大和昌盛。<br> 今天我们进入盐城的第一站是战友倪宗华的家,大家都亲眤地叫他小华子,那个年代因为是兵团体系,所以大家都自称同一战壕的战友。他家住在盐城的新区,是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小华子已在家门口等候我们多时,随着他的指引我们踏入了他家。当年同命运共生息的战友们都来了,吴良坤、刘寿安、郝刚都已在场。热情好客的小华子夫妇已准备好丰盛的午餐为我们接风。</h3> <h3> 这次最让我高兴的是见到了久别几十年的好友盐城知青屈桂芬、王恒婷,我们一见面就激动地深情相拥,表达了这多年来的思念之情。</h3> <h3> 吃过午饭,战友们带我们去观赏今日盐城的美丽风貌 ,来到了具有现代化气息与国际并轨的欧风花街。</h3> <h3> 在那里我们合影,让时光留下我们美好的相聚。</h3> <h3> 晚上我们到了盐城新兴镇,为人忠厚豪爽的吴良坤夫妇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请大厨烧的晚餐,餐后就住宿在特为我们精心打扫干净的家。<br> 第二天一早我们二辆车就开始从新兴镇出发,同时也与南京方面的好友约好在大有镇会面集合。<br> 途中我们路过了阜宁的金沙湖旅游度假区。</h3> <h3> 看到如今的阜宁竟开辟了这样美丽的休闲场所,我们不由自禁地要为她留个影。</h3> <h3> 车轮继续往北行驶 ,我们终于到达了魂牵梦绕的黄海农场。</h3> <h3> 这是现在的场部办公大楼。</h3> <h3> 大有镇的面貌变样了,有了宽广的马路,有了楼房,菜场,马路边一个接一个的商铺,大润发超巿也开到了这里,还建立了全民健身设施的场地。</h3> <h3> 在等候南京友人车辆到来之时,我急不可待地徒步去了附近的黄海医院。<br></h3> <h3> 如今的黄海医院与我阔别四十二年前的面貌已是天壤之别。<br> </h3> <h3> 看到眼前的医院,禁不住让我回忆起当年住在这里的许多往事……<br> 那一天是75年的2月6日下午,北风呼啸,天气是阴沉沉的。我忙完连里的年终分配与同连的还有二位为工作最后走的知青,一起高高兴兴地去营部乘上了开往团部的千里马拖拉机,去赶坐为我们知青发往家乡的最后一班长途汽车回家过年。可天有不测风云,拖拉机在行驶没几里地时突然发生了意外,车头带着车厢滑下了沟,随即整个车厢倾翻了,坐在上面的人一个个从车上翻了下来,我被我同学压在了身下,而腿却挌在了她的腹上,车厢的边框就压在了我的腿上。我站不起来了,鲜血已渗出了我的冬裤。立即我连的老工人武井荣就抱着我坐上了只能容二人空间的拖拉机头急往去团部大有医院,就是现在的黄海医院。<br> 我躺在简陋的抢救室台上不能动弹,脑子一片空白,急切赶来的友人在场亲眼目睹了一切,但无力相助。当时医院就一台黑白X光机 ,当即就被诊断为开放性胫骨骨折,前后三分之一错位 ,当时没什么好的医术与设施 ,医生就为我清理了伤口并简单包扎了一下。我疼得整整一夜没能合上一眼,但当时的我非常地坚强,没叫没哼咬着牙默默地忍受着疼痛的煎熬,那晚就用好友给的巧克力夹心条充了饥增加热量,即将返城探亲的好友同学在我边上守护了我一夜。在这当下我的生活已不能自理,此刻同要返乡去部队探亲的连云港老知青王统香,我们平时的老班长大姐毅然留下来照顾我,给了我亲人般的温暖。因已将过年,为让我年迈的母亲与家人过个好年我关照同学给予隐满。但同学父母知道后焦急万分,赶快去告知了我的家人。小年夜,我的哥哥大姐夫星夜坐着带客的二等自行车赶到了我的身边,让我感到吃惊与意外,但心中充满了暖意。<br> 没过几天,医院的院长就亲自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因为我还年轻,为了恢复得好院里要为我做牵引手术,当时我只盼着能早日康复能早日回到岗位就同意了。天哪,谁料到所谓的牵引手术,就是将一根近似小指头粗的不锈钢钢丝,在我的脚腕从右边打入到左边,然后用一根麻绳吊上几块造房用的土红砖就结束了,这与刑法中坐老虎凳一样残酷,但心中只期盼着能早日康复就默默地忍受着。然后事与愿违,由于当时的医疗设施与医术水平过于低劣,所以将我的腿从前后错位变成了螺旋形。一个多月后,我终于有苏州去苏北送货的大卡车在同窗好友的护送下让我回到了苏州。