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久闻苏州有所美貌的东吴大学,向往已久,托朋友与校方约好,冬日造访。</h3> <p class="ql-block">位于苏州大学内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成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据说比北京大学的京师大学堂还早八年。校门上"东吴大学"四字为清同治、光绪二代帝师的常熟翁同龢所书,颜风碑骨浑然一体。</p> <h3>东吴大学的西式牌楼校门,坐南朝北,始建于20世纪初,重建于1948年。原门楣上书有出自新约圣经的英文校训"Unto a full grown Man(法古今之完人)",1951年改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h3><h3><br /></h3> <p class="ql-block">东吴大学中文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门上校训是孙中山字迹。1923年1月,孙中山为蒋介石写了这幅对联,原迹首句"介石吾弟撰句嘱书",由此知,校训对联为蒋所成。当时蒋的儿子蒋纬国在东吴大学读书,他便将这对联赠给了东吴大学。1929年学校通过杨永清校长提议,把对联作为中文校训。</p><p class="ql-block">东吴大学旧址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h3> 大门口一对传统中国南派石狮,仍按清末慈禧当政时雌左(东)雄右(西)的独特位置摆放。民间常见雄狮爪踏绣球,象征威力,雌狮则爪踩小狮子,象征母爱,子孙延绵。</h3><h3> 这对南狮造型别致,小狮未被踩爪下或空置地上,而是被雌狮用双爪紧抱在胸前,小狮仰面看着雌狮,亲情爱意缠绵。雄狮爪下的绣球变成了教具,小狮爪下却踏着一个系着丝带的绣球,其中寓义耐人寻味,会明显感觉到温情关爱和对后代的期盼。这对石狮造型或为世间唯一,实为罕见。</h3> <p class="ql-block">钟楼,建于1903年,曾为东吴大学图书馆、礼堂、教室,现为苏州大学办公楼。原名林堂,为纪念东吴大学首任董事长美国人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得名。高耸的钟塔位于学校中轴线上,顶部有报时大钟,人称钟楼。大钟至今仍在工作,每逢半点报时。</p> <p class="ql-block">成立于1846年的卫理公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South)是有名的美国基督教公会,1879年起在苏州创办博习书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宫巷书院(Kung Hang School)。1900年12月以宫巷书院为基础,在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的旧址,扩建为大学,就是林堂现在的地方。</p> <h3>苏大校博物馆内存放的1901年6月10日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名称注册的文件。1908年把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清末民初的中国允许国外注册国内办学,因当时教会大学是新东西,在中国找不到批准注册的衙门。</h3> <h3>钟楼南立面巨大的玫瑰窗,常见于哥特式教堂的玫瑰窗彰显了东吴大学教会学校的身份,也第一次给东吴建筑抹了一笔异域的美。</h3> <h3>钟楼直指蓝天,让上帝听一听东吴的钟声。</h3> <h3>古树太多,始终无法看清钟楼全貌。</h3> <h3>钟楼北立面,石阶上有一石柱砖廊。</h3> <h3>钟楼北门,石雕束柱立两侧,典型的哥特式尖形拱门,虽是砖门,不输石门。</h3> <h3>钟楼北侧露天拱廊,可独自在上面踱几步。</h3> <h3>拱廊里细致的古希腊风格石雕,图案是卷曲的地中海莨苕叶和刚开的玫瑰花。</h3> <h3>哥特式束柱和科林斯柱头石雕。</h3> <h3>楼内穿堂大厅中,象花篮一样的莨苕叶柱头石雕及变形的古罗马科林斯石柱。</h3> <h3>木楼梯上刻着东西文化通吃的葡萄纹饰,硕果累累,连绵不断。</h3> <h3>楼前竖立的东吴大学创办人、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和首任华人校长、毕业于东吴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无锡人杨永清的塑像。</h3> <h3>精正楼,哥特式城堡建筑,有三座塔楼,位于钟楼西南,建于1912年。美国弗吉尼亚州一教堂捐建,为纪念东吴大学第一任校长、美国人孙乐文(Anderson David Laurence),命名为孙堂。</h3> <h3>典型的哥特式石雕尖形拱门,石拱砖垛,混搭的好。</h3> <h3>红色古城堡,有些巴黎圣母院的影子。