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回眸

柳宁华

<h1><b><font color="#ff8a00">探访我的出生地</font></b></h1> <h1><font color="#010101"><b>  我1947年11月9日出生于北京。听母亲说我出生于黄土岗,我一直纳闷北京城内怎么会有如此地名,但一直没有探寻过。临近70岁生日,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寻找黄土岗一一看来我真是老啦。二姨与三舅给了个坐标点:美术馆南、王府井大街西侧、"救世军"对面。一路奔去,徘徊良久,遍问路人,无从查找。灵机一动。询问一位快递小哥,他随手一指,走过去未见路牌,但见门牌上写着"黄图岗胡同"。啊,原来是"图"。来回走了两趟,没找到单号的门牌号,一位热心的街坊把我领到路口,指着一栋在建的大厦说,就埋在它的西南角下面。啊,我的出生地,为大厦奠基啦。</b></font></h1> <h1><b>  老辈人所说的"救世军"一一我记忆中的上世纪60年代的东城区少年宫。</b></h1> <h1><font color="#010101"><b>  原址已找不到,按照脑海中依稀残存的记忆,找了个相似的门楼,拍张照片留存,只因门牌上有"黄图岗胡同"五个字。</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h1><h1><font color="#ff8a00"><b>小学时代:</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我们是祖国的花朵</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  大概在50年代初我家搬到国子监大街,现路牌已去掉了"大"字,看这架式,也的确称不起大街啦。</b></font></h1> <h1><b>  当年的孔庙可没有如今这般神圣,那是我们可以自由出入的游乐园。记得那里曾有个供销社,是我们死磨烂缠,可以央求姥姥出手4分钱买半斤铁蚕豆的地方。现在想起来还余香满口呀……</b></h1> <h1><b>   三岁半时摄于国子监大街。</b><br></h1><h1><b> 当时大弟出生,遵照姥姥的吩咐,我要担当起看护弟弟的重任。弟弟躺在摇篮里,我要看护他,逗他玩,保证他不哭;弟弟坐在椅子上,我要站在他前面,弯着腰环抱着他,双手把住椅背,保证他不跌到地上。也许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理解责任的意义了。</b></h1> <h1><b><i><font color="#ff8a00"><br></font></i></b></h1><h1><b><i><font color="#ff8a00">关键词:责任</font></i></b></h1> <h1><b><br></b></h1><h1><b> 幼时曾就读过的分司厅幼儿园。那时我是个不受待见的孩子,又黑又瘦还特别爱哭。后来妈妈分析说,因家里孩子密,作为老大的我,得到的照顾太少。我真想问问当年的自己:是这样吗?</b></h1> <h1><b><br></b><h1><b>  上小学时经简单面试我进入了东单区第二中心小学(后改为分司厅小学),这是一所颇有影响力的学校。我的班主任老师姓高,是一位看上去很严厉而又极富爱心的老教师。她看到我棉袄和罩衣的纽扣都掉了,腰里绑了根绳子,关切地询问家中有何变故,我告诉她母亲因肺结核咯血住院了,她叹了口气,帮我把绳子束紧。后来她见我穿上了新衣服,问我是不是妈妈出院了,我点点头,她感慨道:孩子不能没有妈呀……<br></b><h1><b>  在分司厅上学时,我们颇感自豪的是,我们的校长陈野平是位老革命,我们的学生手册上盖着她的大印。此次回去,校址迁到小经厂,校名可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的。</b></h1></h1></h1><h1></h1><h1><b> 一年级结业时,原分司厅幼儿园升入该小学的学生中仅有两人被评为三好学生一一那可是个对学习成绩有严格要求的奖项啊一一我是其中之一;而且自此之后,我似乎从未丢失过这个奖项。消息传到分司厅幼儿园,许多老师感到意外,但我却从中增添了底气,产生了自信。</b></h1> <h1><b><i><font color="#ff8a00">关键词:自信</font></i></b></h1> <h1><b>  分司厅胡同口原有一家粮店,一年级上学时,姥姥常把粮本粮票粮袋放入书包,让我放学时顺道买粮回家,我认真完成任务,从没出过差错。这次重到分司厅,看到粮店已改为馒头店,心想当年若是馒头店,姥姥是否可以免去加工之累呢?当年姥姥照看我们姐弟四人,十分辛苦,她就是我家的洗衣机,而且是端着大瓦盆洗,不到五十岁就已累弯了腰……</b></h1><h1><b> 现看到学校门口每天放学时云集的家长,我颇为自豪地跟儿女聊起一年级就能买粮的业绩,儿子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那时有人贩子吗"?我承认我们这一代自幼自理能力较强,父母也舍得放手让我们去干,相对平和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促进了我们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b></h1> <h1><i><b><font color="#ff8a00"><br></font></b></i></h1><h1><i><b><font color="#ff8a00">关键词:自理自立</font></b></i></h1> <h1><font color="#010101"><b>  &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1956年我家搬到锡拉胡同,那时似乎没有学区之说,我转入灯市口小学,妹妹转入黄城根二小。