临别时郝宏魁连长和连队好多人都来给我送行,好友与我握手道别。就这样我离开了农场再也没有回去过,让我留下了无限地眷恋。回苏后虽经治疗,但却无法改变腿骨的现状,使之落下了残疾。<br> 在我受伤住院时期,我受到了郝连长、连队老工人,男女知青朋友们的真情关怀,还有探亲回场的闺蜜姐妹继王大姐之后来悉心地照顾我。郝连长为我也没好好过个安稳年,隔三差五地往医院跑,还让人宰杀了连队的肥鸡与鸡蛋给我滋补身体。连队的老工人纷纷前来探望我,知青朋友们给我带来了许多书籍给我阅读解闷。在我最痛苦的阶段是他们给了我勇气与精神力量,让我此身难忘此情此义……</h3> <h3> 我们南京方的车终于到了,我们此行的领队终于到了,三方面军终于会合了。我们的领队是位秀才,是文革前盐城中学的高材生,在农场时当过连司务会计、场部老师,后在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7年初冬,他就凭着自已扎实的文化底蕴考上了大学,那年的入学录取率仅是百分之五。他学术高明,桃李满天下。当年在农场就是这批情如弟兄们的崇拜者,在枯燥乏味的日子里听他讲故事就是最大的乐事与享受。<br> 我们此行,受到了裴书忠场长的热忱接待,他是从小在我们连队长大的,父母亲都是我们熟悉的老工人,他学业完成后在我们连队也当过几年会计,所以我们很亲近很投缘。他已早早地在等候我们,并安排了我们连队的几位老工人同在等候。多少年来岁月虽让我们分隔了几十年,但老工人年轻时的形像仍让我们依稀可别,对号入座。今天大家是多么地高兴啊,能在过去四十年后的今天再相聚。<br> 时光请你停留脚步,为我们的相聚留影,记住这美好的时刻。</h3> <h3> 裴场长请大家举杯共贺这愉快的相聚。</h3> <h3> </h3> <h3> 吃过午饭,裴场长亲自开着车陪同我们前往当年我们的连队二十三连。现在从场部到每个地方都是宽广的柏油马路,以前通往我们连队的水泥路已被废弃。<br> 他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介绍了农场这些年来的变化。现在农场有了自已的水厂,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还实现了风力发电,种植收割粮食都是机械化,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现这里是军粮的基地,并生产出"星佳","常香玉"二个品牌的优质大米,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农场还有了自已养殖场,每年成鱼3000吨,肉鸭制品4500吨。听到农场这些可喜的成果,我们深深地为她感到高兴。</h3> <h3> 我们在路途中还去了农科所,看见了农场现在使用的进口机械化设备。<br> 这是德国制造的播种机。</h3> <h3> 这是农场的储粮站</h3> <h3> 车开着不久就到了军寨渠桥。<br> 军寨渠这条河名称的来源是当年农场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建设兵团第二师第七团后的第一个大规模水利工程,是我们全体军垦战士学习大寨精神所挖的渠。她接通了中山河,引来了湖泽湖的水,完善了农场农作物的灌溉系统。<br> 军寨渠是最能为我们见证当年知青用自已的一双手开挖出来的一条人工河,为开挖这条河我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h3> <h3> 我们在此驻足停步,望着那桥下波光鳞鳞的河水,上河工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br> 上河工,就是开河挖渠,兴建水利,这是农场每年冬季的主要劳动。但我对那一年开挖军寨渠上了整整40天河工的印象更为深刻。<br> 那年为开挖军寨渠全团水利大会战,每个连队除老弱病残者外,全体人员都投入了此项工作。吃喝拉撒全在工地上,晚上睡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里,工棚是用几根毛竹搭建而成的"人字型"式样,上面盖几张芦苇,门用稻草打个帘子挡着。