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b04fbb">1 第五届金像奖作品《花非花》系列</font></b><h3></h3><h3><b><font color="#b04fbb">2 第六届金像奖作品《清风竹影》系列</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3 第七届金像奖作品《橱窗里的风景》系列</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4 《海滨音诗》系列作品精选</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5 作品《清风》 【石广智解密】我这幅荷花是咋得来的</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6 【石广智】影展夺魁的“窍门”</font></b></h3><h3><br></h3></h3> <h3> 石广智,著名摄影家。国家一级摄影师。1955年生,系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是全国唯一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金像奖”(2001年五届、2004年六届、2007年七届)。其摄影作品多以创意手法来表现,在中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999年至今,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摄影创作。近年来有百余幅作品在国内、国际影赛中获奖、入选。其中《金色年华》获"第十九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铜牌奖;《蕉荫百合》获"上海第五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入选奖。</h3><h3></h3> <h3> 石广智,作为一名摄影者除了勤奋与执着,是没有“懒人”密笈的,没有思想者便无从谈摄影创作。他说,概括起来便是“四多”,即“多看、多学、多思考、多实践”。所谓多看,就是要多读图。多读一些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包括一些美术作品。看多了,头脑便得以“开窍”,视野得以开阔,创作时就不会有无处适从之感;所谓多学,就是要多学他人作品的长处。面对优秀作品,要有意识的学习,研究作品拍摄的用光、构图及创意等,以提高自己的拍摄艺术;所谓多思考,就是要多想象。石广智引用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话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很难想象他能拍出好作品;所谓多实践,就是要多拍片。做到熟练掌握手中的摄影器材,立足本地搞创作,切勿“跟风”,创作实践中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弃去浮躁,要以独特视角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成份。</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第五届金像奖作品《花非花》系列</b></font></h3> <h3> 他独创的多层遮掩分次曝光的花卉拍摄手法,和以《花非花》命名的系列作品已广为人们所熟悉。这是其中一部分图片。</h3><h3></h3><h3> 《花非花》的精彩之处,是石广智坚决不用计算机的数字图像技术,全部创作都坚持摄影的原创性,只是分层曝光的方法显得有些过于机械技术性,部分遮掩了照片更深层面的精神探求。摄影的技术性一方面是摄影者必须强化的表现特质,一方面它有时会干扰和局限摄影者的深层表达。只有将以上两点完美地结合,才能使摄影作品显示出迷人的光彩。</h3> <h3> 作品《花非花》就是创新。他用移动相机、慢门拍摄、多次曝光、虚焦实焦、玻璃上涂抹凡士林、塑料布遮挡等手法,创作的《花非花》,借鉴中国写意画的朦胧美,皮影戏表现形式,让花卉顷刻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淡雅的色,似真似幻的影,如仙女般的婀娜多姿,在光与色、浓与淡、虚与实之间时隐时现,妙不可言,仿佛暗香涌动,沁人心田,有了一种雾里看花,如入仙境的感觉。</h3><h3></h3> <h3>金像奖评委点评:</h3><h3></h3><h3>摄影技法独特,是摄影之花,智慧之果</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第六届金像奖作品《清风竹影》系列</font></b></h3> <h3> 有人认为:“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石广智认为 “艺术无定律”,绘画也好,摄影也罢,该加的必加,该减的一定要减。摄影技巧中的多重曝光属于加法。虽说是加法,但在每次物体叠加前,最好要做到“胸有成竹”,多曝而不乱曝。不能毫无想法和毫无章法的随意堆砌。画面内容要主题突出,有取有舍,力求简洁。简洁是一种美,影像在叠加的过程中不仅画面的内容要简洁,画面的色彩也要力求简洁、协调。色彩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养眼、越耐看。</h3><h3></h3> <h3> 多曝不是乱曝,一次曝光能完成就不用两次或多次曝光。因为并不是曝光的次数越多越好。在同一张底片或CCD上,曝光的次数越多越影响画质(层次、细节、锐度),所以,喜爱采用多重曝光技巧的摄影人不要刻意地追求“多曝”的次数,任何技巧都只是作为表现作品的一种手段,运用时要恰到好处。