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引用才女张爱玲的一句话"<font color="#ed2308">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font></h3><h3> 作为一个既没有经验又没有才能的普通而娇涩的青年教师,可以毫不掩饰地说:"内心非常惶恐,特别心虚,十分不安。"为何这样说?你可以权当是一个弱者不自信的心理表现吧!</h3><h3> 自从2016年9月1日,我刚刚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直至现在,我都时刻问自己:"你会教书吗?你能教好吗?你可以吗?"回想刚刚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内心着实是紧张卑怯的,可是我更害怕的是自己把这种"见不得人"的情绪表露出来,因为我还想维护我那"教师的威信",确实这一刻我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久而久之我却找不到了那份始终想端着的"威信",它去哪儿了?渐渐地,我和他们"打成了一片"……</h3><h3> 论一个青年教师的迷茫与无奈!</h3><h3> </h3> <h3> 每一次"出走"的机会,我都倍加珍惜,当我在同事口中得知有"名师工作室"这一民间组织是,我顿时就如找到了一盏明灯,下一刻我就填好了申请表并且联系到了工作室的领衔人游园丽老师,此刻我只是觉得"想做就去做",人生就这么简单。从此,我正式成为了弋阳名师工作室中的一员,十分开心也十分期待这个大家庭……</h3><h3> 终于在11月9日,召开了"弋阳名师工作室换届大会",借这次会议我也初次认识了游老师,加入工作室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只是被两个字给吸引住,那就是"名师"。</h3><h3> 俗话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同样看见这么多"名师"就站在你身边,怎能不动心,怎能不靠齐?</h3><h3> 那么何为"名师"?青涩的我该如何去做?我思考着……</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不成熟地思忖着——名师</font></h3><h3><font color="#ed2308">(一)专业化成长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要想给学生半桶水,那么首先前提是我们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筹码,甚至是一条河。</font><font color="#010101">一种职业,每一行有每一行的规则,每一行有每一行的专业,而我们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固然是必不可缺的。对于新教师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font><font color="#ed2308">望""闻""问""切</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 "望"即是要细致地观察与广泛的阅读。</font><font color="#010101">我们说操作技能的形成要通过定向——模仿——整合——熟练,而同样的在教学这一方面,我想我最初需要的就是模仿,当我已经学会掌握身边的资源时,也许我已学会了一半,毕竟前辈"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另一个就是阅读,我想一个人的阅读与文字可以决定着他的格局,并且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陪伴者,殊不知都要"理论联系实际",而我们或许很多时候就忽略了"理论",直接了当地进行实践,如此"脚踏实地"是真的合理吗?时而关注李希贵老师,魏书生老师的杂志,时而看看窦桂梅老师,王文丽老师,朱永新老师的教学视频,时而翻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怀特海老师的《教育的目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 "闻"即是要学会倾听,倾听身边批判的声音,表扬的声音,还有专业的声音。</font><font color="#010101">人只有在别人不断地鞭策与评价中不断成长,不跌倒怎么能学会走路,不受挫怎么会学会坚强,不犯错怎么会记得"哦!原来是这样"。我始终认为只有在无数次的"脸红"之后,你才能够学会一种叫做"厚脸皮"的东西,人生就是需要不断地"折腾,折腾,再折腾",学会倾听与收藏身边的声音,也许是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font><font color="#ed2308">"问"——学会"十万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font><font color="#010101">刚出道的我,有太多太多的不知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更何况作为一个刚刚踏上教育教学战线才一年的新兵,不耻下问才是学会学习的开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 "切"即是学会触摸教材。</font><font color="#010101">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总让我手足无措,不知从何抓起。出来一年之余,上过三四次公开课,我只感觉到自己有一个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往往总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传授交给孩子们,可是当我越是这样想,孩子就越是糊涂。我想我需要用我的前半生去好好体会第斯多惠老师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我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好"教师,而不是"坏透了"的教师。</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二)人格化成长</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有人曾说"教育真正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font>青涩的我,并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本职,但我深深地明白学生是我工作的重心,他们是我工作的主体,也是我的"领导人",我的目标必须有着他们的存在。</h3><h3> 其实也有待过培训班,我深深地感受过看到过从一年级的小朋友到九年级的大朋友,他们可以说是每天都被作业包围,白天上课,傍晚从回家就趴在书桌前直到深夜。这一刻,身为教师的我,却有了几分心疼,有了些许愧疚,但我还是得在一旁喊着"还不快点做完"。我在想这是不是对的?我很迷茫也很彷徨……</h3><h3> <font color="#ed2308"> 在"应试教育"下,没有经验的我该何去何从?那天生好动的性格如何与"学海无涯苦作舟"相结合?</font></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三)个性化成长</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成功不可能复制,同样教学也不可能全盘托出</font>。模仿的更高层次,即是创造,在有足够经验与专业知识之后,这就需要你的"想象力"。在日常上课的过程中,备课的字里行间,我就时常感受到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啊,哪里不一样?那就是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情与不同的要求,同时你要让主人们爱上你的课堂,那你就需要有你的特色。回想自己的课堂,时而鸦雀无声,时而乱而无序,孰不知已经让孩子感到了厌烦,可我还是"固执己见",完成教学任务才对?我想,唯有掌握自己的节奏,才能带动学生一起跟着你的节奏。</h3> <h3> 成长都需要一个磨练的过程,身为一名弋阳教育中的年轻人,我很庆幸同时也很惶恐,庆幸处在一个这么好时代,惶恐是因为我害怕我不够格。</h3><h3> "一腔热血哺育芬芳桃李,两袖清风谱写幸福人生"这是聂健如老师给自己立的标杆,而我,只能说"一支粉笔书写青春,满腔热血共同成长"。</h3><h3> 孩子,请允许我,与你,一同进步……<br></h3>