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毓秀杯的比赛,这样的赛制也是全新的赛制,我在上课之前已经听过了其他老师如何去讲这节课,听不同的老师去讲同一节课,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听完每一节课之后,我都会把自己的教案又重新推翻了一遍,因为觉得总有哪里好像可以再完美一点,到最后最终的教案和最初的教案已经完全不同了,就连上课之前的前一秒,我还对某一环节进行了改动。于是我才听完了所有九名老师讲的乘车这节课之后,才开始写我的教学反思。</h3><h3>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十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需要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这三种运算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运算。</h3><h3>最初我认为教学重点应该落在,算式的意义上,让孩子充分的了解连加连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让孩子们对分步计算和连加连减运算有一个对比和联系。同时,也要对,运算的顺序,进行总结,让孩子们说出我们在计算时要从左到右的运算。</h3><h3>随着听课的次数不断的增加,我发现,我以前做的教学重点对孩子们来说相对简单,如果我们不进行讲解的话,他们也会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我就想可不可以给孩子们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在了算法的多样性,同一道题,也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以及运算的实质本质上。</h3><h3>最开始我通过情境图,让孩子们,来发现数学信</h3><h3>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在孩子们提</h3><h3>取数学信息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答案是超出我的预设的,和我想象中的答案完全不一样,他们将车上的两个人分为了乘客和司机,把他们算为一加一,而不是一个整体,然后他们又找到了前面上车的几个人和后面上车的几个人。我又觉得还是要说也没问题,所以,我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没有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乘客和司机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都是车上的人,这样孩子思维就发散了,孩子们给出的算式,也就不是我预设的那些算式。但是这样的课堂一直是老师跟着学生走,我并没有把学生,都拉到我的教学设计中来,这是以后我需要注意和加强的部分。</h3><h3>再解决问题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分别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来完成如何来计算连加法算式,也分别说出了这样做的意义,每一步都带对应的情境图中的什么。比如说在拨计数器的时候,每一个珠子代表情境图中的哪一个孩子。,算法的多样性很好,如果能够将计数器,小棒和算式都一一对应起来,也就是说两根小棒,两个珠子就对应着车上的两个人这样就更好了。</h3><h3>在讲计算的顺序的时候,我想同级运算只要带着前面的符号,其实从哪里开始算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就结合这情境图的意义,让孩子们理解了,如果带着前面的加号和减号,从哪里进算都是一样的,但是我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认知情况,对他们来</h3><h3>说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理解的就是</h3><h3>根据他们所编的故事的顺序来计算。孩子们目前能够</h3><h3>掌握的就是从左到右计算,而且是结合情境出一边说一说,一边从左就右进行计算。</h3><h3>通过这节课,我还发现了在在你听一节课之前一定要把这节课背出来,不然的话在讲课的时候备课的时候就会有听课的时候的场景,不断地出现脑海里而禁锢自己的想法。每个老师对一节课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想把这些点都讲得面面俱到,只会让孩子们每一个部分理解的都不充分,所以一节课一定要有自己认为合适的侧重点才可以。</h3><h3>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进行预设在,要多进行模拟试讲,在讲课中一定会发现很多问题,再进行有效的修改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够更加的轻松自然。在上课之前也要做一些前测了解一下,孩子们到底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根据自己班孩子的学情和认知状况进行一下调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