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西湖枯藤老树昏鸦 早茶伴侣

嘟嘟

<p>又一个秋天快过去了,今天突然看见树上的叶子又黄了,风一吹,好多叶子跟着掉下来,突然就有点感觉了。这个大概就是所谓的“悲秋”吧。想想自己,这个人生也差不多该进入秋天了,难免有点感时伤逝。</p> <p>您说我这么一个半吊子还这样的,那古往今来的大文豪们,对于秋天的感悟自然比我丰富的多,流传下来的千古名篇也就不在少数。今天我跟您聊一位写“秋”这个题材很有特点的人物。这位不是唐宋名家,而是元曲大家马致远,他最著名的当然是《天净沙·秋思》:</p><p>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p><p>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p><p>断肠人在天涯。</p> <p>其实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很美的景致,到了江南水乡,到处都是小桥流水,是很惬意的。</p> <p>但晚年隐居杭州的马先生在西湖边前后搭配的这个诗句,″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是再对文字没有感觉的人,也会有一种衰败的印象出来。然后“古道西风瘦马”,还“夕阳西下”,有点日暮穷途的意思,凄凉啊。其实这前四句都是描写景物的,如果是画家,按照这前四句就可以画出一幅优秀的作品。</p><p>马老,这词可是绝妙好辞!</p><p>写尽天下″秋景″第一篇。</p><p>但,江南那般俊模样,怎么在马致远笔下竟成这般酸楚凄凉?天堂杭州很是郁闷……</p><p>嘟嘟以为马致远晚年隐居杭州搞创作,老马老矣,再也跑不动四处去采风了,只能老骥伏枥,想着人生宦海往事,套上件杭州"黄马甲″,借题发揮,抒胸中块垒罢了。</p><p>否则,哪去找″枯藤、老树、昏鸦″的影子?</p><p><br></p><p>嗨,不这么圆个场,兀的不气杀人也么哥?</p> <p>有一匹″洋马″却不是这么认为的。</p><p>和马致远同时代的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兼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来过杭州,他的《马克·波罗游记》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杭州,在马可.罗游历的十多个中国城市中,唯有杭州这座″天城"的介绍篇幅最多、内容也最丰富。</p><p>马可.波罗描述道:杭州城中的大小桥梁数目上万,那些架在大运河用来连接各街道的桥梁建的很高,且很精巧,竖着桅杆的船可以在桥下通过,马车也能在桥上畅通无阻。那些运载着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船只和车辆,都能方便的来往穿梭城里。城市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广场和集市,街道上是密密麻麻的店铺,每天前来赶集的人数超过三、四万人,所有当时在东西方应市的东西在杭州都能买到。</p><p>该城中各种大小桥梁的数目达一万二千座。那些架在大运河上,用来连接各大街道的桥梁的桥拱都建得很高,建筑精巧,竖着桅杆的船可以在桥拱下顺利通过……</p><p><br></p><p>杭州湖滨马可.波罗塑像</p><p><br></p><p><br></p> <p>他深深地为杭州的美景折服,赞誉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对杭州的描述具体到了西湖的交易习惯和街道路面,甚至是元朝时期杭州人一年四季都用冷水沐浴的习惯。</p><p><br></p> <p>马致远(1250年-1324年秋),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p><p>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p><p>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p> <p>马致远先生的功力也在于此,就是名词的堆砌,就让你如此的带感。而且他这些词语其实都是铺排,就是为了说最后一句话“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应该就是马致远先生自己了吧。</p> <p>马先生还留下了一部著名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这个说的是昭君出塞。</p><p><br></p> <p>现在我们评价昭君出塞,主流上应该是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p> <p>但却是一个女人的悲剧。王昭君嫁到塞外匈奴,真的那么开心吗?说她开心快乐的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若要你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把户口迁到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或者干脆到非洲、亚马逊或者南太平洋上一些原始部落里生活,如何?</p> <p>我不排除有一些志士主动到那些不发达地区或者蛮荒之地去帮助那里的人,那都是需要巨大的奉献精神的,这真叫可歌可泣。他们这叫敢于牺牲,但是谁也不是认为那里生活好才去的。王昭君也是这样,她倒不是什么奉献精神,她只不过是在深宫里待了那么多年,没有出头之日,这才破釜沉舟,有点博出位的意思。</p> <p>其实她这个也不算是出头了,当时汉朝是世界上最发达地区,她要嫁去的匈奴,要跟汉朝对比,那就是现在亚马逊丛林的原始部落和美利坚合众国纽约的曼哈顿的差别,就那么大。所以她嫁过去的生活水平不见得比在深宫里没有出头之日的时候强。</p> <p>我觉得王昭君的目的其实更多地是要给自己出一口气,因为在她的故事里有一个画师毛延寿,他专门负责给这些宫里的女人画像,而这个画像就是呈给皇帝的。皇上后宫的女人太多了,他自己没有工夫一一面试,就交给了画师,让他画像,皇上按图索骥。这个画师的地位就很重要了,想要得到皇上宠幸的美女必须给毛延寿送礼,毛画师就给你用美颜。如果你不给他送礼,他就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艺术加工,让你这模样在事实基础上打七折。