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镇江八小,教韵流芳、传承百年!</h3> <p> 民国办教育,1919年9月由地方实业家捐资,在原前朝旗兵营地,黄旗口南、红旗口北、交接处的八叉巷北侧,利用原八旗衙门老屋(应为后来幼儿园和礼堂部份),开办高级、初级各一班。后又在附近购得民房四十间,新办江苏省立第九师范附属小学。即八小前身,后又新建教学大楼(见图)</p> <p> 从这张清末地图可见,当时还没有中山路,但弥陀寺巷、演军巷、仙鹤巷、磨刀巷等标注清晰,图中“大营驻防”北端即现八小所在位置。</p> <p> 这张三十年代民国地图,可见中山路(1929年建)将原红旗口截成南北两段,在红旗口北街与黄旗口(现斜桥街中段)交汇处即现八叉巷小学位置。我曾居住20年的王通事巷东首仅距八小校门西南数步之遙。“通事”:即翻译,镇江开埠后,洋行入驻,因有姓王的外语翻译住此,故名:王通事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建德辉广场(现八佰伴)此巷消失。</p> <p> 八叉巷小学的名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先前学校多次易名,也曾是江苏省立镇江中学实验小学(1927年),江苏省立镇江师范附属小学(1932年),1937年镇江沦陷,学校停办,1947年9月复校。1949年8月定名市属“镇江市八叉巷小学”,1952年后为八叉巷中心小学,其辖区内有:中山路小学、博爱路小学、五条街小学、千秋桥小学、解放路小学、磨刀巷小学等。</p> <p> 1937年至1947年,学校停办,曰伪时期被日军占为伤兵医院,一同被占的还有学校一墙之隔的原省建设厅后为省保安处、军法处特别党部(1946年后为省保安司令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江苏省军区后勤部用房,2000年后,开发建成现军产住宅楼。</p><p> 当年的同学都不会忘记,教学大楼正门两侧各有一个房间,左侧是少先队大队部,我在那里曾见过参加“宇宙的骏马” 演出的同学与老师的合影。右侧(即西面)是体育器具室,该房沿墙两侧的木架上,分层有序地摆放着数十只硕大的玻璃器皿,里面是福尔玛林药水浸泡的各种人体器官,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足月胎儿,每次上体育课进屋拿器具用品时,总不敢正视玻璃瓶,心里疹得慌,胆小的同学都怕得不行。那是日军医院的遗存,是侵略者活生生的铁证。只是不知这些标本后来的下落?</p> <p> 这是老八小标志性的教学楼,民国建筑,两层带楼顶露台,楼顶露台很大,站在上面可一览大市口一带风景,为安全起见,平时是不允许学生随便上去的,有次我和班上几个顽童偷偷上去疯了一次,结果让教导主任江曙逮个正着,带到办公室狠狠训了一顿,至今记忆犹深:江问:你们上去干什么了?答:我们学狼牙山五壮士!江曰:就你们还学英雄?我看是“狗熊”!如今每每谈及此事,老同学们都会忍俊不禁。</p><p> 还有忘不了的是:除四害时,我们曾在平台上舞旗敲盆赶过麻雀,困难时期,我们曾在平台上用锅碗瓢盆种过菜……。1984年我参加电大党政班学习,本班曾借楼内教室上了一段时间课,二十三年后重回当年的教室,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1952年八小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八叉巷小学1955年毕业班“家访记录”,班主任陈舜英。</p> <p> 凭记忆画出当年八小的平面图,校门朝向西南,进校门右手门卫,前方花圃,花圃北面是幼儿园(我在幼儿园上了三年),门卫室东隔壁仍是幼儿园用房。沿花圃右侧道路前行向东则进入小学部。一条直路通大楼,两侧是大叶杨树,左手(北侧)是小操场和带走廊的教室(老式瓦房),右手(南侧)是礼堂和教室,再向前就是大操场和大楼了(当年八小仅此一楼)。大操场南是大楼,北是厕所和秋千、爬竿等,操场东北角还有两间教室(我们四年级的教室),厕所正西还有一排教室是我们一年级时的教室。说到所谓的“礼堂”其实就是一个宽敞的老式大屋顶瓦房,南边还是个天井,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是我们少先队大队活动的地方,那时每周都有队活动“故事会”,大队辅导员凌秀芳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们:《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革命母亲夏娘娘》、《我的一家》、《夜奔盘山》等,革命传统教育从小植根于我们心中。