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吕梁电视台王燕清深情朗诵《兰亭集序)</span></p><p class="ql-block"> 近日,闲暇之余,重读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的《兰亭序》,其文字灿烂,字字珠玑,读来朗朗上口;那空灵清淡的景趣,起伏多变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再次让我领略了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风尚,感受了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读原文,咬文嚼字,逐词逐句理解,领悟美文之妙道,实乃又是一次文学的陶冶与精神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等,这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既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又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不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散文家和书法家,而且引领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和书法爱好者踏入了文学和书法殿堂。</p> <p class="ql-block"> 《兰亭集序》由来:会稽是个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之地。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42人。</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p><p class="ql-block"> 兰亭雅集之流觞曲水。42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3杯。这次兰亭雅集,有11人各成诗2首,15人成诗各1首,16人做不出诗各罚酒3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p><p class="ql-block">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这次聚会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与颜真卿的“祭侄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行书三大法帖。</p> <p class="ql-block"> 再次品文,赋予我新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其一,兰亭序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与颜真卿的“祭侄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行书三大法帖。法帖相传之本,共28行,324字,其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书法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无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p><p class="ql-block"> 其二,在文章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p><p class="ql-block"> 其三,人生感悟:《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文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简单地说:“死生亦大矣”是主旨,而“兴尽悲来”是主线 ,摆脱了各种俗务的纠缠,邀集自己的新朋旧友,来到一处山水胜地,或游赏或吟咏或畅饮,那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面对自然美景,人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与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会油然而生。 </p><p class="ql-block"> 简洁的笔触,开阔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展 现出一幅宴乐图。作者在享受了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后,更深切地感到永恒之不可能,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死亡。面对生死之自然规律,作者只能感叹“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却是因为感到幸福太短,苦于生命难以长久延续才慨叹“死生亦大矣”。</p><p class="ql-block">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彭祖也好,殇子也好,最终都要走完他或长或短的人生旅程,生命只有一个终点,就是坟墓。但毕竟生命中还有美好的,比如朋友的倾心畅谈,山水间了无挂碍的云游,置礼法仪范于不顾的一次狂放。正因为有了这些美好事物,短暂的生命就显得很珍贵,而这些美好事物的难遇易逝,短暂而充满痛苦的生命就显得弥足珍贵。“他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其密度”,去尽情享受这有限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这种悲伤更增强了对生命中幸福的爱与贪恋,对长生久视的企慕。所以,王羲之坚定地感到“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死就是生命的毁灭,怎么能“一”呢?长寿毕竟不同于夭折,怎么能“齐”呢? 但我自认为,作者对“生命永恒”的悲哀并不算是一种失败,靠了文字,靠了文字的流传,那追求之心或许能得到些微的补偿。“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皆止于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王羲之读到了已逝昔人的“嗟悼”,也正像他敏感地意识到的,我们这些千载后的“览者” ,同样读到了他的“嗟悼”,并且真的“有感于斯文”,好像时间并没有使他化为尘土,好像他依然健在,看着那流动的一笔一画,我们似乎看到了千余年前那次非同寻常的文人雅集,似乎听到了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吟咏、他们的悲叹。真的,好像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使王羲之来到了我们面前,于是,短暂的没有消失,变成了长久;旧的没有成为“陈迹”,而历久弥新。也许在这种意义上,王羲之对于永恒的追求是成功了。 </p><p class="ql-block"> 此文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情感呈现着一种动变过程,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p><p class="ql-block">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本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无论谁,不管什么样的人,其生命的过程之短暂,简直就像抬头俯首一样,瞬间而已。尤其当我们“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处于一种“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兴奋状态中,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觉察。等快乐过后,相对处于一种疲倦懈怠的抑郁状态时,就会很明显地产生一种回味咀嚼、味无穷的感受与情随事迁、感慨万千的叹息。这便是一件事中得到的时间快慢、生命消长的体验与感觉。以此类推,生命有限,死生无奈,“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的“痛”就显得更加合乎情理。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古人对生死的感慨,作者也起了同样的感慨。因此也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把文人扩展到每一个人也是一样,在现实社会里,有所追求,有一定的目标,然后去奋斗,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对人生的眷恋,对自然的热爱、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对友情的珍惜,同样如此。</p> <p class="ql-block"> 附:《兰亭序》原文</p><p class="ql-block"> (晋)王羲之</p><p class="ql-block">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p><p class="ql-block">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听之娱 ,信可乐也。</p><p class="ql-block">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p><p class="ql-block">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7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会(kuài)稽(jì)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所写的字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格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与王羲之有关的成语有“白鹅换书”、“东床快婿”等。《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p><p class="ql-block"> 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31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