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净土新西兰之罗托鲁瓦(一)

DLJ

<h3>2017年10月16日凌晨零点40分,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乘国航飞机飞往新西兰,开启了新澳之旅。</h3> <h3>经过近十三个小时的飞行,终于于当地时间18点15分(北京时间下午13点15分)抵达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h3> <h3>此时正值傍晚,偏西的太阳将飞机的影子投射到白云上,小小飞机✈️的投影被五彩光环包围着,感觉好神奇!</h3> <h3>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直入大海。当时感觉它一定是一条很有名的河。游览的第三天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 ー怀卡托河。它是新西兰最长的河流,长约425公里。也被称作"新西兰母亲河"。</h3> <h3>  &nbsp;新西兰,又译纽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领土由南岛、北岛两大岛屿组成,以库克海峡分隔,南岛邻近南极洲,北岛与斐济及汤加相望。首都惠灵顿以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同时为英联邦成员。</h3><h3> 新西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成功地从以农业为主,转型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化自由市场经济。</h3><h3> 新西兰国旗,"米"字图案表明是英联邦成员国,四颗星表示南十字星座,表明该国位于南半球,同时还象征独立和希望。</h3> <h3>  &nbsp;新西兰是大洋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总计约有30%的国土为保护区。拥有3项世界遗产、数百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区。</h3><h3> 俯瞰机翼下方,一个个小岛犹如绿宝石般镶嵌在湛蓝的大海上。天空下除了蓝色的海就是绿色的海。</h3> <h3>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境内多山地和丘陵,森林覆盖率达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h3> <h3>欧洲人亚伯·塔斯曼在17世纪发现了新西兰,从而让它在世界地图上有了自己的位置。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指环王》这部奥斯卡奖影片,让大家第一次见识了新西兰如画般的风景。"自然之城:生活在天与地之间",或许只有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开阔原野景观的新西兰,才能如此自豪地形容自己。</h3> <h3>  &nbsp;这是在奥克兰怀卡托山顶酒店迎来的2017年10月18日世界上的第一缕阳光!</h3><h3> 由于新西兰距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较近,所以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新的一天的国家之一,当然,也就是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咯!</h3><h3> </h3> <h3>当我脚踏厚厚的高山牧草,贪婪地吸允着充满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双耳听闻此起彼伏的清脆鸟鸣,眼望着从新生蕨树芽中透过的五彩斑斓的光芒,感觉阳光一丝丝从脸上手上身上慢慢流淌。此刻自己仿佛已融化在山野中。</h3> <h3>  新西兰游第一站是罗托鲁瓦市。</h3><h3> 罗托鲁瓦是新西兰北岛中北部一座工业城市。也是毛利族聚集及文化活动中心。罗托鲁瓦是毛利语,意为"双湖"。罗托鲁瓦市坐落在火山多发区,被喻为"火山上的城市"。位于罗托鲁阿湖南畔,距奥克兰市221公里,多天然地热温泉,人口54700人。</h3><h3> </h3> <h3>罗托鲁瓦湖是由火山喷发引致地面凹陷而成。湖上风光优美,湖水碧绿清澈,湖里有成群的黑天鹅。在湖畔散步,天鹅水鸟相伴,嗅着花香,吹着熏风,颇有一份诗情画意的韵味。</h3> <h3>罗托鲁瓦市政公园。园内绿草如茵,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h3> <h3>橘红色屋顶的群楼是一座英国伊利莎白式建筑,在绿树、草地和水池的衬映下,非常漂亮,是一处十分亮丽的景点。这里原来是毛利人的议事厅。现在是博物馆。由于正在维修,没能进入。很遗憾。<br /></h3> <h3>公园就是一个大花园。一年四季盛开着不同品种的鲜花💐。</h3> <h3>黑郁金香,俗称"夜皇后",属于稀有郁金香品种之一,她盛开在"满天星"的花丛里,更突显其神秘和高贵的魅力。