灯小可是百年名校,可当时我们对此一无所知,直到2014年10月回校参加150年校庆,才知道母校名气与影响力。那时一个班五十多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绝没有官二代、富二代之说,大家和睦相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回想起来,班上还是有些高干子弟名人之后。据我所知,有两位同学的父亲有警卫员;课余我们还曾结伴到英若成叔叔家的小院去玩过;为了班级演节目,去人艺找舒绣文阿姨借过裙子……但印象更深的是某孙姓同学家里靠走街串巷卖冰棍为生,学习成绩较差,班主任冉顺贤老师安排我们和她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天天一起做功课。小升初考试成绩下来后,我们先问她的成绩,知道她顺利升入初中,大家都特别高兴。 &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朴实、勤奋、善良、平等,这就是灯市口小学教给我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就是灯市口小学的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i>关键词:朴实、善良、平等。</i></b></font></h1> <h1><b><br></b></h1><h1><b>硕果仅存的锡拉胡同甲8号门楼</b></h1> <h1><b><br></b></h1><h1><b>今日灯市口小学</b></h1> <h1><b>  那时似乎没有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我们都自觉地按照"三好"的目标全面发展。老师也似乎都是全能老师,什么课都能教。那时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许多活动都是我们少先队中队委组织的。北海景山天安门好像抬脚就到了。可惜照相机不那么普及,能找到的照片极少极珍贵。照片中那个脸最黑的女孩,就是当年的我噢。</b></h1> <h1><font color="#010101"><b>  记得学校里有位教务主任姓李,当时就住在学校里,兼任大队总辅导员,歌唱得极棒,早晨若是到校早了,就能听到他的寝室放歌。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晚上他带我们全体大队委员去景山,我们往山上跑,每冲进一个亭子,看到有谈恋爱的男女就大喊“对虾,对虾,一对两毛八;对五,对五,一对两毛五” ,逼走人家;我们连续攻占了五个亭子,李老师和我们一起开怀大笑。月夜,清风,儿歌,笑声,这一幕一直是留在记忆深处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b></font></h1> <h1><i><font color="#ff8a00"><b>关键词:纯真</b></font></i></h1> <h1><b>150年校庆时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b></h1> <h1><b>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灯小选派50名少先队员参加庆典。我们组成花束队站列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校领导曾传达过一个信息,说是西安市委向北京市提出请求,选派一位少先队员代表列席国庆典礼,彭真市长回答:我们北京的少先队员完全可以代表全国的少年儿童……我们的胸脯腆得高高的,深深感受到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幸福与自豪。</b></h1> <h1><b>  全部游行方阵经过天安门城楼后,我们少先队员的队伍拥向天安门,我就是那欢乐海洋中的一颗晶莹的水滴,就是那欢快乐曲中一个跳动的音符!</b></h1> <h1><b><font color="#ff8a00"><i>关键词:欢乐,幸福,自豪 !</i></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中学时代:在磨砺中前行</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 <h1>告别北京去新疆</h1> <h1><b>  1960年中央各部万人下放支援农业第一线,父亲积极报名去新疆工作,1961年母亲带着我们姐弟4人去新疆与父亲团聚,我也转到了克孜勒苏二中就读。从北京到边疆,最大的心理落差是感受到了出身的压力。在北京,父亲在国家机关工作,又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共产党员,我被视为革命干部子弟。到了边疆小县城,在填报家庭出身时,学校追查祖宗三代,我如实叙述:</b><b>爷爷曾是地主,9.18后离开原籍逃往金州,后在天津落脚,成为小业主,公私合营后成为商业职工。校方毫不犹豫地在出身栏填上"地主"二字。1962年刚满15岁在讨论我入团时,志愿书上有一栏"解放前后家庭经济情况",我填写了"解放前生活较为困难,解放后依靠父母工资",被扣上"为地主阶级辩护"的帽子而拒之门外。