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李小平</h3> <h3><font color="#167efb"> 我行遍世间所有的路,</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 逆着时光行走,</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只为今生与你邂逅。</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仓央嘉措</font></div> <h3><b> 这里是一个教育人无法绕过的地方。<br></b><b> 夏禹治水、勾践复国、马臻创立鉴湖、王羲之修禊兰亭。一代代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赓续相继,灿若群星。<br></b><b> 这就是绍兴。</b></h3> <h3><b> 自古至今,这里代有人杰,史不绝书,名流荟萃,歆动中外。蔡元培、竺可桢、何燮侯、朱自清……深厚的人文积淀与教育传统,造就了绍兴教育一直处于高位发展的态势。</b></h3> <h3><b> 能与“文化名都”相遇,自然是人生一大幸事。行走于处处镌刻着名人足迹和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油然体会到一种大气,一种浑厚,一种精神,一种直抵心灵的纯净……</b></h3> <h3><b> 十月的绍兴,风骤雨稀。虽然没撞上雨雪,但已有丝丝寒意。在绍兴最美的浓浓秋意中,我们一行120余人参加了为期7天的高端研修活动,开始了一场聚百家风格和思想文化的饕餮盛宴。</b></h3> <h3><b> 七天时间十余场报告、两次实地参访、六节两地名师的“同课异构”,大容量、高平台、大视野、新突围。有全新的、高站位的STEM教育、太极学堂、分层走班及新高考专题,也有很接地气的校本研修、尝试教育、教师人文情怀和有为教师的快乐修炼等。每一场报告都带着思想、带着理念,带着情怀,也带着乡音和感动。有传承有创新,有认同有质疑,有发自内心的拷问,有深入反思的觉醒……每个讲座的老师都是一道风景,或慷慨激昂呼吁呐喊,或娓娓道来春风化雨,或自然朴实感人肺腑,或轻松幽默令人开怀…… </b></h3> <h3><font color="#b04fbb">绍兴的第一场报告《校本研修的实践嬗变》</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赵志毅教授整个报告的一张幻灯片,用一声“兰州的亲戚们”,拉开一场最亲切最地道的兰州乡音报告……</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邱学华老师历时半个世纪的尝试之路…</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虞大明老师最有意思的一张文字魅力表情图</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鲍国安教授培育更优学习生态的分层走班教学的可行路径</font></h3> <h3>两地名师同台献课、品课</h3> <h3><font color="#b04fbb">好心的刘松老师同情地带我们浏览绍兴各式各样的桥,还诚心地给我们讲门口投醪河的故事……把一教室的兰州同伴们感动地稀里哗啦……</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接下来才跟我们轻松地聊课堂教学的那些事儿</font></h3> <h3><b> 每一次的不期而遇,都带给我们欣喜和感动。</b></h3><h3><b> 在这里,我们遇见一群在改革路上执念不悔又孜孜以求的领航人,也遇见一群在教育路上时时吸取正能量的同行人;</b></h3><h3><b> 在这里,我们遇见了最真实的好课,借鉴可以拿得走的课堂教学经验;</b></h3><h3><b> 在这里,我们聆听到业界专家的前沿报告并与新锐的思想和伟大的行动相遇;</b></h3><h3><b> 在这里,我们也遇见最朴实的思想和最真实的声音,感受着他们半个世纪漫漫征程的执着信念;</b></h3><h3><b> 当然在这里,更重要的是,我们也找到了变革的勇气和力量,结缘更多可以并肩前行协同创新的同仁……</b></h3><div><br></div> <h3><b> 我们的教育,我们踮脚仰望的星空,我们爱之拥之向往之,因为它看上去真的很美: </b></h3> <h3><b> “太级”学</b><b>堂——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它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融汇东西方大学精神。在理念上,运用中国智慧中的“太极思维”、“中庸之道”,破解现实教育中各种“两难抉择”,追求“绿色学习”,在东西方学习文化传统之阴阳互补中,创建信息时代的高效学堂;在时空形式上,是面对面的现实学堂与网络虚拟学堂之阴阳和合、同生共长;在操作模式上,是从学习环境创新入手,孕育新一代学习主题,实现二者之阴阳交替、互动生成,为实现教学新突围开道……</b></h3> <h3><b> 分层走班——让小草和大树共享阳光雨露。