“礼堂” 还是我们的课外活动的乐园,那里有两张木制乒乓桌,下课铃一响我们就会冲到桌前,“点兵点将”较量一番,应该说八小的乒乓球活动早就起步了!在幼儿园与小学部结合部北墙上有一大块黑板报,那是少先队大队部的宣传阵地,也是我们展示才艺的地方,那些年,我们常在大队宣传委员、我班能写会画的真启琏同学带领下画出一期期漂亮的板报。</p><p> 1958年大炼钢铁,礼堂曾是炼钢的战场,记得在天井里挖了两个坑放进焦炭点火后鼓风,再加入收来的各类废铁,老师们忙得热火朝天,胡绍博、丁长山等老师在地炉前挑灯夜战的身影至今难忘。</p><p> 在大跃进的日子里,我们红领巾也加入了大炼钢铁的行列,敲白云石、铁矿石然后运到中山路小学,中小校园西北角原菜地,那里有两座土高炉,当火红炽热的铁水从高炉流淌出来时,师生们欢呼了! 土法的炼钢炼铁工艺,生产出的仍是一坨坨不合格的钢渣铁饼,但被激情点燃的人们仍是欣喜地敲锣打鼓向上报喜! 大家斗志昂扬地唱道: “五年计划看三年,苦干三年看头年,赶上那个英国,用不了十五年,嗨嗬、嗨嗬、嗨嗬,十五年十五年,嗨嗨十五年!” (1958年是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p> <h3><br></h3><h3>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斜桥街八叉巷已成繁华的商业街市,如今的八小也早已旧貌换新颜,就连老教学楼也己于2000年后因校安工程而推倒重建,楼更高了,教室更大了,设施更齐全了,全然一所崭新的现代化的小学……原先的八小已成昨日记忆,渐行渐远了!</h3> <h3> “八小”即将迎来她的百岁生日 </h3> <p> 让我们记住从八小走出的英烈!</p><p> 陈怀民烈士,1916年4月生于白莲巷一军人家庭,从小立志报国,1933年考入杭州笕桥航校,1935年毕业,入空军四大队少尉飞行员。在对日空战中前后己击落敌机五架,多次身负重伤,九死一生,宋美龄女士曾到医院看望,并赞他为“空军英雄”。1938年在著名的武汉 “四二九 ” 空战中,在击落一架敌机后,油箱中弹,他放弃跳伞,毅然驾机撞向敌长机,与被日寇吹嘘为“红武士” 的高桥宪同归于尽,血洒长空。</p> <h3> 杨华年烈士,生于1922年,早年就读于八小,15岁毕业于无锡师范初中部,1939年初在大姐杨瑞年影响下,到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囚于上饶集中营,1942年参加有名的“赤石暴动”时壮烈牺牲,时年20周岁。是为镇江“杨门三烈”之一,大姐杨瑞年,生于1916年,早年投身革命,后任新四军战地服务队副队长,皖南事变被俘,坚贞不屈,后被枪杀。二姐杨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抗战时曾任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期间病逝于东北。</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看,今天的八小: 宽敞明亮,全省小学唯一,全国一流的乒乓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瞧,操场上漂亮的的塑胶跑道</span></p> <p class="ql-block"> 看!孩子们在电脑前多么专注(左); 美丽可爱的孩子们在歌唱(右)。</p> <h3> 编织美好童年的梦想</h3> <h3> 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h3> <h3> 乒乓特色学校誉满天下</h3> <p class="ql-block"> 世界乒乓球冠军秦志戬从这里起飞(左)世乒赛女团亚军柳絮飞(右)。</p> <h3> 世乒混双冠军邬娜从这里走向世界</h3> <h3><font color="#010101"> 八小培养的乒乓运动员足迹遍布全世界</font></h3> <h3> 乒乓宿将徐寅生和八小的乒乓小将</h3><h3> 镇江老乡乒坛老将张變林指导八小的小苗苗</h3> <p> 电视剧《大宅门》的“抱狗丫头” 演员谢兰也是八小的校友</p> <h3> 八小的成长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各级领导多次莅临指导! 