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生读图(之三)

笨歌

<h3>  承蒙我市《井冈山报》的信任和抬举,为我开辟了“冬生读图”专栏,“意在牵引去往精品摄影的解读赏析,以奉献更多的艺术审美”(编辑语)。今是第三期,每期六图,共10期,所评点作品均为本地作者的优秀或获奖作品,敬请关注并赐教。</h3> <h3>《老手艺》</h3><h3>摄影:陈靓珂&nbsp;&nbsp;</h3><h3>读图:刘冬生&nbsp;&nbsp; </h3><div> 作品《老手艺》获2014年吉安市七届摄影艺术展社会纪实类银奖;2015年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收藏作品奖。</div><div> 《老手艺》是一幅由多幅黑白图片组合起来的纪实摄影“组照”,作者取材于生养自己的永新县,用日常生活中30个不同工种的精彩瞬间,画面形象大都是老者居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手艺的传承需要时光的磨砺。</div><div> 作者把画面的重点放在场景和肢体语言上,人物和环境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抓拍人物动作时准确,时机把握到位,整个组图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较经典,细致、深刻地刻画了人的精神面貌,揭示了《老手艺》的存在内涵及社会意义,不难看出作者在拍摄时所花费的功夫和时间。每个画面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工种的若干个不同侧面、不同视点来对这一主题思想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记录和展示,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一些老手艺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记录),留给未来的或许只有追忆和启迪。</div><div>&nbsp;&nbsp; 这种跨类别组合的“组照”,在选择时是有相当的难度的,然而,作者却在纷繁的乡间手艺和农活中,从各个不同的类别中紧扣“老手艺”这个主题,摘取了三十个精彩画面,形成了揭示主题的丰富性与视觉的多样性,使得中心表达和叙述非常明确,实属不易。</div><h3>&nbsp;</h3> <h3>《春早》</h3><div>摄影:郑白莉&nbsp; </div><h3>读图:刘冬生</h3><div>&nbsp;&nbsp; &nbsp;&nbsp;&nbsp;作品《春早》获2016年加拿大多伦多国际摄影大赛银牌奖。&nbsp;&nbsp;</div><h3> &nbsp; “杨柳青青江水平,&nbsp; 闻郎江上唱歌声。”《春早》是一幅彩色纪实摄影作品,作者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春雾时分,拍摄到丈夫肩扛耕犁手牵牛,妻子肩挑畚箕带着爱犬一同行走在小河的格子墩小桥上的情景,小桥与大山形成对比,背景那高高耸立的喀斯特地貌岩体像飞来之石,若隐若现,整个画面淡绿淡蓝,犹如步入仙境,部分山和出行耕作的人倒影在静静的河面,人、畜之间疏密合适,与山、水、树的浓淡相宜,很好地表现出了水墨画的意境。在构图上作者采用三分法,使画面均衡平稳,人的肢体动作和人、畜行使在画面中的位置定格准确,画面简洁,主题表现明确,作为主体的人、牛和陪体大山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春景图,所以,这作品获奖便在情理之中。 &nbsp;&nbsp;&nbsp;&nbsp;在拍摄和欣赏这类作品时我们最难把握的是“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摄影受传统中国画影响,一代宗师郎静山先生采取的是“集锦摄影法,他所处的是“画意摄影”兴盛的时代,崇尚摄影作品要有“意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意境”这个词。如:一首诗很好,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今天我们要把握好“意境”一词的内涵,就得加强学习,理解其真正含义,并做到运用自如。</h3> <h3>《农家乐》</h3><h3>摄影:段卫明&nbsp;&nbsp;</h3><h3>读图:刘冬生&nbsp; </h3><div>&nbsp;&nbsp; 作品《农家乐》获2014年美国摄影联盟(PSA)国际摄影艺术展金奖、2014年首届国际摄影协会(IPA)数码国际摄影大赛勋带奖。</div><h3> 《农家乐》为社会生活纪实之作,这类作品曾引起过很多的争议,认为是社会生活中的“穷、脏、丑”的暴露。但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它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存在于现实生活。