</h3><h3></h3><h3>如果是在胶片机或带有多重曝光功能的数码相机上进行多重曝光操作,而不是用PS后期制作,在拍摄时要注意:二次曝光整体减1EV曝光量;三次曝光整体减1.5EV曝光量;四次曝光整体减2EV曝光量。以此类推。</h3><h3><br></h3> <h3>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摄影的基本功要扎实。首先能够熟练掌握手中相机的各种测光模式,能够灵活运用光圈、速度、曝光补偿,以及用光、构图等等,这些是学习掌握多重曝光技巧的最基本的条件。就如同人学会了走步并且已经走得很稳时,才可以开始练习跑步、跳远、跳高等。而更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h3><h3></h3> <h3> 石广智的《清风竹影》系列,有时利用在自然风动中竹子的摇曳,有时利用单腿脚架拍照时的自然晃动,多次曝光后对象在底片上形成虚实相间、亦真亦幻的影像,他同时还结合虚实焦点的变化,让影像在叠加、动静和虚实三重变化表现中展示。他的竹子,有的迷离,有的纷繁,有的优雅,有的华贵,有的辉煌,在变幻的自然光线下,很好地表现了竹子“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技。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的生命状态,昂扬着蓬勃向上和跃动活泼的精神。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用这些手段所取得的效果都是纯摄影的,和以往画意式的竹子摄影有着根本的区别,具有摄影影像独特的美感。而且,他的这些摄影也是很难复制的,不可能出现时下某些风光摄影只要站准拍摄点,时间和曝光相似就可重复一样的尴尬现象。因为对影像的每一次叠加处理,都是一次想像力的突破和对技术掌握程度的考验。因而石广智的竹子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摄影</h3><h3></h3> <h3>金像奖评语:</h3><h3></h3><h3> 作品《竹》具有典型化、在创造的特色、运用摄影手段,使竹林的表现变形、夸张,更显其内在精气和神韵……。《竹》已不是单纯仿国画,而是在意境和意象上下功夫,力争做到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摄影的。这些作品在具象的基础上、表现出景色的神韵、作者的主观感受</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七届金像奖作品《橱窗里的风景》系列</font></b></h3> <h3> 石广智拍摄心得:</h3><h3> 《橱窗里的风景》系列照片由于需要经常在橱窗前走动,使用大相机反而不便。拍片时为避免影响店家生意,提高抓拍的成功率,拍摄前我事先观察好画面,拍摄距离及角度,利用平均测光模式、光圈优先、自动对焦模式(机内点对焦)的方法。对想要拍摄的画面亮度、反差及其他,提前做出准确判断,以此调整曝光量的补偿,力争速战速决一次抓拍成功。为了拍摄橱窗内的风景,我几乎每日行走于福州街头,因为每一次造型的更替,服装的改变,所产生的效果都是不同的。^</h3><h3></h3> <h3> 忘了是哪一天,平时不大逛街的我,偶然路过福州繁华的商业街,街道两旁商业橱窗里的景色强烈地吸引了我的视线。那些人偶模特身着靓丽的时装,有的高雅脱俗,有的青春时尚,或端坐凝思、或伫立远望、或面带微笑、或脉脉含情,如梦如幻,栩栩如生。更奇特的是,一方方橱窗玻璃的折射,尽情地将繁华的街景揽入怀中,幻化出一幅幅既有时尚感又兼具韵律美的画面,我立刻有了想要通过镜头记录这些神奇构图的冲动。从那天起,我开始利用工作之余,在福州的商业街上到处寻找“风景”。东街、中亭街、津泰路、八一七路、杨桥路------几乎走遍了福州的商场、店铺。</h3><h3></h3> <h3> 拍摄橱窗需要有较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高档时装专卖店的橱窗设计与布置都各具特色,对想要拍摄的画面亮度、反差及其他,提前做出准确判断,力争速战速决一次抓拍成功。</h3><h3></h3> <h3> 夜幕降临,市井的杂乱隐没于暗影之中,而灯光却给橱窗里的景物增添了几分温情色彩。此时,我的拍摄欲望也不断膨胀。商业街的店面,大型商场等一般会在晚上十点后才陆续关门,所以我有充足的时间一拍再拍,反复琢磨,边拍边欣赏这些“光景”,感受时尚信息的同时也享受了现实生活带给我的快乐。我很得意自己坚持“拍身边题材”这样一条路径,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它让我屡屡受益。</h3><h3></h3><h3></h3><h3><br></h3> <h3> 有人说,橱窗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从橱窗里,人们可以窥见到一个城市时尚的灵魂。如今的时装橱窗,已逐渐将广告性、思想性、真实性和艺术性综合起来,成为一门新兴艺术。品牌最新的流行语汇、经典服饰的全新搭配、时装师当季的得意之作、引领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流行意识,……全被生动地写在了城市街头一面面精美的橱窗里。透过橱窗,我们感受着社会的变迁,时尚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透过橱窗,我们欣赏城市生活的流光溢彩,闹市街头的繁华喧嚣。