地上铺一层稻草就成了我们的床。寒冬腊月,冰天雪地,西北风一个劲地往里灌,为了御寒我们大家只能互相挤着睡。整个工棚都睡满了人,尿盆、鞋子都放在身旁,散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味道,但劳累了一天的我们根本顾不了这些,只想好好得睡上一觉。<br> 一日三餐风露工地,每天哨子一响就赶快起床吃早饭,开始一天的劳动。那时的早饭就是馍头咸菜玉米粥,中餐是馍头、白菜粉丝唱主调,为改善伙食,就加个洋葱炒鸡蛋或白菜炒肥肉片,还常常是咸肉片,喝的是南瓜汤。白米饭是稀罕的主食很少供应。我们当时都只有18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但那时物质实在太缺乏,根本谈不上营养,能吃饱就行了。<br> 上河工我们是三人一小组,一个老知青带我们二个小知青,一把大锹,一根扁担 ,一只筐。每天机械式的不停地挖土方,抬土方。老知青一揪下去就是一大方土,只要二块就足够我们二个人抬的。但轮到我们挖,用尽全力也只能是薄薄的一片,要好几块才能满筐。老知青都很照顾我们,二人抬时总把筐放在后一点 ,尽量让我们轻一点。就这样每天跑上跑下来回不停地奔波在泥泞的斜坡上,跑得二腿直打颤。河床越挖越深,越挖越陡,坡度也越来越长,肩膀又红又肿,手上磨出了茧子,脚底磨出了血泡,浑身腰酸背痛晚上躺在草铺上像散了架一样。在这寒冷的天气汗水将衣裳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每天只有供应有限的热水让我们洗漱,洗澡是根本谈不上。洗衣裳就在河水的冰窟窿里洗,二手冰得发红发僵。<br> 工地上的高音喇叭里整天不断地放着毛主席语录和革命歌曲,激励着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斗志。当年的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满腔热血去拼死拼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没人退缩,没有逃离。所以也正因为当年我们磨炼了意志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们这代人在回城后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能坦然地面对。<br> <br></h3> <h3> 清清的的河水啊,你将会永远地记住我们这些为你付出血汗付出辛劳的知青吧!<br> </h3> <h3> 我们是同甘共苦的好姐妹。</h3> <h3> 车轮继续前进,我们的连队转眼就在眼前,我们一个个急切地下车去寻找当年的记忆,当年的痕迹。只见一排排房屋还是原样地排列着,只是窗户变成了铝合金窗,屋顶的芦苇变成了砖瓦,墙壁刷得雪白,屋主人都为新农工。</h3> <h3> 这是我们当年住的女生宿舍。<br> 我们一间女生宿舍一般都要住十二个人,甚至在人员高峰期还睡过上下铺的双人床,人员翻倍,非常热闹。下了工你说我笑,唱啊叫啊,嬉闹着忘记了一天的疲劳。<br> 开始几年农场没有安装通电电缆,我们晚上只能用昏暗的煤油灯来看书写信。后来终于盼来了通电的喜讯,我还清楚地记得通电的那一天夜晚,连队的老工人们带着子女早早地吃过晚饭在食堂的那间大屋等候(当年召开连队会也就在此)期待着。盼啊盼,终于在那一瞬间电灯亮了,顿时全场一片欢呼声,老工人们脸上乐开了花 ,小朋友蹦啊跳啊比过大年还要高兴 ,因为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电灯,第一次看到照得亮堂堂的夜晚。<br><br> </h3> <h3> 这是当年的男生宿舍。</h3> <h3> 这是当年的食堂。<br> 想当年,每当开饭的铃声一打响,我们就急忙拿了碗具去排队。因为肚子里没有油水,好想有点荤腥,而那时荤菜的供应量很少,大块的肉是根本没有的,就是有荤菜也只是几片数得清的肉片而已。因为没有油水,我们女知青一头乌黑的头发没了光泽开了叉,而且变得又黄又脆。<br> 开始二年因为没种水稻,每天只有半斤一个的白馍头供应,第一次看到这样具大的白馍头让我们知青十分惊奇。