图为前江苏省长顾秀莲来八小视察。</h3>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时京口区长郭健,副区长曹丽虹来八小指导工作。</p> <p> 忘不了为八小建设鞠躬尽瘁的历任校长们,八叉巷小学(江苏省立第九师范附属小学)首任校长是马客谈先生(1919一1927),南京六合人,生于1894年,卒于1969年,他还做过国立重庆师范学校的校长。马先生是一位文理兼长的教育家,他倡导“良师兴国”论,教师要做“民族的乳娘”等,只是晚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文革中忧郁而故。</p><p> 校长中怎么少了王怡校长? </p><p> 八小初创就是省立实验小学,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上累出经验与人才。</p><p> 六十年代被定为江苏省示范小学,如今更以“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名闻遐迩。(下为马客谈先生年轻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为教书育人呕心沥血的辛勤园丁们</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当年的教导主任江曙老师吗,那些年在市小教界江老师颇有名气,他与蔡浩、田玉娥老师写的《八小课间活动巡视》登上了市报,这张照片应拍于江老师下放回城返校后吧!</p><p class="ql-block"> 忘了,还有孟广钺老师,他的语文课经常向全市开课! 只是一副不苟言笑的面孔,总让同学们生畏。还有乔光宇老师,她就住在离校不远的山门囗腰刀巷,她和蔼可亲,深受到同学们的爱戴!还有市报上多次报道过的袁雯老师,退休后仍心系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p> <p class="ql-block"> 图片左上的张孝真老师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因为她1952年就因难产去世了,但她的儿子南阳、南京都是我们当年的校友,他俩模样至今仍记得。他们有个哥哥一一南宁,却是曾名噪一时的人物,南宁1936年生,1949年随叔叔去了台湾,七十年代己是知名的美籍数学家,中美建交后多次访问大陆,受到过周总理接见。他还多次回镇看望生父,市三中老教师南登寿,并祭扫生母张孝真,他关心家乡,捐资在八小、三中、一中,设立“张孝真奖学金",只可惜于1991年英年早逝。</p> <h3> 钱桂舟老师是八小乒乓事业的开路人,数年如一日倾心于培养孩子打乒乓球,八小乒乓誉满天下,钱老师的功不可没!</h3> <h3> 蔡浩老师(后右)、钱桂舟老师后中。</h3> <p class="ql-block"> 八叉巷小学乒乓球队大事记(1986一1990),执笔高岚老师。</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含辛茹苦教育培养我们的老师们!名单字里少了柳肇寿老师,她给我们上过唱歌课,如《邢燕子之歌》记得歌词是:邢燕子好榜样,学习王国藩学习铁姑娘,全家都在城自己愿留乡,园中育幼幼成行,冰上捕鱼鱼满仓。天寒地冻抢种垦荒,要让石头长出粮,一切工作服从党,北大荒变成了金银窝,燕子结成队奋飞过黄河,奋飞过黄河! 还有一首《学习刘文学》,歌词是;渠江水呀弯又长,有颗红心放光茫,模范队员刘文学,英雄事迹传四方,刘文学呀刘文学,你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蔡浩老师也给我们上过唱歌课,他边弹风琴边教唱的情景历历在目,如《小飞马》:歌词是:少先队员顶刮刮,翻身骑上小飞马,快马加鞭向前奔呀,不怕曰晒和雨打。小飞马啊快快跑,快快跑呀小飞马,跑呀跑呀跑呀跑呀,叔叔伯伯大跃进,我们骑上小飞马。老同学还记得吗?</p><p class="ql-block"> 这是肖兆龄同学整理的当年老师名录,班主任还应补上曹秀英老师,因为当年我的一篇作文“我的老师” 曾让曹老师作范文评讲。</p> <p class="ql-block"> 八小的男老师还真不少,这是八小的优势之一,从校长教导主任到音乐美术体育老师都有男老师,丁长山老师的历史课,胡绍博老师的地理课总让人难忘,记得胡老师讲中国地理东三省,他绘制的东北地图吸引了我,那两条呈"T"字型的铁路(滨洲线滨绥线与哈大线)夸张地跃然纸上醒目难忘,利用地图教学地理在小教真难能可贵,只可惜此青年俊才在“文革"中陨落了!