它尝试一种流动性学习模式,关注学生的差异 ,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变革 , 力图实现“人人发展,个个成功”的培养目标。一句话,让飞机按照飞机的速度飞,让燕子按照燕子的速度飞,让蚯蚓按照蚯蚓的速度爬,的确是多么原初而美好的办学思想……</b></h3> <h1><b> </b><b>STEM教育</b><b style="font-size: 16px;">——为学生提供多视域下跨学科学习和思考的机会。</b><b style="font-size: 16px;">它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组成一个全新的教育形式,把这四门不同领域的学科整合在一起,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旨在培养复合式人才的跨学科整合教育模式。STEM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跨学科与高阶思维、情境真实性、体验协作性、技艺融合性的特色,为师生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体验。 </b></h1> <h3><b>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改世界里,我们聚在一起,行在一起……一程惊喜,一声叹息,扑面而来的课改春风的确焕发了我们释放教育的生命活力,也唤醒了内心强烈的教育探索意识,但,在坎坷与磨砺中依旧爽朗如初的教育情怀里,我也渐渐看到了困惑许久的自己。</b></h3><div><br></div> <h3><b> 我们的教育,我们驻足守望的麦田,我们背之负之耕耘之,因为它做起来真的很难:</b></h3> <h3><b> 太级学堂“学”之难——“太极学堂”要落地,那要素层面如何创生一系列互相生成的“太极要素”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操作层面如何孕育建立虚实结合的“太极学堂”并立足草根创新,建立起新一代评价、激励、奖励机制;技术层面如何建立起多终端、团队化、跨平台、全媒体、低成本、重绩效的超循环学习、交流、应用、服务模式;实践层面如何超越学校壁垒,跨越班级、学科、年级界限,创造全新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和学校关系。这一切,无疑是一项耗时、耗力、耗心的工程:时间之耗、驾驭之难、反馈之累,前期的准备、整合、设计,后续的梳理、分析、反思,所以,风景永远在路上……</b></h3> <h3><b> 分层走班“分”之难——学校层面:如何推进分层走班 (如何分层分班;依据什么分层分班;如何解决家长和学生的疑问;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班级)教师层面:如何提高分层走班的教学质量?如何在组织管理上保障分层走班的顺利进行? 管理层面:如何把握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创新评价体系和考核模式、管理模式,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壁垒,实现跨时空、跨学科的组织形式和超循环模式?</b></h3><div><b><br></b></div><div><br></div> <h3><b> STEM教育“合”之难——与什么合、怎么合;如何以他山之石攻已之玉;我们的小学教育如何整合各学科课程建立“STEM 教育本土化模式”;我们教育机构如何培养具有“STEM 科学素养”的复合式教师队伍;我们的政府、社会与学校如何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学习STEM 的兴趣等等,所以,STEM所涉及的课程间的整合、学科间的融合与重组、学业测评的变革、各个学段的衔接等都需要我们进行长久而扎实的系统研究。 </b></h3><div><br></div> <h3><b> 但是,难也罢,痛也罢,无论STEM教育的“顶风冒雪”还是“分层走班”的“破冰之旅”,的确让我领略了绍兴人“胆”“剑”之城市精神,也多亏20年前《光明日报》那篇《鲁迅故里文盲多》的刺激与鞭笞吧,一文激起绍兴人血脉里“慷慨复国”之基因,一面是“慷慨”,一面是“隐忍”,活生生“逼”出一条绍兴教育“再兴”之路。我相信这样的“再兴”之路必将为江浙的教育版图拓展和教育境界提升,带来无限的可能。</b></h3> <h3><b> 当然,无论STEM的“合”,还是“分层走班”的“分”,其理论支撑和策略体系,其实都聚焦真实问题,寻求突破,我们能够看到的,可能是课改理念撬动下的绚丽成果,可能是课改背后的精神实质抑或教育思想,但看不到的,却是变革过程中的艰难和痛点,是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所以,每一场变革,不光需要勇气和信心,更需要一群人共同的挑战和坚持。