但慢慢地从惊奇到适应到胜吃。白米饭是一个月只能供应一次,为了能多吃上几次 ,我们尽可能拿出了能存放米饭的一切用具,最可笑的是我们有人拿出了有盖的便尿盆不舍得用而当作了饭桶。<br> 随着时间的推移,连队对知青在生活上也给予了宽容。因为刚去农场时我们连的指导员对我们非常严厉,有二个女知青在宿舍里用砖块搭炉灶烧吃的,被指导员发现后不但拆灭了炉灶还让她俩在大会上作"斗私批修"的检查。但后来几年我们都可用自带的煤油灶来改善自已的伙食。</h3> <h3> 这是以前连里的大仓库,过去这么多年现在还是。</h3> <h3> 这次我好高兴,终于见到了送我上医院的老工人武井荣,真好感谢他当初帮助我,真心诚意地向他说声迟到的谢谢!</h3> <h3> 这是当年赶马车的师徒俩,今天重逢是多么地高兴啊!</h3> <h3> 这是当年的老工人,见到我们一对姐妹一眼就认出来了,她的记性出奇得好,不但能叫我们的名字,还能叫出我学生时代的绰号,太让我感到意外和高兴。我们还品尝到了她种植的大萝卜又甜又脆,水份特别多 ,可与水果媲美。</h3> <h3> 与当年同吃同睡同劳动的同窗好友在我们曾经住过的宿舍窗前留影纪念。想不到在四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回到这窗户前。</h3> <h3> 现在生活在这里的老工人退休金都要近三千元,家里都有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儿孙们都在城市安了家,但他们就是舍不得离开这里。在这里他们自已放养了鸡鸭、种植各种新鲜的蔬菜,安居在这世外桃园中安渡幸福的晚年生活。衷心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br></h3> <h3> 这条隐约可见的小沟前端就是当年发生车祸的事发地 ,它给我心灵与肉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h3> <h3> 在离开连队时,我们与老工人依依不舍地道别。再见了连队!再见了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再见了我们久违的老工人!我们忘不了这里的一切,她已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h3> <h3> 裴场长的车继续行驶,他把我们带到了当年我们第一次远离家门坐海轮到农场登陆的陈家港码头。</h3> <h3> 如今的码头变样了,成了一个与世同进的港口。<br> 夕阳照耀下,更增添了它的美丽。</h3> <h3> 当年同吃同住情如手足的三兄弟,几十年后的今天神采依然。</h3> <h3> 我们是一对一起携手从苏州出来的同窗好姐妹,风风雨雨几十年情谊依旧。</h3> <h3> 傍晚裴场长带我们一行人去了陈家港最大的海鲜馆,请我们去吃海鲜大餐,让我们非常地高兴。从前在农场那么多年离海边这么近,但我们却不知道有多少美味的海鲜。</h3> <h3> 在餐中裴场长特意点了碗面,他深情地对我们说:“这不是普通的一碗面,她的寓意是常来常往,欢迎我们黄海农场的所有知青能常回去看看”。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人都非常地感动,农场没有忘记我们,我们的青春没有白浪费,太感谢您了裴场长!</h3> <h3> 这是陈家港的街景。</h3> <h3> 晚上我们就住宿在场部自已的黄海宾馆,住在这里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好温馨好舒适。</h3> <h3> 第二天就在黄海宾馆吃了丰盛的早餐。</h3> <h3> 这是黄海宾馆的外景,是多么地漂亮!与城市的园林相比毫不逊色。</h3> <h3> 几十年真情交往的同窗好友。</h3> <h3> 早饭后,我们去悼念我们敬爱的郝宏魁连长。他在90年代就因病去世了,我们为此感到深深地惋惜和遗憾!如果他现在还活着,看见我们这么多人回来看他会是多么地高兴啊。