图片是胡老师调宝塔路小学后与同学们的合影。</p> <h3> 我们是1955年9月进入八小一年级,开始了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我们班有五十多名同学</h3> <h3> 部份男生的当年幼稚的照片</h3> <h3> 部分女生当年美丽的身影</h3> <p> 这是网上叫卖的一张1955年第一学期,八小中级部每周课外活动表,从此表可见八小的课外活动安排得多么丰富多彩、严谨有序,什么活动、什么地点、指导老师,有舞蹈、乒乓、足球、秋千、拍皮球、工艺、垫上运动、康乐球,每周二定为少先队活动。那年头孩子们的是没有课业过重的负担的,也没有什么家庭作业………这里不得不说说我班的小足球队,四年级班上男生踢足球热情高涨,金德裕、谢祖庚、王厚京、王济国、张维正、黄承民……都是场上活跃分子,可是常苦于无“球”可踢,那年头,足球是很金贵的,几块钱就是一人的月生活费。肖兆麟、金德裕、谢祖庚等一合计,一个大胆的用烟头换足球的计划诞生了,全班同学放学后到街头巷尾,拾香烟屁股(那年头还没有过滤嘴),然后卖给同兴楼酒店门口收烟丝的老太,一分二分、三分五分,聚沙成堆,几经努力,终于看到了希望,但离买只足球还有缺口,这时家庭条件较好的张维正同学在家长支持下主动拿钱补缺,圆了同学们的足球梦,新足球终于飞舞在了同学们的足尖上……。这张表格上,还有我们认识的王瑞卿,陈舜钦老师。</p> <p class="ql-block"> 右边是我小学一年级的成绩报告书;左边是我四年级的成绩报告书,五十年代学校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法,试行五级制计分法。</p> <p class="ql-block"> 张尊之老师是我心目中的良师,她为人师表,待人亲和,工作干炼泼辣,有魄力,无论教学,搞文艺,都很出彩。看,她对同学的评语多认真,褒奖有度,大胆批评,寄语勉励,感谢张老师,怀念张老师!</p> <h3> 小学三年级起,我是中队发行委员,发动班上同学订阅《中国少年报》、《新少年报》,及时把报纸分发给同学们,有时寒暑假我还为同学送报上门,工作得到老师的肯定,受到了市里的表彰。</h3> <h3> 1960年暑假,学校把六十多只黄绒绒小鸭的饲养任务交给了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十二岁城里孩子,怎能养好稚嫩的小鸭呢?一无经验,二无指导,三无饲养环境(有水塘、有草地等)只有一麻袋的碎米,单枪匹马、无知无畏,仅凭热情就当上了"鸭司令"。我赶着小鸭走遍了学校边边角角,大楼后沿围墙的一排杨树下是小鸭们嘻戏的乐土,每每此时我会努力地挖蚯蚓喂它们,看着它们你争我抢,雷雨后积水的沙坑是小鸭欢快游泳的地方,日复一日整个暑假我早起晚归看管着这群可爱的小鸭,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但是小鸭还是不断夭折,让我伤感无比,到暑假结束时小鸭变成大鸭,但己所剩无多了。多年后下放农村,才真正知道鸭子该怎么养!</h3><h3> 那年暑假市国防体育俱乐部在我校高年级办了个小口径步枪射击夏令营,记不清有无我班同学参加?但记得后来我初中的同学刘德芳在列,因为有一天,她们夏令营去金山公园划船,行前老师叫上了我,印象很深!</h3> <p> 1959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中国人民无比欢欣鼓舞,“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中国人民还以文艺形式宣传歌颂这一成就。题图是著名词作家乔羽创作的“宇宙的骏马”,内容是用歌舞形式表现一群中国少先队员乘苏联宇宙飞船到月宫拜访嫦娥的故事。1960年我们八小也排演了歌舞“宇宙的骏马”,但好像不是乔羽的版本而是清华附小老师创作的剧本。因为我们的歌词与他们一模一样,就不知道这歌词是否与乔羽的相同?</p> <p> 这是清华附小当年参加排演“宇宙的骏马”的同学写的回忆录,其情其景居然和我们一模一样。</p> <p> 这是我们班长肖兆麟同学的回忆文章,后面他还有大段的歌词。扮演嫦娥的是六年级的朱仁怡; 扮演桂花仙子的女同学有六年级的张惠芳、五年级的刘玫等,她俩后来是我省镇中66届、67届高中的校友; 扮演吴刚的是六年级的翟振涛; 扮演小白兔的是五年级的肖兆麟和殷永生; 扮演少先队员的是五年级的方菲、楊德兰、陆天明和我。 指导老师有张尊之、凌秀芳和柳肇寿老师等。