那时只能自认倒霉,不曾自甘堕落,次年我入了团后来又被选为校团总支委员。当时我以为这是地域差异,随着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了解,才知道这与地域无关,也不是执行政策水平高低的问题。</b></h1><h1><b> 当时的州二中规模很小,中小学一条龙,每个年级一个班,师资力量雄厚,云集了北师大、华东师大、人大、山大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有大专院校下放的讲师,个个爱岗敬业,诲人不倦。如果一生中能遇到一两位改变命运的老师,那将是莫大的幸福,我有幸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可是平静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b></h1><h1><b> 1966年文革爆发,我的父母一夜之间"上墙"被批为"阶级异己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我自然成为"狗崽子""黑五类",我拼命想要跟上革命的步伐,急于证明自己是革命派。我写大字报揭发父母的"罪行",批判他们的资产阶级思想,但这一切无济于事……在一次全校聚会时,有位同学跳起来喊"把柳宁华清理出基干民兵队伍!罢免她团总支、学生会的一切职务!"我的心在下沉,全身的血液似乎都凝固了,幸而无人应和……后来想起这一幕,我常常有点后怕,很长时间难以释怀。</b></h1><h1><b> 我是文革的受害者,我曾被打成脑震荡口吐白沫,被送往医院后又遇"派性医生",以"脑膜炎"的名义抽取脑脊液;曾被人扭住双臂押到母亲工作的学校,被诬为"黑手",左肩被人咬伤,留下圆圆的满口牙印……</b><b>但我也是施暴者,虽然我从未行凶骂人,但我给母亲贴大字报,大约有三年时间未曾喊过她一声"妈妈"。我身体的伤痛好了,似乎没留下后遗症,但我不知我母亲心理上的伤痛是否抚平?!</b></h1> <h1><b><br></b><b>今日州二中校舍</b></h1> <h1><b><br></b><b>仅存的州二中学生时代照片,俺曾是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b></h1> <h1><font color="#010101">2008年州二中部分师生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br></b><b>知青岁月:青春无悔!</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  1969年7月2日,我们在"停课闹革命"滞留学校三年后,坐着敞篷大卡车离家去克州种羊场接受再教育。那是一个地处中阿(阿富汗,好在那时没有塔利班)边境上的农牧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到了种羊场,我们被分配到农五队一一 一个少数民族职工队劳动。朴实的维吾尔老职工热情接受了我们,腾出生产队的库房,铺上麦草给我们当宿舍。十个月后知青宿舍盖好了,我们迁入了新居。 &nbsp; &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劳动是艰苦的,绝大多数知青咬牙度过了劳动关。开荒平地挖排碱沟,割麦子打芦苇草,我们和老职工完成同样的定额。夏收时我们分班作业,日夜奋战,吃住在打麦场上,能够做到拖拉机一来,扛着耙子就冲上去卸车;拖拉机一走,和衣躺在麦垛上就能睡着。当然也曾经留下一些较为"惨痛"的记忆:收麦时规定男生每天连割带捆一亩,女生八分,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挥汗如雨,什么叫累瘫在地。打芦苇草时定额连砍带背400公斤。芦苇粗壮,砍400公斤很容易;从泥泞的盐碱滩上背到马车道上就没那么容易了。夜幕降临,完不成任务的女生坐在条田埂上哭,男女同学互相搀扶完成任务。挖排碱沟时,碱水浸泡,手上脚上裂满血口…… &nbsp; 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大城市,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来说,在劳其筋骨的同时更重要的收获是思想感情的变化。与维吾族农工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勤劳朴实深深感染着我们。我们的队长使用最大号的砍土曼,翻地时从不停歇,还用汉语念叨着"农业学大寨,农业学大寨!"两周一个休息日,贫协组长常请我们去他家坐坐,端上来的也许只是几颗杏子或一杯白开水。书记的小舅子在喀什市开餐馆,到我们队探亲,硬是到知青食堂为我们露了一手…… &nbsp; &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刚到五队,队部提出要选一位知青做会计,同学们推选了我。这事惊动了场革委会,趁知青国庆放假回家时,革委会某副主任到五队召开职工大会,公布了我家庭的"罪恶史",要求罢免我的职务,遭到全队职工拒绝,理由很简单:一是我出满勤,从没占用劳动时间处理"业务";二是我廉洁,从不私动库房中的任何物品,特别是发工资或出售货物找零时从不欠职工钱,哪怕是一分钱事后都会送到职工手里。听说此事,我感慨万千,想想文革中的种种遭遇,深感真正的贫下中农是不会拒绝和鄙视愿意革命并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基层劳动者聪慧勤劳,只是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一辈子从事着修理地球的工作,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如果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初只是一句口号,后来已化为一种自觉!