</h3> <h3>盛开的茶花</h3> <h3>亦花亦叶的植物</h3> <h3>很特别的树。有说明,可惜看不懂哎!那个漂亮的外国女孩的看的很认真呐。</h3> <h3>  10月份正值新西兰春末,一些落花铺洒在绿茵上,犹如一幅漂亮的油画。 看到这么美的落花谁还会伤感呐?<br /></h3> <h3>正是:芳草铺落英,丹碧两关情。缤纷相映媚,枕依入梦境。</h3> <h3>  公园还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你瞧,老人们正在悠闲的打门球、晒太阳。噢,你知道南半球的太阳在哪个方向吗?北面!所以用太阳判断方向,一定不要搞错了!</h3> <h3>嬉戏的孩童和追鸟的宝宝</h3> <h3>野鸡在花树下草丛间悠闲地觅食。<br /></h3><h3> </h3> <h3>紫藤花下安静看书的少女。&nbsp;</h3><h3>一幅幅画面,是那样的祥和和宁静。</h3> <h3>山顶牧场</h3> <h3>很古典很有格调的山顶餐厅。一架古老的钢琴和满墙壁的书籍。</h3> <h3>山顶餐厅超大量的牛排,嫩嫩的。</h3> <h3>  毛利文化村。这里是由毛利人居住的传统村寨经过改造而成的旅游景点。</h3><h3> 现在毛利人总人口70多万人,其中新西兰有62万,澳大利亚有12.6万,英国有8千人,美国和加拿大大约有4千左右。</h3><h3> 毛利语是新西兰官方语言之一,另一种官方语言是英语。</h3><h3> 殖民时期毛利人惨遭屠杀,人口一度锐减。经过多年战争和努力,1840年两百个毛利领袖跟英国政府签定了《怀唐伊条约》。《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保留了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现在成为新西兰一大旅游特色。</h3><h3> 目前,毛利人约占新西兰总人口的14.9%。毛利人相信,毛利人与中国人在远古时代起源于同一族裔。</h3> <h3>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很特别。有一种"挑战式"欢迎仪式:欢迎者庄严列队,为首的赤膊光足,系着草裙,手持长矛,一面吆喝,一面向客人挥舞过来,并不时地吐舌头。临近客人时,将一束绿叶枝条投在地上。这时,客人必须把它拾起来,恭敬地捧着,直到对方舞毕,再双手奉还。意思是允许客人进入他们的领地。</h3><h3> </h3> <h3>  列队欢迎的毛利男子们吹奏着高亢的号角。女子们引吭高歌。</h3><h3> 2014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新西兰,新西兰政府在首都惠灵顿为欢迎习主席到访举行的就是这种挑战式欢迎仪式,这是给予尊贵客人的最高礼遇。是毛利人最古老的迎宾礼,也最为隆重。</h3> <h3>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h3> <h3>  表演中,毛利族男子一边挥舞着武器一边拍打着胸部,以示强悍,同时还经常瞪大眼睛和吐长舌,不时还用脚跺地板。据说毛利人瞪大眼睛表示勇敢,吐出长舌可以吓退敌人。女演员则边舞边唱,显得抒情柔美。他们的舞蹈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都极其丰富。</h3><h3> 尽管听不懂毛利语,但是,艺术是无国界的。在他们的舞蹈和音乐中,你能感受到毛利人身上所具有的坚韧,悍勇,热情,奔放和忠诚。</h3><h3> 在毛利人的家乡欣赏到一场原汁原味的毛利人文化风情盛宴,真的很过瘾!</h3><h3> </h3> <h3>  除了音乐和舞蹈外,在美术方面,木雕也表现出毛利族的文化特征,在文化村内处处可见雕刻,每幅雕刻都赋予了不同的寓意,神话,传说等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h3><h3> 这些图腾柱有十二尊,代表十二个月。</h3> <h3>这个矗立在村寨入口的木雕,表现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他们脸上和身上的纹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你能猜出哪个是姑娘哪个是小伙子吗?</h3> <h3>  毛利人战船。当然这是缩小版的。毛利人的战船叫瓦卡,长达50米。用珍稀树种贝壳杉树独木打造。他们的祖先乘坐独木舟穿越太平洋来到新西兰。</h3><h3> 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新西兰政府向世博会赠送了一艘这样的独木舟。这艘独木舟全长10米,取材于一棵树龄约3500年、直径3米的贝壳杉树,由毛利工艺美术学院的著名木雕艺术家们经过近一年时间打造而成。并在新西兰展馆参展。现安置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展示。</h3><h3> </h3> <h3>左侧高脚楼的小房子是毛利人储藏食物用的。</h3> <h3>这种植物叫剑麻。由于剑麻叶片含有丰富的纤维,纤维特点具有长、白、坚韧、拉力强的特征,所以由它制成一些耐磨、耐腐蚀的剑麻绳、鱼网、工艺品、缆绳等。你能想象它的其它用途吗?</h3> <h3>那就是毛利美女身上的草裙咯!