</p> <p>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也是镇江解放十周年,全市人民沉浸在欢庆十周年的喜悦中,我们学校也在传唱着:四月二十三那,日子真难忘呀,百万的大军,渡呀们渡长江啊!人民出苦海啊,见到了红太阳。处处敲起了翻身鼓,人人跳舞又唱歌,哎嗨唷、哎嗨唷唷,欢呼大解放呀!</p> <p> 1959年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八小排演了男生表演唱“庆丰收",此节目被选中参加国庆全市四万人大游行的文艺方队,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无比激动,终生难忘。</p> <p> 1956年镇江市“少年之家”在双井路成立,少年之家开办了多个艺术班,肖兆麟和我报考并录取到歌咏队,每周参加活动。歌咏队曾组织大家去新民洲体验生活,还参加在中山路小学礼堂与中国福利院儿童艺术剧院《马兰花》剧组演员的联欢活动。扮演大兰、小兰、老猫的演员,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舞台形象,与我们零距离地在一起,让我们好激动啊! 照片为当年少年之家的首批辅导员。</p> <p class="ql-block"> (下图)当年少年之家老师、辅导员,与部份艺术团同学留影,找一找,有你吗?</p> <p class="ql-block"> 五年级时,有一天学校组织了一批同学,到中山路小学大礼堂,听李珊阿姨讲她的革命故事。李珊:开国少将段焕竞的夫人,原名李发姑,夫妻俩人曾化装冒险从苏北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李珊讲的就是坚持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的故事,其中有她与段司令相识、相处和结婚的经历,我们听得很入神! 一些情节至今都记得。</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我升入六年级,那年镇江市在“少年之家”举办了“为革命勤奋读书事迹展”,我们“八小”有几个同学调去做讲解员,我普通话说不好,但还是被老师点了将。当年“少年之家”条件还很艰苦,沿双井路围墙是几个大芦席棚,展馆就设在那里。至今清楚地记得我负责介绍的是曾如清、曾剑欣、冯兰诗、张彭庚等。曾如清: 开国少将,时任江苏省军区政委,10岁做童工,后在堂叔曾山介绍下参加红军,曾任徐特立同志警卫员,在徐老手把手下学文化,不断进步,建国后虽居高位,仍笔耕不止,写就了多篇革命回忆录。曾剑欣是曾如清的长子,当时市一中高一学生,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冯兰诗,时市四中初一学生,学习突出,全面发展,后来省镇中66届高中,现居美国。张彭庚,时市一中生物老师,他多年收集的一箱箱动植物化石: 三叶虫、贝类、恐龙蛋等,让参观的孩子们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刻苦学习的人物事迹教育,激励着一批批前来参观的中小学学生。</p> <p> 中山路小学礼堂,收藏了多少童年的回忆!</p><p> 约1959年春,八小中心区在此举办了一次教工文娱演出,老师们吹拉弹唱,各展才艺。其它节目已无多少印象,唯母亲参演的中山路小学女声表演唱,记忆依存,1959年代,全国各地以“诗歌化、壁画化、歌舞化” 形式,宣传“三面红旗”,中小的这节目正是用演唱表现“公社老妈妈(乔香芸老师扮)和她“工农商学兵”五个女儿。歌词第一句: “人民公社有位老妈妈,她有五个聪明能干的好女儿,大女儿是个钢铁工人……”随着音乐,一身工人装扮的大女儿(幼儿园一壮实的老师)上场,接着一段表现钢铁工人的唱段。“二女儿是个拖拉机手……”农商学依次上场表演,在“最可爱的小女儿也回来看妈妈” 的歌声中,只见母亲头扎两根带着蝴蝶结的辫子,上身白色水兵服,下着海蓝色短裙,跳着来到台前……那年母亲三十一岁了,但生得年轻,仍显青春活泼。问及当年事,如今已鲐背之年的母亲,只记得乔香芸老师,对演节目一事己浑然不记了!</p><p><br></p> <h3> 升入五年级后,学校成立了航模小组,真启琏、肖兆麟等同学和我都参加了,指导老师是胡绍博,不时地还有市体委的航模丁教练上门指导。开始是做简单的木制弹射飞机(如图),制作后到市体育场弹射飞行。</h3> <h3> 后来,我还从上海购得升级版的飞机模型材料,即橡皮筋带动螺旋桨,竹骨纸翼,机身带轮的滑翔机模型,与题图相似,但没这么大。