</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招生招工招干开始后,虽然可以过贫下中农推荐关,次次"政审"中被刷下,但场党委和老职工给了我最大的信任,调我去场部子校任教并当选为场团委副书记,在那里,我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能入党,实属不易,所以从入党那天起,我就分外珍惜这一光荣称号! &nbsp; &nbsp;</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上山下乡,学业中断,理想泯灭,不得不在爱情的天平上减少砝码……在失落的同时,确实是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在一同下乡的同学陆续返城后,在场部为我申请转干遭到州革委会拒绝后,正是贫下中农的那份信任,支撑我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有朋友曾问过我,既然"无悔",你为何不永久留在种羊场?我说"无悔",是指人生中的每段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无悔"自有值得回味的血色浪漫的青春往事……</b></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b><i><br></i></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i>关键词:坚韧。</i></b></font></h1> <h1><b><br></b></h1><h1><b>参加农场宣传队演出</b></h1> <h1><b>上山下乡40周年,部分插友合影</b></h1> <h1><b>2017年部分知青战友欢聚南京。</b></h1> <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职业生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font></b></h1> <h1><b>  写下这八个字,心中不免惴惴。<br></b><b>当教师不是我的初心,特别是从没想过做语文教师。但从走上讲台那天起,我从没想过改行;</b><b>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后,我从没离开过讲台;退休后又在民办学校发挥了九年余热。&nbsp;<br></b><b> 上中学时我没从想过学文科,当年的高考志愿是学医。插队后从事最原始的劳动,开始考虑将来做什么,矿工、会计、汽车修理工、化验员、广播员,都向我招过手,但又无一例外地跌落在"政审"面前,我开始考虑能允许我做什么。197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50周年,我们排练节目参加全场汇演,走下舞台时革委会主任问节目是否是我撰稿编排,并说替我做出了职业选择,第二天我就去场部学校报到了。<br></b><b> 那是一所很小的学校,或者说只是一个复式班的教学点。我同时代三个年级的语文课,似乎除了美术课,什么课都教过。农工子弟纯朴善良能干,学习非常认真。<br></b><b> 记得一次带学生到砖窑上挑砖坯,我觉得我无论如何不该比他们挑得少,我把扁担放在肩上根本就站不起来,孩子们给我卸掉一半,我才勉强担起来跟上队伍。孩子们还来安慰我:我们从小就下地干活,您别跟我们比,慢慢来……</b></h1><h1><b> 我教的第一届学生到州上读中学时,个个成绩优秀,还有人问过,种羊场的教师是谁,俺还暗自得意了好一阵子……</b></h1> <h1><b>今日种羊场子校,合影中有我当年的同事和学生。</b></h1> <h1><b>  子校任教两年半后,经考核我调到克州第一小学工作,五年后又回到我的母校克州二中任教。我这一生跟克州二中结下不解之缘,先是做学生,后是做先生,这里有我尊敬的师长,有我至今不能忘怀的亲密同事。我们曾在同一屋檐下研讨教材切磋教法学法;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微信群中嘘寒问暖互致问候,交流生活体验和学习心得;我们还能相聚同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克州二中就是我心灵的家园!</b></h1> <h1><b>州二中全体教师合影</b></h1> <h1>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语文组合影。</h1> <h1>  2015年我们从虚拟走向现实,拥抱在天山脚下。</h1> <h1><b>2016年摄于汉中石门栈道</b></h1> <h1><b>2017年摄于广西北海银滩。</b></h1> <h1><b>师生合影</b></h1> <h1><b>  1989年我从克州二中调入乌鲁木齐市九中工作,从初中教到高中,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去经受中考和高考的检验;从年级组长到教务处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历练了我的教学管理能力。感谢九中九年的锤炼,感谢亲如兄弟姐妹的九中老同事们!