想当年他对我们知青在工作与生活上都给予了无比地关怀,处处呵护着我们,让我们在艰苦的岁月里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h3> <h3>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向他深深地致敬!<br> 安息吧!我们的好连长,我们永远不会忘了您,你的音容笑貌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h3> <h3> 我们的车来到了一片金色的水稻田前,只见稻浪滚滚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德国的收割机正在工作。我激动得禁不住一下子冲进了稻田,怀抱大地深深地呼吸着,感受着都巿里体会不到的心旷神怡,吻抚一下那穿越四十二年的时空。</h3> <h3> 我爬上了收割机,站在高高的收割机上遥望着远方,心里感到无比的高兴!<br> 现在的种植技术真先进,想当年我们都是人工插秧,在插秧阶段早上五点就得起床,一直要插到夕阳西下。腰像断了似的,而且赤了脚在水中还会碰到水蛇,蚂蟥,像手指粗大的蚂蟥叮在腿上让人心惊肉跳。插秧全是女同胞,还戏谑说女的没有腰。<br> 收割时也是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女的割男的挑。然后用土制的打稻机脱粒,满脸满身都是灰。</h3> <h3> 我站在高高的收割机上,大声地喊,农场我回来看您啦!您是我们存放青春的地方,我们永远忘不了您!</h3> <h3> 同伴们喜悦地观看沉甸甸的稻谷。</h3> <h3> 中午郝刚夫妇俩也就是我们郝连长的儿子媳妇请我们去了古树人家就餐,并让郝连长的女儿一起陪同。这里的环境很美,与苏南地区的农家乐差不多,院子里自种了蔬菜,满院子跑着自已养的鸡鸭。<br> 这家餐厅的名称就是以院前的一棵百年大树而命名。</h3> <h3> 我那聪明、美丽、能歌善舞的同窗闺蜜在农场收获了爱情,青春无悔。衷心地祝愿他们幸福!<br> 可在那个特别的年代,有许多知青对着一望无际的田地和茫茫人生路,对到来的爱情却不能勇敢地去面对,矜持、徘徊……</h3> <h3> 当天下午我们离开了农场,离开了难以忘怀的第二故乡,但无论身处何方,我们曾经历过的一段蹉跎岁月将会让我们永远刻骨铭心地记在心上。<br> 难得相聚的我们又一起回到了盐城,刘寿安已让夫人为我们安排好住宿与晚餐,再次为我们回盐城接风。<br> 盐城宾馆就在巿区中心区域,盐城中学就靠在旁边,趁晚餐前的间隙,我们跟领队去了他的母校观看。</h3> <h3> 盐城中学是省重点中学,大门口花坛里就树着"盐中欢迎你"的标牌,就像在笑着欢迎我们。<br> 已过放学时间,但班级里还是灯火通明,学子们还在认真学习。</h3> <h3> 这是校园内刘少奇主席的石像与题词。</h3> <h3> 这是校园内的纪念石。</h3> <h3> 第二天我们一队人去大丰观看了荷兰花海,享受那美丽的风光与大家幸福的相聚,大家都为这次能共同相聚同回农场圆多年来的宿愿而感到由衷地高兴。</h3> <h3> 我们这些亲密的战友们现在都过着休闲自在的幸福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h3> <h3> 王恒婷真心诚意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谢谢你我们的好友!</h3> <h3> 情深意重的四姐妹。</h3> <h3> 11月 9日早上我们要分手回家了,吴良坤夫人特意从新兴镇赶到盐城来,并在盐城有名的淮扬楼给我们送行。老友们再次共进早餐,品尝着美味的点心,说着说不完的知心话。<br> </h3> <h3> <br> 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终于要离开了,让我们恋恋不舍这份深切的感情。谢谢你们这些天来的陪伴与款待!谢谢你们赠送的土特产!更要谢谢你们一起去圆了心中多年来的梦!<br> 再见了战友们!希望你们有时间到苏州来游玩,大家身体保重!我们来日再相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