</b></h3><div><br></div> <h3><b> 而我们最终能带走些什么?最终能捧回些什么?若用《STEM教育实践与思考》中王理老师的三个关键词:仰视、平视、俯视,那就是:</b></h3><div><b> 仰视先进理念——敬而学之</b></div><div><b> 平视教育本源——思而行之</b></div><div><b> 俯视自身教学——迁而用之</b></div> <h3><b> 是的,我们曾怀揣一堆问题,却找不到研究和前行的方向;</b></h3><div><b> 我们一直希望打通教育和梦想,却不知道真正的密码在哪里;</b></div><div><b> 我们曾磕磕绊绊勤勉探索,却时时遭遇瓶颈……</b></div><div><b> 庆幸,我们遇见了这些课改路上最前沿的思想、最灿烂的梦想、最美好的愿景、最无悔的行动。我们聆听、反思、交流、碰撞;我们迷茫、收获、欣喜、激动……</b></div><div><b> 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曾使整个教育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研修期间频率最高的一问“学习真的发生了吗”也可能触疼了我们每个人的神经。</b></div><div><b> 是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b></div><div><b> 诚如桑新民教授所言,在互联网学习新时空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在前行路上,我们求师问道,求师旨在问道、悟道,得道则在于超越眼前和世俗功利的宁静致远。</b></div><div><b> 我们可曾问道、悟道,可曾得道?</b></div> <h3><b> 依然借用南战军局长在开班仪式上关于教师成长的五个关键词做为今后努力与前行的方向:</b></h3><div><b> 发于心——不忘初心,胸怀一颗赤子之心、一颗敬仰之心、一颗责任之心、一颗守正之心、一颗服务之心,永远守望麦田,坚守境界,厚重根基,生发思想;永远追随教育本真,在我们的课堂变革中,永远保有信念的力量、标杆的向度和应对的从容!</b></div><div><b> 正于理——首先,理念新是方向,让学习内驱力成为课堂“魂所在”;其次,模式新是根基,让返璞归真确保教学改革“不任性”;最后,状态新是动力,让学生进入强烈的自主学习“新常态”!</b></div><div><b> 变于术——自上而下,由课堂教学改革切入,在我们的本土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一起发力,为学生的自由呼吸,种下一片森林……</b></div><div><b> 始于行——无论区域还是学校还是我们一线教师,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一起深度研究一线课堂,让学习真正在课堂发生,让课堂真正成为教育教学问题发生的地方,成为教育教学价值重塑的地方…… </b></div><div><b> 成于恒——人生有限,学习永恒!今天的一切课改也许都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我们只有不断地回到学生立场,不断地抵达生命的成长,不断地彰显教育的本真,不断地散发课程的魅力,“才可能完成一场深刻的持久的变革,才可能实现从道到术,从思想到技术的全面而深刻的课程改革”。</b></div> <h3><b> 七天十余场培训学习参观游学,无疑是一次高平台的对话;是一次头脑风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b></h3><div><b> 走出来,方知教育天地有多大;</b></div><div><b> 走出来,方知教育前景有多远。</b></div><div><b> 相遇没有早晚。教育路上的所有遇见,都是生命中最美的缘。在绍兴的这些天,我守望花开;在绍兴的这些天,我一路摘取;在绍兴的这些天,我盛载而归……</b></div> <h3><b> 感谢走在课改路上的所有先行者们,他们用自己十年、二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漫漫征程,让我们看到如何在教育中找到变革的勇气与力量,这力量足以引导我们有底气地直面困惑,探求规律,也足以引导我们有信心地回归本质,回归到我们所从事的小学教学的正常轨道,踏上“任凭风雨多变幻,我自坦然向天歌”的探寻之路…… </b></h3><div><br></div> <h3><b> 明天,将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b></h3><div><b>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我坚信在各位教育前辈及先行之师的引领下,我们定能在学习、实践、探索的脚步中拔节欢歌……</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