</b></h1> <h1><b>  1998年在我年届50时调入乌鲁木齐盲人学校,开始一段新的教育工作生涯,这是与孩子们同庆校园广播站成立一周年时的一张合影。</b></h1> <h1><b>  退休后曾到民办学校工作,也可以说开始一段新的尝试。拿到花名册,个个都在中考分数线下,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怕学生难以通过自治区级会考,拿不到高中毕业证。好在三年后他们都顺利毕业升入高校深造,步入社会后个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一段工作经历。<br></b><b> 2013年我专程从北京飞回乌鲁木齐参加了一位学生的婚礼。</b></h1> <h1><b>  从农场复式班教学点起步,到州正规重点小学;从州普通中学到自治区首府示范性高中;从普通教育转战特殊教育;从公立学校到民办学校;我的工作阅历较为丰富。站立讲台38年,我曾获得过自治区园丁奖二等奖,曾被评为鸟鲁木齐市市级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但我的奋斗目标是做学者型教师,做专家型校长,我远远没有达到。退休后虽已是满脑子油盐酱醋,职业习惯使我继续关注教育实践与理论。我常常抚案沉思:如果可以重来,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呢?学无止境啊!</b></h1> <h1><b><font color="#ff8a00">晚年生活:夕阳别样红</font></b></h1> <h1><b>  2010年我从民办学校"二次下岗",回到阔别50年的北京,跟着儿女一起"北漂"。退休生活似乎就是两大主题,一是回归家庭,做好儿女的后勤保障,免除儿女的后顾之忧;二是打起背包,说走就走,去漫游祖国的大好河山。</b></h1> <h1><b>  2015年孙子出生了,生活的重心转向陪伴一个小生命的成长。辛勤的付出换来满满的幸福。</b></h1> <h1><b>  我的旅游梦萌生于30多年前,那时我在边疆小县城的中学任教,经常梦想着随叶圣陶、沈从文、刘白羽、李健吾等名家,去品鉴苏州园林,探访金华岩洞,走进边城,穿越三峡,去雨中登泰山……可惜当时无闲又无钱。退休后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外出旅游了。人在途中,心随景动,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旅游的范围,已不限于语文课本……</b></h1> <h1><b><font color="#ff8a00">  在旅游中我逐步体会到,旅游愉悦心情,改变心态。衰老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永葆年轻的心态!</font></b></h1> <h1><b> </b></h1><h1><b> 趴在北京怀柔农家乐的土坑上,仿佛回到了幼儿园。</b></h1> <h1><b>北京景山:登山途中,笑逐颜开。</b></h1> <h1><b>上海朱家角:</b></h1><h1><b> 老闺蜜,新旅友,欢乐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b></h1> <h1><b>  徐州金龙湖:</b></h1><h1><b> 我们不再年轻,但我们同样可以迸发出青春的活力。</b></h1> <h1><b>  古稀之年登上环青海湖海拔最高点~3223米,豪气陡然倍增。</b></h1> <h1><b><font color="#ff8a00">旅游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伟力。</font></b></h1> <h1><b>苏州寒山寺:<br></b><b> 2017年5月三到苏州,虽然普明宝塔又在维修中,但终于走进了寒山寺;最亮丽的是枫桥,最悦耳的是钟声,深感唐诗的无穷魅力。。</b></h1> <h1><b>甘肃天水麦积山<br></b><b> 原只知它形似麦垛,登上麦积山观赏洞窟中泥塑石雕,生动的形象,艳丽的色彩,耐人寻味,震撼心灵。 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417年)尔后屡有修葺扩建,至公元六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它以精美的泥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b></h1> <h1><b>宁波天一阁藏书楼<br></b><b> 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筑布局与苏州园林有相近之处,但高墙大屋的厚重又非秀美的苏州园林可比。四百年前以一家之力收藏历代文化典籍并传承十三代,这是何等的见识与魄力!</b></h1> <h1><b>杭州西湖:</b></h1><h1><b> 走进如诗如画的杭州,行走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本就令人流连忘返。许仙与白娘子的美丽邂逅,梁祝十八相送的情意绵绵,使这座古城更具魅力。传说只是传说,而今我们在景区,看到许多志愿者服务台,使人感到,杭州之美,并非只在湖光山色……</b></h1> <h1><b>青海塔尔寺<br></b><b> 这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过程中严禁拍照。我对藏传佛教不甚了解,走进寺内,恢弘的建筑庄严肃穆,崇敬之感油然而生。