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西苑公园

张北方

<h3>西苑公园原名植物园,西苑公园始建于五十年代末,初建为苗圃,一九六二年定名植物园。主要景点于八十年代初建成并对外开放。后因其地处隋炀帝西苑遗址内,故更名西苑公园。西苑公园坐落在洛阳市南昌路与九都西路交汇处、隋炀帝于公元605年所建的“西苑”遗址上,故后来更名为西苑公园。西苑公园进门即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石刻,占地220亩,是一座以栽培名贵植物为主体,兼有游园性质的古典式公园。</h3><div></div><div>西苑公园大门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门楼。迎门有一大型唐三彩瓷板壁画(西苑胜景图》,再现了1300多年前隋代西苑的美丽胜景。园内中心是人工湖,面积16000平方米,湖面时阔时狭。湖中有岛,岛上奇花、异木、亭阁相映成趣。有曲桥、平桥等桥四处沟通。湖周垂柳指岸,樱花芳菲。西有石山、瀑布飞流,东有平川、花繁木茂,南有牡丹园、牡丹廊,北有月季园和水榭、平台。登高俯瞰,湖光山色,绿树红花,游人轻舟,尽收眼底。园中之精华为植物展览区,占地45000平方米。园中植物有120科、268属、700余种、28000余株。还有盆景400多盆。</div> <h3>观赏植物按照"门、纲、目、科、属"的进化系统分类,结合园林艺术及景观需要进行配置,分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三个区。现已从国内外收集引种120个科、300多属的园林植物达八百多种。其中有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又有国外名贵花木及珍奇植物,植物品种之多享誉中原。盆景400多盆,千姿百态,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牡丹园中有一巨石,上刻“洛阳牡丹甲天下”,为赵朴初所书。李鹏总理视察后,非常高兴地题词称赞“牡丹花开洛阳美,百花争艳意更浓”。</h3> <h3>公园内面积2.1公顷的园林建筑,采用青瓦粉墙,玲珑典雅的江南园林风格,错落有致,构思精巧,可谓匠心别具。以1.6公顷的人工湖为中心的游览区,依山傍水,建有瀛洲、牡丹二岛,岛上奇花异木,亭阁相映成趣;曲桥、平桥、拱背桥、荷叶桥、玉带桥和树桩桥相沟通。湖之西石山、瀑布飞流;东有平川,花木繁茂;南有牡丹园,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北有月季园、竹园、物种交替变幻。登高俯瞰,湖光山色,绿树红花,游人轻舟,尽收眼底。湖周垂柳依依,樱花、碧桃争奇斗艳。一年一度的"樱花、碧桃游园会"引得游人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相伴花会盛世,不断推陈出新的游园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游人如织。</h3><div>今天的西苑公园成为一座以栽培名贵稀有植物为主,风景秀丽,既能进行科普教育,又有优美园林景观,融古今园林为一体的特色公园。</div> <h3>西苑。建于西元605年5月,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建的皇家园林。隋时,又称会通苑,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华丽的园囿之一。北至邙山,南抵伊阙,西边一直到今天新安境内,周围二百余里,如今在其旧址上的西苑公园和牡丹公园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西苑南部是一个水深数丈,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上建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相隔三百步,山上错落有致的亭台月观,内置机关,或升或降,时隐时现。</h3> <h3>有若神变。其静之美、其动之奇,令人恋而忘返。西苑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水龙,名为龙鳞渠,依地形高低而曲折跌宕,流入湖中,遂与南部连为一体。各具特色的十六宫院面渠而建,其内殿堂楼阁,构造精巧,壮观华丽;其外流水潺潺,飞桥静卧其上,过桥百步,即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微风吹过,杨柳轻扬,修竹摇曳,曲折小径,奇花异石,亭台楼榭,隐藏其间。其中有“八面合成,结构之丽,冠绝古今”的逍遥亭,还有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品名多达二十余种。</h3><div>西苑之中,奇山碧水,相映成趣;亭台楼阁,巧置其间;流水缭绕,绿林郁茂。殿堂面渠而建,如龙之鳞,宛若天就。西苑建成后,隋炀帝非常满意,频频游幸,尤其喜欢在月朗星稀之夜,领宫女数千,骑马踏月游玩。月色下的西苑,更加美丽俊俏,使得隋炀帝诗兴大发,遂作《清夜游曲》,令宫女马上奏之,别有一番情趣。</div><div></div> <h3>隋炀帝建这座西苑,也如同早期苑囿,是“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天下共进花木鸟兽鱼虫莫知其数”,几年后苑内已是“草木鸟兽繁息茂盛,桃蹊李径翠荫交合,金猿、青鹿动辄成群”。隋炀帝为了去游西苑的方便,“自大内开为御道直通西苑,夹道植长松高柳,帝多幸苑中,去来无时,侍御多夹道而宿,帝往往中夜即幸焉”。西苑在唐朝时改名神都苑,面积缩减了大约一半。</h3> <h3>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筑西苑,西苑西至新安,北抵邙山,南达伊阙诸山,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屈曲周绕龙鳞渠”。院门临渠,上跨飞桥,杨柳修竹,名花美草,隐映轩陛。龙鳞渠注入方圆十里的人工海里:“为海周十余里,中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三百步,山出水面百余尺”。(自秦汉始,皇家园林多有凿池筑“三仙山”的传统,意寓“神山仙境”。“大海”三岛,规模空前,对后代影响极深。清代的北京西苑(今北海公园和中南</h3><div></div><div>海),便是引西山水聚什刹海,又凿池为北中南海,堆三岛于其中。)其内建有延光、明彩、含香、承华、凝辉、丽景、飞英、流芳、耀仪、结绮、永乐、清暑、明德等十六院,每院有一名四品夫人主持院事。每院还置一屯,使宫人管理,养鱼饲畜,种植蔬果。在此,可泛轻舟画舸而习采菱之歌,可升飞桥连廊而奏春游之曲——颇能抒发寄情山水、乐归田园的雅士情怀。十六座宫院。如“宫树秋冬凋落,则剪缲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十六院之外,还有数十处游览观赏的景点,如曲水池、曲水殿、冷泉宫、青城宫、凌波宫、积翠宫、显仁宫等,以及大片山林。可泛轻舟画舸,作采菱之歌,或登飞桥阁道,奏游春之曲。池沼之内也剪缲为荷花、菱草,如皇帝“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院内楼台亭阁,穷极华丽。每逢月夜,隋炀帝引宫人三五十骑,开阊阖门入西苑,歌管达曙,作《清夜游曲》数十首,奏之。并常同嫔妃、宠臣以及僧、尼、道士、女官在"苑中林亭间,盛陈酒馔"。</div><div><br></div> <h3>唐初,西苑改名为芳华苑;在武则天时,洛阳荣升为神都,西苑则随之被定名为神都苑。唐代和武周有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昭宗、哀宗六位皇帝先后移都洛阳,历时长达40年之久,作为皇家园林的西苑,范围虽有缩小(周围126里),但是风光依旧不减当年。仅高宗显庆年间建的宿羽、高山两宫,费银就高达3000万,西苑的俊美壮丽,由此可见一斑。</h3> <h3>宋元以后,古都洛阳日渐衰落,作为皇家园林的西苑亦不免败落下来,但它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地位却不容抹煞。西苑以人工湖为中心,湖上建山,湖之北所建各样的十六宫院,形成“苑中园”的特色,开创出别样的离宫型皇家园林,成为清代圆明园的滥觞。</h3> <h3>编辑制作 张北方 </h3><h3><br></h3><h3> 2017.11.1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