</h3> <h3>不知这株102岁的薜荔树是否是孙乐文校长亲手植种,老树的藤蔓已与红色的城堡熔为一体。</h3> <h3>城堡式教学楼正门前一侧,竖立着东吴大学首任校长孙乐文的青铜像。</h3> <h3>枫叶又红东吴大学的红城堡。</h3> <h3>一个高达20多米的四层塔楼,被苍老薜荔树的绿色蔓叶裹得严严实实,不知就里,反衬出楼前枫叶红透。</h3> <h3>岁月和杂乱难遮天生的美。</h3> <h3>红里透绿,绿里见红。</h3> <h3>踏着精正楼"吱吱"作响的木楼梯,从一楼走到四楼,自己回到了民国间。</h3> <h3>子实堂前看精正楼,会有面对中世纪英伦三岛古城堡的感觉,以前的运动场,也成了斯坦福大学那样的校园中央大草坪。</h3> <h3>子实堂,建于1930年,原为学生宿舍。为纪念东吴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曹子实而命名。它虽不像林堂、孙堂、葛堂、维格堂具有明显的特点,但朴素平实的外表却包裹着一段感人故事。</h3><h3><br /></h3> <h3>1854年,美国传教士医生蓝柏(James Willam Lambuth)夫妇,在上海街头巧遇随兄流浪乞讨的11岁嘉兴孤儿曹子实,收养了他,5年后带他去美国求学并从医,他10年后回国,随蓝柏夫妇在苏州传教、行医,兴办了博习学院、博习医院,在苏州鞠躬尽瘁33年。受他影响,其子曹云祥成为哈佛大学首批MBA,1919年就任清华大学校长,被誉为"清华之父"。</h3> <h3>葛堂前的东吴大学第二任美籍校长葛赉恩(Cline, John Wesley)博士的铜像,与其说该楼是为纪念他父亲而命名的理科大楼,倒不如说是东吴学子在纪念他本人。</h3> <h3>司马德体育馆外观两层,窗洞高大,半圆券式,入口突出并饰以文艺复兴式线脚,上方有建造体育馆募捐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美国留学海归孔祥熙写的"体育馆"三字。</h3> <h3>司马德(R.D.Smart),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数学硕士,在校时为全能运动员。1903年来华,任东吴大学数学教授,兼体育教员,引入了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司马德在东吴大学服务了18年,直至病逝。<br /></h3><h3>1935年,为弘扬司马德体育精神,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专门为他发起募捐兴建了一座体育馆,命名为"司马德体育馆",以示纪念。</h3> <h3>体育馆建设中,因捐款不足,教员们利用业余时间,义务用人力车将砖厂废弃的变形砖块拖回砌墙,成就了别具艺术韵味的环保"乱砖墙"。<br /></h3> <h3>馆内游泳池不再,现为苏州大学博物馆。</h3> <h3>博物馆中四尊平和的美国人塑像,不知道应称他们为教育家还是传教士,但东吴没有忘记他们。这是整个博物馆中的精华,也或是你应该说上几句话的地方。</h3> <h3>维格堂,建于1931年的宿舍楼。</h3><h3>吴江人李维格早年就读于上海中西书院,后留学英国,学成回国,将上海四栋房产捐赠东吴大学,用作学校奖励自然科学。后东吴大学变卖房产兴建了维格楼。为了纪念李维格,东吴大学将该楼命名为"维格堂",2014年在楼前竖立他的铜像。</h3> <h3>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位于东吴大学正门东北侧,建成于1902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包括红楼、绿楼、教学楼、礼堂、学生宿舍等清末民初建筑。由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的"海归"华人设计。</h3> <h3>为了纪念学校创办人、献身中国教育事业17年的美国传教士海淑德(Lanra Haygood)女士,学校命名为"景海女塾",景仰海淑德 ,1917年改名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门楣上镌刻着海淑德的名字及1903年字样,至今仍能看到。</h3> <h3>霞光下的红楼。</h3> <h3>红楼实为青砖红砖搭配。</h3> <h3>东吴大学的初冬仍是秋的样子。</h3> <h3>时光在这里变慢了。</h3> <h3>东吴大学教工宿舍,远离尘嚣。</h3> <h3>李政道的爷爷李仲覃毕业于东吴大学的前身博习学院,传教士。位于东吴大学西侧的圣约翰堂大教堂,始建于1881年,是他传教的地方。教堂内墙上至今嵌有"李仲覃牧师纪念碑"。据说李政道及家人多次访问此教堂,追思怀祖。</h3> <h3>教堂内墙上镶嵌的旧物,一个传教士家里为什么会走出一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h3> <h3>难忘,曾经的东吴大学,曾经的人,曾经的建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