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心灵捕手》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学题材电影,曾提名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讲述了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名叫威尔(Will Hunting)的清洁工逆袭成为数学天才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br></h3> <h3>这是个天才的故事。影片开头蓝勃教授在走廊小黑板上布置的数学题目,难倒了所有MIT高材生,威尔这名清洁工人却能够轻松解答。这让所有人惊讶。天才的能力还不止如此,他同样可以解答有机化学的问题;对于文史类社科类资料,也可以过目不忘。对此,威尔自己的解释是:这些知识对于他,就像音乐对于莫扎特和贝多芬,是一种本能。除了“天才”,我们已经无法用其它词语来形容威尔。他与普通人不同,他大脑中掌管学习和记忆的区域被彻底打通,成为一种本能。威尔注定不能平庸,可二十年来他却始终浑噩度日,过着平庸的生活。</h3> <h5><h3>这也是个问题少年的故事。他喝酒、打架,业余时间全部泡在球场和酒吧;他行为乖张,拒绝了蓝勃教授为他选定的职业道路,拒绝进行心理辅导,甚至拒绝了心爱姑娘的表白。与其说是经济条件限制了威尔的发展,不如说是他自己甘于平庸。他惧怕成功,无论是在事业方面,还是在爱情方面。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剧本中,失败才是常态。出于对这一点的深信不疑,他一次又一次在成功的分岔路口退缩,以保证自己设定的人生剧本不被篡改。</h3><h3><br></h3><h3>多少天才被外部环境掩埋,被童年的阴影扼杀。一直以来,威尔的生活中,沉沉的黑暗弥漫,以至于他无法看到前行的路,只能在自我设定的安全区内画地为牢。来自朋友查克的鼓励和希冀,也被黑暗吞没,声音显得那样微弱。威尔这匹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h3></h5> <h3>然而幸运的是,千里马威尔遇到了赏识他的伯乐——蓝勃教授。蓝勃认定了威尔的数学天赋,同时也发现他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催眠等治疗方法均以失败告终之后,蓝勃想到了大学时的好友西恩。西恩与其他心理医生不同,他那么真实,那么平和。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心理阴影,被聪明的威尔看透之后,他会表现出愤怒,而不是掩饰;他会继续对威尔进行心理辅导,而不是逃避。后来,西恩从更高的维度上解读了自己的故事,那段著名的经典台词过后,是“Unless, you wanna talk about you,who you are.”就这样,西恩渐渐打开了威尔的内心,不,是引导威尔探索他自己的内心。这让我想到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所说的“我与你”的联结。只有构建一个平等的关系,才能实现心灵的对话。正是因为西恩真实地存在弱点,并且毫不介意将其暴露在威尔面前,他们才实现了关系的对等,从而建立了“我与你”的联结。</h3> <h3>如果说蓝勃是威尔在沉沉暮霭中的一束光,那么西恩就是一面镜子。那束光打破了黑暗,照亮了威尔前行的道路,可同时也在他背后映出阴影。正是这来自童年的阴影,拖住了威尔前行的脚步。这时,镜子出现了,西恩让威尔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背后的阴影,走近它,并点亮它,使心灵的各个角落都充满光明。此时,威尔的人生也被点亮,他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他不再惧怕成功,他勇敢地追逐爱情。未来可期,这匹千里马终于可以纵情驰骋,活出全新的自己。</h3> <h3>影片原名“Good Will Hunting”,中文译名“心灵捕手”,似乎蕴含一语双关之意。威尔在迷茫中浑噩度日,心灵无所依,是蓝勃和西恩捕捉到了他的天赋,成为他心灵的捕手。然而,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部“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未免低估了影片的哲学内涵。<br></h3><div><br></div><div>威尔为什么选择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科技学府打工?为什么会去解答MIT高材生都解不出的数学难题,事后又不承认?其实他潜意识里也是渴望成功的,只是他自己看不见,并且下意识地隐藏对成功的渴望。</div> <h3>事实证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选择权就在自己手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人都有长处,何不做自己的伯乐?尝试与内心对话,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建立与潜意识的联结,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灵捕手”。</h3><div><br></div><h3>愿我们都能捕捉到自己的心灵,活出生命形态的最高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