还是透过橱窗,我们也窥视出那躲在繁华背后的一丝寂寞与浮躁-----</h3><h3></h3> <h3> 虚幻与现实、轻薄与充盈、律动与静止、绚丽与苍白……橱窗是如此深切地把这些相异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橱窗的玻璃就象胶片,能折射出大千世界无限风光。同样的橱窗,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所反映出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源自于一个摄影者对事物的理解,“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横看成岭,侧成峰”境由心生,见仁见智,那是自然人对宇宙世界的不同认知。摄影者对生活的表达,看似是用眼睛,镜头,光和影。但实际上,在摄影这条长长的道路上,当你懂得了用镜头去记录和升华生活的时候,你的快门已不在手上,而是在心里。</h3><h3></h3> <h3> 在任何时候,影像都紧随左右,伴随我们生活,经艺术创造后,随时提升我们的心智,挑战我们的品行,这就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正因如此,在生活中追求艺术,在平凡中发现美好,是我永远追求的影像之路。</h3><h3></h3><h3></h3><h3><br></h3> <h3>拍摄技巧</h3><h3></h3><h3> 器材:一款袖珍数码相机(1020万像素)。</h3><h3> 技巧:</h3><h3> 一,直面橱窗玻璃,利用我的身体、手臂等局部遮挡部分玻璃折射而产生特殊画面。为防止自己的影子映入其中,我都穿暗色的服装。</h3><h3> 二,我与橱窗玻璃平面形成三十度左右拍摄角度。其实角度再大些也不会将你的身影映入画面中,但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而适时挪动你的立足点,因不同拍摄的角度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差别是很大的。</h3><h3> 三,我多数情况下使用自动白平衡。橱窗中的光线多数是人造光与室外自然光的混合光源,我会根据事先的观察来决定曝光的加减补偿。</h3><h3> 四,拍这种题材最好是光比不大的阴天。</h3><h3><br></h3> <h3>金像奖评语:</h3><h3></h3><h3> 石广智是第三次参加金像奖角逐,前两次分别以一组(《花非花》)与一组(《清风竹影》)获得金像美誉。一人连续三次夺魁,难度相当大,评委对其要求也格外的严。但最终他能获得这个荣誉的理由在几方面:一是作品本身具有较独特的视点——以都市中常见的橱窗景色映现都市场景,看得出作者的用心:二是拍摄有难度——透过玻璃避免杂光,寻找角度表达意趣,体现出作者较强的拍摄功夫;三是作者求新求变的创作态度——每一次都有新作,每一类新作都有新的尝试,这对于艺术摄影来说,是应当倡导的探索精神。</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海滨音诗》系列作品精选</font></b></h3> <h3> 天以云为形,风以动为形,树以叶为形……那么海呢?海的形状是怎样的呢?几年来,我在不停地“拈花惹草”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眼光投向福州这座沿海城市周边县城的海,如霞浦、宁德、连江、罗源等。在那里,我感觉到了海的温柔,海的细腻,海的丰厚的内蕴。 </h3><h3></h3> <h3> 都说海是无垠的、海是壮阔的,是在波涛汹涌中令人惊心动魄的。而当我带着相机来到榕城周边的海域时,感受到的却有些不同,进入我视野、撞击我心灵的是海边点点滴滴的风景与情愫。尤其是将近海分割得横七竖八的海上养殖场,在金沙与银光的辉映下,那些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渔网、渔排、渔箱以及那黝黑发亮的滩涂都演绎出动人的线条与色彩,仿佛奏出了一曲曲海边的音诗,绘出了海那变幻的形状。</h3><h3></h3> <h3> 那音诗与形状有时是流动的,是渔人们在夕阳与晨曦中划出的一叶叶扁舟,是他们在滩涂上走出的几分艰辛又饱含几分希望的脚印;有时又是静谧的,是海边白鹭静静的守候,等待着远方归来的赤子,而有时她又是安详的,不紧不慢中将夜幕合拢,将晚归的渔人唤回,然后将天上的云写在滩涂上,......</h3><h3></h3> <h3> 徘徊在这样的海边一次又一次,我的相机也举起了一回又一回,可总觉得,到现在还是无法全面地描绘海的形状,只能告诉自己大自然是伟大奇妙与不可捉摸的。海的世界壮阔,海的风景多变,海边滩涂上的点点滴滴犹如大海在吟唱!那渔网、渔排、渔箱在黝黑发亮的滩涂上所织就的是海的另一道风景。想起了一个好友写的一篇题为“看海的心情”的文章,文中写到“很多平凡,有时恰恰成为美丽,而美丽本身也该有平凡的注角”。是啊,虽然它们都平凡,但又都是那么的可爱,甚至悄悄地就拨动了你的心弦。</h3><h3></h3> <h3> 拍着被无数人拍过的海,看着出来的样片,我想起了佛教中那个有关“一滴水怎样不干涸的故事”,那个故事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将它放到海中。说实在,它给我许多感慨,一个摄影师要发展,要创新其实是应该像一滴水一样,在提升自己之后再将自己放入平凡,放入大海中去的。说起来其实这也就是我这组作品的思路:在平凡中寻找美丽,寻找创新。</h3><h3></h3> <h3> 作品《海滨音诗》获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艺术类铜奖</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品《清风》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广智解密】我这幅荷花是咋得来的</b></h3><h3><b><br></b></h3> <h3> 摄影作品《清风》是我从2000年初开始,经过近一年的构思才确定的主题。