试飞时,右手三指托住机身,左手按住绞上皮筋的机头螺旋浆,然后向前松手一推,借助动力,飞机即滑翔了,自己动手制作可飞行的模型飞机,太有成就感了! 1958年时,肖兆麟还带动我们一起动手用钢丝锯、三合板加工过木偶和动物玩具,还记得吗?</h3> <h3> 胡老师还教我们做船模,按现成纸质图料剪粘,没有动力,有帆,为防侧翻船底加粘一个配重仓(装些沙子),成型后刷层清漆,干后就给下水了。</h3> <p> 1959年春天,镇江小学生风筝比赛在官塘桥一宽阔的空地上举行(一说是曾经的飞机场,现为船用柴油机厂),我和班上的徐茜等同学参加了比赛,那天,春天的风真大,徐茜放飞的是个立体长方形两头空的像灯笼的风筝,小巧玲珑,是那天飞得最高的,得了第一名。而我贪大求洋,用彩纸扎了个大老鹰风筝,中看不中用,由于大而重怎么也飞不高,只能名落孙山。那时扎风筝都是同学们自己动手,没有老师大人帮忙的,所以我们这代人的动手能力是从小养成的。</p> <h3> 北固山,气象台,镇江人无人不知这建于1935年的建筑,那一年老师带领我们搞了一次爬山军体活动,全年级同学扎紧腰带插上玩具枪,举着红旗,集合在北固山下,只听一阵密急的鼓点声,同学们争先恐后,蜂拥而上,区区数十米的台阶登攀,却让大家前仰后翻,上气不接下气……但开心却是最重要的。</h3> <h3> 忘不了小时候拾麦穗吧,挎上一瓶水两个萝卜,戴上草帽,整队步行到官圹桥,顶着烈日拣拾麦田里丢下麦穗,那些年,以粮为纲,颗粒归仓,劳动实践让我们初懂"粒粒皆辛苦"。还记得61年“小升初”的考试作文题吗?一一《我为农业做一件好事》。</h3> <h3> 毕业前,在八小老楼前拍个毕业照,很珍贵!遗憾的是我们当年没有留下这美好的一刻。认识吗? 前左第四人是蔡浩老师。</h3> <p class="ql-block"> 八小,1962、1963年小学生毕业证书,校长分别是王怡和郭孝怀。</p> <p class="ql-block"> 八小,七九年、八O年的小学毕业证书,校长郭锦凤(孔网)。</p> <p class="ql-block"> 八小,二OO四年小学生毕业证书(孔网)。</p> <p> 1961年我们小学毕业了! 这是肖兆麟同学的毕业证书。</p><p> 肖一直是我班的班长,他学习认真,品学兼优,后入一中五年高初一贯制试验班学习,被同学们誉为“学霸”,因“文革”与大学失之交臂,肖以他的人格魅力赢得同学们的拥戴,直到今天他仍然是同学们心中的“班长”,是我们六一届六(4)班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肖兆麟同学与夫人现己定居四川成都多年,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潘明 同学,奇才一个,自幼熟读《三国》、《水浒》、《西游记》等,对其中情节和人物都能出口成章、娓娓道来,我那点名著知识不少是从他那里販得。此君爱书如命,所发教师工资大多购书,仅《红楼梦》不同版本就有数套,连环画更是成套成箱收藏,为此九十年代荣获“镇江十大藏书之家"荣誉。人称“潘呆子",其实不傻,只是若愚罢了。此人有一怪,运动发烧友,六十有余还参加马拉松,如今七十了还坚持冬泳,且潜泳五十米不露头,被冠以“苏南第一潜”。</p> <h3> 看,张宏霞同学的毕业证保管得真好! 张宏霞体育好!国庆十周年她作为市少年体校代表参加了全市大游行,这份自豪永藏心间!她和肖兆麟后在市一中同班,“新四"时招入南京省体校篮球队。</h3> <p> 金德裕同学,当年班足球队的中坚,初现组织才能,“老三届”知青,上调回城,入职省级机关,虽居要职,然为人低调平易,关助同学,退休后虽居南京,但班级活动从不爽约,深得大家赞誉。</p> <p> 小学毕业后,同学们或升学,或就业,星散四方,鲜有联系。岁月蹉跎,光阴似箭,转眼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懵懂少年,如今己两鬓白发。在老班长肖兆麟的召集下,在潘明,柏瑞龄的热心组织下,毕业五十年后,61届六(4)班38位同学,于2011年5月9日相聚于金山公园,半个世纪的情缘,半个世纪的思念,同学们共同品尝这壇童年酿就的老酒,多么淳厚,多么香甜,愿它永留心田,回味无穷、相伴永远!</p> <p> 看,这是顾瑞玲同学在知青专著《岁月白马湖》(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出版)上的回忆文章,当年下放白马湖,后来当上了白衣天使,通过刻苦学习、专业进修,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治病救人,成就了她终生职守。