看到大金瓦殿"护国保民"的额匾时竟然热泪盈眶。我想任何宗教在创始和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积极向善的一面。</b></h1> <h1><b>珍珠港<br></b><b> 站在美军二战中获军功章最多的亚裔军团出征照前,百感交集,他们英勇作战,慷慨赴死,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他们决不是我认知中的"小鬼子"。</b></h1> <h1><b><font color="#ff8a00">旅游可以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认识</font></b></h1> <h1><b>如皋印象:<br></b></h1><h1><b> 到如皋完全是为了探亲访友,而这个“亲”这个“友”,还不是我的亲友,而是我的朋友、我的旅游同行者的干儿子。如皋的农民工小薛一家兄弟姐妹挑担连襟十来人在北京打工三十年,和我这位大姐结下情同母子的情谊。<br></b><b> 如皋不是旅游名城,但也有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风景如画的水绘园;如皋也不是江苏发展最快最好的地方,但从小薛一家的现状看,我还是觉得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效,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在如皋我一直想用手机拍三组画面:农业生产集约化~喜看稻菽千重浪,可惜只拍到了菽,稻田和果蔬大棚 ,却因行走在高速路上而没有拍成。社队企业实体化~日出江花红胜火。如皋紧邻长江,造船业运输业发达。小薛夫妇在一家造船厂工作。我没有资格进入厂区,仅在门外看,厂内有多座供单身职工居住的宿舍楼,下班时五辆大巴一字排开送职工回家。居住城镇化~已得广厦千万间。小薛在自家宅基地上盖起了三层小楼,又在镇上给儿子买了套单元房。最令人感叹的是,开发商很有前瞻性,每座楼的第一层都是车库,每户一间。在如皋三天,外出均有车,我们坐过小薛五位亲戚开的车。<br></b><b> 知青时代我在边疆牧场插队,第一次到内地农村,走马观花,感慨万千,顿觉GDP不重要,官样文章不足看,姓"资"姓"社"不必争,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最重要。<br></b><b> 小薛不是名士,他的经历很普通。衷心祝愿全国的农民工兄弟都能像小薛一家一样,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当然小薛及他的兄弟姐妹连襟挑担们又在心中酝酿新的“水绘园”。</b></h1> <h1><b>蒋氏故居<br></b><b> 随着时代的进步,今天我们可以怀着一颗寻常心,走进溪口,去追寻中国现代史上两位风云人物生命的轨迹……</b></h1> <h1><b><i><font color="#ff8a00">生日花絮</font></i></b></h1> <h1><b>  活到70周岁,应该过过70个生日。小时候过生日大概会得到一块糖或一个煮鸡蛋,长大后对过生日毫无记忆毫无感觉,步入老年倒是有几个生日留在了记忆深处。</b></h1> <h1><b>  52岁生日,父母单独为我过生日,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b></h1> <h1><b>60岁生日:最惊喜的生日。<br></b><b> 远在北京的儿女悄悄地飞回乌鲁木齐,手捧鲜花与蛋糕突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与一份深深的感动。</b></h1> <h1><b>65岁生日:</b></h1><h1><b> 儿子迁入新居后的第一个生日,也是我长住北京后的第一个生日。</b></h1> <h1><b>70岁生日:进入古稀之年,已是三代同堂,感慨万千!</b></h1> <h1><b><i><font color="#ff8a00">展望未来:满目青山夕照明</font></i></b></h1><h1><b><i><font color="#ff8a00"><br></font></i></b></h1> <h1><b>  回想我这一生,三岁半开始看弟弟,那时太小;七十岁还要带孙子,此时太老;在岗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似乎一生不曾安逸过。换个角度想,勤奋一辈子,岂不是能力与品格的体现?七十岁尚有余心余力照顾晚辈,岂不是莫大的幸福 ! "仰不负于天,俯不怍于地"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做人的福气与底气!</b></h1><h1><b> 我们这代人与共和国同年岁,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与祖国同心同德,都会对人民无限忠诚 !祖国已跨入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展望未来,我们的晚年也是"满目青山夕照明"!</b></h1><h1><b> 感恩与我一路同行的亲人、朋友、爱人,感恩美好的遇见和默默地相守!我可能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会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幸福老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