为拍摄这幅清雅脱俗的高调画意摄影作品,并在原有的《花非花》风格上有所突破,在荷花盛开时节我又经过近一个月的细心观察与思考才确定拍摄方案,前后经历了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幅作品,接下来便在国内外摄影赛事上获得多项大奖。台湾台中摄协机构也是通过这幅《清风》千方百计找到我,并两次邀请我赴台参加摄影交流活动(担任国际影赛评委、摄影讲座)。</h3><h3> </h3><h3> 具体拍摄过程:</h3><h3> 一、这是一幅构思在先的荷花作品,在没拍之前我脑海中就已经形成了这幅“清风”。然后根据构思先在纸上绘制好一张荷叶背景画,利用户外自然光对荷叶背景画拍了一张底片,接下来一有时间就挎着相机往公园的荷塘跑(见下图)。</h3><h3><br></h3> <h3> 首先对荷叶背景画拍了一张底片</h3><h3>120型单反相机 100mmf4微距镜头柯达反转片 光圈f16,速度1/15秒</h3><h3> </h3><h3> 二、某日,刚下过雨不久,以福州茶亭公园公园内一只大水缸中人工养殖的三朵白色荷花为主体,并以白布做背景拍了一张底片。这三朵荷花由于之前被雨水淋过有些重量,所以弯弯的荷花造型酷似在风动中摇摆,很多影友误以为是在风中的荷(见下图))。</h3><h3><br></h3> <h3>又对这三朵白荷花拍了一张底片</h3><h3>120型单反相机 300mmf4定焦 柯达反转片 光圈f11,速度1/30秒。</h3><h3> </h3><h3> 三、最后通过电脑将这花和叶的两张底片合并成一幅画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制作中的关键是对整体画面色彩的理解和把握。为达到原创构思的艺术效果,制作中适当减去黄色花蕊及花杆的色彩饱和度,最后对画面的色调、反差、密度等进行整体调整,而且这种调整反复不下十几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以此达到画面色调和协统一,突出主题(见下图)。</h3><h3><br></h3><h3>最后将这花、叶的两张底片合二为一。</h3><h3> </h3><h3>在花卉摄影中,相比浓妆艳抹,我更喜欢这种协调素雅的色彩。所以,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我着重注意摄影语言的简洁和内涵,并以诗情画意的美感和别具一格的韵味,艺术地再现荷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格(见下图)。</h3><h3><br></h3><h3><br></h3> <h3>作品《清风》主要荣获的奖项:</h3><h3>2002年获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牌奖。</h3><h3>2002年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第12届“群星奖”</h3><h3>2003年获第12届国际摄影“奥赛”金奖。</h3><h3>2004年获日本《朝日新闻社》第64届国际摄影大赛最高奖“审查委员特别赏”。</h3><h3>并多次作为封面作品刊发在国内外各类有影响的刊物上。</h3><h3><br></h3> <h3>作品《舞春》获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艺术类铜奖</h3> <h3>作品《金色年华》获第1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艺术类铜奖</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石广智】影展夺魁的“窍门”</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b>细看规则,仔细分类</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把握规则是参加各类摄影竞技活动首先要做的工作。很多影友只是关注奖项,不去认真阅读参与规则,致使作品不符合征稿的要求而被直接淘汰。所以我认为细读并理解征稿启事中的要求和规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拍摄的作品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影展,自己的创作情况与征稿的题材和要求必须相符才能够确定是否参与这个影展。如果这场比赛还有细化的分类,更应该考虑自己现有的作品哪个类别最适合。</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b04fbb">选择照片,创意先行</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要根据影展的要求和主办单位的选片目的来选择合适的作品。比如艺术类的影展要尽量投送有创意的摄影作品,纪实类影展,也要考虑作品的独到之处,是否能从成千上万的参赛照片中脱颖而出。所以无论艺术类还是纪实类,作品都要有创意,要抓人眼球。只有这样,评委才不会对你的作品“视而不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b04fbb">题材独特,视角新颖</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题材、体裁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选择参赛作品时,尽量避热就冷,要做到题材独特,视点、视角新颖,比如我参加过的许多影赛都是投送的花卉作品。