</p> <p class="ql-block"> 房泰辅同学的“父母情”,读来让人动容,可怜天下父母心,在那个年代,哪一个下乡知青不让父母牵肠掛肚! 如今退休后的房泰辅俨然一位热心“票友”,活跃在社区舞台上,充实而幸福的晚年生活。</p> <h3> 2010年5月小学同学18人首次相聚南山文苑</h3>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9日,八叉巷小学61届六(4)班毕业五十周年金山聚会。</p><p class="ql-block"> 无数次地牵掛思念,无数次地期盼相见,多少回梦中的呼唤,多少次幻觉的相见。时光飞逝,人生易老。面目依稀,容颜己变。当年稚童,今日廉颇,同学暮年,情节愈重。忘不了当年的你我他,忘不了昨天的八叉巷,更忘不了重逢时的激动之情。38位同学从四面八方相约金山寺,为了是品尝一下这壶童年酿就的老酒,不远万里从新疆飞来的朱玉同学更让大家感动,感动这相聚的不易与同学的情深。</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风采依旧!</p> <h3> 2012年5月9日,小学同学25人聚会北固山,老刘再次为大家拍照留念。</h3> <h3> 2013年5月11日,小学同学23人再次相聚于焦山公园,中午鑫源饭店用歺,欣逢肖兆林同学这次从成都回镇得以参加,皆大欢喜。</h3> <h3> 2015年5月9日,入学六十周年聚会合影</h3> <p class="ql-block"> 朱玉同学与張秀英同学,1965年7月与422名镇江知青远赴新疆屯垦戍边,50年后,2015年7月23日,朱玉又从新疆赶赴镇江与数百名援疆知青在家乡镇江重聚首,纪念那段曾经刻骨铭心、战天斗地的青春岁月。曾经的知青宣传队员朱玉满怀激情地跳上了一支“新疆舞”,如今她已是真正的新疆人了。</p> <h3> 2015年5月9日,八小61届六(3)班同学与我班同学同聚金山并一起聚餐</h3> <h3> 2016年5月9日,小学同学28人,相聚于大市口城市客厅,金德裕、周锦英同学再度从南京赶来安时赴约。拍照者,老刘。</h3> <h3> 2017年5月,小学同学30人相约金山湖畔,共渡七十岁生日,再叙曾经的友谊和难忘的岁月。周以明、周维正、薛东生等同学却似多年未见了! 愿老同学们安好!</h3> <h3> 班长肖兆林,2011年怀念逝去同学的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愿逝去的同学们安息!</h3>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辈,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p> <h3> 2017年市人代会,市教育局发布学区调整决定:八小要搬迁了!一座百年老校,我的母校,真的要搬离八叉巷了!</h3><h3> 搬迀后的“八小”,还叫“八小”吗 ?</h3><h3> 众多八小学子、家长其情难舍,愿名校八小,基因永在,血脉相承,书声绵延,再造辉煌!</h3><h3> 八小,你让我一次次回到那金色的童年,童年像条船,装满了欢笑,装满了快乐,也装满梦想; 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童年中那点点滴滴的往事常把我带入魂牵梦绕、刻肯铭心的回忆之中,忘不了的童年、忘不了的往事、忘不了的你我他,老同学你还好吗?</h3><h3> 以此寄语我的老同学!</h3> <h3> 正在建设中的未来八小一一象山小学工地,新校址位于禹山路北,禹象路与象山路交汇处,东郊大禹山正北,宜家湖庭花园小区后。</h3> <p class="ql-block"> 新建的学区,建筑面积17484、6平方米,2018年2月基建竣工,9月新校开学。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座设施齐全,宽敞美丽,拥有现代一流乒乓馆设施,环境优雅的新“八小"将在这里华丽转身,愿八小的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 “八小” 新校区象山花园小学的大门上依然书写着“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27日,八小百年庆典在新校区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中部份资料、照片由肖兆麟同学提供,在此谢谢!</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