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思考 行路

紫罗兰

<h3>感恩 &nbsp;寻友 &nbsp;探路</h3><div>用这三个关键词来释疑我们的研学社的成立再贴切不过了。李校长是懂理感恩的人,并且心怀感恩智慧感恩。研学让所有的学员把感恩的种子播种于心,并付诸实践,正如来自内蒙的左志如主任所说的那样:用感恩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学生,也许我成不了名师名家,但至于我能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div> <h3><br></h3><h3>这次的研学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感恩的含义,感恩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心情,这是一种大智慧。就如李校长对实小的老师们说:“学习就是最好的福利!”现在对李校长的感恩应该是:首先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是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想方设方让这些前沿的教育思想去落地,最后让李校长的大课堂教学体系遍地开花。</h3> <h3>寻友,一起问道而不是求术。道不同不相为谋,李校长寻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是能与他并肩一起攀登小学数学最高峰的人。但愿在我们的研学会里,能有这么一群人追随着李校长的步伐,奋力拼搏!</h3> <h3>男孩与鱼的故事再次激励着我的学习劲头儿,是啊,无论个人的力量多么的微小,至少能让你的几十个学生受益。再按李校长的作业要求:用我们的个人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同学、同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h3> <h3>新颖独特的研学方式:按名单精心分组。起初分组的时间,有同学还说费这劲干吗,一起来的坐在一起就行了,还方便。估计现在研学会的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用意了吧?大软板、记号笔、组员讨论、梳理小组学习成果、上台展示……把大课堂教学体系中的一个课堂展示环节让我们这些同学们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悟,不得不说是巧妙!</h3> <h3>李校长点拨:前置性学习在哪里?内容和方法的指点有没有?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的作用又体验在哪里?为什么小组展示的时老师不评论不插言不归纳?让大家猛的一下,好像明白了些什么。</h3> <h3>是要把学生教会?让学生学会、会学还是让学生要学享学?</h3><div>是依据教科书教?知识点教?知识体系教还是依据课程标准教?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就那么无懈可击吗?教学的材料是什么?让学生教后学?学后教?还是让学生做中学,错中学?</div> <h3>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深入,14条数学体系的建构环环相扣,李校长层层剖析,句句戳中每一位同学的内心。对于我个人来说每个问题我都不难找到答案,但我为什么却做着与之相悖的事儿呢?是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了吗?还是我自己怕麻烦怕动脑讲台上一站省心省事?静下心来搞研究是我最当下最重要的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