图片为一农舍喂鸡的场面,作品的可圈可点之处首先是场面真实,杂物间摆放的各种物品看似无序却有序,挂篮、喂鸡盆、鸡笼等都很自然,没有人为干预的痕迹;其次是近似于45度的侧光运用到位,人、鸡身上的受光均衡,虽然四周作了些压暗处理,但主体和周边的衔接很好,使主体更加突出;三是人物肢体和形态十分自然,尤其是撒下鸡料那一瞬间和主人的笑容自然得体,抓拍也精准;四是女主人的穿着即古朴又现代,脚上的棉鞋、袖套有几分老旧,而格子裤和头帽就具现代感,看到女主人这般衣着和洁净,那她家庭的富有程度就不言而喻了,说是“穷、脏、丑”的暴露就不攻自破。</h3><div>&nbsp;&nbsp; 乡村纪实片拍摄贵在真实再现,要拍出生活的味儿来,《农家乐》就拍出了情感和故事。《农家乐》“乐”在自家的鸡长大了,“乐”在老了有一份喂鸡的事做,“乐”在为这家庭作了贡献,“乐”在喂鸡背后的美好生活......。所以,这类片子更容易被那些不了解农家生活的人看好。</div><h3>&nbsp;</h3> <h3>《水墨江南》</h3><div>摄影:王源清 </div><h3>读图:刘冬生</h3><div> 作品《水墨江南》获 2014年,PSA,塞尔维亚国际摄影赛金奖。</div><h3> 《水墨江南》画面虽然有船有鸭,但仍可以说是一幅黑白风光摄影作品。作者借用苏东坡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诗的意境来抒发自己对春的情感。作品为河边一片刚被水淹的小树林,有几分平静的河水使树形成倒影,这虚实之间不但多了几分韵味,还丰富了画面。河面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淡雾,像是给远处的树林披上了白纱,轻轻荡漾着。远处的大山隐约可见,近处的群鸭在河中嬉戏着春天里的水,渔民摇动着撸,穿行于林间,身边的翠柳仿佛是一群少女婀娜多姿,半身淹在水中,撩起裙裾,站在早春的河中对着明亮如镜的河水梳洗着秀发。好一个江南水乡,眼前的这一幕,有如画家笔下的水墨,泼上几粒,墨迹渐渐渗透于宣纸,所有的一切慢慢融合,变得即清晰又模糊,满目的淡墨色,这就是风姿清丽的水乡,是春天里作者心中的《水墨江南》。 水是江南的魂,作者选择大面积水系、薄薄的雾、依稀可辨的树和倒影,配上鸭子、渔民,并恰到好处的安排在画面中,不得不说经营有方,值得借鉴和学习。</h3> <h3>《仰望》</h3><div>摄影:华增龙&nbsp;&nbsp; </div><h3>读图:刘冬生</h3><div>&nbsp;&nbsp; 作品《仰望》2016年入选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div><h3> 《仰望》是一幅黑白人像作品,作者是在自然光的自然条件下抓拍的人物形象,有人说“真实性和见证性是摄影的生命”,在纪实摄影范畴我比较认同这种观点。瞧这位饱经沧桑的“仰望”者似乎发现了什么,十分入神而又好奇的注视着,两只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这种专注神态可谓入木三分,抬头纹似年轮深深刻在他的脑门,脖子下面的凹凸不平和那锁骨印证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脸部少有弹性的皮肤布满皱褶,沟壑纵横,犹如晒干的枣,吐出的淡淡烟雾环绕在脸上,头发理成小平头显得干练精神,这尊容不用文字说明,一眼就能看出是我国典型的农民形象。他仰望的神态有一种无畏的精神,健康、乐观、勇敢、正直和善良。作品剪裁成方形,使得人物更厚实,空白留在老农的左上形成不对称,画面不刻板,显得活泼,背景略作了压暗处理,使主体更加突出,人像佳作名副其实。&nbsp;&nbsp;&nbsp; 人像摄影是通过摄影的形式,用鲜明突出的形象刻画和表现被摄者相貌和神态,所以,我们拍摄时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要准确,用光尽可能完美,构图合理,曝光正确,方得佳作。</h3> <h3>《白云深处》</h3><h3>摄影:潘建波&nbsp;&nbsp;&nbsp;</h3><h3>读图:刘冬生 </h3><div>&nbsp;&nbsp; &nbsp;作品《白云深处》获江西省首届摄影艺术节作品展览银奖。</div><h3> 《白云深处》为纪实类风光摄影作品。“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作者引用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句做题,不因为他曾为江西观察使幕,而是诗为我用,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意境罢了。武功山为江西省最高峰,矗立于安福境内,作者或许不止一次见到这壮美奇观,但这一次拍到的还有那忽隐忽现的小山村(或寺院),远处眺望,巍峨的群峰被云海吞没,只露出了两个小山头,如烟如雪的白云在气流推动下,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宏伟壮观、美不胜收。近处,这青峰秀峦中显露的是个小山村,波起峰涌,云腾雾绕,宛若佛国仙乡,充满了灵动之感,它的“仙气”也就不在不言中。此刻,作者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拍下了这产生共鸣的“白云深处”。云雾是浪漫多情的,人是倾情万种的,每个人观云的心情各不相同,诗人留下的是 “烟波浩渺钟神秀,锦缎千条遮万壑”“云卷千风集,风驰万壑开”等绝世之作,而摄影家留下的是“一图胜万语”。这是我对这一作品的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