其实拍摄花卉的影友非常多,但多数影友会认为花卉作品在一些赛事中没有优势,而放弃这个题材。即使有人投送花卉作品,也大都采用传统的拍摄手法,表现方式直白,视觉效果平淡。因此我投送的技法花卉作品便能够让观者耳目一新。所以,投送作品时一定要选好选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b04fbb">读图思考,钻研特色</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以上说的都是参与前的准备工作,最关键是自己要有过硬的作品。过硬的作品不是偶然得来的,很多国际摄影大师拍摄的作品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他们具备成熟的审美,成熟的思想,成熟的技术和表现方式。成熟的审美首先来自于读图、思考和观察。</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曾经长期从事美术工作,也一直订阅《大众摄影》等多种摄影刊物杂志,目的是从摄影作品中寻找美术素材及创作灵感。后来拿起照相机,很快便能拍摄出有自己个性的作品。这与我长期阅读杂志,观看并研究别人作品密切相关。多看图,多读图,自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也会避开摄影创作中的许多弯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所以每当看到一些影友大手笔地购置器材,我都会提出订阅杂志的建议。因为再昂贵的器材也不会自己拍摄出好的作品,用器材设备武装自己之前,一定要先武装自己的艺术头脑,这样才可以胸有成竹地进入创作,手中的器材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从1999年拿起相机到第三次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五届、六届、七届)经历了整整八年时间,如果说我的摄影创作之路走过了八年的话,那么按快门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一年,而更多的时间是在读图、观察与思考。哪些题材、体裁没人拍,哪些已经拍得很好了,哪些拍的还不到位。知己知彼,这样才会发现独特的拍摄题材和独特的拍摄思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b> 技术辅助,艺术提升</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当前的数码相机技术越来越先进,Photoshop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熟悉摄影器材,把握后期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前期拍摄技术的控制却丝毫不能忽视。因为前期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后期下得工夫再大,也很难寻找到拍摄时的感觉和激情。所以应该尽量在前期拍摄到位,后期的软件处理只是将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处理得更加完美。前期是创作的关键,后期则是补偿、修正。</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无论是前期拍摄技巧还是后期处理技术,对作品的创作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技巧的应用一定要合适合理,并要有创新,要不断地变换创作角度,不可一个模式走到底。这样作品才能不断地焕发出新意,艺术创作也才能不断得到提升。我的三次“金像奖”获奖系列作品《花非花》、《清风竹影》、《橱窗里的风景》(见上图)就因在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上独特,每次都会在众多的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会与其他的参评作品在内容上或者表现手法上雷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b>照片制作,严格把关</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当前除了网络的摄影比赛外,大部分专业影展、影赛仍然要求制作纸质照片,比如“国展”和“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选。在制作照片前,一定要按照征稿启事要求的作品规格制作,照片制作必须精良。尤其是到图片社制作照片时,最好亲自把关,这不仅仅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评委的尊重。我在每次参赛前,都会反复制作出一些小样片,直到色彩、层次能够达到满意时,才制作出最终参赛的大照片。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必须是形式、内容、技术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评委,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我参与影展、影赛能够时常获胜的所谓“诀窍”。</h3> <h3><b><font color="#b04fbb">资料来源:网络</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