</h3> <h3>  罗托鲁瓦法卡雷瓦雷瓦地热间歇喷泉。</h3><h3> 此间歇喷泉不定时喷发,喷发高度有时可高达30米。擎天水柱倾泻而出,蔚为奇观,成为罗托鲁瓦的最佳地标。</h3><h3> 此处地表距地幔的距离仅有2500米!而世界陆地地表至地幔平均距离是33公里!</h3><h3> 沸腾的潭水,硅石阶地,刺鼻的硫磺味,置身于从地底深处喷发出的浓雾中深感震撼!</h3><h3> 注意⚠️虽然壮观,千万不能靠近!超高温!</h3> <h3>在地质结构上,新西兰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大陆板块结合部 ,位于"太平洋火环"断裂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因此,新西兰具有高密度活火山喷发的特征。</h3><h3><br /></h3> <h3>罗托鲁阿距新西兰最大的鲁阿佩胡火山区不远,正坐落在这条绵延数百公里的火山裂缝之上,因而不仅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地质活动也极其频繁,地震频发。每天都有多次小地震发生,只是感觉不到而已。我们迎接第一缕阳光的酒店,就是建在一个休眠火山上哦。</h3> <h3>新西兰的火山活动有数种显现方式,最引人入胜的就是火山喷泉、火山泥塘和地热蒸汽。火山泥塘就像一锅沸腾的稀粥,充满了气泡。据说,三分中煮熟鸡蛋。</h3> <h3>这些绿色植物已经适应在这种高硫,高温,湿热的特殊环境下生存。</h3> <h3>尤其是称作马奴卡的灌木。开白色或淡粉色小花,它只生长在地热地区。这种植物的蜂蜜不仅具有一般的保健功效,还能有效改善胃肠疾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和腹泻、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治疗皮肤创伤方面的疾病。</h3> <h3>马奴卡蜂蜜是新西兰独有的。根据级别和品牌不同,售价也不同。较高品质的马奴卡蜂蜜250克售价近3000元人民币。图上蜂蜜是5➕的。几➕代表蜂蜜中所含抗菌活性物质的浓度。数越大含量越高,效果越好,价格越贵。</h3> <h3>  罗托鲁瓦红树林。</h3><h3> 其实这片森林并不是真正的红树,而是在100多年前由美国引进的加利福尼亚红杉树。树皮呈暗红色,所以称为红树。</h3><h3> 森林里浓密的树叶遮天蔽日,只有斑斑点点的阳光洒在地面上,空气中混合着泥土,青草和树脂的清香,这里有最纯净的空气,也被称为天然氧吧。</h3><h3> </h3> <h3>  由于红树很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生长迅速,这样60多米高,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生长时间只需60至70年。</h3> <h3>  红树林中生长着170多种树木,包括非常多的蕨类植物。其中45%都是新西兰特有。不过新西兰人最喜爱的还是银蕨。</h3><h3> &nbsp;银蕨属蕨类植物门桫椤科。桫椤科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类群。在约1.8亿年前,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是食草恐龙的主要食物。它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h3> <h3>  后来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特别是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大量动植物种类绝灭,最后桫椤仅残存于热带和亚热带某些环境特别适宜的"避难所"。所以,也称银蕨为"活化石"。</h3> <h3>  银蕨,新生出的嫩蕾呈弯曲状,新西兰毛利人称之为初露,是新西兰的国花。成树后叶子背面是银白色,所以叫"银蕨"。</h3> <h3>传说,从前的毛利猎人和战士都是靠银蕨叶子指引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因为叶子背面的银色会反射星月的光辉,照亮穿越森林的路径。所以,银蕨成了新西兰人眼中的精神寄托。</h3> <h3> 新西兰人认为银蕨具有坚韧挺拔、勇敢奋进的品性,最能体现新西兰的民族气节和精神。故此这种植物便成为了新西兰的荣誉象征和国家标志。无论是徽章,产品和服务的卷标,国家运动队以及航空公司的标志,举国上下都可找到银蕨的图样。</h3> <h3>  红树林面积很大,有六条不同距离的步行道及很多岔路,很容易迷路。</h3><h3> 本来导游说按照最直最短的路进入原路返回,可我没玩够,根据大概返回的方向,选了一条不知道多远的路,学外国人跑步,没想到绕了一大圈,延误了集合时间10分钟,一直觉得很内疚呐!不过,在这么美丽幽静的森林里体验一次休闲跑步的感觉,真好!虽然为了赶时间累的气喘吁吁,向团友道歉的同时,内心还暗暗窃喜,心里对自己说,值了!</h3> <h3>在新西兰游览第一天的感觉就是:眼睛不够用,大脑不够用。景色太美,看不过来;信息量太大,记不过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