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故乡的老井</h3><h3>作者:印海</h3><h3><br></h3><h3>《故乡的老井》一文于2007年11月发表在《佳木斯日报》上。</h3><h3><br></h3><h3><br></h3><h3>正文:</h3><h3><br></h3><div> 关于故乡的老井,我始终怀有一种既亲切又敬畏的感受。</div><div><br></div><h3> 我也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小村中有了第一口井。或许是自从有了小山村的雏形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老井,因为井是我们生存的要素之一,水是获取于地下近十几米深的地下水。</h3><h3><br></h3><h3> 年幼时,对于水的认知只有这些表象,长大后才知道,这些取自于地下较深层的水,其实也是一种像矿藏一样珍贵,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索取一滴水,都不可能再生……因此说来,水就显得尤为珍贵。</h3><div><br></div><div> 故乡的老井一共有两口,一口在村西,一口在村东。村东的老井距离我家很近,不足百米远的距离,这口老井是解放前村里的大户人家吴家打的井,而村西的那口老井是另外一个大户人家唐家打的井,虽说两口井的主人都是大粮户人家的井,但普通农户家吃水、用水都可以随意去取。</div><div><br></div><div> 老井对于今天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没有很深的印象,却给我的幼年、童年、少年留下了许多的欢笑和回忆……</div><div><br></div><div> 老井就像一位饱经苍桑的母亲,那甘甜、清澈的井水有如乳汁哺育着小山村一代又一代的人们。</div><div><br></div><div> 其实要想打造一口深水井,并非易事。过去年代都是人工挖倔,不知挖了多少天才挖出水来。加上井架(花岗岩石。)、摇把、柳罐(用柳条编制而成缀上铁链,用摇把摇入井中舀水的用具)、铁链,井深约十几米,井的四壁采用上等的完达山马尾松木板层层叠加而成,还真是如此大费周折呢。</div><div><br></div><h3> 我家由于离老井很近,从我记事儿时起,母亲就告戒我千万不要到井台边玩耍,更不能头朝井口向井下看,会掉下去淹死的……年幼时,我对许多事物都有怀有一种十分好奇的心态,越是大人不让去的地儿,就越是想去;越是好奇,就觉得神秘;越是觉得神秘,就越想探个究竟。</h3><div><br></div><h3> 终于在一个暖暖的晚春季节,我离开母亲的视线,偷偷来到井台边,拾阶而上,井口的边沿距离地面有一尺半高,我悄悄地接近井口,用手握住边缘的木板,蹲下身体,将头伸向井口向幽深的井下张望,那根系着柳罐的铁链一直延伸到井底。在这十分狭小的正方形的井底,映衬出我的头和蓝色的天空,好象自己落入井中似的,那一刻,我真的好紧张、好害怕,两条小腿有些发抖,我慢慢站起身来,好像真的就要落入井里似的,我不敢再向井下多看了,两只抓紧井口边缘的小手慢慢松开,跌跌撞撞地向家中跑去……</h3><div><br></div><h3> 对于老井的最初的认知,并没有因它的深不可测而放弃。虽然不敢接近老井,却经常听见井边一群较大的孩子围在井口边大喊大叫,心想,他们都可以在井边玩唰,还大喊大叫的,我也可以去玩呀。于是,等那群孩子走后,我再次来到井口边,效仿他们对着井口大喊大叫起来……由于井口太深,上面的喊叫声在井里产生回响,喊时间长了,有头晕的感觉,别说像我这样只有四、五岁的孩童,就是人大喊大叫久了,都会有头晕的感觉呢。因此,做这样的游戏确实是十分危险的。</h3><div><br></div><h3> 老井旁边有一个长约四米用花岗岩凿成的石槽,是用来饮牛、饮马的槽子。石槽是取自于五顶山中缴锥峰下的花岗岩,用人工雕凿而成。石槽就像是一件雕琢精美的工艺品一样,几乎找不到半点的瑕疵。夏日里成了村里妇女洗衣、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h3><h3><br></h3><h3> 记得在酷热的季节里,把黄瓜、西瓜装在柳罐里放入井中镇凉。吃着被镇凉的黄瓜、西瓜,别有一番滋味、浸人心脾,老井不愧为是一个天然的冰箱保鲜层。</h3><div><br></div><div> 老井的水很神奇,无论是多干旱的年月都没有干涸过,水质依然很好,喝到口里有一点甜丝丝的感觉。母亲用老井的水焖出的小米饭、高粱米饭、苞米馇子饭,非常好吃,在我放学后走到我家门前,时常闻到母亲烧饭时那浓浓的饭香从低矮的茅草房里飘散出来……</div><div><br></div><h3> 村里一到夏锄和麦收时节,生产队会专门派人挑水送到地里,供社员们解渴、消暑,这样喝法,虽然不科学,但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拉肚子,也许是社员们身体健壮的原因,足以抵御生水中的大肠杆菌的侵害,使他们不至于得肠道疾病。</h3><div><br></div><div> 我上高中复读后的那年夏天,我和母亲在老屋后面的背阴处,栽了一片芹菜。芹菜是喜阴喜水的蔬菜,我放学后做完作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浇灌屋后的那片芹菜地。我看着在我精心浇灌下渐渐长高的芹菜,感觉特别自豪,有一种成就感萦绕在心头。到了中秋节,每株芹菜上秤一量,足有一斤重。</div><div><br></div><div> 随着严冬的到来,老井呈现给人们另一番景象。井台四壁都结满了厚厚的冰层,光秃秃的,每次打水上来都会有一些水益出,井口变得越来越窄、井台变得越来越高,越滑。村里有个齐大爷,是专门负责看井的。他有个十几米长的冰镩子,过一段儿时日,他就会站在井台边,把井口四壁积存的冰一点点镩掉。否则,无法打水。</div><div><br></div><div> 老井在过去的岁月里,又是人们祈求幸福、安康的圣地。每年的正月十五,一轮金黄的圆月悬挂在半个夜空里,高高的井台上聚满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像过年一样热闹,笑着、闹着,争先恐后在井台高处躺下,向下滚动……</div><div><br></div><div> 记得村中年长的高姥姥也去滚冰,口中像念咒语一样嘟囔着:“轱辘轱辘冰,腰腿不痛不闹眼睛”随着话音,两手抱头顺势而下,轱辘出去老远……随后响起一片欢快的笑声,这一民间风俗的产生,无疑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div><div><br></div><div> 故乡小村的老井,虽然消失了,可每次我回到故乡小村,我都会向着老井的方向望去,尽管我看不到了,但老井健在时的岁月依旧在眼前映现……</div><div><br></div><div>2006年1月10日写毕</div><h3><br></h3> <h3>作者简介:</h3><div><br></div><h3>李印海,笔名:尹亥,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乌苏里江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佳木斯广播电视报记者。60年代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五顶山下的小山村。大学教师,本科学历。</h3><div><br></div><h3>合集出版散文集十部。文学作品100余篇散见于国内报刊,一些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励,合集出版散文集十部。一些散文作品在《新华网》、《中国作家网》、《黑龙江新闻网》、《佳木斯日报新闻网》、《东北网》转载或在《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播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