据说王昭君就是比较有个性的,就是不给毛延寿送礼,于是她的画像皇上看完之后就随手扔一边了。</p> <p>直到王昭君申请去和亲,嫁到匈奴,皇上也知道这些人都属于倒霉蛋,需要安慰,把她们叫到金殿假模假式地嘉奖一番,做个样子。这才发现自己严重地打眼了,乾隆官窑当破茶壶卖了。但是没办法,木已成舟,只能杀了毛延寿泄愤。其实我觉得王昭君下那么大本,也就是为了这个。</p> <p>不过后世有人有不同意见,这个人就是北宋一代名相王荆公王安石,这位先生的思维总是与众不同,他写了《明妃曲》给毛延寿翻案。顺便说一句,明妃就是指王昭君。</p><p><br></p><p>王安石这首诗里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那意思,画师只能画人的相貌,但是很多美女的魅力其实是在她的一些神态表情,这个难死画家也画不出来,所以毛延寿死的冤。</p> <p>不管毛延寿冤不冤,反正这段故事失去三个人的悲剧。皇上失去了一个美人,当然,对他来讲就是有点遗憾,损失不大。但是毛延寿搭上了自己的一条性命,而王昭君搭上了一辈子。</p> <p>王昭君嫁的是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且不说塞外苦寒之地,生活条件比中原的贫民窟还不如。她这个丈夫呼韩邪单于还是个老头子,您想啊,古代的人保养都做的一般,四十多岁就风烛残年了,何况还是塞外,上点岁数的人简直就没法看了。就这样,这个老头娶了王昭君没两年就魂归那世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昭君太漂亮了。</p> <p>按照匈奴的风俗,父亲死了,儿子有权力把父亲的女人收归自己所有,当然,估计他亲母亲除外,一般的动物都不会做那样的事情,王昭君就只能嫁给呼韩邪的儿子了。要是想得开的,嫁就嫁了吧,还年轻呢。王昭君不行,她还是比较正统的,心里这关总是过不去。</p> <p>结果更要命的事情发生了,呼韩邪的儿子也很快就完了。这时候按照匈奴的惯例,王昭君要嫁给呼韩邪的孙子。这下王昭君无论如何受不了了,她疯了。37岁就香消玉殒,绝对是悲剧一场。过去的文人提到王昭君,都是感叹她命途多舛。李东阳写过“出塞昭君怨很多”,琵琶曲有一首著名的《昭君怨》。</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好象这圈绕的有点大,回到马致远的《汉宫秋》,这里面写的王昭君在出塞途中就投水自尽,根本没有跟到匈奴去。也是个大悲剧,题目就是《汉宫秋》,也和秋字有关,跟秋天有关的一般都是比较凄凉的结局。马致远挺擅长写这类作品的,所以他跟秋天很有缘分。</span></p> <h3>还有一首散曲“拨不断·菊花开”,这样写:</h3><div>菊花开,正归来。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哎,楚三闾休怪!</div><div>看着挺欢快的吧,其实这是马致远对官场伤心,决心退隐的一首作品,体现出来的还是悲凉,这就是他作品的基调,也是秋天这个题材的基调。</div> <p>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李叔同《送别》</p> <p>《[双调·拨不断]“浙江亭”(马致远)》</p><p>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闹中取静。</p><p>此曲借看潮起兴,抒发世事不定的感慨。马致远任江浙行省务官而流寓杭州时所作。开篇以钱塘江潮的来去不定、险象环生,暗喻世事风波的变幻莫测。“惟有”一句,以青山万古不变,反衬江潮的来去不定,实以反衬世事无常。</p><p><br></p><p><br></p><p>浙江潮</p> <p>最后借严子陵的超然世外,表现了自己的隐逸情怀。一“闹”字,照应前面“潮来潮去”,似指江潮的翻闹,而实喻人世的喧嚣。此曲以比兴之法写对人世风波的感触和对出世闲情的向慕,有蕴藉之妙,颇有值得玩味之处。与马致远直抒胸臆的许多豪放之作相比,则又另是一格。</p><p><br></p><p>富春江严子陵钓鱼台</p> <p>秋染杭州春江</p> <p>秋染杭州西溪</p> <p>顺便说一句,古人写秋天的诗,有一首不太一样,刘禹锡的《秋词》:</p><p>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p><p>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p><p>能把秋天写的那么昂扬的,恐怕也就是他了吧。</p> <p>还有,秋天在一代诗人毛泽东的眼里也是另一番情景,</p><p>毛泽东诗词里的秋天,大气磅礴,何等壮美,从中领略其民族情怀、政治情怀、人民情怀、山水情怀。</p><p>不管是绿肥红瘦的江南还是大漠孤烟的塞北,都各有各的秋景。境随心转,有人在秋天感到悲凉和凄美,而毛泽东则是波澜壮阔,雄伟磅礴。</p><p><br></p><p>如:沁园春.长沙</p><p><br></p><p>独立寒秋,湘江北去,</p><p>橘子洲头。</p><p>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p><p>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鹰击长空,鱼翔浅底,</p><p>万类霜天竞自由。</p><p><br></p><p>怅寥廓,问苍茫大地,</p><p>谁主沉浮?</p><p>携来百侣曾游,</p><p>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p>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p><p>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指点江山,激扬文字,</p><p>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p><p>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p><br></p><p>李可染《层林尽染》</p> <p>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剧照</p> <h3>【潮嗚晨读】网络资源嘟嘟整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